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育兒研習導師崔麗談科學育兒——不參與戰爭(終結篇)

養育者在孩子們發生衝突時,應該怎麼做?

答案:

養育者在孩子們發生衝突時,應該向後退一步,給孩子們留出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們自己學著解決問題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們只有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們才有機會建立起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人際關係。

只有在實際中嘗試、體驗,孩子們才能從實際行為中學會禮貌、平等、遵守規則、相互體諒、尊重等人生性格和技能。

孩子們發生衝突,父母除了不參與孩子的衝突以外,還可以怎麼做?

答案:

養育者還可以和孩子們友好的“討論戰爭和衝突”,只是這個討論不要帶任何的指責和說教的意味,是平等的互相討論,有建設性的引導,繼而共同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

這個“討論”的方法,不適合在衝突進行時,而是衝突過後進行討論。

發生衝突時,任何的說教、講道理、插手幫忙或者友好的討論,都會成為戰爭的幫兇武器。

下面進入今天的案例,我們來看看今天案例的衝突與媽媽的行為。

國際育兒研習導師崔麗談科學育兒——不參與戰爭(終結篇)

案例描述:

九歲的大哥在搭積木,七歲的二哥在幫哥哥搭積木,六歲的小妹挨著大哥坐著,看兩個哥哥在搭積木。

(畫外音:

本來三個孩子很安靜並且很和諧,沒過幾分鐘,矛盾與衝突開始了……)

小妹開始偷偷的用腳跟兒碰大哥,大哥,本能的把腳挪開了。大家繼續。

大家可以試著在案例裡抓一抓重要的信息。

妹妹用腳跟兒碰大哥,大哥把腳挪開了,這兩個信息非常重要!

小妹總是用腳跟兒碰大哥的腳或者腿,大哥已經挪動了好幾次,當小妹再一次碰大哥時,大哥大喊一聲:“別鬧了,小破孩兒。”

小妹假裝無辜的樣子問大哥:“怎麼了?我只是想伸伸腿,你的腿幹嘛擋住了我的腳。”

大家繼續抓重要信息:

妹妹總是用腳跟兒碰大哥的腳或者腿,大哥挪動了好幾次。

小妹再一次碰大哥時,大哥大喊一聲。

這些信息,非常重要!

案例繼續:

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大哥揮起了拳頭打了小妹。

小妹哭著跳起來:先跑到窗戶邊向院子裡看,然後又跑到門口向客廳裡看,然後又跑去廚房,在這裡找到了媽媽,媽媽正在準備午餐。

小妹捱打後,是什麼樣的行為?

先……

然後……

然後……

終於找到媽媽了。

小妹被打後,不是哭,而是找媽媽,並且找了這麼多個地方。

大家想想,小妹找到媽媽後,會發生什麼?

捱打了,疼,本能應該是哭,應該邊路哭邊找媽媽。

小妹的眼睛看到媽媽的那一刻,腳步還沒有走到媽媽的身邊就立刻發出尖利的叫聲,淚流滿面哭訴:“媽媽,媽媽,大哥打我,打的好疼。”

媽媽停下手裡的事情,來到小妹身邊,看見了小妹手臂上紅了一塊兒。

小妹是看到媽媽的那一瞬間開始尖叫大哭,給媽媽的感覺是,好委屈,挨欺負了。

媽媽的行為是:相信了自己的眼睛。

案例繼續:

媽媽立刻安慰起小妹:“哎呀,胳膊都紅了,是不是很疼,不怕,不怕,媽媽帶你去找大哥算賬,大哥不是好孩子。”

於是,媽媽帶著小妹來到大哥和二哥搭積木的區域。

媽媽走進大哥和二哥時,厲聲責問:“老大,你為什麼打小妹?”

