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為什麼一年出成百上千部,優質電影卻寥寥無幾?

暴力荷爾蒙


這很正常吧。

不止中國啊,外國也一樣的其實,歐美就沒爛片了?也有大批的。

這是市場造就的,拍電影賺錢啊,這玩意來錢多快,中國尤其是個大市場,十幾億人呢,要求不用太高,有百分之一的人掏錢看電影,就能賺不少了。

尤其投資方更是希望賺快錢,要是一個電影拍個一年半載的那肯定不行,最多幾個月,拿出去一上映,資金就收回了,還能賺不少,這比股票風險小。

在這種情況下,導演和演員基本上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不用管質量,一定要把數量搞上去,拍一部賺一部,拍少了賺的少。

想當年,國內電影事業剛興起時,也成就了不少大導演,拍過一些質量很高的電影,那時候搞電影的把這行業當藝術,現在誰還把電影當藝術啊,這是商品。

中國的電影,在技術上起碼比美國落後了五十年,美國人1977年就開始拍《星球大戰》了,中國剛搗鼓出一部《流浪地球》還樂夠嗆,感覺已經牛哄哄的趕英超美了。

技術提升不上去,只好靠數量來填補,說不定從明年開始,會有大批拍科幻題材的,哪個題材火就拍哪個,拍到沒人看為止。


楚大先生


中國電影數量多、質量差,已經是多年的現象了。雖然近幾年來有不少國產片取得了驚人的票房,但是除了技術有所長進之外,國產片的整體水平並沒怎麼提升,尤其在內容和細節上,比較以往的國產片還有不少退步。

以往做電影導演的,像第三代第四代導演文化底子厚,城府都很深,如謝晉、凌子風、成蔭、水華、謝鐵驪、陳懷皚、李俊、吳天明、張暖忻、黃蜀芹、丁蔭楠、趙煥章等,他們的電影都很中國化,也都很好看。之後的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都更注重影像風格的藝術化,注重電影藝術,但缺少了中國電影自身的風格,尤其在塑造人物方面,少了讓人難忘並能引起普通民眾共鳴的藝術形象。隨後的導演更是雜七雜八,什麼人都做導演,爛片當道,銀幕上充斥著傻子或小人,已經好多年沒有能感動人心的電影藝術形象出現了。

現在的主流電影市場缺少有生活底蘊、人物形象鮮活真實的電影佳作。整個電影界的創作風氣不好,踏實不下心來搞創作,只想著撈一把,混個名聲,片子一個比一個爛,騙子倒越來越多。目前來看,中國電影的未來還是不容樂觀。











光影有愛


中國電影精品匱乏主要三個原因:

1、電影從宣傳教育群眾的功能,淪落為娛樂的工具,在層次上跌落到了動物世界的水平。

2、把持電影話語權的人,不願意歌頌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新中國戰天鬥地的精神面貌。他們鍾情於“傷痕文學”,熱衷於女演員的臉蛋和屁股,孜孜不倦地向青少年灌輸這些“現代審美”,抹黑時代、抹黑軍隊,《芳華》就是例子,馮導變成“縫褲子”就是群眾的看法和評價。

3、“洋奴哲學”揮之不去,把新中國前30年成功的英雄主義、民族特色電影美學遺之荒野,熱衷於西方的暴力、色情美學,跟著美國人後面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使中國電影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越來越失去觀眾,越來越失去靈魂。


紅雨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事物的解析若只著眼於當前,必定是片面的,也無益於事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從縱觀角度來說,自上世紀中期始,中國內陸的整個文化環境就被桎梏住了,當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必須為一個目的服務,換言之,就是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只是一種功能單一的工具,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這麼說吧,就算是當初再好用的一樣工具,一成不變的用了五十幾年,還能好用嗎?然後大概也是自知實在不能為繼了,便開始拆東補西、修修補補,但將之作為工具的性質並沒有變,只是這工具的作用因形勢需要又增加了一項,那就是掙錢。其實想想,也真難為這幫生產工具的掌握者了,就像是個有輛拖拉機的農民,兼顧著耕種收割的同時還想著要把拖拉機改成超跑,這種結果不難想象吧。其實只要尊重事物的本身規律,那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明白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就會知道什麼是該管的、什麼是不該管的,拳頭握的再緊,抓住的也只能是空氣。


