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級創新平臺陸續簽約掛牌 “最強大腦”驅動溫州科創發展

溫州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和國家自創區建設方面又有喜訊。在昨天舉行的溫州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副市長汪馳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會議報告過去一年全市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法一條例”審議意見落實情況。報告顯示,去年以來,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在溫州市簽約掛牌,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創歷史新高。

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月內形成規劃初稿

去年,溫州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溫州市將重點打造環大羅山科創走廊這一自創區核心亮點區塊。這個核心亮點區塊建設進展如何,這次會議也透露了進展。

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將按照“生態創廊、產城融合”的總體定位,構建“一芯一環兩城四片區多支點”空間佈局,爭取將科創走廊打造成為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核心區,形成與G60科創走廊相呼應、輻射浙南閩北贛東區域的科創新高地。目前環大羅山科創走廊發展規劃正在加速編制,將於4月底形成初稿。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需要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支撐。去年以來,溫州加快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的步伐,其中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今年3月註冊成立,復旦大學溫州生命科學創新中心、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國科大溫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今年將陸續簽約掛牌。青山瑞浦新能源、威馬集團等企業研發中心也已經投入使用。

去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91家,創歷史新高

溫州市科技企業的培育長勢喜人。報告顯示,2018年溫州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9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802家,均創歷史新高;累計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1305家,同比增長36%,總數居全省第3位,其中規上企業為1065家,同比增長33%;入選首批省創新型領軍企業2家、申報第二批省創新型領軍企業22家。

溫州市計劃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萬家。同時,加快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佈局建設,為企業研發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撐。去年,全市創建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23家,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30家,累計數量達到111家,數量居全省第2位;全市規上工業技術(研究)開發費增長25.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5%。

精簡各類評估、檢查活動,為科研人員“減負”

溫州將為科技工作者打造最優科創環境。報告提出,溫州將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

除了落實上級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自主權有關政策外,在不違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主動探索、先行先試,釋放科研人員活力。包括精簡科研項目申報和評審規定,減少科研項目實施週期內的各類評估、檢查、抽查、審計等活動,徹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嘗試擴大高校在績效工資分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橫向項目管理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探索技術產權交易所、技術產權證券化試點等新路徑,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力。

溫州在探索技術產權證券化方面已經邁出步伐。溫州已提出謀劃建設中國(浙江)技術產權交易所,目前已形成初步設計方案,首次提出技術產權證券化、應用區塊鏈技術、引導溫商資本投向技術創新等新思路。下一步將在充分論證評估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獲批籌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