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

二月流水


31年九一八是個偶然!1930年中原大戰,張學良幫了蔣介石,然後他進關去跟蔣介石談該得利益,他當時不在東北!

大家都知道近代戰爭武器和物資的重要性,所以打一場戰爭是要準備很長時間!張學良方時沒想到日本一萬多人就敢動手!而日本當時是軍隊和內閣不和,長期不聽內閣的命令,後來還暗殺首相,所以當時關東軍根本沒有胃口吃下東北三省,就是為了製造摩擦,結果由於張學良不在東北,命令軍隊不要輕舉妄動,結果日本就順勢佔領東北,張學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歸根結底還是張學良是個比較面的二代,打仗打的少


農資田地


說說我個人的經歷吧。

作為一個歷史迷,我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歷史故事的,是那種上下五千年,沒錯,一個歷史大事件只有不到三百字就可以簡單描述完成的那種簡略書籍。那時候看的稀裡糊塗的。

首先是對三國的諸葛亮非常有好感,然後讀完三國後,感覺蜀國就是在諸葛亮死了之後就馬上滅亡的,而實際上,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的關係不大。蜀國的真正滅亡完全就是後繼者不如諸葛亮罷了,當然了,沒人能像諸葛亮那樣相權抑制皇權也是個原因,但到底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沒關係,知道真相的我已經是上初中的時候了。

還有一個,就是大家爭議最多的一個,那就是明朝的滅亡之迷。我小時候還真的以為是明朝皇帝的不作為,積累了太多的爛攤子留給崇禎皇帝,活活把崇禎皇帝累死了。然後等我知道真相之後,才明白崇禎的父兄爺爺等留下來的是財政富裕,外壓後金,平民不反的爛攤子,然後在崇禎的精心經營下,徹底的全家上天見朱元璋了。

還有一個明朝的正德皇帝,被黑的最慘,連我都覺得那是個混蛋皇帝了,不過後來細細研究歷史後,才發現一切都是假的。正德皇帝歷史上的作為都是想當厲害的,平亂討逆誅劉瑾,國勢強大無比。但就是和文官合不來,所以明朝的史書把他黑的不要不要的,比如幾萬人激戰,正德作為皇帝都親自殺了一人,然後戰果就是最後死了幾十個人?可見正德這皇帝被自家臣子都嫌棄的要死。最後清朝的歷史再黑一把,所以正德的歷史面貌一直都是黑的。

而我是如何知道真相的呢?還是看了本小說,然後不太相信正德是這樣的熊孩子ヽ(・_・;)ノ?所以又認真查了歷史,包括各類書籍論壇等等。

所以說,歷史經不起細細去看,看細細的了,那都不禁讓你大罵寫史書以及寫歷史課本的都是人了。


文化界的泥潮流奇葩


這個問題問題問的很好。

在我們平時讀的歷史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歷史書敘事非常簡短(像簡史或上下五千年),但也有敘事非常詳細的歷史書,一個朝代能寫好幾本,但到底讀簡史好還是讀那些敘事非常詳細的歷史書好呢?我覺得各有各的好處。

先說說我的經歷與感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課外書特別少,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那時班裡有人帶簡本的《三國演義》,我也借來看,後來上了初中,看完了整本《三國演義》,那時就覺得諸葛亮特別厲害,劉備是個好人,曹操是個壞蛋。但後來上了大學,讀了黎東方先生寫的《細說三國》又看了一點百家講壇,突然發現,諸葛亮沒那麼厲害,劉備似乎也沒那麼好,曹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那時我才發現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因為對歷史很感興趣,後來我又讀了一些歷史書,發現很多歷史人物和事件與我原來所知道的差別很大,比如戊戌變法中的康有為,在我上學時歷史老師講的是他領導了變法,說的全是他的正面形象,後來我知道他在變法失敗跑到國外冒充革命黨騙取海外華僑的錢財,買豪宅娶了好幾個外國老婆,那時候我可驚奇了。但這也使我更想了解詳細的歷史,後來我又看了唐朝的歷史,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確實將國家治理的不錯,但他後期也廣修宮殿,沉迷酒色。在我還沒讀漢朝歷史時,我就知道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等打的匈奴不敢南下,但是另一方面,漢武帝晚年昏聵,聽信江充的話,逼得太子造反自殺,晚年下罪己詔。都說康乾盛世,國富民強,但是有一外國人在乾隆時期到中國,看到的確實官吏隨便役使百姓(當街隨便抓),不給錢,且有很多百姓日子過的很悽慘。我們都說盛唐,但你翻翻歷史書,唐朝皇帝有很多次被打的放棄國都長安往四川跑,有不少人不喜歡明朝,說明朝皇帝昏庸,但是明朝做到了不結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至死至少沒聳過。因此我覺得讀歷史應該全面,不然只會“橫看成嶺側成峰”瞭解一個方面。