銘軒51167381


《外行說電影》清未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拍攝了我國第一部電影,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電影。當時電影剛從西洋傳入我國,是個新鮮玩藝兒,任老闆從此開了中國電影的先河。那時只有在位數不多的大都市才能有福瞧上一眼這會動的西洋鏡,正是不可思議,天下奇觀大飽眼福。從此一批思想先進趕時髦的年輕人,應運而出。攝影器材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那能玩這新鮮玩藝兒的當然也是極少數的富家大少爺。唐納,吳永剛,孫瑜,周伯勳,吳茵,阮玲玉,李緯,李偉,袁牧之,周璇,趙丹,白楊,金山,胡萍,王人美,陶金等等,等等。當時從事電影事業的大多是文藝愛好者和先進思潮的進隨者,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功利主義者。甚記得在幾十年前我國的電影工作者的工資是十分底廉的,待遇也很差,有一次我去片場看拍片,到中午一人二個肉饅頭,開心又滿足。現在世道變了,只要能擠進這圈孑,每人使出混身解數,在這魚龍混雜的旋渦裡,各色人等粉墨登場,正是一個爾虞我詐,鮮血淋淋的名利場。請問在這一大環境中單憑少得可憐的幾個真正熱愛表演藝術,全身心投入電影事業的人有幾個?你說在這金線第一的環境中還能出佳片嗎?難難難,難於上青天。


一滴水1118


俗話說,蘿蔔快了不洗泥,粗製爛造難成器。貓比胳聳眼的啥也弄不好。要想幹好一件事,思想觀念必須的正。二,所用人才和材料,必須貨真精良。容不得半點虛假。必須有死馬當作活馬醫,精益求精的匠作精神和認真態度。就拿現在拍電影來說吧!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必須有一種為藝術奉獻,精心製作的觀念。演員必須才貌德真美雙優。整容臉,打針臉,雷同臉,死人臉,都不行,都有期騙觀眾的兼疑,表演分離,表情死板,假鏡頭,絕不可有。必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留一個漏洞,千萬別有,小小驢,大大勁,少吃點草,多攢的糞和,懶漢隊長鋤玉米,拉草不拉人上阿的想法。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就是這樣拍的。人心浮噪,急功近利,以假充真,沒一點拍好電影的敬業思想和情懷。只想著一口吃成胖子,只想一夜成名。名利思想,錦標意識完全佔有了一個影視人應有的思想觀。如不痛改前非,糾正觀念,想拍經典電影,門也沒有。


夜琳夢曦1


現在的社會可以說什麼最賺錢,人們就一窩蜂的上,其實以前的中國拍攝的影視雖然少,但是都很經典,很健康,演員們雖然只是拿工資,但是很敬業,和人民群眾的距離很親密,作品都很優秀,確實是為社會做貢獻。她們是社會主義大家庭裡面的一員。

現在呢???明星一個比一個有錢,道德一個比一個淪喪,只要有點小名氣,不得了,出門帶一群保鏢和看家狗,盛氣凌人,目空一切,把人民群眾看得一文不值。演技是一個比一個差勁,出場費一個比一個高,是一群烏合之眾,以前拍攝的好多經典影視劇,她們又拿出來拍新版本,浪費國家資金,肥了自己腰包,明明知道老版本是無法超越,卻不知廉恥,還要去拍,真是無語了。

感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這些人真的不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國家應該要調整結構,這方面要認真的有序進行和有計劃性的發展,不要盲目發展,文化建設固然重要,但是垃圾的東西就不要了,不要去浪費民族感情了,

