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這一陣最火的話題,莫過於“996”工作制了。就在上週,兩位企業大佬相繼發聲,替“996”做了堅決的辯護。

馬雲說:“996”是一種福報,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劉強東說:“996”不算啥,自己是“8116+8”,(每週6天,早上8點幹到晚上11點,週日工作8小時。)關於京東裁員,東哥回應稱:“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

兩位大佬語出驚人,頓時在網上炸開了鍋。有人感慨:“資本家終於露出了鋒利的獠牙。”

幾乎在同一時間,西安也爆出了大新聞。一位女研究生花60多萬買的奔馳車,還沒開就漏油了,要求4S店換車遭拒,這位車主只好坐在引擎蓋上哭訴。這番行為藝術式的維權讓自己一夜爆紅。事後,奔馳發表官方聲明,言語中透著傲慢,百年老店的形象毀於一旦。

這兩件事儘管邏輯上沒有關聯,但從輿論層面,他們卻有個共同點,就是強勢群體在做出了有爭議的行為之後,如何取得公眾的理解。

很遺憾,無論奔馳還是馬雲,都沒有提供好的榜樣。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1/4 輿論中的強弱倒置

我曾在《大師在流浪,我們在狂歡》中提到,輿論所代表的,是社會多數人的心聲。換句話說,輿論總是偏袒普通大眾。現實中的強者,是輿論中的弱者,必須保持謙卑,甚至比公眾低一個頭。

輿論偏袒弱者,這一點請切記。如果你在公眾面前擺出精英的架勢,動輒與大家劃清界限,則無異於引火燒身。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就以此次關於“996”的討論為例,儘管不少企業家附和馬雲的觀點,但社會輿論幾乎清一色的反對“996”,連人民日報也正式表態,稱996≠艱苦奮鬥。這場爭論甚至蔓延到國外,從普通網民到經濟學家,都直言“996”破壞了職場生態。其實大家都明白,“996”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公司實行”996“,也有自己的無奈之處。但為何一經討論,觀點就成了一邊倒呢?原因很簡單,“996”所針對的,是廣大員工,而員工在老闆面前,始終是弱勢群體。現在你老闆力挺“996”,甚至將“996”作為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就等於把自己與無數朝九晚五的打工者置於對立面,你這不是洗腦又是什麼?

此次西安的奔馳事件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這不是奔馳第一次曝出質量問題。但官方的態度讓人實在不敢恭維,直到媒體追蹤報道,政府部門介入,奔馳才發表了遲到的道歉信。即便如此,大家依舊不依不饒。抖出了奔馳往年的各種黑料,讓人觸目驚心。

消費者在企業面前,同樣是弱勢群體,那些聲名遠揚的大企業更是如此。營銷學裡有一堂課,叫做“危機公關”。講的是企業如何應對社會信任危機。面對消費者,企業若想盡快取得原諒,唯有在第一時間誠懇道歉,無論情況如何,先認錯了再說。即便自己有理,也不能立即表達出來。等到消費者的情緒平復之後,再慢慢解釋,懇請對方理解,並作出承諾,下次絕不犯類似的錯誤。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當企業處於輿論的弱勢時,消費者的態度就會改變,因為你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會讓公眾感覺佔了便宜。相反,如果你面對質疑,反覆解釋,一再辯護,只會把自己越描越黑。須知企業在引發眾怒時,大家已經用指責的目光看你了,想要通過解釋取得理解,在洶洶輿情面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然,即使是道歉,也是一門學問。如果道歉不當,企業可能會面臨第二次輿論圍攻。

2/4 道歉的藝術

就道歉而言,我覺得有一個民族堪稱表率,那就是日本。經常看日劇的讀者都知道,日本人非常講禮貌,動不動就向你鞠躬,向你說“對不起”。搞得你一頭霧水,都不知道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日本企業如果得罪了消費者,那簡直比天塌下來還嚴重。老闆會在大庭廣眾下跪磕頭,乞求公眾的原諒。

上個月曝出一則新聞,講的是日本京都一所公辦小學的故事,在網上瘋傳。事情是這樣的:由於夏季颱風的原因,學校的蔬菜供應受到影響,導致學生的午餐裡少了5克蔥花。但這家小學卻認為,少了五克蔥花,這件事非同小可。於是校方給每位家長寫了封道歉信,讓家長們頗為感動。試想一下,這種事換到中國,還算個事兒嗎?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前幾年網上有一則廣告,主角是日本的一家冰棍企業。這家企業很有意思,他們廠的冰棍已經連續25年沒漲過價。這次因為成本攀升,冰棍價格漲了10塊錢(相當於人民幣五毛多)。就為這件事,公司覺得對不起消費者,於是集體拍了一則道歉廣告。廣告就一個內容,公司全體員工向鏡頭鞠躬,對民眾表達深深的歉意。結果呢?公眾不僅表示理解,冰棍的銷量還增長了。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當然,世故的人會說,這是該企業在刻意炒作,都漲價了還矯情,不就想吸引眼球嗎?你看,銷量果然增加了吧,消費者果然被忽悠了吧。

話要說回來,即便真是炒作,那也是一種高明的炒作,這樣的炒作非但不會讓消費者感到噁心,反而讓他們發現了企業的可愛之處。這跟國內某些三流明星通過製造“苦情戲”博取同情不可同日而語,也比某些中國老闆一邊強迫員工“996”,一邊向別人訴苦自己如何艱難,如何付出要可愛得多。

