這回狼真的來了? 大摩貝萊德兩巨頭領軍外資闖關公募牌照 基金市場再度洗牌

这回狼真的来了? 大摩贝莱德两巨头领军外资闯关公募牌照   基金市场再度洗牌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省昌 陳鋒 北京報道

2019年4月17日,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宣佈任命湯曉東為中國區主管。貝萊德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Laurence Fink) 對此次任命表示:“中國是我們全球發展戰略的重點,我們將不遺餘力在這一重點市場推進長遠戰略。”

聯繫此前2018年11月2日彭博報道,有知情人士稱,貝萊德正在洽購中金公司旗下公募基金公司的多數股權,並且貝萊德還在與其他持有中國公募基金牌照的本土公司進行磋商。貝萊德被外界認為可能不久後會成立外資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實際上,有知情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早在2018年,貝萊德就與中國證券監管高層表達設立控股合資公募或者尋找合作伙伴的想法。

在公募基金領域,國際巨頭們正在跑步入場。多名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隨著中國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外資進入公募市場或成必然,對於本土公募基金公司來說,會形成新的挑戰。

新對手在路上

2019年3月30日,摩根士丹利在阿里拍賣上成功拍下參股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公司5.495%股權,有意將維持6年多時間的37.363%持股比例提升至42.858%,若上述股權變更成功獲批,摩根士丹利將超越華鑫證券的39.56%持股比例,晉升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第一大股東。

專業人士透露,摩根士丹利拍下股權的的新聞經外媒報道之後引起了紐約華爾街的極大關注。

2018年5月,摩根大通在公開場合表態稱,摩根資產及財富管理正與合資夥伴和有關主管部門磋商,有意將其在現有合資公司上投摩根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

2019年2月底,《華夏時報》記者走訪上海的基金公司時,上投摩根內部人士透露:“我們確實正在準備股權變更的材料。”《華夏時報》記者獲悉,景順長城的外資股東也在準備提高在景順長城的股權。

2018年12月,瑞銀證券總經理錢于軍在2018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瑞銀目前對中外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國投瑞銀”持股49%,未來將根據金融開放新政策進行增持。此外,此前券商中國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富達國際在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已經開始謀劃公募業務。

中基協發佈的公募基金2月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2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5家,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及以上的共有17家。業內人士稱,外資“頂格持有”的基金公司,未來較有可能外資持股比例進一步提高。

这回狼真的来了? 大摩贝莱德两巨头领军外资闯关公募牌照   基金市场再度洗牌

(數據來自Wind)

中國官方也不斷給外資釋放開放信息。2019年4月10日,《上海證券報》報道,據中宣部組織的“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站情況通報會上消息,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加快落實“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深化金融開放。率先試點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爭取持牌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業務牌照率先落地。

其實早在2016年7月1日,恆生前海基金就作為國內首家港資控股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拉開了外資控股公募基金的序幕,恆生前海基金的外方股東恆生銀行有限公司持股70%。不過,恆生前海基金是基於CEPA成立,並不是一般意義的外資控股。

多名市場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市場很期待,在中國公募市場,第一家外資控股的公司會是哪家。

外資有進有出 誰敗走麥城?

過去許多國際巨頭為了儘早參與中國市場,在中國金融經濟發展過程中分得一杯羹,選擇與內資成立合資公司。隨著金融對外開放的加深,國家對於外商持有公募基金的份額的限制逐漸降低。擺在野心勃勃的國際巨頭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提高在合資公司的控股權,要麼另起山頭自立門戶。

實際上,並非所有國際玩家都對中國市場興趣盎然,過去也有外資在公募基金領域撤資或退居二線。

事件之一是2018年11月2日,平安集團旗下唯一的公募基金“平安大華基金”更名為“平安基金”。2018年10月8日,證監會核准平安基金註冊資本由3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3億元人民幣的相關申請,股權結構也相應發生改變,平安信託由佔比60.7%提升至68.19%,來自新加坡的外方股東大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佔比由23%下降至17.51%,而三亞盈灣旅業有限公司佔比14.3%保持不變。

2017年8月9日,華寶興業基金原外方股東法國興業銀行旗下的領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Lyxor Asset Management)將其持有的49%股權轉讓給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 Asset Management)。變更後,華寶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持股51%,華平投資集團持股49%。2017年10月17日,公司法定名稱由“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為“華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外資撤退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基金的表現不佳。有報道稱,平安大華基金的貨幣基金佔比高,旗下多個主動權益基金排名墊底,導致投資者大量贖回,迷你基金成片出現。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平安大華旗下有10只基金資產規模低於5000萬元,佔產品數量比例的23%。而華寶興業基金也曾傳出旗下某QDII基金暴跌,兩年縮水84%最後清盤的新聞。

不僅是公募基金,合資券商也不斷有外商退出,比如蘇格蘭皇家銀行退出華英證券以及摩根大通退出一創摩通。成立於2011年4月20日的華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在2017年9月,外方股東蘇格蘭皇家銀行的33.3%的股權被國聯證券悉數收購,變為國聯證券100%持股的全資子公司。而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0年12月,持股33.3%的摩根大通於2017年7月3日正式退出,公司更名為“一創投行”,成為第一創業的全資子公司。當然,對摩根大通來說,此舉只是方便它另起爐灶,2019年3月29日,證監會核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其中摩根大通出資比例為51%。

