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匈奴卻消耗漢朝100多年?

陳韜


簡單來說,趙國並非區區,而漢朝時的匈奴也不是趙國所面對的匈奴。

先說趙國,它絕非題主所說的區區之國,而是位列戰國七雄的天下強國,且其實力還在七雄中相當靠前。

趙國最為出名的就是軍力強大,這是三晉的特點,韓趙魏都是從晉國分出來的,晉國在春秋時期是最強霸主,三家分晉後,魏國是戰果前期的絕對霸主,趙國是戰國後期的軍事強權,韓國菜是菜,可兵器製造業非常發達,天下勁弩,皆從其出。

趙國軍力本就不弱,在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後,軍力進一步增強,以至於攻滅中山國、北擊戎狄等,將趙國帶入全新局面,遠遠甩開曾經的老大魏國。

趙武靈王擊敗了北邊的林胡和樓煩等遊牧部族,將趙國疆域推進至陰山山脈,建九原城,設雲中、雁門和代郡,並且修建了長城,趙國跟匈奴的故事,就發生在雁門郡。

雁門郡的長官是李牧,他長期鎮守趙國北部邊境,對邊境物資儲備和士兵訓練都下了大工夫,但卻一連數年不出戰,匈奴一來就躲起來固守,不僅匈奴以為他膽小,就連下屬也認為他是不敢出戰。

直到數年後,李牧一戰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順勢北征,匈奴遠遁。

趙國軍力雖然強,但是一戰就打得匈奴抬不起頭,是不是太誇張了點?之後漢朝可是被匈奴打得抬不起頭。這是因為,趙國面對的匈奴跟漢朝面對的匈奴不是同一個等級的,經過幾十年的修煉,匈奴已經從當初林胡旁邊的一個小部落成為雄踞草原的遊牧帝國。

雄踞草原是從頭曼單于開始的,頭曼單于是史書上第一個出現的匈奴單于,他統一了匈奴各部,按理說應該帶領匈奴走向強大,的確有這麼點苗頭,趁著長平之戰後趙國衰落的良機,匈奴往南殺了點,直到親滅六國後,他們遇到了新興的秦帝國。

蒙恬北擊匈奴,匈奴功夫還沒練到家,被打得半死,灰溜溜地跑了。此後蒙恬守邊十餘年,匈奴依然不敢南犯,直到秦朝滅亡。

秦末這段時間,中原陷入滅秦和楚漢爭霸的戰爭動亂,匈奴內部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其中一個,就是頭曼單于死了,兇手是他的兒子冒頓。

頭曼單于統一了匈奴各部,但沒有統一草原,在匈奴東邊有強大的東胡諸部,西邊有月氏部落,實力都比匈奴強,匈奴的勢力被限制在陰山至河套以北地帶。

冒頓是頭曼的長子,但頭曼有了新歡後想改立幼子,於是被冒頓滅了,冒頓自立為單于,並東並東胡,西逐月氏,統一草原,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而這時候,中原還在楚漢爭霸,劉邦和項羽打得不可開交。

等到漢朝建立,匈奴已經足夠強大了,而漢朝卻經歷了長久戰亂,國力疲弱,硝煙還未散去,長達百餘年的漢匈戰爭就要拉開帷幕。

匈奴是遊牧民族政權,很多東西他們自己不能生產,需要靠中原地區才能獲得,和平年代,當然是用做生意的方式獲得,可是匈奴發現漢朝有點弱啊,直接搶不就好了,無本買賣,穩賺不賠。

匈奴屢屢入寇,為了抵禦匈奴,劉邦派出了韓信,當然,不是那個國士無雙的韓信,而是韓王信,韓國王室後裔,他坐鎮晉陽,指揮對匈奴的作戰。

韓王信的人生就沒打過幾場勝仗,能夠封王實在是因為資歷老,所以很正常的,他跟匈奴作戰是屢戰屢敗。

韓王信覺得這不是自己指揮失誤,而是因為晉陽離邊境太遠,指揮不及時,於是他向劉邦請求搬家到馬邑,上前線指揮。

劉邦同意了,結果韓王信一到馬邑,就被匈奴包圍了。劉邦趕緊發兵援救,結果韓王信跟匈奴講和了,這讓劉邦暴跳如雷,我這個皇帝還沒發話,你就敢私自求和,有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

劉邦寫了封信指責韓王信,韓王信嚇著了,乾脆就投降了匈奴。匈奴士氣大震,順勢南下,進逼晉陽。

韓王信太讓劉邦失望了,沒辦法,手下這些將領,太強的如韓信,劉邦放心不過,如韓王信這些,又弱了點,劉邦只好親自出馬。

劉邦一出場就打了一場勝仗,韓王信直接北逃,他的部將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后裔趙利為王,向匈奴求援,冒頓單于派出萬餘騎兵,同王黃等人一起對抗漢軍。

