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三國,有哪些被低估的人?有哪些被高估的人?

風吹柳飛揚


在《三國演義》中,由於羅貫中的擁劉反曹的思想,造成很多人物的形象出現了偏差。相比於真實的三國中,筆者認為被嚴重低估的人有:曹操,周瑜,魏延;被嚴重高估的人有:趙雲,諸葛亮,黃忠。<strong>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奸雄的形象,幾次被打得丟盔卸甲,表現非常狼狽。在正史上,除了徵張繡之外,曹操其他幾次戰敗都敗得很從容。在對陣馬超的時候,曹操坐在床上沒有反應過來,險些被馬超俘虜,在眾將的保護下才逃脫,並不是小說中割須棄袍這麼丟人。赤壁之戰曹操是從容撤退,不是被打得全軍覆沒,更沒有在華容道低三下四的懇求關羽。在這些情節的共同作用下,曹操的形象矮小了很多,被很多人嚴重的低估。

正史中周瑜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畏懼過諸葛亮,更沒有被諸葛亮氣過。周瑜曾經想要把劉備軟禁起來,卻被孫權拒絕了。後來周瑜又想要把關羽張飛收為己用,然後帶兵攻佔益州,結果在中途病逝。縱觀周瑜一生,和諸葛亮的交集並不多,在小說裡面他大喊“既生瑜,何生亮”,也是作者為了迎合觀眾的噱頭點而寫的。

魏延是蜀漢劉備時期的重臣,在劉禪時期是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將軍,姜維一直到去世,都沒能達到魏延縣侯的封爵。在劉備攻佔漢中之後,直接就把魏延提拔到了漢中地區一把手的位置。魏延的地位要高於趙雲,和黃忠以及馬超等人差不多。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也是軍隊裡面的頭號大將,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魏延被楊儀冤枉造反後殺死,也因此身敗名裂。在小說中羅貫中把魏延描述成了一個二流武將的形象,還被扣上了天生有反骨的帽子,成為了一個跳樑小醜的角色。

趙雲是《三國演義》主推的對象,正史上的趙雲同關羽和張飛地位相差很大,甚至還不如魏延的地位更高。

但是在小說中,趙雲的地位幾乎和張飛關羽平起平坐,要遠高於魏延。歷史上的長坂坡之戰趙雲僅僅是懷抱嬰兒回到了劉備身邊,並沒有發生大的戰鬥。諸葛亮北伐時期,趙雲也不是作為先鋒的角色出場。

諸葛亮被很多人稱為半妖,在演義中經常神機妙算,從來沒有遇到過對手。正史上的諸葛亮確實是一個能人,也是一個忠臣,只是諸葛亮的能力遠沒有小說中那麼強。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東風也不是諸葛亮借的。後來劉備征戰的時候,諸葛亮主要做的是後勤部長,謀士是龐統和法正。諸葛亮北伐也沒有小說中那麼神乎其神,只取得了微弱的成效,可以說是徒勞無功。

黃忠在正史上參加的戰爭很少,在劉備稱帝前就去世,履歷遠沒有小說中那麼豐富。黃忠也根本不能和關羽相提並論,更沒有和關羽打成平手,在正史上關羽一直看不起黃忠,諸葛亮也表示黃忠名氣太低,不應該破格提拔。

綜上所述,小說作為一種膾炙人口的藝術形式,對歷史人物臉譜化,來讓讀者便於認識和理解無可厚非,和真實的三國有一些出入也屬正常。


鄧海春


先舉被低估的人們

1.孫堅:演義中的孫堅在反董卓聯盟時因為袁術使壞,沒糧食繼續打仗而大敗,甚至未能參與虎牢關之戰。然而,在三國志中孫堅斬殺華雄,呂布接受防禦後又擊敗了呂布。可以說,整個反董卓同盟中的中堅力量就是孫堅,所以,董卓都想把女兒送給孫堅以求拉攏。

2.劉備:演義中為了突出劉備的仁德,把劉備描述成只會哭的小白臉。實際上,劉備雖然前期一直在輸,但是歸其原因是勢力太弱,兵少將寡。即使如此,劉備還是打出了很多以少打多的戰役。比如,對戰袁術,比如火燒博望坡,再比如漢中之戰。其中火燒博望坡和漢中之戰又是以少勝多的典型。如果說整個三國以少勝多的名將,恐怕劉備算是前三名了。

3.周瑜:演義中把周瑜比喻成為肚量狹小,一直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的人物。實際上週瑜不但是聰明,寬厚之人,其武力也不弱。而且,整個赤壁也是由周瑜完全控制下獲得勝利。

