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有沒有人反對?

不二齋


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丕指使大臣逼迫漢獻帝禪讓,勢單力孤的漢獻帝只好同意讓位於曹丕。劉備得知曹丕篡位,又聽說漢獻帝已經被殺害,悲憤不已,憂慮交加之下,劉備病倒了,一切政務都交給了諸葛亮打理。諸葛亮與眾官商議,擁立劉備為帝,目的在於維護大漢國祚,然而劉備並不願意稱帝,拒絕了諸葛亮的勸進,諸葛亮設下一計,假裝一病不起,在劉備探望諸葛亮之時,諸葛亮再次請求劉備繼承漢室正統,劉備為了安撫諸葛亮,只好說:“等你病好了,再稱帝也不遲。”誰知道諸葛亮是裝病的,他等的就是這句話,最後劉備迫於無奈,宣佈稱帝,國號依舊是“漢”,代表繼承漢室正統。

《三國演義》具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曹丕合理合法的禪讓得國,到了羅貫中筆下變成了篡位,而劉備割據益州,建號稱帝,卻成了繼承漢室,在正史中,劉備真的不願意稱帝麼?蜀漢真的是正統麼?

費詩招貶

正史中的劉備稱帝,並非被迫,而且他準備稱帝之時,不少臣子提出反對。費詩,原本只是劉璋手下小小的縣令,投降劉備以後,官位做到了牂牁郡守、諫議大夫,劉備進位漢中王之時,費詩還作為使者向關羽傳達了劉備的任命,劉備對費詩給予厚望,不可謂不重用他。但是在稱帝問題上,劉備和費詩卻發生了嚴重分歧,朝堂之上,劉備提出準備稱帝的想法,費詩立即提出了反對:

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三國志

這番話表達了三層意思:

一:曹丕是靠逼迫君主篡奪的帝位,因此劉備討伐他就是維護漢室。

二:劉備不去討伐曹賊而迫不及待的稱帝,會讓天下人疑惑劉備是否真的匡扶漢室。

三:劉邦攻破咸陽俘虜子嬰都沒有稱帝,何況如今大敵未克呢?

費詩其實並沒有徹底反對劉備稱帝,只是覺得劉備稱帝還不到時候,如果劉備現在稱帝,“匡扶漢室”“奉詔討賊”的政治口號就是兩句笑話,他試圖說服劉備,等到打敗曹操之後再稱帝。他當時的職位是諫議大夫,勸諫劉備本是他職責所在,然而劉備不僅沒有聽從費詩建議延緩稱帝,反而以忤逆之罪名,將他貶為永昌從事,劉備這顯然是為了殺一儆百:你看我的親信反對我稱帝我都照樣貶官,何況你們呢?

雍茂被殺

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零陵先賢傳

當時反對劉備稱帝的還不止一個人,連與諸葛亮齊名的劉巴都認為劉備稱帝是錯誤的行為,於是和雍茂一起勸諫劉備,但是劉備不僅沒有接受勸諫,反而找個藉口把雍茂殺了,同時也在警告劉巴:我欣賞你的才能所以不殺你,但是你要是再不識抬舉,別怪我無情。無奈,劉巴只得妥協,不再反對劉備稱帝。群臣見費詩被貶,雍茂被殺,劉巴沉默,知道劉備是鐵了心的要稱帝了,再也沒有人敢勸阻劉備了,然而原本準備投靠劉備的人,得知劉備殺雍茂的事,不再投靠劉備了。

正史中劉備為了稱帝,其實是不擇手段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亭殿閣


我來回答。

實際上還真有三個人反對劉備稱帝。

1.費詩,此人原本是劉璋手下的一名縣令,劉備入川時率眾來降,並且得到重用,劉備當漢中王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並列為將軍,關羽不服黃忠與他平起平坐,最終就是被費詩說服。

據《三國志》記載,費詩反對劉備稱帝的理由是:天下尚未一統,聯合天下討伐曹操才是首要任務。結果劉備不但沒有聽進費詩的勸告,還說他是忤逆,將他貶到永昌為從事。(我也不懂這個位置有多低。)

2. 雍茂,此人擔任過劉備的主簿(大概等於現在的秘書吧。),也是劉備的親信,劉備稱帝時,雍茂建議劉備廣羅人才,結果劉備以為他要反對,於是把他殺了。

3. 劉巴,劉備稱帝時,他本想建議劉備緩稱,但看到,費詩和雍茂的下場,他選擇了沉默,並且為劉備寫了登基詔書,他本來就是一個清高自傲的人,結果做了一件委屈求全的事,第二年劉備登基,他就鬱鬱而終。


神話靚靚


(答)打!費詩?

莫名其妙!人的概念怎麼被理解的這麼狹隘?就費詩是人?

首先,漢獻帝就反對👎;其次,魏文帝根本就把劉備當賊!因為是兩個陣營的,劉備也不承認曹丕,這都說的過去。就看第三方了!你不承認我我不承認你,他承認誰?因為就三個勢力嗎,他承認誰?

公園220年,孫權向曹丕稱臣!意味著,孫權就沒把劉備當什麼君主,極其瞧不起劉備。在孫權眼裡,劉備就是一坨狗🐶屎💩!不服?我虐死你……我先弄死關羽、再幹掉張飛、最後把你劉備送上西天……我讓你們所謂的“哥仨”不同年同月同日生……

怎麼就偏偏地想到費詩?費詩算老幾!費詩反對有個屁用……


中行偃1


我沒有讀過三國演義,只看了部分小人書,所以也不知道劉備稱帝有沒有人反對。但獨守荊州的大將關羽卻未表示恭賀,反而:不願與老匹夫為伍!這種怨氣是不是關羽不好明說但從心裡反對劉備稱帝呢?諸葛亮猜到這層意思,叫使者″如此這般″才勉強說服關羽。或許是關羽見既成事實,心裡一番權衡,借說不與黃忠為伍、無可奈何接受而發洩心中不滿的一種表現呢!


用戶19683851497


肯定有,最超碼,魏哪邊就罵了。


敢做不敢認


反對者不知道有沒有,但是他稱帝是大勢所趨,在古代做什麼事都要有(名),所謂名正言順。現代人可能不敏感(名),可是古人很在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