大哥為自己辯解:“是她先開始的,不是我的錯。”

小妹尖叫:“我沒有,是你打我,我什麼都沒做,是你,就是你打我。”

大哥大喊:“是你踢我好幾次,我才動手的。”

小妹停止哭泣為自己辯解:“不是的媽媽,我沒有踢他,我只是動了動腳,我太累了,不小心碰到大哥了,我沒有踢大哥,大哥在撒謊。”

大哥眼看著小妹撒謊,還說自己撒謊,非常的憤怒:“你是個壞妹妹,你太煩人了。”

兄妹倆,各說各的理。媽媽在這一刻,開始行使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

媽媽看著兩個孩子爭吵不休,再一次插手:

“老大,別說了,你不許再說話了。”

“你不害臊嗎,你是老大,小妹是最小的,你應該讓著妹妹,做個好哥哥。”

“你打比你小的人,你的行為就是欺負人,你應該立刻向妹妹道歉,以後不打妹妹了。”

媽媽在責罵大哥時,二哥在一旁觀看,這時候,他提醒媽媽:“媽媽,我沒打小妹。”

媽媽看了一眼老二說:“我知道,二寶是個好孩子,二寶是小妹的好二哥,二寶不會打小妹的。”

二哥說話了,二哥在媽媽的認知裡,是個乖孩子,是個非常守規矩的好孩子。

這一點,無形中加劇了大哥錯誤的認知,自己不如二弟聽話。二弟的話語,更加激怒了媽媽。

媽媽再一次轉向大哥:“大寶,你是怎麼回事,怎麼總是惹我生氣呢!你怎麼就不能管好你自己呢?你總是這樣,現在,快點,馬上給妹妹道歉。”

小妹一聽,媽媽讓大哥給自己道歉,心中暗自高興。

此時的小妹不哭了,站在那兒饒有興趣地看著大哥被捱罵,她故意低著頭,從眉毛下面偷偷的觀察大哥,嘴角帶著不易覺察的、洋洋得意的微笑。

在媽媽的逼迫下,大哥很不情願的說:“對不起。”但是,大哥不是衝著小妹說的對不起,而是衝著地板說的。

媽媽認為:自己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因為大哥承認錯誤了,於是說:“現在你們好好玩吧,不許再打仗了,因為你們是兄妹,要相親相愛,不應該打打鬧鬧的。”

媽媽離開了。

媽媽離開了,兄妹三人,會像媽媽說的那樣,好好玩嗎?

媽媽離開了,大哥惡狠狠的看著小妹,咬牙切齒的說:“你就會打小報告,你還會幹啥。”

小妹得意的看著大哥說:“媽媽讓你對我好,因為你是大哥,要讓著我,我是最小的,你要讓著我,對吧,二哥!”

因為媽媽表揚了二哥,所以,小妹把二哥帶上了,一起對付大哥。

這就是六歲的妹妹與九歲的大哥之間的衝突。

國際育兒研習導師崔麗談科學育兒——不參與戰爭(終結篇)

案例繼續:

大哥繼續搭積木,小妹湊過來,大哥狠狠地看了一眼小妹說:“你有病,少碰我東西,這是我的,你不許碰。”

小妹不以為然的說:“不碰就不碰,我還不願意碰呢。”

小妹站起來,在屋子裡晃悠了一會兒,走了出去。

大哥衝著小妹的背影嘲笑:“去呀,去呀,去告訴你親愛的媽媽呀,再去打小報告呀,沒能耐的傢伙。”

小妹再一次的來到廚房找媽媽:“媽媽,大哥不讓我跟他們玩,大哥不讓我碰他的積木,還嘲笑我。”

媽媽再一次的來到大哥面前:“天吶,老大,你到底想幹什麼,你想氣死我嗎?你為什麼不讓小妹和你們一起玩兒?”

大哥與小妹怒目相向:“她就會搗亂!”

媽媽氣的大喊:“老大,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是怎麼做的大哥,弟弟妹妹跟你學什麼?跟你學淘氣嗎?跟你學如何氣我嗎?”

“你站起來,不許再玩兒了,你去廚房椅子上坐著,啥也不許幹,等你願意帶著妹妹一起玩時才能起來,否則,就一直坐著,晚飯也不許吃。”

(畫外音:

媽媽抓起大哥的胳膊往廚房走去。

小妹在旁邊看著這一切,臉上一副正義得到伸張的表情。

小妹得意的轉向二哥:“二哥,咱倆玩,咱倆到院子裡去玩兒。”

二哥觀察到的是:小妹一向是贏家,跟著小妹,一定不會挨說的。於是說:“好啊,咱們可以去帳篷裡玩兒。”

兄妹倆走到屋門口時,小妹使勁的關上了客廳裡的門。)