現在的許多演員素質低下,演技差勁,都是拜金主義者,這些人怎麼能夠拍得出好的作品呢?這個市場魚龍混雜,國家應該好好的整治整治,不然有一天真的會亡國亡種的,會禍國殃民的,好的留下繼續努力為國為民,差勁的,素質低下的,道德淪喪的及時清理出娛樂圈,我們不要數量,我們只要質量。

總體目標是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這就是影視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生隨緣142080307


首先,演藝圈的浮躁,和演員的浮躁是一方面。

導演們急功近利,靠流量明星撐撐場面,別管電影好不好,先混出個名頭,這是普遍導演和演員的情況。

再然後,便是中國電影的錢太好賺了。好賺到隨便拍個垃圾電影,虧本的可能性都不大,賺多賺少的事,只要有流量明星撐著,別管演技怎麼樣,總不會虧錢。

這種情況,與中國電影剛起步的時候大相徑庭,所以,電影的質量顯得越來越低。電影事業剛起步時期靠的是演技,如今靠的是流量和知名度,還有廣告營銷等等,只要將你騙到電影院花錢買票就是成功。

再說說深層次的吧,那就是洗錢,這個內幕應該少有人知,娛樂事業是最好的洗錢途徑,演員的出場費等東西沒有一個衡量標準,裡面能做的貓膩就大了。

有錢人都投電影,投公益,為的是什麼??

呵呵,能賺錢就賺,不能賺錢就當洗錢了。

國內資產對外轉移,最通用的手段也是演藝圈,這些,也促成了爛片頻出。

不知道這條回答會不會被刪,不過無所謂。


迎燕皇


我國電影電視每年產出量特大,但質量比較糟糕,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1)時代浮躁:整個社會處在浮躁時代,帶動電影界,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2)審查制度:本來審查是想把為毀人三觀的東西剷除,但是也更是把影視劇題材中的社會問題、敏感問題等,直接斃了。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抗日神劇,這涉及到與國民黨的關係,但兩黨一度聯手抗擊民族的共同敵人,這樣的題材非常容易被審查機構放過。而紅軍和解放軍時代,國民黨都是敵人,處於今天的統一戰線需要,如何神化或醜化,或“不嚴謹”,審查時都可能斃了。如果是現實的題材,又在違和方面被當作靶子重點,肯定難以通過審查。因此只能編古裝劇,抗日神劇,和玄幻神劇。這一制度帶來的實際上是,不能反映現實。而缺少現實主義問題性質的電影和電視劇,就如同只有喜感的新聞一樣,根本上是沒有生命力的。3)部分資本帶著罪:主要是一些資本在洗錢,一些惡勢力在洗錢。4)觀眾審美水平的問題:他們的追星不是追演技與藝術,而是追類似小鮮肉這樣的,這就給糟爛的電視劇電影締造了龐大的存在市場。5)娛樂新聞界的低水平:娛樂新聞界既要負責製造八卦新聞,還得負責對娛樂問題、藝術問題的批判,這隻有前者時,他們就成了影視藝術衰落的幫兇。


妙手空空33


原因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我就以香港電影90年代的佳作頻出巨星閃耀的光輝歲月和內地目前現狀進行對比,讓大家能夠一目瞭然的發現問題。1,地域狹小香港地區擁有一批敬業與專業的影視製作組織存在,他們分工明確,推陳出新,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競爭。這當中又以香港無線衛視為核心,他們不挺的在進行香港佳麗選秀或者香港小姐評選,也在社會中篩選有點表演愛好的人加入他們,並給他們提供學習工作機會。為香港影視製作儲備了大批演繹人員和幕後工作者。而內地地區的商業電影覺醒於張藝謀的英雄之後,巨大的商業利益和品牌影響力以及國際話語權的爭奪開始吸引了大量的資本進入和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原本偏向文藝片的教學思路開始有點不適應市場需要,巨大的票房增加引起了太多的外來者,缺乏相關製作技術積累和經驗的影視機構大量出現。而由於巨大的地域性和利益團隊造成內地影視製作機構的山頭文化和圈子文化,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經常性造成兩部大片在同一時間段上映,造成嚴重內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