4.魯肅:演義中的老好人魯肅,實際上是個不輸給任何一個一流謀士的王佐之才。早在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策前,魯肅就為孫權提供過兩分天下之策。而且,在魯肅為都督時期,東吳沒有吃任何虧。

5.張昭:孫策留給孫權最大的遺產,在演義中變成諸葛亮的陪襯了。實際上張昭是東吳最有權的大臣。孫策臨死前實際上說的是“不論內事還是外事,只要猶豫不決就問張昭。”

接下來說說被高估的人

1.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預測未來,懂陰陽學,會仙法的神人形象。演義中諸葛亮在博望坡用五千兵力火燒夏侯惇10萬大軍。劉備逃亡結束後,前往東吳又完成了舌戰群儒的偉業。在赤壁前夕用祈禱之法求了東風。赤壁之戰後三氣周瑜,將其氣死。龐統入蜀時竟然能掐指一算,算出龐統要死。夷陵之戰還能用石頭布置的八陣圖讓陸遜軍隊在裡邊迷路。入侵南蠻時能做木質噴火獸燒走真野獸(這尼瑪是現代工業吧?),七擒孟獲(孟獲你是傻子嗎?)。

然而,如此牛逼的諸葛亮到北伐戰爭時卻一下子失去了所有法術,成了一個用人不當,連戰連敗,甚至大軍圍攻個小城數月無功而返的凡人。雖然北伐戰爭中也想方設法給諸葛亮加戲,包括空城計,葫蘆谷火燒司馬懿,五丈原禳星借命。但是,即使如此諸葛亮始終沒能發揮前期那種全知全能,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神能了。

接下來我們一步一步的解釋一下那些被羅貫中扣到諸葛亮頭上的事蹟的真實狀態吧。

首先當然是諸葛亮的出山之作,博望坡之戰。實際上,此次戰役是劉備趁曹操平定河北時偷襲許昌發生的戰役,劉備引軍攻擊負責防守的夏侯惇,靠博望坡之戰擊敗了夏侯惇。此時諸葛亮尚未出山。

其次,舌戰群儒這出戏。實際上諸葛亮只跟孫權進行了交流,但是並未能說服孫權。因為諸葛亮所說的都是曹操不強啊,我們能打敗曹操啊之類的話。真正讓孫權決定與曹操抗衡到底是因為魯肅告訴孫權“東吳投降了,我們這些下屬官職不會變,甚至會升官,但是主公你不但失去了一方群雄的資格,甚至可能會性命不保。”從這裡可以看出,剛出茅廬的諸葛亮跟魯肅不是一個等級的。

最後,劉備託孤時,並不是很相信諸葛亮的能力,所以將內政之權給了諸葛亮,軍事之權給了李嚴,而不是演義裡的託孤只找諸葛亮。

根據上述的總總,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中最被高估的就是諸葛亮了。

2.趙雲:趙雲在演義中被稱為常勝將軍,羅貫中還為趙雲搞出了一出七進七出的戲碼。可惜,在三國志中,趙雲在劉備在世時未能獲得過獨自領兵的機會,劉備更願意把機會給從士兵中爬上來的魏延。至於所謂七進七出,實際上只是劉備先走,趙雲跟著劉備家眷們一起走而已,甘夫人坐的馬車完全沒受到任何攻擊。

3.陳宮:演義中為了貶低曹操第一個塑造的違反歷史的人物就是陳宮了。演義中陳宮看到曹操殺死呂伯奢一家,憤而離開。實際上陳宮一直跟隨曹操到曹操討伐陶謙。陳宮在呂布手下到底有沒有能夠出各種妙計,就不得而知。畢竟,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

4.呂布:如果說諸葛亮是羅貫中吹的最神乎其神的文臣,那麼呂布就是被吹的最神乎其神的武將了。羅貫中為了吹噓呂布,搞出了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和曹操六將圍攻呂布。然而,真實的呂布不但沒有跟劉關張大戰,反而被一個孫堅打敗了。

以上就是我列出來的被高估人物和被低估人物們。歡迎討論和謾罵(反正我不會改的)


金晶林


真實的三國,首先被高估的人就是諸葛亮;相對最被低估的人是周瑜。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近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從隆重對策、赤壁成名、接著是定鼎荊益、三分天下,最後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別說是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就是放言整個中華謀士中,也幾近無人出其左右。

但是熟悉真實三國演義的人應該知道,諸如草船借箭原本是孫權的謀略、空城計則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是把種種勝利,甚至蜀漢能夠可三分天下的功勞至少一半以上都歸功到了諸葛亮身上,才會有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故事。

