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花一萬多塊讓一歲的孩子上早教嗎?

倌倌2


對於早教,我一向認為:

最好的早教中心在家裡,最好的早教老師是父母!

早教,是指早期智力、情緒、語言、社交等各項能力的開發和教育。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說:“人的各項功能的發展在0~4歲這一階段,比4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長,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0~4歲看作是人的一生“。

可見,早教對一個人一生髮展的重要性。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培養開發、訓練孩子的各項能力,是父母需要高度重視的事情。

那麼,是不是智力、情緒、語言、社交等各項能力,一定要到早教中心,在老師的帶領下才能獲得呢?

當然不是!

首先:早教中心哪怕每天都去,也是有時限的,不可能時時在早教中心;

其次:只靠早教中心的教育遠遠不夠。

生活是最好的訓練場,get以上能力,離不開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寶爸寶媽,千萬不要盲目迷戀早教中心,進行早期智力和能力的開發。

那麼,哪裡上早教最好呢?

答案是:

在家裡,溫暖有愛的家是世界上最好的早教中心,父母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師!

父母努力提高自己,瞭解和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給孩子耐心的陪伴、全心全意的關注、及時的回應,促進孩子心智的成熟和開發,這就是最好的早教!

  • 培養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

和人交流,離不開說話,表達能力要從娃娃抓起。

有的父母跟小寶寶說話,總喜歡用疊字、兒化音,比如,吃飯說成“吃飯飯兒”,睡覺說成“睡覺覺兒”,這並不利於提高語言表達力。孩子最初就像一張白紙,對世界的認知全都依賴父母的語言輸入。

如果父母一上來,就“吃飯飯兒”、“睡覺覺兒”,孩子會以為吃飯、睡覺的正確說法就是“吃飯飯兒”、“睡覺覺兒”,長大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吃飯就叫吃飯,睡覺就叫睡覺,孩子還得刷新認知,重新輸入,而之前的說法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阻礙。

  • 培養必需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多說。一個生活一團糟的人,當然飛不高,也走不遠。爸媽千萬別捨不得孩子,愛孩子,不能只愛一時,更要愛一世,為ta的未來考慮,捨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洗漱,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

  • 高質量陪伴孩子

上次直播,有個爸爸問我,怎樣才能和孩子愉快相處?其實,並沒有固定模式,但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融入孩子。父母走近孩子,而不是讓孩子走近你;家長成為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你。當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快樂時,就是親子關係最好的時候。

  • 陪孩子閱讀

一次在圖書館,一個爸爸問七八歲的女兒:這本書你看了嗎?女兒說:看了。爸爸問:那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好詞佳句背下來了嗎……

把閱讀當任務,當成考試的工具,這樣的閱讀,孩子會堅持多久?

其實,最好的閱讀是,親子共讀一本書。小時,家長幫讀;大時,親子共讀,互相交流感想、體會,把閱讀當作一件十分美好、魂牽夢縈、全家總動員的事兒,孩子想不喜歡閱讀都難!

  • 和孩子一起運動

好多家長因為孩子沉迷手機苦惱不已。不知想過沒有,有的孩子剛剛三四歲,就離不開手機,是什麼原因呢?或者換句話說,孩子是怎麼知道手機好玩、愛玩、離不開的呢?是不是家裡大人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如果,孩子放下手機,還能做些什麼?恐怕除了玩手機,沒其它愛好吧。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既遠離電子產品,鍛鍊體能,又讓孩子開朗向上,好處實在多。對小寶寶而言,遊戲就是運動,親子游戲一樣鍛鍊身體,增進感情。

當然,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十分重要。如果大人做不到,卻對孩子各種要求,自然沒有說服力。

其實,早教並不那麼神秘莫測,摸不著頭腦。早期教育無非培養和提高孩子的智力、情緒、語言、社交能力,父母如果能在這幾方面提升自己,無條件接納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積極開朗、樂觀向上、勤學愛動的好性格,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我想,這才是早教最大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我是親子心理師徐婧英,更多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我們孩子從22個月開始上美吉姆,說下我的感受!