劉邦發起進攻,匈奴大敗,再戰,再敗,劉邦抵達晉陽。但這是已是隆冬,漢軍準備不足,被凍傷者十之二三。

劉邦聽說冒頓單于離晉陽很近,驟勝之下,帶著三十二萬大軍發起了進攻,結果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被冒頓單于包了圓,數次突圍而不得。

七日後,糧草耗盡,又值寒冬,漢軍飢寒交迫,危在旦夕,這時漢朝建立不過數年,如果劉邦被俘或被殺,受影響的將不僅是漢朝,而是整個中國歷史。

所幸劉邦最終逃脫了,史書記載他用的方法是給冒頓單于寵愛的女人送金銀珠寶,並威脅要送美女,冒頓單于考慮到客場作戰,擔心漢朝援軍到來,自己反而被包圍,也就開了一個口子,放劉邦逃走。

劉邦回去後,冒頓單于轉攻代國,劉邦的哥哥代王劉喜逃回洛陽。

經過白登之圍,漢朝再不敢貿然與匈奴開戰,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固守和親政策,一方面休養恢復國力,一方面防禦匈奴進攻,但不主動出擊,直到漢武帝時期,才主動挑起數場大戰,將匈奴的勢力驅逐出漠南和西域。


平沙趣說歷史


說這問題,首先要說當時趙國和匈奴的形勢其實差不多!

中國並沒有經歷秦朝大一統,還是諸侯紛爭時期,戰國七雄割據沒日沒夜打仗,而當時匈奴也差不多,還處於東胡控制之下,自身也經常進行部落戰爭,沒日沒夜也在打仗,都沒有形成整體!

於是,無論秦,趙,燕也好,需要面對的都是跟自己接壤,實力最強大的遊牧部落而已,而不是統一的匈奴。

實力差距並不明顯,而且趙國可不是小國,而是戰國時軍事實力最強國,我一直認為趙國戰鬥力比秦國強,只是綜合國力還有戰略位置限制了趙國的發揮!

更何況當時中原紛爭,各國為強大,無不勵精圖治,變法圖強,民眾也尚武之風盛行,特別燕趙大地,人人習武,只要成年就是好戰士,那有絲毫文弱之風?

而這才是古漢人最早的民族氣質!

至於為什麼這麼強大的趙國還要修築長城來防備分散的遊牧民族,則和遊牧民族於農耕民族不同的生活還有戰鬥方式有關!

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它的社會形態,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本質上在於兩者的生產方式不同。

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原文明,因土地禁錮,必然無法進行流動戰,而且不能脫離後勤補給長距離作戰,那麼面對擁有騎兵優勢的遊牧民族,打追不上,只能被動防守,伺機反擊!

這就是長城的由來,也是中國無數朝代面對遊牧民族的辦法!

而作為遊牧民族的塞外文明則不同,他們隨水草而居,哪裡草原肥美哪裡就是家,一個帳篷幾匹馬就可以搬家,對他們而言,後勤補給是什麼?

不存在啊,於是他們的作戰方式就是來去如風。

草原食物充足他們就不會過多的侵略中原文明,草原如果受災那就只能南下打秋風!

這也是為何每次遊牧民族活動最頻繁的時候,都是地球小冰河期時候的證明!

五胡亂華為何發生?就是小冰河期在後面搗鬼!

以上分析完了大趨勢再說說趙國和西漢的不同!

之前說過趙國雖是諸侯之一,但當時的草原民族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就讓雙方實力對比沒有了太大的差距,沒有太大差距也就有了一戰之力!

那麼趙國能一舉搞定匈奴,除了趙國本身實力不弱外,還有就是名將光環!

趙國大敗匈奴是在長平之戰後的國力貧弱期,當時的趙國經歷連番大戰。(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燕國伐趙戰)

國家經濟困難,於是國君趙孝成王不得不放權,讓邊郡自治,當時主政趙國北方的就是李牧。

李牧即是戰國四大名將,也是個治理地方的天才,在他治下,趙國邊地代郡,一改頹勢。對內發展畜牧業和農耕,吸收流民,對外積極防備匈奴,還利用處於交通要衝的條件,不斷髮展貿易業!

農耕畜牧業給代郡帶來了糧草馬匹,吸收流民帶來了兵員,發展貿易帶來了財富!

一時間,趙國北地代郡兵強馬壯,擁兵近20萬,其中騎兵7萬,步兵13萬!

這就是趙國北方當時的實力,那麼以這樣一隻強悍的部隊,打敗遊牧民族匈奴的一個部族?

有什麼可奇怪的?

況且李牧還指揮得當,也能集中力量戰鬥,這都是他的天然優勢!