所以以諸葛亮為首,被高估的人還有趙雲、馬超、黃忠、關羽、法正……實際上不用說也知道,被高估的多數為蜀漢的謀士和武將。當然你不要以為蜀漢就沒被低估的人,接下去會說。

被低估的人裡面,首推的肯定是周瑜,這基本沒有任何依依。畢竟周瑜作為“江左風流”,赤壁之戰功勞最高的就是他這個統帥,只是很可惜光環沒諸葛亮這麼高,在小說裡被塑造成了嫉妒小人。

以周瑜為首,魯肅、陸遜、甘寧、程普等,絕大多數為東吳陣營。這是因為在在《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存在感最底,導致了他們的人普遍被認為一般般。

當然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還有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就是劉備。在小說中,劉備被塑造成一個靠主角光環,和哭哭啼啼到處收人才問鼎天下的君主。前面我們也說了,實際上最被高估的就是蜀漢的謀士和武將,而蜀漢真正能夠問鼎天下,最重要還是劉備的能力啊。


三觀粉碎機


真實的三國中第一個被低估的人是漢獻帝。一般人認為漢獻帝昏庸,懦弱。其實不然。漢獻帝劉協(181-234)字伯和。是董卓廢掉漢少帝劉辯而立的傀儡。他一上臺就被董卓操控,接著經過一系列變故又被曹操操控,直至“禪位”曹丕。他由一個8歲幼童即位,便被各路佞臣操縱,有才不能施展,有理想而被壓制。

第二個被低估的就是魏延了。諸葛亮謹小慎微,不信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屢次打壓魏延。觀諸葛亮的歷次北伐,給曹魏的打擊也無傷皮毛,而自己勞民傷財,導致民生凋弊,國庫空虛,無以為繼。而魏延的計謀卻可以直插曹魏心臟。所費物力有限。後來的鄧艾亦是與魏延奇謀異曲同工,最後竟滅了蜀漢。

基於此,諸葛亮就是第一個被高估的人。

第二個被高估的人應當是關羽,在人們的認知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威武不可一世,其實關羽並沒有演義中那麼亮麗光鮮。


天地玄黃風送爽


要說低估高估,應該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實不相符的。

第一個被低估的人就是孫權,魏漢吳三國,孫吳是存國時間最長的。辛棄疾詞雲:生子當如孫仲謀!那個經典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歷史原型就是孫權,但是木船借箭,曹操孫權濡須口對峙,孫權親自駕船近曹營,曹營放箭,木船一側受箭加重將傾覆,孫權命令船調轉方向另一側受箭遂平衡,後退軍。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以上體現了孫權的智謀過人,蘇東坡又有詞雲:親射虎,看孫郎!這也講的是孫權,充分表現了孫權的勇猛膽略!《三國志》記載,在一次出行中,孫權的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殺死了老虎。另外要說,整個孫吳的傑出君臣,都被嚴重低估,汙名化,形象猥瑣低能,周瑜、魯肅感覺就像白痴一樣被諸葛亮玩弄;溫酒斬華雄其實是勇猛的孫堅所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吳下阿蒙呂蒙形象也不怎麼正面。

第二個被低估的人——李典。不管是三國演義還三國系列遊戲中,李典形象都是平庸無聞。但真實的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文好學,腹有韜略。建安二十年(215年),東吳大軍圍攻合肥,張遼、樂進、李典駐守合肥,張遼打算按照教諭出城交戰。三人平常互不和睦,張遼擔心他們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指揮部隊與張遼擊退了孫權。後來曹丕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張遼得到了應有的歷史評價,李典卻被嚴重低估了。

第一個被高估的人——諸葛亮。魯迅先生說,諸葛之智近乎妖。就表明了其有很多被誇大的地方。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蜀漢的正統地位,極度的美化,好多“神技”都被移花接木給了孔明。前面說了草船借箭是孫權的;空城計是曹操對呂布使用的;赤壁火攻是黃蓋最先建議的等等。

第二個被高估的人——關羽。“關羽之義近乎偽”,先不說關公的忠義是否被誇大,單說大意失荊州這點,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夷陵大戰。整個三國的轉折點,並不是赤壁大戰,而是蜀漢的夷陵戰敗,可以說關羽的失誤,對整個戰略的影響極大。另外,和諸葛亮一樣,也有很多光輝事蹟被移花接木到了關公身上,比如“單刀赴會”主角是魯肅,“溫酒斬華雄”是孫堅等等。