日本人深諳道歉的藝術,他們懂得,在輿論中把自己置於弱勢的一方,是多麼的重要。誠懇的態度加上細緻的服務,也是日本企業獲得全球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一旦你知錯了,就得認錯到底,徹底接受社會輿論的鞭撻,至少讓公眾有一種“這才像話”的感覺,然後用誠懇與行動贏得諒解。遺憾的是,在中國,很多企業並不理解這一點。比如西安的奔馳事件中,奔馳方面的道歉來的太遲。須知哪怕遲到一分鐘,都可能失去一位曾經信任你的顧客。無論公眾人物還是企業精英,都要學會道歉的藝術。

3/4 公眾不是用來說服的

當企業做錯事引發爭議的時候,作為企業一方,當事人的第一反應是給自己辯解。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消費者不知內情,維權方無理取鬧,企業也受了委屈等等。然而,輿論不會聽你的解釋,更不會和你展開辯論,公眾的情緒已經決定了一切。

你可能難以相信,這樣的公眾豈非太不講理了?但我想說的是,輿論偏偏就是不講“理”的。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為什麼日本企業一旦犯錯,就得千方百計的討好消費者?是因為消費者蠻橫無理,讓他們特別懼怕嗎?當然不是,越是成熟的市場環境,企業就越是懂得照顧消費者的情緒。

輿論之所以總是偏袒弱勢群體,是因為在輿論中,大眾能找到自己和精英之間的平衡點。這個所謂的平衡點,在乎”情“,而不在乎”理“。

輿論來自多數人的認同,情感則是認同的支點。它是人與人之間成本最低的連接方式。

我們看到一張非洲飢餓兒童的照片,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同情心,每個人都想幫助這個孩子。每當我們看到一幅災難的畫面,所有人都會產生恐懼。情感從不問為什麼,怎麼辦,它只是激起我們共同的反應。所以,真正讓大家形成共識的,不是思考,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唯有情感可以跨越年齡、階層乃至國界,成為全人類共有的東西。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可一旦你和大家講道理,情況就不同了。道理是講不完的,每個人的身份,背景,立場各不相同,任何道理一旦被公眾討論,再清楚的東西也會變得模糊。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更何況,面對億萬民眾,你指望說服他們中的多少呢?再動聽的道理也有反對意見,任何看似無懈可擊的邏輯,在無數雙眼睛的盯視下也會漏洞百出。想用少數人的道理說服多數人,簡直是痴人說夢。

但有些企業家不這麼看,比如劉強東,他不僅試圖說服公眾,還以自己的故事為榜樣教育別人。他錯誤的認為,企業家可以用創業時的艱苦奮鬥來給員工洗腦,號召大家有樣學樣。他顯然忽略了角色與回報的不同,決定了企業家的“996”與員工的“996”根本不是一回事,這也是導致此次大爭論的根本原因。

馬雲比劉強東高明一點兒,但他也罕見的連續三次發文,為“996”辯白。從馬雲的字裡行間,我們發現這位大企業家袒露了心聲,提倡“996”也許不是他的本意。然而,他的真情告白用錯了地方,也讓自己碰了一鼻子灰。

4/4 企業家不需要人設

這幾年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不少優秀的企業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企業家的崇拜,他們被描繪成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與先知,對於社會的進步居功至偉。

與此同時,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也開始包裝自己,在虛榮心與媒體鼓吹的共同作用之下,他們擁有了娛樂明星般的地位,也享受著聚光燈的照耀。然而,企業家不是明星,取悅大眾是明星的工作,但不是企業家的工作。所以明星需要人設,而企業家並不需要。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一旦企業家迷上了光彩的人設,就會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比如羅永浩,他深深地被個人魅力所累,甚至把它作為了自己企業的資產,結果讓錘子手機步履艱難。企業家自始至終在於不確定性打交道,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今天一切順風順水,明天卻可能險象環生。正因為沒有人能預料下一刻將發生什麼事,所以企業家的人設註定是不靠譜的,這不是企業家故意欺騙民眾,而是有些事情,完全不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再如劉強東幾年前喊出“永遠不開除任何一位兄弟”的口號,一時間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劉強東也因此獲得了“重情誼,講義氣的好老闆”的人設。但仔細想想,你和劉強東非親非故,人家憑啥跟你稱兄道弟呢?市場景氣的時候,凡對我好的,都是兄弟。可一旦業績下滑,在生存面前,再好的兄弟也得裁掉,市場的邏輯就是如此殘酷,它不會因為你是個好老闆而同情你。

現實中的強者,輿論中的弱者

我一向反對對企業家的盲目崇拜,尤其是那種明星式的崇拜。很多時候,這類崇拜變得非常情緒化,讓我們忽略了背後的真相。其實,企業家的使命,就是埋頭經營,讓自己越低調越好。企業家的工作是不斷創新,促進分工,以及為社會積累財富,而不是幫助社會凝聚共識。

對於“996”,企業家最好的辦法是啥也別說。別人說別人的,你做你的,否則你一開口,說啥都錯。支持996,大家罵你剝削;反對996,要不你自己的公司先帶頭試試?在大家眼裡,你就是個資本家,總之,你說什麼都是為了賺錢。難道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