而為什麼歷史不容細讀,我覺得細度它有一個度,什麼算細讀,什麼算粗讀。如果你對清朝歷史有興趣讓你抱著《清史稿》去讀你能讀下去嗎,雖然它很細(恨不得每天發生的事都寫上),但是上千萬字你一定很難受。因此我覺得細度就是要對人或事要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細度的程度憑個人喜好,也許你不願瞭解你崇拜的歷史偶像的不光彩的行為,想在心目中有一個好的形象,這都可以理解,那你就可以選擇不去細讀。

此外不去細讀的另一因素,我們不願去面對真實而殘忍的歷史,雖然我們一直強調還原真正的歷史,但當真的歷史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不願去面對,或者當我們還原真正歷史時就是對觀眾的殘忍。很多人讀完三國演義又讀三國志,你會覺得很多人物不是你想的那樣,你會覺得很失望,會發現心目中的偶像或美好的想象倒塌了,你為了保住美好的想象可以選擇不去細讀。還有我們現一直抱怨的抗日神劇,它為什麼會出現,還不是有市場,觀眾喜歡看,我們願意相信我們的中國軍隊就是這麼厲害,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拍真正的抗日片,真實的歷史拍出來有多少人願看,我之前看《我的團長我的團》,有人說它很真實,但我看了幾集就覺得沒意思了,就因為它太真實了,把中國軍隊拍的太不堪,而我們心裡一直覺得中國軍隊很厲害,我們不願接受,因此抗日神劇越來越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細讀歷史會對我們的認知產生挑戰,有些東西會打破我們的心理接受限度,比如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時期,各種屠殺,甚至是種族滅絕、燒殺淫掠,能細寫嗎,一方面當時戰亂,史料可能不是很詳細(不排除有人篡改),另一方面就是不想挑戰人性,所以只好一筆帶過,只把結果留下來。五胡亂華中軍閥混戰,赤地千里,各種殘殺怎能細讀,尤其五代十國中的一些軍閥以人肉為食,很多人肯定不會細讀,而史學家也只會一筆帶過。

以上就是我的粗淺認識,歡迎點贊及評論。謝謝支持!


浮生半壺酒


都說皇帝好,那麼做了皇帝的兒子,是不是也很爽很幸福?

NO!NO!NO!

很多皇帝的兒子都死於非命,連普通人都不如,這就是無情的殘酷的,讓人不忍細讀的帝王之子的命運。

開一下上帝視角,看看他們的命運吧!

(1)秦始皇的兒子們:全部被胡亥殺光。

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做了皇帝之後,逼長兄自殺,將秦始皇的其餘兒子18人,女兒10人全部殺死。有一個聰明點的叫子高,自願為秦始皇殉葬,得以保全家族。

胡亥最後也是自殺身亡。

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2)劉邦的兒子們:多被呂后逼死。

劉邦有8個兒子,兩個做了皇帝,其中一個劉盈是劉邦和呂后所生,但是做了皇帝之後,親眼目睹呂后殘害戚夫人的行為,以及呂后要他強娶自己的親外甥女,非常抑鬱,終日淫樂而死。