我兩個孩子,沒有老人幫忙,所以全職在家帶娃,其實事情還是蠻多,因為老大已經12歲,各方面自理能力還不錯,所以基本上我是放手沒怎麼管他了,我對老二的陪伴可以說是非常高質量的,所以娃娃各方面發育也比較好,20個月就自己可以唱好幾首兒歌,會講簡單的故事,滑板車,幼兒平衡車也滑得嗖嗖的,其實我們熟悉的人都說我們孩子的情況沒有必要花錢去上早教,但是親自帶娃娃,自己的娃娃什麼情況我自己也很清楚,我們娃娃專注力,執行力,表達能力都很好,但是因為我帶的比較多,或者說和外面的小朋友交流太少,我們女兒非常的怕生,怕生到什麼程度,就是出門看到任何的陌生人好像她都很膽怯的樣子讓我有些擔憂,再加上,娃娃越大,需求越來越多,我可以帶她逛公園,做手工,畫畫,看書,但是大多數都是我們兩個人的活動,而且偏靜止的運動,所以我感覺我個人的陪伴不但幫助不了她了,甚至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和外界接觸的機會,這個時候我才考慮早教的!

一開始就選定了金寶貝和美吉姆,都去參加了試聽課,也瞭解了兩個機構的教育模式,金寶貝偏更溫和,特色課是音樂課,美吉姆主打歡動課,全英文教學,音樂課和美術課次之,我鑑於我的寶貝本來就是一個文靜的孩子,所以我果斷的選擇了美吉姆!

22個月的時候,第一次上課,和老師也不打招呼,也不和任何人玩,對裡面的各種教具很好奇,1和小時的課程,一半時間自己在研究各種教具,上竄下跳,玩的不亦樂乎!第二次課的時候也是這樣!但是第三次課就很詭異了,弄死不進教室,扒在門口,一直叫,我不想上課,我要出去玩,老師給了一個棒棒糖,又歡快的進去了,這次開始有點關注老師小朋友們都在幹嘛了,一節課基本上全稱參與下來,雖然很少互動,但是感覺還是自己在適應觀察!第四次課開始,發現有點意思了,開始一起拍手,一起玩遊戲,有些互動,除了不敢盪鞦韆,其它項目都去體驗一下,雖然開始的時候感覺有點被迫,但是玩起來自己又不亦樂乎!後來的課就開始步入正軌,和老師互動,交流都很好,自己也會主動去嘗試一些新運動,但是鞦韆,一直都不敢!我感覺我女兒安全意識特別強,但凡她感覺她控制不住的有危險的東西她就不敢,儘快我們都鼓勵她,我會保護她,她還是不願意嘗試鞦韆,我也沒有強迫她,順其自然,我相信她慢慢會有興趣去體驗一下!

以上,是我家孩子上早教的過程和一些體會,不喜歡的家長請保持應有的禮儀,勿噴!覺得有用的希望能幫到你!我的體會是,孩子在這個過程裡面慢慢在嘗試走出去,變得勇敢,現在已經經常吵著要去上課,逛街經過她也要進出瞅瞅,也會很靦腆的和喜歡的老師打招呼!作為家長,都是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儘可能的提供優質的生活和陪伴,教育是長久的,孩子的成長是短暫的,瞭解自己的孩子成長中的煩惱,我們盡所能去幫助她,或者說幫助我們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不是單純從錢來衡量,有經濟條件的可以藉助外力,自己也可以學著怎麼陪伴孩子,沒有條件,生活中創造條件,全身心高質量的陪伴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成長養分,你做飯,孩子在邊邊洗菜可以是很好的親子互動,你收拾,孩子幫忙撿撿東西也可以是很好的教育,所以我覺得都是愛孩子的父母,有心都會做的很好的😄


神經雅典娜



我閨女8個月大開始上早教,歷時一年半左右,課程全部上完了,花費在1萬5左右,不是特別知名的早教機構,當時報的時候只是覺得離家近最重要,因為利用率會高一些,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明智的。

我覺得給孩子上早教的效果看個人了。如果一萬塊對於你的家庭無所謂的話,我覺得還是可以考慮的。如果一萬塊需要你的家庭省吃儉用的話,那我覺得就沒有必要了,因為效果可能不像你想象中那麼大。