那麼為何後期強大統一的西漢,面對匈奴要鏖戰100多年,還沒徹底消滅,這原因涉及實力對比,政治經濟還有權利集中度等各個方面!

首先是實力對比:

西漢完成了統一,而當時的匈奴也完成了統一!

草原和中原統一時間差不多,都是秦漢時期,統一匈奴的就是著名的冒頓單于,那個用響箭殺父奪位的單于。

他在奪得單于寶座之後開疆擴土,先是打敗了一直控制自己的東胡部落,後來又打敗月氏部落,逼其遠走西域,之後又南下吞併樓煩,還奪走了秦始皇開拓出來的河套地區,建立起疆域遼闊的大匈奴帝國!

這個時候,以統一的大匈奴帝國,對抗統一的漢帝國,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

其次是漢朝初期經濟困難

剛剛建立的漢帝國其實是元氣大傷的!

按史料說法:貴為天子的劉邦居然連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由此可見有多窮困!

可劉邦還是發動了對匈奴的戰鬥,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最後5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追的雞飛狗跳,要不是陳平計策,估計要全軍覆沒!

在這場大敗之後,才有了漢朝前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出現!

其實漢朝初建時,人口約1300萬人,而匈奴人口約200萬!

看上去綜合國力漢朝依然對匈奴有巨大優勢,可是人口和動員率還有兵員是沒法比的!匈奴200萬人口,可以動員最多50萬軍隊,還都是精銳!而漢朝1300萬人口,卻分佈在全國各地,無法集中,在局部地區的戰鬥力甚至不如戰國時期趙國在邊境的兵力?

那就沒法打仗啊!

攻擊習慣於游擊戰的匈奴人,最關鍵的就是戰爭資源的高度集中。

你這一分散就沒法打仗,如何集中戰鬥力?

最後是君主權威沒有完全集權:

漢初時,君主權威其實是分散的,在當時的漢朝內部,劉邦時期還有無數的異性諸侯王,之後雖被劉邦剷除,卻還有無數的同性諸侯王!

這都讓漢朝戰鬥力無法集中!面對這樣的情況才有文景之治時,除了發展生產力,還不斷打壓諸侯國這樣事情發生,所有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目的就是集中全國力量做大事!

而這個大事,在漢武帝時期,就是雪恥匈奴,掃百年屈辱!

時間到了漢武帝時候,所有的準備都已就緒,經濟狀況隨文景之治勵精圖治,國庫豐盈,財帛充足,政治上,隨文景兩代帝王的努力,平定七王之亂後,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已不成氣候,然後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諸侯國煙消雲散。

隨著經濟發展,政治集權而來的必然是軍事的強大,漢朝終於可以集中全國力量對抗匈奴了!

而這就是為何漢匈鬥爭持續百年的關鍵!

首先:匈奴變的更加強大,鐵板一塊的他們實力雄厚

其次:漢朝需要恢復期,需要經濟發展期。

最後:恢復和發展經濟後要在政治上解決力量無法集中問題,於是諸侯國就必須要消滅!

做好以上所有準備之後,才能集中力量,真正發揮優勢打敗匈奴!

然後就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不斷用兵,不斷勝利,不過漢武帝打了一輩子仗,還是沒有消滅匈奴,也是可惜了,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還是在漢武帝孫子,漢宣大帝時期才解決!


阿斗不傻


趙國北有林胡匈奴等異族,南有強魏西有秦國,東有齊東北有燕,真正是處於四戰之地,中前期還有一個腹心之患中山國,這種處境,不想束手待斃就得奮發圖強,趙雍的胡服騎射把趙國帶出絕境,還開闢了新天地,在北方,異族大敵主要是林胡樓煩,那時的匈奴還在東胡的控制下,部族與戰力與後期不可同日而語,就算如此,趙國面對異族也不是絕對強,還修了趙長城防備。比較著名的有李牧大破匈奴之戰。


匈奴的真正強大,是在經過冒頓整合之後,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南邊的農耕民族走向統一時,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也同步走向統一,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北方草原也出現難得一見的雄主冒頓,冒頓是頭曼單于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所愛的閼氏生了個小兒子,頭曼單于就想殺冒頓而立小兒子為太子,於是便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冒頓剛到月氏,頭曼馬上急攻月氏,欲借月氏的刀殺冒頓,冒頓逃回來後便訓練身邊武士,聽響箭指處便亂箭齊發,以這一招殺了其父自立,開始整合北方草原。


