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曾經的“黑暗”作坊華麗變身 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食安專家

杭州網 記者 劉文昭 通訊員 張嘉 姜曉霞

杭州曾经的“黑暗”作坊华丽变身 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安专家

富陽區場口鎮土燒酒作坊

貼著白瓷磚的牆,乾淨平整的地,“清一色”的不鏽鋼設備,穿著潔白工作服、戴著帽子和口罩的工人……這是富陽區場口鎮徐文龍家改造後的“土燒酒”作坊,也是杭州全力整治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一個縮影。

4月18日,全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現場會在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品生產監管幹部現場參觀了位於富陽的土燒酒、紅糖、油麵筋、牛肉等當地特色小作坊,看一看杭州對小作坊的特色監管之路。

“整治+規範” 富陽的小作坊迎來了“春天”

提起食品小作坊,大家固有的印象或許不太好: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加工場所,規模不大,工人穿著隨意,環境也不怎麼講究,工藝更是簡單。

但是記者走近富陽區場口鎮的這家土燒酒作坊,未踏進半步,佳釀的醇香便撲鼻而來。酒坊不僅實現了生產區與生活區的分離,保證釀酒衛生,同時,店內採用統一訂製的蒸餾設備和食品級容器發酵,實現了燒製區域和蒸餾作業區域有效分離。

作為富陽區小作坊行業全面整治提升的整改對象,從業十餘年的徐師傅自認為是“場口土燒酒”行業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自從置辦了新設備,原來一天只能釀300斤酒,現在一天能釀500斤!沒有嗆人的煙了,收入還翻了好幾翻!”

杭州曾经的“黑暗”作坊华丽变身 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安专家

龍門面筋坊

受益的不止“土燒酒”行業,龍門水廠的旁邊有一間三百餘平米的敞亮大房間,裡面水龍頭嘩嘩往外出水,穿戴齊整的師傅們不斷沖洗水裡的麵粉,這是龍門古鎮2017年底建成的龍門面筋坊。

作為龍門鎮的特產,麵筋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食品,洗面筋則是其中一道關鍵的工序。“以前大家都直接在溪水裡洗面筋,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說,還汙染了河道。”富陽區龍門鎮市場監管所所長孔令洋說,存有安全隱患的還有製作標準、產品價格等問題,大家各做各的,食品添加劑不同、價格也五花八門。

據孔令洋介紹,在對小作坊整治提升過程中,龍門鎮市場監管所結合龍門面筋的特點設立了公共麵筋坊,大家可以在這裡免費洗面筋。 兩排水池、22個水龍頭,吸引了不少村民。在集市上開面筋店的小潘,下午拿了一桶麵粉,正在水龍頭前沖洗,手上戴著食品級手套不停攪拌。“今天帶了50斤原料過來,大概可以洗出15斤的麵筋,很快就能賣完,基本上即產即銷。”

杭州曾经的“黑暗”作坊华丽变身 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安专家

場口土燒酒作坊

“小作坊 大民生” 看看這條具有杭州特色的小作坊監管之路

“抓好小作坊,就是管好大民生。杭州的小作坊得以舊貌換新顏,與近幾年來我局在小作坊治理提升上花的大力氣分不開。”杭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以前,大部分小作坊遊離在監管盲區,生產場所條件差,無證無照現象普遍,食品安全風險較高。

為此,杭州市圍繞“如何設置小作坊准入門檻,哪些食品允許小作坊生產,怎樣實施後續監管”等關鍵問題,全市取締不符合條件小作坊715家,改造提升為食品生產企業26家,完成現場整改和申報備案1213家,探索了一條具有杭州特色的小作坊監管之路。

2018年,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入基層一線,共創建97家省名特優作坊,以傳統特色食品為突破口,引導食品小作坊和小微食品生產企業向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精的地方特色亮點名片轉型。

目前,杭州的小作坊已形成了園區集聚式、行業推動式、透明作坊式、精品示範式四種模式。比如將餘杭區喬司一帶具備條件的肉製品加工小作坊,統一集中到五星村亞多醃臘製品加工園區進行生產,目前已有26家小作坊入駐園區,打造了一個安全、健康,現代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的肉製品加工園區。

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創建名特優食品作坊100家是杭州2019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記者從杭州市市場監管局瞭解到,今年,除了確保已創建完成的名特優作坊保質保量地持續發展,還將進一步開展作坊治理提升工作,不斷增加名特優作坊的數量,提升名特優作坊的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