劉邦另外三個兒子,劉如意被呂后毒死,劉友被呂后餓死,劉恢因娶呂后侄女,寵妃被殺,殉情自殺,他的兒子也被呂后派人殺掉(呂后做的太絕了)。

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長,起兵謀反,被殺死。

唯一一個善終是劉肥(也差點被呂后毒死,後來獻城邑給呂后女兒,才得以活命),還有一個不可考。

(3)劉盈的兒子們:多死於非命。

劉盈是劉邦的兒子,也是西漢第二個皇帝,他生有7子,有4個被西漢功臣集團殺掉,1個被呂后囚殺。

(4)漢成帝劉驁的兒子們:除了夭折的,其餘的都被殺了。

漢成帝劉驁是西漢晚期的皇帝,他有4個兒子,兩個夭折,剩下兩個全部被趙合德(趙飛燕之妹)殺死。

(5)後趙石虎的兒子們:全部被殺。

石虎,創造了中國帝王歷史上一個奇蹟,他的所有兒子全部是被殺掉的,沒有一個是正常死亡的。

石虎有文字加載的有13個兒子,一個養子,死亡類型①石虎所殺②兄弟自殘③他人所殺④被石虎養孫冉閔所殺。

另外,石虎有文字記載的有6個妃嬪,其中3個被石虎殺掉,另外三個有兩個被石虎的兒子和冉閔殺掉,這一家子都是天生殺人狂。

(6)前秦苻堅的兒子們:多死於非命。

苻堅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名人了,據記載他有7個兒子,兩個自殺,三個他殺,也是夠悽慘的了。

(7)趙匡胤的兒子們:多死於非命。

趙匡胤4個兒子,兩個早薨(年紀幼小死去),一個被趙光義逼死,還有一個趙德芳,英年早逝,死因成謎(被趙光義害死的可能性很大)。

(8)宋真宗趙恆的兒子們:基本早薨。

趙恆有6個兒子 ,5個早薨。

(9)宋仁宗趙禎的兒子們:基本早薨。

趙禎三個兒子全部早薨。

值得一提的是,趙禎有13個女兒,10個早薨。

(10)宋神宗趙頊的兒子們:基本早薨。

宋神宗趙頊有14個兒子,8個早薨。另外他有10個女兒,6個早薨。

(11)宋寧宗趙擴的兒子們:全部早薨。

宋寧宗趙擴有9個兒子,全部早薨。

(12)明世宗朱厚熜的兒子們:多數夭折。

明世宗朱厚熜8個兒子,6個早死(壽命不超過十八歲)。

(13)明神宗朱翊鈞的兒子們:幾乎全部非正常死亡。

明神宗朱翊鈞有8個兒子,3個被殺,1個暴死,1個死產,2個夭折,這份記錄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另外明神宗朱翊鈞有10個女兒,8個夭折。

(14)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們:基本都是夭折。

明光宗朱常洛7個兒子,5個夭折,1個自殺。

另有11個女兒,8個夭折。

(15)明思宗朱由檢的兒子們:全部非正常死亡。

明思宗朱由檢7個兒子,4個被殺,1個死胎,2個夭折。另有6個女兒,3個早薨,1個被殺。

(16)順治的兒子們:一半早薨。

順治8個兒子,4個早薨。另有6個女兒,有5個死於8歲之前,剩下一個只活到33歲。

(17)康熙的兒子們:早薨的很多。

康熙是歷代帝王裡面最能生的一個了,有35個兒子,但是有15個早殤,死亡率高達42.8%。他另有20個女兒,有10個死於5歲之前,4個死於20歲之前。

(18)雍正的兒子們:多早薨。

由於電影電視劇的影響,雍正一直會讓人覺得他就弘時弘曆弘晝三個兒子,其實雍正的生育能力在中國帝王裡排名是靠前的,他生有14個子女。

雍正有10個兒子,6個早殤。另有4個女兒,3個都在一兩歲的時候死掉,唯一成年的也只活到23歲。

(19)乾隆的兒子們:早殤的不少。

乾隆有17個兒子,5個早殤,死亡率不高。但是他有10個女兒,5個夭折,3個才活到20多歲,也夠悲慘的。

所以,投胎是個技術活,成了皇子皇女不必開心,因為等待你的,死亡幾率遠遠大於榮華富貴或者做皇帝的幾率。以上這些還是列舉比較典型的死亡例子,實際上,中國的300多個皇帝裡面,他們所生的皇子皇女們最可能的結局按比例排名是:

①早薨(夭折):大部分皇子皇女只能活到幾歲就死了。這個比例非常的高,可能佔了總數的三分之一。

②被殺或非正常死亡:比例非常高,有很多都是被自己的兄弟,父母,他人殺掉。

③活到成年:比例極低,能好好活著的皇子皇女們的數量真的很少。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因為越細讀越殘忍,唐代,安史之亂,叛軍包圍睢陽城。唐將張巡守城,因為城內沒有糧食了,所有能吃的東西也吃完了。所以,張巡就把自己小妾殺了吃,給將士們吃。但是,一個小妾怎麼能夠呢?城中開始四處吃人,吃戰死將士的屍體,吃孩子,吃女人,吃男人……小小一座城,一共吃了三萬多人!

