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世界上最胖的鸚鵡極度瀕危,不過今年情況改觀

#Topic:世界上最胖的鹦鹉极度濒危,不过今年情况改观

鴞鸚鵡(Srigops habroptila),一種生活在新西蘭的夜行性鸚鵡,就像它的中文名字所指的那樣,這種鸚鵡長著一副貓頭鷹般的臉龐。

鴞鸚鵡是世界上最胖同時也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曾經是新西蘭最為常見的鳥類之一, 成年鴞鸚鵡體長 64-68cm,體重 0.95-4kg,雄性平均體重 2kg 左右,雌性 平均1.5kg 左右 。然而,自從西方殖民者踏上新西蘭的土地之後,棲息地遭到破壞加上隨著殖民者而來的貓、鼠、鼬等外來動物已經讓這種鸚鵡處在了滅絕的邊緣——現在地球上只剩下 147 只成年鴞鸚鵡。

不過今年豐盛的新西蘭陸均松(Rimu)果實——這是鴞鸚鵡最喜歡的食物——可能會讓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的命運出現轉機。新西蘭陸均松的結果數目是誘發鴞鸚鵡進行繁殖的重要因素,但這種高大的喬木每隔 3-5 年才會才會大量結果。

受到今年食物充沛的刺激,50 只雌性鴞鸚鵡中有 49 只提前進行了繁育,截止目前已經孵化了 76 只雛鳥,打破了 2016 年繁殖季孵化了 37 只雛鳥的記錄,而且科學家們預計這 76 只雛鳥中有 60 只有望活到成年。

“在過去的兩個季節裡,成熟了 50 年來沒有過的大量水果,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雌鳥都知道是時候繁殖了,而且實際上比正常的繁殖時間提前了許多,這意味著有些雌鳥可能能夠繁殖兩次。”新西蘭保育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鴞鸚鵡恢復項目的科學顧問 Andrew Digby 博士說。

由於種群數量太少,科學家給每一隻鴞鸚鵡都取了名字,比如 Ruth、Hoki、Suzanne。每一隻身上都裝有智能發射器,在它們的鳥巢裡也裝有遙感監測系統,而且在雛鳥生長髮育階段護林員們每晚都會對雛鳥進行檢查。

Digby 表示他的團隊在鴞鸚鵡關鍵的繁殖季期間不會讓這種鳥留下“任何隱私”——他們事無鉅細地記錄下了鴞鸚鵡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聯機然後找出哪隻鴞鸚鵡在昨晚進行了交配,它們和誰交配,交配了多長時間,以及交配的質量如何——這真的是老大哥乾的事情,”他說。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為每隻已知在世的鴞鸚鵡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為鴞鸚鵡開發了人工授精技術並嘗試進行補充飼餵,以實現最優的繁育結果。

目前這些雛鳥在新西蘭本島之外的兩個沒有獵食者的島上保護區裡進行餵養,等到數量進一步恢復之後,恢復團隊希望鴞鸚鵡最終能夠重回新西蘭本島——前提是種群數量必須達到“至少 500 只”。

“當你只有一個 147 只的種群的時候,任何因素都能毀滅它們,它們可能很快就會滅絕。我們希望有繁育能力的雌鳥數量能夠達到 150 只,而且理想情況下有一些無需管理的種群,這樣我們就能夠開始放鬆一點。” Digby 說。

題圖來自:wikiped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