又以驕兵計擊敗東胡,西逼走月氏,南吞樓煩,並奪了蒙恬搶走的河套之地,佔領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區,經過一系列的征伐,北方各族無不臣服匈奴,竟然給冒頓建立起史上最強大的匈奴帝國,匈奴其疆域十分廣闊,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即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此時的南方農耕民族,中原大地正進行大起義和楚漢相爭,歷史就是如此詭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等到漢朝建立,匈奴也達到頂峰,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後來的白登之圍,硬是湊到了四十萬騎兵射住四面,光聽數字已讓人目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遊牧民族的長處是善騎,由此衍生出騎馬牛羊等牧物,熟能生巧,騎射技術應運而生,趙武靈王雖學了胡服騎射,在趙國也執行得很好,但它有一個潛藏的前提是趙國是四面受敵的地方,惡劣環境養成善戰的人民,如僅是胡服騎射而沒有這種環境,是不會有趙勁卒這個名稱的,連廉頗後來到楚國,還痛惜楚兵不如趙兵精銳。但漢朝時卻沒有這種惡劣環境,初期雖也有百戰之兵,對上騎兵卻弱勢明顯。

漢朝前期匈奴的為禍甚烈,在於速度,農耕民族多步兵,騎兵稀罕,遊牧民族的人自小便熟悉各種騎乘,有先天優勢,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軍隊,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主要是侵擾燒殺搶奪,農耕民族依城池而居,進而休養生息繁衍家業,遊牧民族則逐水草而居,他們來去如風,有利則來無利則走,追都追不上,所以漢朝並不是打不過匈奴,是速度不如,就如白登之圍,四十萬兵圍住劉邦主力,漢兵固守,騎兵也啃不下,其時還沒有馬蹬,沒有後來重騎兵的威力,只能望堅城興嘆,隨著技術的發展,北方遊牧部族兇悍的一面才得以展現,但這是在漢朝之後的事了。漢武帝的多次出擊,也是因為摸索出一條以步遏騎的道路,李陵幾千兵便能阻擋匈奴單于十萬騎兵便是明證。


南方鵬


戰國時期的趙國把匈奴“打趴下”和漢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性質是不一樣的,趙國是戰略防禦為主,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只要你不來侵犯我邊界就行;而漢朝對匈奴的以戰略進攻為主,要主動出擊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徹底消除北方邊患,漢朝的目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趴匈奴。

趙國對匈奴戰爭

戰國時期,趙國由於其地理位置北面就和匈奴相接,這造成了匈奴隨時都有可能會南下侵犯趙國。而趙國當時東面有燕國、南面有魏國、西面有秦國,造成了它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去對付匈奴,只能採取戰略防禦的手段,禦敵於國門之外。面對經常南下的匈奴趙國派了當時的大將李牧前去抵禦匈奴,李牧對待匈奴的策略就是以逸待勞,只要匈奴來犯,就讓士兵防禦為主,不能主動出擊,而且還下令誰要是主動出擊就以違抗軍令斬首處置。這給匈奴造成了假象,讓他們以為李牧這個人不行,於是就會產生輕敵的思想。李牧這計策是好的,可惜把自己人也給騙了,國內有人看到李牧帶兵覺得他不行,就向當時的趙王建議換掉李牧,趙王當時也覺得李牧老是龜縮打法不行就把他給換掉了。

趙國這邊換了人,打法自然就和李牧不一樣,以後每次匈奴一來犯邊,趙國將領就主動帶兵出擊,可是每次都是損失慘重,損兵折將。趙國邊境也是屢次被匈奴突破,被匈奴擄掠一番揚長而去。趙國這時候才想起李牧的厲害,雖然他場面上難看但是至少能守得住,不會有太大損失。於是又去請李牧繼續帶兵防禦匈奴,李牧回去之後又是按老辦法來對付匈奴,以此來迷惑匈奴,私下悄悄訓練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等待時機到來。匈奴一聽李牧帶兵就輕敵大意,帶著十幾萬人馬又要來侵犯趙國,李牧將計就計趁匈奴大意輕敵的時候,布好埋伏,一戰就消滅了匈奴十幾萬人馬,趁勢滅了襜襤(今山西省朔縣北至內蒙古一帶部落),降服林胡(今鄂爾多斯高原東部一帶部落),隨後又打敗東胡。匈奴經此一役元氣大傷,十幾年不敢再犯趙國。

漢朝對匈奴戰爭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為主,通過和親方式維持雙方和平。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單于率三十多萬大軍南下進犯漢朝,攻太原,圍晉陽。當時漢朝初立,劉邦意氣風發也帶了三十來萬漢軍北上,由於匈奴一開始故意放一些老弱病殘在後面,讓漢軍輕敵,劉邦也自得起來,脫離大部隊,輕率一支精騎追擊匈奴,沒想到被匈奴圍在白登,七天七夜劉邦差點就被人給包餃子了,辛虧陳平用計,才讓劉邦得以脫圍。經此一戰,劉邦對匈奴有了害怕後遺症,所以基本策略就是以“和親”來維持雙方的和平。在文景事情也基本採取和親的策略。