兩千年前東漢軍隊在西域的生死救援。一千多年以後的岳飛《滿江紅》中‘壯志飢餐胡虜肉’便典出於此。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公元七十六年三月,曾經東漢留在疏勒的鎮守者們只剩下了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的十三人到達玉門關,知道經過的東漢玉門關守將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三將士歸玉門’。

羯族簡直就可以稱之為“食人惡魔”了。史載他們行軍作戰沒有糧草,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漢族女子為“雙腳羊”。夜間姦淫。白天則宰殺烹食。羯族對漢族的血債實在太多,在他們所建立的後趙政權中,漢族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禁止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違者斬。

公元304年,當時還是“八王之亂”時期。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慕容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發現後,要慕容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易水為之斷流。

及至後來讀至玄武門之變,得知唐太宗殺死了兄弟,奪取了皇位,納弟媳為妃。唐太宗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完全破壞。權力的爭奪過程,都是伴隨著流血犧牲。偉人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慾。

隋煬帝,一直是橫徵暴斂,驕奢淫慾的代表,是人人唾棄的對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隋煬帝開運河,千名女子拉縴,揚州看瓊花,極盡奢靡。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軍攻入關內,濟南府境內,清軍大肆屠城,濟南府大約一百萬人被屠殺。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軍攻入趙州進行大屠殺,三萬人被殺害。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當時血雨腥風。

。。。。。。

我們人類其實是從野蠻走向文明,在這其中,有太多另我們現在所謂文明人覺得可怕的東西,比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一下就坑殺了20萬降兵(雖然學術界對數字有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殺的人還是很多)東晉時期五胡亂華對老百姓的屠殺,金朝攻破北宋首都燒殺搶掠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人所無法接受的,甚至還會引起生理上的不適。所以,如果要細讀歷史肯定會碰到這些問題。


大風起兮偶飛揚


歷史不能細看,歷史是血染的,更是高智商的人一手指導的,更是成功者寫下的。細看必有埋伏。

比如說藺相如,就是秦王挖出來給趙國的一個坑,只是這個坑沒有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以完璧歸趙的歷史事件登上歷史舞臺,而後澠池相會大放光彩,將相和更是被人津津樂道。除此之外呢?

完璧歸趙容易,活著離開秦國難啊。為何這事情就發生了呢?澠池相會上,秦王就那麼容易被威脅了?秦王的護衛呢?當時的秦王可是曾有過把楚王請回國軟禁的本事,而出國不敢發兵,不敢要人,而是直接立了一個新王。將相和,說的好聽,怕秦國應趙國將相不和而攻打趙國,將相不和的國家多了,合的才少呢。萬一,廉頗小氣點,不吃他那套,後果怎麼樣呢?讓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完璧歸趙就是一個坑,挖給趙王的坑。首先秦王提出十五座城換一塊和氏璧。鬧呢?秦國旨在開疆拓土,東出六國,韓趙魏就是擋住秦國腳步的人,可以說城池土地是秦國最看重的東西。就是趙國也認為秦王只要和氏璧並不打算給城池嘛?另外和氏璧不能入秦王的眼,就在秦王拿到和氏璧的表現就能看得出,壓根就不在乎。秦國自商鞅變法,人人都有“”身份證“”了,外國使團怎能沒有身份證明,尤其是入過宮門的使團,跟十五座城池有關的使團難道沒人監視嘛,藺相如的下人能拿著和氏璧出使館,能出的去咸陽城嘛?出的去到趙國的諸多關卡嘛?顯然就是秦王的人給放走的!再說藺相如,這麼耍了秦王,沒死,沒傷,秦王給予高度評價放回去了。而且不再找趙國的麻煩,也沒有繼續交換和氏璧。哈哈,結果藺相如就成了趙國的客卿。這麼多問題都解釋不通。如果,藺相如是秦王的人,那麼就能解釋清楚了。第一步,秦王在趙國安插一個客卿,完活。

第二步。就是幫助藺相如入相。也就是澠池相會。因為秦王和藺相如得表演就和玩似的。兩王並排而坐,臣屬當然坐在自己王的身邊了,所以藺相如靠近秦王得通過秦王的屬官,威脅秦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而秦王作為一個大國國君,而且是趙王都忌憚的國君會被一個客卿威脅?鬧呢?之所以做出害怕的樣子並且妥協,為啥?如果藺相如是秦王的人,能解釋不?能!