今晚的案例內容,比較複雜。這個案例裡的媽媽,如果能夠放棄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如果能夠仔細觀察孩子們說話的表情,如果不再使用自己的定式思維,媽媽一定能夠看出事情的端倪。

這個家庭中三個孩子關係中充滿著競爭、充滿著火藥味。

家庭裡的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媽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大哥不聽話,總是淘氣;二哥很乖,遵守規矩;弱小的小妹,總是被大哥欺負。

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發展的能力,並且這個能力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不正確,孩子們的內在發展方向就會偏離健康的軌道。

為了讓三個孩子相親相愛:媽媽竭盡全力的調解孩子們的爭端,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說孩子們不要再打鬧,結果,卻是讓情況越來越糟糕。

媽媽錯在哪裡呢?

媽媽習慣性的做法:媽媽總是站在老三這一邊,以媽媽的強大來保護妹妹不受哥哥欺負。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媽媽很偉大,很了不起,這是一個極其負責任的媽媽?

媽媽的過度保護,後果是什麼?

答案:

媽媽的過度保護強化了小妹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和信念。

小妹越來越認為自己是個需要被保護的嬰兒,因為自己小,因為自己能力弱,所以,大家都得保護我,因為我沒有能力保護與照顧自己。

久而久之,小妹習慣了大家保護和照顧自己,小妹很舒服大家圍著自己轉,為自己服務,

只有大家為自己服務,小妹才能找到安全感,此時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在這個家裡是有地位的,否則自己就是沒有用的。

小妹在擁有這樣信念的同時,也讓媽媽掉進了自己這個陷阱裡,把媽媽當成了打敗大哥的武器,讓大哥永遠都是錯的一方,自己永遠都是贏家,最後,大哥必須向自己賠禮道歉。

國際育兒研習導師崔麗談科學育兒——不參與戰爭(終結篇)

【科學育兒】告訴您:

在孩子的衝突中,父母偏袒一方時,這個“衝突蹺蹺板”就失去了平衡,就會不停地搖擺。

沒有得到偏袒的孩子,一定會向得勝的一方實施報復。最後,一個爭端的結束,其實是另一個爭端的開始。

這個案例裡的小妹,她的心裡非常明白:激怒哥哥、被哥哥打,才會贏得媽媽的寵愛、贏得媽媽對自己的支持,哥哥一定會輸給自己的。

如果這個案例裡的媽媽能夠明白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對孩子們說教“相親相愛”可能奏效嗎?

媽媽的說教式,只能加劇哥哥更加的不聽話,因為哥哥討厭媽媽說:老大,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這樣。

哥哥在妹妹的挑釁下,總是要還擊的,所以,哥哥永遠是不聽話的哥哥、哥哥永遠是淘氣的哥哥。

這個標籤加強了哥哥對自己的認知,越來越認為自己做不到不打妹妹,所以,緊張、不滿與怨恨總是伴隨著哥哥,導致哥哥的性格發展會偏離健康軌道。

媽媽稍加觀察,就能對孩子們的關係有新的認知:沒有受到責罵的孩子臉上通常會看到滿意,而被責罵的孩子則失寵了——再次失寵。

這個案例裡的小妹有意激起與哥哥的衝突,給哥哥製造麻煩,這樣的事情讓她感到興奮與舒服,一次次的成功(得到媽媽的支持),強化了她對自己的認知。

事實上,小妹看到媽媽後才開始哭,這就是破綻,但是,媽媽既不觀察,也不思考,直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情況進行責罵大哥。

媽媽的行為,讓大哥一次又一次的發現自己說什麼都無濟於事,於是乎,大哥認為自己是無可救藥的乖孩子,自己總是惹媽媽生氣,自己也非常懊惱,所以,大哥滿腦子裡根本不會想還有其他什麼方式可以避免和小妹發生衝突。

媽媽介入兄妹的爭端,就是在強化每個孩子錯誤的自我認知。媽媽不但沒有成功解決衝突,反而導致了相反、甚至更加壞的結果。

媽媽的介入,其實增強了小妹弱小卑下的感受,是在“教”小妹利用無助和軟弱得到特別的關注,對小妹的性格構建有弊無利,更加阻礙了小妹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科學育兒】告訴您: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退出戰爭,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讓孩子從實際中學會禮貌、平等、遵守規則、相互體諒、尊重的人生性格和技能。

(朋友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加關注,留言、評論及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