早教機構的作用在於,因為孩子在家自己玩或者大人陪著玩,由於大人精力有限,大人的陪伴經常是無效的陪伴,只是陪著孩子,沒有氛圍且缺乏交流,大人也經常不知道怎麼與孩子玩。而早教機構的課程相對系統,可以幫助大人加強與孩子的互動,在一些遊戲中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溝通能力。比如我閨女在兩歲前就知道滑滑梯要排隊、不能搶小朋友玩具、知道有困難尋求老師幫助等。總體而言,有一點我比較看重,就是孩子在經歷了早教的生活後,更開朗活潑一些。

但早教畢竟不是學習機構,短期的學習並看不出什麼直觀效果。而且上早教其實主要考驗大人的毅力,能不能風雨無阻地帶孩子堅持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身邊報早教的家庭很多,但像我們能夠堅持下來一節課不浪費的基本沒有。

個人觀點哈,在孩子身上的任何金錢付出都屬於投資,至於回報得看你的財力和期待值了!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必從眾。


蘇菲lucky


早教,我覺得教的不是娃,教的更多的是家長。我家娃上的早教,一萬八還是兩萬八記不清了,140多節課。我死活不同意,為了這個還和媳婦爭吵過,後來嫌她老為這事嘰歪,我圖個清淨,也就認了。一年了去了還不到40節課,我帶娃學了幾次,一歲多的孩子根本就聽不懂老師再講什麼,我個人感覺老師講的內容是在教家長回家怎麼陪孩子。如果有時間有耐心的父母完全可以自己帶孩子,教孩子各種歌曲,動作,語言,遊戲,不需要什麼早教。錢交了也認了,我們現在就是去玩,上不上課也無所謂。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耐心,並不是什麼早教。現在我抽出更多時間陪娃玩,教他說話唱歌吃飯,娃和父母最親,父母陪伴他的時間也是最長,父母如果能親自教,娃肯定能更容易接受。早教,沒啥用,準備報名的趁早別報了,留著這一兩萬塊錢乾點別的吧。


付家莊小老虎


我花了三萬四報了兩年半的課包,從一歲開始上,中間還有兩次請假出去旅遊兩三個月,每週上三四次課,基本可以上到幼兒園。我選擇的課程體系比較多,個人覺得孩子各方面是有提升的。這種提升不是必須要上早教才能獲得的,有的很會帶娃的年輕人也可以做到,比如經常帶出去安排各種活動。但是報了早教確實輕鬆一些。

我家孩子說話比較早,一歲三個月可以背詩,上課就主動介紹自己了。一歲半上課可以用hello.大家好,我是誰誰來介紹自己。基本沒有認生期,比較外向,秩序感也比較不錯。大運動和手部精細運動都發展的不錯。當然,這不全是早教的結果,但是應該也又一定促進作用。

相信付出的一切都會有回報的,不管是時間,經歷,耐心或者金錢。最後還是根據自己家情況合理考慮吧,祝一切都好。



小肉丁手繪早教


座標上海,我給孩子報名早教機構的經歷是這樣的:孩子兩歲多時,我曾經花了七千多塊報了一家早教機構一年的課程。之所以讓孩子去早教機構,有自己的原因。當時孩子由老人帶,老人背井離鄉來幫我帶孩子,人生地不熟,所以跟外界的接觸很有限。平時我們上班走了之後,一老一小,小區、超市、遊樂場、家,圈子很小。本著讓孩子接觸更多人的初衷,我們就近去諮詢了一家早教機構,當天試聽之後就報名了。之後就開始了每週兩節課的“上早教”的生活,全中文教師和上課。(後來偶爾聽朋友說她家孩子上的是雙語的早教機構,一年一兩萬。)

早教班的兩節課是這樣安排的,工作日是手工,一般是簡單地畫畫或者手工,選一些易操作的材料,做成一件成品帶回家給家長展示。週六的可是音樂兼遊戲,大致教了音律感,認識了幾件樂器,兼一些互動遊戲。另外就是節日集體活動,這個是另外收費的。比如萬聖節的做南瓜燈、正月十五的做燈籠。這一項其實更接近幼兒園的節慶活動。經過一年的早教,收穫了什麼呢?認識了兩個老師,對其中一個甚至有點依賴。認識了幾個小朋友,但幾乎沒有互動。

