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擁有百萬軍隊的黃巾軍,最後又是如何一年內被消滅的?

用戶69330833


黃巾起義發生在184年,即中平元年,當時是席捲全國,領導人是張角,張寶和張梁。之所以會爆發黃巾農民大起義,這和當時的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有很大的聯繫。東漢自從光武帝劉秀最初建立,有過一段繁榮和安定的時期,但是到了漢靈帝的時期,東漢已經有哀微崩潰的跡象。

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十分嚴重,可以說宦官就好比是東漢帝國肌膚上的一顆毒瘤,內部政權十分動盪不安定,三公人選也不斷更換。這裡面宦官曹節把持朝政,把那些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全部都除掉,很囂張。這以後,宦宦張讓等十二人專擅朝政,並且用鴻都門學打壓太學,逼迫殘害黨人,官僚、外戚兩個集團為了搶奪控制中央大權,相互傾軋,和宦官的鬥爭十分激烈。當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土地兼併很嚴重,百姓紛紛不堪忍受其苦,遂爆發了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規模很大,給予東漢的統治階段致命一擊,而各路的軍閥在鎮壓黃巾起義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來找尋自己的利益。它雖然後面被各種勢力鎮壓,但是它直接把東漢王朝推向毀滅的邊緣。


人生不斷努力和學習


雖然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聲勢浩大,起義人數眾多,但是其失敗在起義前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的引子,具體原因如下:

黃巾起義

1. 黃巾起義的主力是受剝削和壓迫沒有吃喝的貧苦農民,要不是不能生存下去,他們是不會起義的,所以主體是貧苦農民,他們種地、做小買賣等是強項,但是拿起刀槍來可以使說是最不擅長的,所以他們的戰鬥力是不足的。此時東漢雖然朝廷昏庸腐朽,貪官汙吏眾多,皇帝只知享樂不理朝政,但畢竟有之前多少你的基礎,有正規軍,雖然一開始陷於打敗,那是因為黃巾軍的突然襲擊和人數眾多導致正規軍不知所措。

皇甫嵩

2.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畢竟是農民起義,一開始是以宗教的形式創立太平道來籠絡人心,逐步構建自己的各地網絡體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對各個分支進行優質首領的選擇,也就是說,張角的黃巾起義人才儲備的嚴重不足的,既然是起義,能夠帶兵打仗的領袖人物缺乏,所以在東漢正規軍的撲殺下,很快就遭遇失敗。

曹操

3. 東漢還是有一批能夠打勝仗的軍事將領。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戰的悍將,他們都十分熟練掌握戰略戰術,尤其對缺乏軍事才能的起義軍,往往都能夠佔據上風,直至最終成功。

4. 起義的倉促性。本來起義要在公元184年3月5日發動的,誰知出現了奸細,暴露了之前預定的起義時間及相關人員,所以決定提前發動起義,導致起義發動倉促,雖然之前有預謀,但是各分支及分支之間還是沒有做好起義的準備,這也是導致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