第二階段戰略出擊為主。漢武帝劉徹繼位後,由於文景之治積攢了豐厚的家底,再加上武帝性格上不允許別人欺負到他頭上,為了徹底能夠消除匈奴這個北方隱患,於是武帝就對匈奴有想法了。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漢武帝就派當時的年輕將領衛青反擊匈奴盤踞的河南之地。衛青沿黃河西進攻擊河套一帶的匈奴樓煩王等部落,全部收復被匈奴佔領的河南地。一下子剷除了匈奴進攻中原的跳板,至少第一步解除了對長安的威脅。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出朔方,反擊匈奴;派李息等出右北平,牽制匈奴策應衛青行動。此次軍事行動衛青長途奔襲,打了右賢王一個措手不及,漢軍俘敵1萬餘人。

元朔六年(前123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率精銳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又斬獲匈奴一萬對人,繼續擴大對匈奴戰鬥的戰果。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軍大將霍去病率精騎萬騎出隴西,翻越烏鞘嶺,攻擊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隨後又翻越焉支山,出其不意長途奔襲於匈奴後方,連戰連捷,殲敵近9000人,俘虜了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武帝又派霍去病出擊河西走廊一帶,要徹底消滅此地的匈奴勢力,同時還派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 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霍去病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又是一個長途奔襲1000多公里,大破匈奴各部,在黑河(今弱水上游)一帶與河西走廊一帶匈奴主力決戰,殺敵3萬多人,終於取得了河西走廊的統治權將匈奴勢力趕出此地。漢朝隨後在河西走廊一帶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 四郡,移民戍邊,邊戍守邊生產。

元獰四年(前119年),針對匈奴還是屢次南下侵襲的活動,漢武帝為了徹底解決這個難題,決定對匈奴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派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一支5萬餘騎的騎兵部隊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匈奴問訊早已遠遠逃到草原深處,衛青這部橫跨大漠,北進數百公里,企圖尋找單于主力決戰,同時命令李廣、趙食其率所部從東面迂迴策應。在遭遇單于主力後,衛青下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的襲擊,另派5000精騎向匈奴發起攻擊,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此時衛青乘勢分輕騎從左右迂迴包抄。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眾,知道無法取勝,遂帶數百精騎突圍,向西北逃遁。這一仗殲俘匈奴軍19000人,大軍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這裡有匈奴囤積的大量物資,於是衛青就盡燒其城和匈奴積粟而還。霍去病這部出代郡和右北平,北進幾千裡,橫穿大漠,遭遇匈奴左賢王,盡殲左賢王部,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萬餘人,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霍去病在此舉行祭天儀式(封狼居胥)然後凱旋迴師。這一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鉅的一次戰役,此役共殲滅匈奴9萬餘人,大大削弱匈奴力量,而且在長期和漢人戰爭中消耗太大,此後已經無力再大舉南下,所以就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

第三階段戰略調整,重新回到和親策略上來。漢宣帝時期,由於匈奴內部分裂,幾大勢力爭權導致內部互相火併,這時候呼韓邪單于先是被哥哥打敗,為了得到漢朝支持,決心和漢朝和好,並向漢稱臣,請求和親,得到漢朝同意。到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再次向漢提出和親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了他,昭君出塞,使漢匈和睦相處長達60年之久。

趙國與漢朝兩個時期對匈奴不同政策分析

一是趙國對匈奴的政策。趙國由於其身處在戰國時期,但是各國戰鬥紛爭不止,而其處於東有燕國、南有韓魏兩國,西有秦國,北有匈奴。這使得它必須有一個戰略重心,而這個重心就是要對付好西面的秦國、南面的韓、魏。因為當時這幾個國家實力太過於強大,趙國不得不進行重點防範。而北面的匈奴對於趙國來說,只要匈奴不南下侵襲趙國就行了,至於你在草原上發展的怎樣,趙國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對付,再則匈奴所在的地方基本都是苦寒之地,趙國也看不上這些地方。所以,李牧一仗把匈奴打怕了之後,趙國對北面基本也就是做好防禦就行。

二是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由於當時漢朝已經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而面對經常要南下騷擾邊境的匈奴,漢朝的策略就是要徹底消除這種邊患。如何消滅一種是採取和親方式,就是漢初時期的和親,但由於當時和親是漢朝被打怕了才採取的手段,因而匈奴總是有一種輕視的意思在裡面。等到經過漢武帝時期打趴匈奴一次之後,再採取和親,匈奴態度就和漢初不一樣,他們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勢力和得到漢朝支持,不得不向漢朝提出和親。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另外一種消除方式就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這個就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幾次用兵,雖然漢朝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相比較來說,匈奴消耗的更大,因為他們本身基數就小,經過漢武帝一朝的用兵,匈奴可以說是消耗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力量,再打下去基本就是滅族了,所以匈奴會遠遁逃到北方,要恢復生產才能有力量再南下。