接下來分享下我個人的看法:

早教對任何孩子而言都是必要的。一個孩子出生以後,需要面臨語言、感統、社交、情緒等方面的學習和適應,理想的早教,基本上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出發。所以,早教和早教機構是兩碼事。一週兩次課的機構課程也不可能肩負以上的早教任務,更多的時候,還是父母或看護者對孩子在肩負著孩子早期教育的任務。從你叫孩子叫說話,不可以扔東西這些日常活動中,就已經是早教了。

家長們選擇給孩子上早教,大多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對孩子的成長期待很高,但又不懂教育規律。於是輕易地被早教機構的所為理念給吸引了去。比如一歲多的孩子去雙語早教機構。

2、盲從,別人家都上了早教,我們不上會不會就比別人差啊。

3、想為孩子花點錢,大多是自己無暇顧及孩子教育的“愧疚型”家長。畢竟對於上海很多家庭來說,一年一萬多的早教費用無傷大雅。

4、想當然地認為早教機構教孩子是專業的,本著“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原則討錢,卻並沒有查看早教機構的資質和老師的資質。

總之,送孩子去早教機構的想法是美好的,現實還是現實的。


成長觀察


我的孩子就是花了一萬塊上了一年的早教。

說說我的感想吧。

我的小孩現在是三歲多,在兩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帶去看醫生那時說是也沒什麼問題,回去多跟他說話,直到兩歲半還不說就緊張了,再帶去看說是發育遲緩,需要家長自己照看才行,按照醫院給的康健書籍去訓練孩子。迫不得已只能辭職了帶他,自己也不懂帶,這個孩子始終不說話,他只會爸爸,哥哥姐姐的說,你講什麼他都懂,但是你問他他就說不出來,有時一急了我就想罵他,問他為什麼不說,都教那麼多次了,他就一直哭,然後我就說你是不是不會說,他說是。

因為自己也不懂怎麼帶孩子,後來瞭解到有早教機構,就帶他去參加,先報了半年。剛去的時候,也不敢滑滑梯,也不和別的孩子玩,也不說話,總是要拉著媽媽的手。慢慢的他喜歡跟著老師跳舞,也喜歡老師拿出來的各種工具,也喜歡玩早教裡面的設施。後來又報了半年班,他也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了,也會說話了,每天都說要去上課,說很喜歡上課,很喜歡跟老師玩。

現在孩子已經上幼兒園,我以為他會哭很久,畢竟一直都很黏媽媽,可是居然沒有,他哭了幾分鐘就不哭了,之後老師說表現也不錯,第二天再去他會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媽媽回家吧。

雖然說可能孩子正在發育,即使不上早教也會發育得會說話。我不敢保證,但是認為早教還是很好的,可以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更瞭解孩子,而且父母也能學習到怎麼教育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對於以後上幼兒園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路銳銳


我認為沒有必要,我是倆個孩子的媽媽,老大今年12歲,孩子一歲多就給他報了我們這裡開的第一家早教機構,孩子是個安靜動手能力很強就是不太愛說話,那個機構離家近我天天帶她去,每週至少上一節蒙課,到三歲直接上他家開辦的幼兒園,結果如何,😄。有些東西是先天因素的,後天是在怎麼努力效果很小的。老大因為是第一個孩子所以能給他投資我就都投資,感覺他是安靜的還是安靜的,愛看別人玩遊戲,自己不去參與。老二現在兩歲,也去聽過早教果斷不報,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給予她。多和她在一起看書做遊戲比什麼都強。


豆芽兒4519192


我是中國首批註冊營養師,也是兩個小暖男大錢&小白的媽媽,歡迎關注我~


大錢小的時候我也沒有給他上早教的想法,一直都是自己或者是老人帶著。


在大錢2歲的時候,我覺得他接觸的人太少,性格有點怕生和內向,比如突然聽到汽車喇叭都會嚇哭,所以那時候我想著是不是可以給他上點什麼,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


