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最近的平江路大家最好不要去了,從大清早一直擠到晚上,特別是大儒巷口石天冬的小店門前,更是人山人海,蘇州人都很為那座小石橋擔憂啊。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但是,很少有遊客知道,就在平江路往東走上幾分鐘,有一條几乎與平江路平行且一樣長的老街,那裡不僅有戴望舒筆下完美的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更有從前讓蘇州人諱莫如深的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與平江路一樣,在宋代的《平江圖》裡就能看見倉街,不過當時它還叫做東營街(宋代有軍營駐紮在此而得名)。它就在相門古城牆邊上,與蘇州綿延的城牆、護城河遙相呼應。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據說倉街這個名字有這樣的傳說:元末農民起義首領張士誠與朱元璋對峙,後來大將徐達把蘇州城團團圍住,想使張士誠彈盡糧絕後投降。

有謀士就向張士誠獻策,建議他在城內種植水稻。張士誠採納了建議,軍民開闢了南園、北園的荒地種植水稻,並在城東的荒地上建起了多個儲存糧食的倉庫,於是有了“倉街”這個名字。

到了清朝,官倉也繼續修建在這裡,倉街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了。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不過雖然這裡曾經有這麼多倉庫,但到了民國後,位於蘇州城角落邊的倉街可是荒涼得很,西北有許多茅草棚,靠近相門橋一帶更是荒涼不堪,只有一些拾荒者在此搭“滾地龍”居住。

這裡甚至沒有一家飲食店,連大餅油條都買不到。我們常聽說“吃煞太監弄”,卻不知老蘇州也感嘆過“餓煞倉街”。

在上個世紀,也有人把江南雨後的倉街看做是戴望舒筆下雨巷的原型,那些叫賣金花菜、馬蘭頭的小娘魚,就這樣走進了詩裡,放下了竹籃,撐起了油紙傘,成了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不過,對於很多老蘇州而言,倉街這個名字還有另一種意味。

那時候夏天,很多人經常去相門外的河裡游泳,偶爾經過倉街,可以在街口看見一棟令人肅穆的建築,三道電網圍著高高的圍牆,四角四個高高的崗亭,還有持槍站崗的哨兵……每一個細節都讓人凝神屏氣,不敢大聲說話。

這就是蘇州監獄,蘇州人俗稱“三監”。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這所監獄的來歷是這樣的,清朝時有一個軍械所在倉街南端,民國後就在軍械所的原址上建立了江蘇省監犯臨時收容所,也就是後來的江蘇省第三監獄。

因為倉街這段也曾叫做獅子口,所以民間也稱做“獅子口監獄”,在近代史上絕對是赫赫有名,與南京的“老虎橋”監獄、上海的“提籃橋”監獄並稱為“民國三大監獄”。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這監獄當年可不是普通的小犯人能輕易進去的,當時監房編號以“禮、義、廉、恥”四個字排列。“禮”字監關押較高地位的漢奸及政治犯,“義”字監關押一般漢奸及政治犯,“廉”、“恥”字監才是盜匪、殺人等刑事犯,可以看出這裡關著的清一色都是罪大惡極之人。

在抗戰勝利後,這裡還因關押和處死了一批漢奸而聞名全國。汪偽國民政府一票高管都是在這裡服刑的,而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也曾被關押在倉街邊,直到解放後才被送走。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2009年5月20號,蘇州監獄整體搬遷,隨著倉街10號蘇州監獄大門“哐——”的一聲打開,63輛警車和大巴組成的押解車隊,浩浩蕩蕩地轉入了干將路,途經東環、繞城高速後,往北開去。不少蘇州市民目擊了這支神秘的車隊,卻並不知道這是蘇州監獄一千多名重刑犯的押解行動,也是這座有著百年曆史的監獄的一個圓滿句號。


與平江路一街之隔的倉街,曾有一座大有來頭的監獄


大概是因為曾經的那些濃墨重彩的故事,給倉街增添了些獨一無二的氣質,不是軟糯的樣子,而是柔中帶剛的蘇州膽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