漢朝對匈奴的策略可以說基本是達到目的了,恢復邊境的和平環境,推動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 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


山中茅店



我一直認為,趙國七雄中,趙軍的戰鬥力強於秦軍。

一是李牧率領戍邊的趙軍(還不是全部主力)。消滅匈奴十餘萬。

二是在閼與之戰中,趙奢率趙軍對抗秦軍。斬首八萬。閼與地形狹窄。任何迂迴包抄的計謀都用不上,將軍只有正面硬碰硬。閼與之戰,趙奢率領的趙軍大破秦軍。斬首八萬。

三是長平之戰中,趙軍陷入包圍中,糧草箭矢用盡。沒有後勤補給,才被全殲的。在趙軍被圍前,秦趙兩軍正面硬碰硬。趙軍只損失幾萬人,消滅秦軍30萬。

四是長平之戰後。趙軍45萬主力全軍覆沒。燕國20萬大軍伐趙。廉頗率5萬趙軍抵抗。斬首15萬,殺燕軍主將。廉頗反攻燕國。燕王求和,廉頗不許。燕國割讓城池。廉頗才同意求和。

正因為趙軍強大的戰鬥力,李牧才能斬首匈奴十幾萬。滅匈奴三國。


楊朱學派


我一直認為,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尚武的時代,即便是後世的漢唐,也無法與春秋戰國相比。趙國的土地,不足西漢的七分之一,在經歷長平之戰後,在損失四十五萬精銳部隊後,為何仍然能取得殲滅匈奴十餘萬的偉大戰績呢?與之相比,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卻持續三百年之久,這又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幾個因素:

第一,當時的匈奴,尚未進入全盛時代

對於戰國後期的匈奴,我們知之甚少,不過應該可以認定,此時的匈奴尚未進入全盛時代。首先,匈奴並未打敗周邊的東胡、月氏等勢力;其次,匈奴對趙、燕的邊界並沒有發動過特別大規模的進攻。匈奴真正進入全盛時代,是從冒頓單于開始,基本上與西漢開國的時間是吻合的。

第二,趙國打敗匈奴,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李牧一人

趙與匈奴之戰,能一戰平定邊患,主要歸功於李牧。儘管趙國在實力上是比匈奴要強,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但是並沒有絕對的優勢。李牧以一場大戰就解決匈奴之患,然而在一戰的背後,卻是十幾年的偽裝與欺騙。沒有長達十年的戰略欺騙,就不可能捕捉到一次“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良機。李牧做到了,十年隱忍之功,只為關鍵一戰,一戰消滅十萬敵軍。故而趙國之勝,不是以國力勝,而是以謀略勝。

李牧的戰法,與漢武帝初期的“馬邑之謀”很接近。馬邑之謀,集中三十萬大軍,誘敵深入,倘若成功,就是李牧的翻版,可惜失敗了。此後,就沒有誘敵深入的機會了,雙方只能硬碰硬。

第三,趙國並沒有真正把匈奴打趴下

其實不能說趙國把匈奴打趴下,李牧雖然消滅十萬敵軍,只是讓匈奴人不敢南下,並沒有打到大漠,把匈奴逼到絕境。後來秦始皇北伐匈奴,同樣沒能打匈奴打趴下,只是打到北方去了。作為遊牧民族,匈奴逐水草而居,來無影去無蹤,很難將其勢力連根剷除。漢武帝時,發動漠北之戰,這是最深入的一次打擊,仍然沒能把匈奴打趴下。因為匈奴還可遷到更北的荒涼地帶,頑強生存下來。正因為匈奴有廣闊的迴旋空間,才能屢敗屢戰、屢仆屢起,如果不是匈奴自身分裂,恐怕漢匈戰爭還要拖得更長。


君山話史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李白的《俠客行》雖然是歌頌俠客的,但確是對趙人逞勇豪邁很好的寫照。



一、趙國是七大“戰國”之一,這時的戰國,真的是能戰、尚戰之國,但說已經把匈奴"打趴下"卻有點言過其實

戰國時期,天下紛亂,國家最重要的,最頻繁的就是戰爭。全國的民力都是攥緊拳頭打戰,因此趙國雖小,但是這個國家確有一支帶甲百萬的軍隊。戰爭就像練把式,經常打戰,將士實戰經驗強,也就不畏戰,敢打戰。

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後,吞併了中山國,並向北拓地千里,改進作戰方式,吸納了大量遊牧民族的騎兵,極大提高了戰鬥力,是戰國版“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成功範例。

漢帝國經過漢初六十年代的休養生息,人民富足了,但是耽於享樂,也往往怯戰、厭戰。而且漢朝疆域廣大,幅員遼闊,雖說國防縱深空間大,但軍事力量也分佈廣而散。邊境萬里的防禦負擔很大,難免有點顧得了東,顧不了西,因此邊境經常遭受匈奴侵擾。