看他在家喜歡塗塗畫畫,所以當時給他報了一個創意美術的班。


2歲的孩子一開始都是家長帶著一起上的親子課,每週一次,所以這一年多來,與其說是給大錢上早教,不如說我把這個時間當做是我跟他一起的特殊時光。

尤其是有了弟弟之後,每天能陪大錢的時間並不多,每週能有這麼一個固定時間,可以跟他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兒,我也非常享受。


對大錢來說,這些課當然也或多或少讓他接觸了更多與畫畫有關的材料、事物,增加了一些與人接觸、表達的機會。


那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上早教呢?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早教很貴,要不要花這個錢?


我之前看過一個說法,如果給孩子報早教班、興趣班的錢讓你覺得很有負擔,可能就不適合上,因為金錢會改變你對這件事的期望。


比如,你會更期待孩子可以從早教班【學到】些東西,你會更期待孩子有一些【改變】等等,但往往這種期待都會無形增加孩子的壓力,讓本身的【玩】變了味。


2、上早教,為了什麼?


我一直認為能有機會讓孩子接觸更多東西就是有幫助 的,這是早教班對於我而言非常重要的目的之一。


對孩子而言,玩就等於學。

可以用手把顏料弄得滿桌子都是,用腳粘上顏料在紙上踩出腳印,用噴壺和小刷子做出美麗的海底和天空。。。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歷。


當然,這些並不是只有在早教班可以做,現在網上資源非常豐富,只要有心收集和準備,在家同樣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做這些,我只是選擇了可以節省準備和收拾時間的做法,你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過,無論何種方式,陪伴永遠是最重要的。


花錢省去的不應該是你陪伴孩子的時間,但可以讓你的陪伴更高效。如果家長可以在家做到很好的高質量陪伴,二對一的用心還比不上一對多的教學嗎?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公眾號【菜媽和錢爸(caimaqianba)】,公眾號後臺回覆【輔食】/【奶粉】/【母乳】/【發燒】/【便秘】等關鍵詞會有詳細圖文信息發給你,如果有別的疑惑也可以留言給我,我看到會及時回覆哦 ~


註冊營養師小菜媽媽


曾經以為早教純玩兒沒有太大用處,本身在家帶孩子多打仗大天然,在家陪孩子讀讀繪本,完全沒有題目。本身在家就能教了,孩子不到一歲半的時間帶孩子去美吉姆上了一節大活動的早教課,但是孩子不太投入,四周的奇怪事物會吸引他的細緻力,這邊老師在上著課,他就跑那邊去玩兒了,上完試聽課後,課程照料拿代價表我看了看,當時的代價差未幾七千多四十節課左右的樣子。我一方面以為老師上課伊始和下課前都市用全英語做活動講故事,給孩子一個純英文的環境,以為很好。另一方面以為孩子不敷投入,離家間隔不敷抱負,價格也不低。末了沒有給孩子報早教。

如今孩子快兩歲半了,偶然偶爾的機遇,帶孩子去離家裡相對近一些的一個開業不久的早教中間,孩子很喜好玩兒那邊的玩具,上了一節試聽課,孩子略顯膽怯,隨著課程的舉行,孩子垂垂放鬆,漸漸參加進去。下課後問孩子喜好來這兒上課還是玩兒玩具,孩子說都喜好。我以為也快上幼兒園了,就當是一個過渡期,給孩子一個團體的環境,參加、交換、遊戲,這個早教中間和美吉姆相比,少了英語方面的內容,價格上大概一百一節,報了四十節課的,一週一節,差未幾能上到孩子上幼兒園。每個星期到了要去上課的日子,孩子都很開心。我以為這就夠了,孩子本身喜好,樂在此中,並能從中受益,我本身也以為快樂,以是上不上早教,一要看孩子是喜好,二要看離家遠近,三是代價可以擔當。盼望可以幫到你。

一開始做活動,孩子反面陌生人牽手,如今變得大方,不再抗拒。

在家不讓玩兒的顏料在這兒可以恣意塗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