石渠閣


最被高估的當然是趙雲了,明明和魏延差不多,卻成了五虎上將。

正史裡面是沒有五虎上將這個說法的,但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三國志》裡面將五個人的列傳放到了一起,所以後世就慢慢的演變出了五虎上將。

為什麼我說趙雲和魏延差不多呢?因為趙雲和魏延,都是在劉備死後一個月才封侯。而且兩人都是亭侯(趙雲是永昌亭侯,魏延是都亭侯)。

趙雲追隨劉備二十三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到劉備去世(公元223年)。隨著劉備南征北戰,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但是表現只能說是中庸。最出名的居然不是戰功,而是勸劉備約束手下, 不要為禍益州。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黃忠,在建安14年才歸附劉備。但是黃忠比劉備早死三年,依然被封了關內侯。由此看出來,趙雲的地位還不如後來的黃忠。

唯名與器,不可假人。爵位這種東西直接和軍功掛鉤,給的是相對公正的,最能體現出一個武將的分量。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顏良、文丑

顏良文丑被嚴重低估的,提到他們,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關羽的墊腳石,而忽視了他們的其它戰績

先說顏良,顏良20回合勝徐晃,曹軍諸將粟然,就是許褚都沒有把握拿下顏良,許褚打個徐晃都費勁,顏良的實力至少在許褚之上。且看關羽是如何砍顏良的,顏良上來就問“老鐵,你叫啥啊?”,關羽一聲不吭,藉著赤兔馬快,突然就給顏良一刀,打顏良一個措手不及。打個仗還問名,顏良真的是智商低下。所以我認為關羽砍顏良戰績無效

再說文丑,文丑50回合平趙雲,一人之力打退張遼徐晃,這個戰績非常牛逼。但是文丑打不過關羽這個沒得洗,文丑戰關羽,3回合文丑便心怯逃走,被身後追上來的關羽砍上一刀。打趙雲不心怯,打張遼徐晃不心怯,偏偏打關羽就心怯。文丑為什麼心怯,老羅沒寫,可能真是覺得技不如人。所以我認為文丑比關羽弱,但不會弱太多



丿灬無言丶丨


我來皮一下,相對於真實的三國,曹操被《三國演義》高估了。

且看演義中是怎麼描述曹操的。在曹老闆出場時: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在演義的世界裡,度量單位用的是漢尺,一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3.1釐米。七尺就是162釐米。由於古代生產力不足,營養不如現代,古代人平均身高也不如現代。一米六二算是正常水平了。

在三國演義中,有比曹操高的,比如劉備高七尺五寸,張飛身高八尺,關羽身高九尺。也有和曹操一樣高的,比如陳武身高七尺,諸葛恪也是身高七尺。

可見,在演義的世界觀中,曹操的身高屬於正常水準。雖然不高,但也不算矮。

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怎樣的呢?《魏氏春秋》說:

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徹。

也就是說,曹操是個矮個子。因此他的身高應該比常人要矮。

所以我說,曹操被《三國演義》“高估”了,準確地說,是“估高”了。

(此處應該有狗頭)


北門猿


最被高估的人要數潘鳳,周瑜,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彈指間被華雄砍殺,再說周瑜,號稱不世之才,按周瑜之意本來自己智謀天下無敵,誰知有個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結果中曹仁之計喪命。最被低估的人要數劉備了,大家只知其懷匡扶天下之志,卻不知劉備武藝之高強。三英戰呂布,可能大家認為關張兩人就可收拾呂布,那是錯誤的,五十回合張飛就不行了,加上關羽也不佔上風,但是劉備一出手,呂布直接敗陣。在桃園未結義之前,關張二人打鬥,劉備一手一個竟然能把兩個萬人敵雙手掰開,可見劉備力量非凡。


福之富也


三國星象大師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是順天應時的真命天子,龍鳳呈祥。後來的鳳雛落鳳就不說了。

單單一個臥龍卻令人寢食難安。隆中一個對子,就將劉備瞎進了蜀道,再無出頭之日,後數次生命不息出山不止,活生生累死在五丈原,也沒再見到中原大地。估計水鏡見了也得掉眼鏡。

曹操,沒五虎那樣的上將,沒臥龍鳳雛這樣的大師,有的是于禁那樣不禁殺的,蔣幹這樣不能幹的。逢戰必以弱勝強,統一北方霸佔中原,最駭人聽聞的張八百殺敗孫十萬就出自曹操陣營。父子兒孫由王及帝,更培養出三國歸一晉的司馬家族。都說曹操是“亂世奸雄”,其實是一個治國的能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