從公募基金的表現來看,部分合資基金的產品表現並不算突出。從基金規模來看,合資基金中基金規模最大的是華夏基金和嘉實基金,而這兩者外方的持股比例相對較低,分別為27.8%及30%。對於外資公司來說,如何本土化,提高投研能力,仍是其與中國本土基金競爭的關鍵所在。

富達國際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近日,富達國際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資公司想要在中國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離不開精通外資業務和中國市場的人才。“如何培育同時懂得外資業務及國內巿場的人才,是外資在華髮展的關鍵。富達國際很早就開始在中國本土招聘及培養研究員,從2011年開始從高校招聘應屆生,培養自己的研究員,組建本土的研究團隊。未來,富達國際將堅持培育本土團隊的策略,並通過獨有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與本地以及全球的研究團隊密切合作。”

金融開放 引來一汪活水

公募基金對外資的開放,依託的是中國金融持續對外開放的大背景。

2019年3月15日,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規定將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及負面清單制度。新的《外商投資法》將取代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外資三法”,成為中國外商投資領域新的基礎性法律。

此外,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國際各大指數都在加速將中國經濟納入其中。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在2019年3月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撰文表示,今明兩年有諸多促進外資流入的催化劑事件,包括MSCI指數目前正式宣佈上調中國A股的納入因子,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將從2019年4月起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富時羅素將於今年6月將A股納入其全球指數體系等等。全球另外兩大債券指數,摩根大通政府債券指數和花旗世界政府債券指數,也可能在2020年陸續納入中國國債。

2019年3月23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彭博董事長高逸雅(Peter Grauer)表示,伴隨中國被納入全球主流債券指數,全球各大銀行預計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吸引7000億-8000億美元的海外資金流入。彭博近期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7%的亞洲市場參與者希望在2019年投資中國境內債券。

隨著中國金融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面對逐步降低的限制門檻,無論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券商還是保險領域,不少外資都摩拳擦掌,在政策允許的第一時間加大對合資企業的控制力。

在保險領域,外資保險公司也獲准增持在中國公司的股份。2018年11月27日,法國安盛保險(Axa)宣佈,已與安盛天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現有國內股東簽訂協議,收購安盛天平剩餘50%股權,總對價為46億元人民幣。收購完成後,安盛將持有安盛天平100%股權。

在外資券商方面,目前國內共有合資券商14家,包括根據CEPA補充協議設立的四家合資券商和另外10家中外合資券商。2019年3月29日證監會核准設立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再加上2018年11月證監會核准瑞士銀行增持瑞銀證券股比至51%,目前已有三家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2019年4月15日晚,方正證券發佈公告稱,瑞士信貸擬以非公開協議的方式單方面向瑞信方正增資6.28億元,增資後瑞士信貸的持股比例將由33.30%提高至51%,或將成為第四家外資控股合資券商。

在私募基金領域,2016年6月中國證監會表示,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申請登記成為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開展包括二級市場證券交易在內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2017年1月5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填報說明》。截至目前,已有富達利泰、瑞銀資管、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標準、貝萊德、施羅德、安中投資、元勝、橋水、聯博彙智、安聯寰通資產、德邵投資管理等19家外資機構,在協會登記成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

近日,安中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回覆《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並不匹配中國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地位。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配置中國資產將成為所有全球型資產管理公司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一方面需要引進來, 另一方面也需要走出去。 目前中美貿易戰趨於緩和,A 股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區間同時疊加 MSCI 宣 布提高 A 股納入因子,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今年以來外資快步進入 A 股市場。 ”

據介紹,Azimut 集團(安中投資)未來在中國業務主要分三塊:一是海外投資中國市場,主 要通過 QFII/RQFII 和滬港通基金等方式進行投資;二是中國投資海外市場,主要通過 QDII 和 QDLP 基金等方式進行投資;三是中國投資中國市場,主要通過國內私募基金的方式進行直接投資管理。

安中投資管理(上海)是 Azimut 集團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已 於 2018 年 2 月 28 日成功獲得協會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資格備案,主要負責 Azimut 集團在中國的第三塊業務。剛起步是一些股票型為主的產品,後面會逐步增加其他的策略,包含債券型和貨幣型的基金 。

富達國際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也是中國首家獲得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外資資產管理公司。富達國際在回覆《華夏時報》記者的採訪中稱,中國市場對於富達國際的全球增長戰略至關重要。

據介紹,富達國際在2004年和2008年分別設立了上海和北京代表處,並於2007年在大連成立技術中心,目前已僱用超過1000名員工。2015年,富達國際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外商獨資企業以進一步拓展中國業務。2017年1月,成為在中國的首家外資私募基金公司,並於2017年5月在中國推出首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截至目前,富達國際旗下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已經推出四隻私募基金產品,包括一隻權益類私募基金和三支固定收益類私募基金。

“進入中國的養老金市場我們的長期戰略之一。富達國際是全球養老金行業的領導者,在香港、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成熟的養老金業務。目前在中國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富達國際在養老金方面的經驗帶入中國。”富達國際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此外,外資私募的投顧資格也在放開。2019年3月21日,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批准,路博邁(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淡馬錫控股旗下全資子公司富敦投資摔下拿下投顧資格,成為國內首批獲准開展投顧業務的外資私募。對私募基金管理人來說,拿下投顧資格意味著正式打開與銀行合作的大門,開展銀行委外理財資金等業務。

金融開放不斷深化,外資進來已成定局。對本土公募基金來說,要想站穩市場,除了迴歸本源,重新出發,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