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觀音的傳說

觀音的傳說

南海觀音的傳說

南海觀音普陀山南海觀音坐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鬱,氣順脈暢,碧波盪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徵。乘雲中之龍,於南海波濤之上,又稱龍頭觀音。南海乘龍觀音相傳南海一帶瘟神作怪,疫疾虐行,民不聊生且民風愚劣,觀音菩薩決心到南海弘揚佛法,發下“常居南海願”。海龍王第五子狻猊主動化為鰲龍馱乘觀音赴南海救苦救難,並隨行護法,為一方百姓講經說法、大化天下,使這裡的百姓安居樂業,過上了太平、幸福的生活。

南海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和由男“變”女,齊鳳山開放是中外關係史的主流。我國四大發明的外傳和世界三大宗教的傳入都是開放與交流的結果。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文化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在佛教供奉的菩薩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數“德高望重”的觀世音了。觀世音是印度古梵文的意譯,音譯是:阿波蘿吉多舍波羅。她是一位佛教的大乘菩薩,在西漢時隨同“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和僧人一起來到中國安家落戶。據竺法護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能以視代聽,以耳代目,當世間眾生遇難呼救觀世音時,菩薩可即時“觀”其音而來救助解脫,故名“觀世音”。後來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簡稱“觀音”沿用至今。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早在過去的無量劫中,已經成佛,稱“正法名如來”。為了和所有的菩薩一齊度化眾生,所以仍然作菩薩。觀音菩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觀音頭戴寶冠,身披瓔珞,袒胸露臂,錦衣繡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託淨瓶,右手拿柳枝,足踏蓮臺,是一位法像端莊、亭亭玉立的中國維納斯!常人說:“女大十八變,變作觀音面。”由此可見其青春魅力!觀音菩薩初來中國時本為男身,敦煌壁畫中觀音還有兩撮小鬍子。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唐代絹本《引路菩薩圖》中的觀音就是男身,嘴上蓄著鬍子。有的佛經說,觀音本是古代天竺國(今印度)“轉輪王”的大王子,善男身。佛教的《楞嚴經》上說觀音菩薩能現32應身,至於是男是女,則是根據需要而顯示出不同的應身。《楞嚴經》上還說觀音菩薩還能變出33種化身。這33種化身又是站臥坐皆有,或動或靜,可謂形態各異了。據《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音菩薩要普度眾生、超脫世人,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尋聲救苦,做到千處有求千處應。觀音菩薩既然能救難送子,造福眾生,仁慈可親,那人們理想中的觀音菩薩就應當是母親、女性!年輕的母親比年老的母親當然更美、更可親、更可愛、更理想!所以後來的觀音菩薩就以女神的化身出現了。早期觀音像帶有西域人的風姿,長眉、深目、高鼻、裸露上身。北魏時的觀音面容娟秀,隋唐時的觀音濃麗豐滿。宋代的觀音丹鳳眼、眉入鬢、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瀟灑飄逸,風度翩翩。元、明、清各代的觀音菩薩沒有形成突出的特點。佛像風格的變化也是時代審美水平的變化。觀音信仰超越了佛教的範圍而具有了民俗文化的色彩。

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無量劫前是轉輪聖王無淨唸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世音”。 觀世音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多是女相。不過在當時,觀世音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於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屬男像。 佛教經典記載觀音大士,周遊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現之而為說法,即是三十二應,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現在的各種形象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像的種形象眾多,大概與觀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當他作為‘西方三尊”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於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它形相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到了北宋,中國人又創造了新的關於觀音身世的故事。說是有位妙莊王,生了3個女兒,名妙因、妙緣、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齡,大女、二女高高興興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兒妙善死也不肯出嫁,執意出家。莊王大怒,把妙善趕出王宮。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為香山仙長。後來莊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親人的一隻手、一隻眼來作藥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犧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獻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親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動,便賞她一千隻手,一千隻眼,使之成為千手千眼的觀世音。這個故事揉進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為"仙長"),是儒釋道三教合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