戰國時期,秦趙燕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對匈奴作戰奉守的主要還是防禦:修長城防禦;不主動出擊。

(一)趙長城

趙武靈王打敗了林胡、樓煩,開發了燕、代、雲中、九原這些地方,並修築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市境內),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一千三百里。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二)秦長城

宣太后在甘泉宮誘殺了義渠戎王,吞併了義渠國。於是秦國佔有了隴西、北地、上郡,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三)燕長城

燕國也修築長城,從造陽修到襄平 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來抵禦胡人。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趙國邊境防禦匈奴的有名守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匈奴進犯時,他始終奉行堅守壁壘不出戰。

李廣在邊境防守時,帶兵秉持的就是李牧的風格。

那時匈奴認為李牧怯戰、膽小,李牧藉助匈奴輕敵的契機,佈下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大敗匈奴,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侵擾趙國邊境。



二、漢武帝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匈奴“打趴下”,解除了匈奴對漢帝國北部邊疆的威脅。

漢朝幾次大規模對匈作戰,打擊了匈奴的囂張氣焰,奪回河套地區、打通河西走廊,使匈奴進犯中原失去跳板。

在對匈作戰中衛青、霍去病居功至偉,衛青奪回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霍去病開河西酒泉之地,開拓了漢朝防禦匈奴的地理屏障。

御駕親征,耀武邊境

武帝是個性情中人,在徵西南夷,收吳越之地後,漢朝的文治武功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110年(元封十年),漢武帝親率十八萬騎兵巡視邊境,到達朔方郡,然後派使者向匈奴單于示威,很豪氣地挑挑釁道,匈奴單于呀,南越王的人頭已經懸掛在漢朝京城的北闕之上。朕親帥十八萬大軍在這等著你,有本事來決一死戰,沒本事就俯首稱臣,遠遠躲到沙漠苦寒的地方,算怎麼回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派使者對匈奴單于說:“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

烏維單于聽了使者的轉述,氣的得把使者囚禁起來,卻不敢來應戰,之後屢次派使者到漢朝服軟,請求和親。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死後的五十年,漢元帝時期的西域校尉陳湯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事後他在上書皇帝的詔書中寫到:要讓天下各國知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個時期真的是漢民族最剽悍的時期。


開涮歷史


首先要標明的是,戰國時期趙國打匈奴和漢朝打匈奴不是一個等級的戰爭,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

理論上來說,匈奴與在中原的趙國同源,不過趙國的王族是贏姓趙氏後裔,而匈奴族則是履癸(諡號桀,即我們俗稱的夏桀)後人,在夏朝覆滅後北逃成為匈奴族。

而趙國在前期也並不是最強的軍事國家,對於北方諸胡仍然是修長城防禦為主,更是在與中山國的交戰中大敗,所以才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而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的匈奴,則是在東胡的影響下處於劣勢的,從地圖上看,此時的匈奴與趙接壤部分既不是各自勢力範圍的主攻方向、匈奴本身也只是東胡勢力範圍下某個大部落的體量。

因此在趙國進行軍事改革後與匈奴作戰才能連佔上風。一直到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可以說是以趙國的強國軍事力量攻擊相對弱小的匈奴,有此戰果才是正常。

—————分割線——————

在幾十年前匈奴雖然接連被趙國、秦國擊敗,甚至被驅逐出河套與河西走廊,但是冒頓單于(前234年-前174年)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自立後,先大敗東胡疆域向東控制到遼河,後乘勝擊敗月氏重新佔領河西走廊,並控制部分西域國家,重新佔領河套,疆域南北從陰山到貝加爾湖、東西橫跨遼河到蔥嶺以西,達到了匈奴控制疆域的巔峰。

而這個時期的中原,連年戰亂使得人口凋零,先有韓網信被迫投降匈奴被封為“自次亡”又有漢太祖白登之圍,從此開始了漢對匈奴幾十年的和親政策。

這個時期據《史記》記載:(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巔峰時期一直持續到了軍臣單于時期,在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採納王恢的建議,派遣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韓安國五將軍,率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又派聶壹出塞與匈奴交易、誘敵。匈奴軍臣單于發現這是誘兵之計,便立即引兵撤退聶壹出塞與匈奴交易、誘敵。這使得漢與匈奴的和親再次變成戰爭關係,然而聶壹的破綻使得軍臣產於引兵而返,聶壹的後人也因此改姓張。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打上谷、漁陽,但被漢武帝派出衛青,此戰漢朝攻佔河套、設朔方郡與五原郡,並修復秦長城派民屯墾。從此漢武帝開始了一系列對匈奴的勝利。

