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江東區”概況

江東區為浙江省寧波市原下轄行政區,時為寧波市政府所在地,1951年11月7日設立,1956年1月16日廢,1978年復置市轄區一級政權建制,2016年9月撤銷,原江東區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寧波市鄞州區管轄。

[1]

江東區總面積37.66平方公里,轄8個街道,下設82個社區,是寧波市重點建設的城市中心區和重點金融商業區,東臨東方大港北侖港,西靠文化起源地海曙,北瀕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南接市高教園區。

滬杭甬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在區內交匯,是中心城區通往北侖港、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大榭開發區的主要通道是聯結寧波空港和海港的樞紐。

江東,歷史上區劃歸屬多變,早先屬“鄞”。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境內就有原始人類居住和活動。[3]

原始社會末期、夏朝初期,“鄞”已成為確定的地名。夏、商時代屬於“東夷”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期屬楚國。[3]

秦始王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建郡縣制,全國設36郡,以吳越地置會稽郡。秦二十五年(前222年),在今寧波、舟山區域,始建鄞縣、鄮縣、句(讀gou)章三縣,屬會稽郡管轄。此後,歷經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均為三縣並置,隸屬會稽郡。其中,鄮縣轄地為今鄞州區東境,包括今江東區及北侖地區。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鄞縣、鄮縣和餘姚縣三縣併入句章縣,縣治設在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屬吳州管轄。

[3]

浙江寧波“江東區”概況

東部新城圖集(4)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為前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又改稱鄮縣,隸屬越州,州治復置小溪。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州轄鄮縣一分為四,即建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鄮縣四個縣,州治和縣治同設在小溪。此時江東隸屬鄮縣萬齡鄉。至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遷至鄮縣所在地的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的寧波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鄮縣改為鄞縣,屬明州望海郡。[3]

宋時,明州升為慶元府,元時改為慶元路,明朝為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府為寧波府,轄鄞縣、慈溪、象山、定海、奉化五縣。宋時,以中塘河為界,鄞縣萬齡鄉一分為二,北面稱萬齡老界鄉(管轄今江東區東北部),南面稱萬齡手界鄉(管轄今江東區東南部)。[3]

元、明朝時,江東為縣東赤城裡甬東隅,隸屬萬齡老界鄉。

民國(1927年至1930年),劃鄞縣城廂及近郊六、七里地建立寧波市,分置五個區,其中江東為第四區,區公所設在後塘街太保廟,轄15裡(村)。1931年撤市復入鄞縣,江東為鄞縣第四區,面積7.5平方公里,轄10鎮,總人口43600多人。1935年,改名江東鎮,辦公地址太保廟,一直延續到解放。

2016年9月,江東區撤銷,原江東區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寧波市鄞州區管轄。

彩虹坊又叫彩虹牌坊,座落在今彩虹北路129號,這一帶原來是一條河,七十年代末因為城市發展填改為路,這條河上原來有座橋叫彩虹橋,旁邊有軒轅廟,因為傳說軒轅皇帝的妻子是發明織造人類各色衣服的。所以這座橋便命名為彩虹橋。[6]

錢肅樂故居位於寧波市江東外潛龍街31號,座北朝南,東與鄞縣公安局相連,背靠居民區,西鄰江東區人民政府。錢肅樂故居是民族英雄錢肅樂幼時及青少年時代的宅居。[7]

七塔禪寺位於寧波市江東區百丈路,東鄰彩虹北路,西毗箕漕街,對面為彩虹大廈,北至雷公巷。寺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

[8]

寧波市總工會舊址。寧波市大革命時期總工會舊址位於寧波市江東區演武街2號,靈橋東南側。近現代木結構建築,保存較完整。這是中式樓房,迎面是正房為三層樓房,左右有二層廂房連接正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