公元前124年,衛青因功升任大將軍。

公元前123年,說出“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霍去病獲封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西征,大漢設立“河西四郡”,打通了與西域連接的通道。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給匈奴致命打擊,封狼居胥,使得匈奴“漠南無王庭”。

一直到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才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攻擊,此後隨著匈奴與漢之間此消彼長,打打停停,總體來說漢朝因體量較大而佔據相對優勢。

到西漢覆滅,東漢建立,匈奴已經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後比為單于降漢,匈奴被分裂為南北兩部。後來北匈奴被迫西遷,逐漸消失在歷史中,南匈奴也因為戰亂後來四分五裂而消失了。






中國歷史小事


趙國地理位置不好,西邊是強秦,北邊有匈奴,東邊有齊燕等國,其次兩個領居魏韓虎視眈眈。

趙國名將李牧長期駐紮北部邊疆抵擋匈奴,趙國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主動出兵到匈奴腹地去討伐匈奴,李牧那麼厲害的名將也只是抵擋而已,從來沒有說匈奴被李牧斬首十餘萬就是真正被打趴下。

李牧打戰有一個特點,只守不攻,天天好酒好肉厚待將士,待匈奴兵至,他先撤退,佯裝敗走,引誘匈奴騎兵到他的包圍圈,然後一舉殲滅!這個打法和後來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打趙括是一樣的。

再說長平之戰,秦軍先鋒最初是王紇,趙軍先鋒最初是廉頗,廉頗採取的辦法也是堅守不出,與王紇耗了三年!秦軍長時間深入趙國腹地,後勤補給快跟不上了,使得秦軍傷亡很大,於是秦國用反間計拿掉了廉頗,換了趙括,秦軍主將撤了王紇換了白起,趙括本來就沒有參加過一次實質性的戰爭,所以當他人生中第一次帶兵打戰就遇見了殺神白起,一下子45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軍戰敗消息傳到趙國後,舉國震驚!那個時候趙國也沒有糧食了,趙國向燕國借糧,燕國不但不給還派兵打他們,於是李牧只好再次把燕國打敗……

好了,再說說漢朝。西漢剛剛建立之初,因為秦末大起義全國都亂成一鍋粥,十多年不斷的內亂,使得匈奴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等到劉邦滅了項羽,統一天下以後,全國各地已經是一片狼藉了,根本就沒有實力去對付匈奴。再加上那個時候西漢缺馬,匈奴又善於騎馬,所以匈奴騎兵經常騷擾西漢邊疆,西漢當年以步兵為主,騎兵打步兵就像切西瓜一樣,所以傷亡慘重。

自漢高祖到漢惠帝到漢文帝到漢景帝,這四代帝王都是以和親為主,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再到漢武帝時期,國庫充盈,馬匹眾多,才有了武帝幾十年與匈奴不斷戰爭的實力。這也是為什麼漢朝忍了匈奴100多年才和匈奴決戰的原因。


男兒本色——


戰國未期,趙王派李牧屯守北部邊防,抵抗匃奴。匈奴人專思搶劫,搶了就跑。由於匈奴人是騎在馬上的部落,機動靈活,行動迅速,而且熟悉當地的地形地貌,草原氣候特點。趙軍大舉進攻,匃奴人分散逃走,趙軍撤回,匈奴人迅速集結,窮追猛打,這樣,趙軍以前和匂奴的戰鬥,都以失利而告終。李牧總結這些教訓之後,制定了引狼出動,關門打狗的計劃。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李牧作了充分的準備,打造了一千輛戰車,訓練了十萬名優秀射手和五萬騎兵,然後故意在匈奴人面前示弱,匃奴單于以為有機可乘,親率二十萬騎兵南下,李牧且戰且退,終於引誘匃奴人離開草原,進入了趙國群山峻嶺之中,李牧首創古代中國“車、馬、兵”聯合戰法,佈置奇特靈活的“口袋陣”,將匃奴騎兵團團包圍,以戰車將敵人騎兵圍困,以十萬名優秀弓箭手放箭,又以五萬騎兵縱橫穿插,終於盡殲匂奴騎兵,匃於單于只剩二十餘騎突圍逃出,此戰後數十年,匃奴人一直不敢南下。漢朝建立後,匂奴人元氣漸漸恢服,於是舊病復發,漢朝邊境人民再次飽受其苦。為了解除邊患,漢高祖帶兵親征,深入匃奴境內,反被匃人雙騎兵包圍,後果通過賄賂匈奴王后才得脫。此各漢朝和匈奴之間爆發了幾次戰爭,漢朝都以失利告終,於是專思防守。漢武帝時候,決心扭轉這種局面,於是大量採購西域產馬匹,訓練軍馬,後來,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分幾路主動進攻匈奴,通過幾次戰爭,終於徹底剷除了匃奴的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