最後,將相和,呵呵,藺相如當時那話說的,一點下坡的餘地都沒給廉頗留啊。你給我鬧,給我難看,就是不把趙國的安危當回事,不跟我鬧了,我也叫你沒臉,為啥,因為你不懂事唄,我還照樣壓著你,欺負你,讓你不舒服,最後圓滿幹掉一個赫赫威名的將領。幹掉之後呢,趙國將領不得炸毛啊,不得心灰意冷啊,戰國沒有牛掰的將領還能存囯嘛?結果呢,來個負荊請罪,圓滿化解。這個可能秦王藺相如都沒有料到。

所以說,藺相如就是秦王拍到趙國去的,離間計離間趙王和武將的。就算不那麼太成功,有個自己人在敵國執政也好啊。啥重要消息知道的也快。秦王也沒費啥力氣,就是兩次外交中給敵國點面子而已。


jyyxbucx


我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以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起個頭吧:“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時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當年讀書的時候不理解,只是覺得荒誕。天命之年讀歷史,每每都是細思極恐。前些時候回答關於李自成的問題,回答太平天國的問題,雖然說其政治意義是積極的,可翻書查一些資料,背後的血淋淋的現狀實在是讓我心緒極差,調整了好幾天。


以上都是一些閒話,今天就再扒一個傷疤吧:

漢文帝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寬厚、重舊情的君王,據說德行方面在帝王之中是非常出眾的,皇帝也做的不錯,休養生息,還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文帝是劉邦的四兒子劉恆,竇漪房的老公。2011年拍的《大風歌》當年也火過一陣子。



漢文帝這個人不得了,從戰戰兢兢進京,當上了了傀儡皇帝,不動聲色之間讓朝中上下紛紛拜倒。讓人認為這是個政治上有手腕,為人仁厚的好皇帝,是個好人。

當年朋友讓我幫忙寫寫劇評,推廣《大風歌》的軟文,我以漢文帝入手查了一些資料。

百度:【后妃:代王王后,名諱不詳,劉恆結髮妻子,與劉恆育有四子,於劉恆即位前薨逝,無追封。孝文皇后竇漪房】《史記》外戚世家第十九:“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


哦,原來竇漪房竇太后不是原配啊!原來漢文帝劉恆做代王的時候有一個王后,還生了四個兒子!這才是真正的嫡子啊!

這他媽的太巧了吧?早不死晚不死,偏偏代王當皇帝前夕,正妻和四個嫡子一個接一個的全病死啦?死的還真是合時宜啊!

要是隻有王后死了,或是王后只有一個兒子,那也沒什麼好懷疑的,可這是四個兒子啊,就在登基前夕全死了!



而且之後五人既沒有被追封,也未留下任何姓名、死因的記錄,要不是司馬遷記下這詭異的一筆(為什麼寫上這麼一句話,司馬遷也是個壞人啊,細思極恐),可以說後人是無法查到這五人存在於這世上的任何痕跡。


要說劉恆和功勳集團沒有不可告人的交易,打死我也不信!

眾所周知,呂后在位的時候就大力讓劉、呂兩家聯姻,幾乎所有劉姓諸侯王都被迫娶了呂氏女,我推斷代王劉恆八成也是逃不脫的,娶了呂氏女,生了四個兒子。

本來劉恆好好的遠在山西當個諸侯王,娶呂氏女就娶吧,安全點,免得呂后加害,我估計這個呂氏王后的品性還挺好的,夫妻倆應該過得還不錯,否則23歲的劉恆怎麼可能和這位呂姓王后生了四個兒子呢?

呂后突然死了,中央劉氏呂氏矛盾激化,功臣集團決定誅殺諸呂,於是先控制幼帝,殺了呂氏全族男女老幼,之後又說幼帝劉宏不是惠帝親生的,是野種,也給殺了!


然後迎立代王劉恆,麻煩就來了,代王王后也是呂氏女啊,幾位王子有一半呂家血脈啊,以後要是報復怎麼辦?怎麼辦?那乾脆都殺了吧!

至於到底是代王劉恆自己為了當皇帝狠心殺妻滅子,還是功勳集團脅迫的,又或是兩方達成共識,就不得而知了。

若真相真的是這麼殘酷,不知道那位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的代王王后死的時候是何心情,那四位小王子死於親生父親之手時又是什麼心情.......

總之,歷史不忍細讀,細讀起來真他嘛的是不寒而慄,細思極恐啊🤔🤔🤔

19.3.30 不是閒聊


笨笨伯伯


歷史不忍細讀,恰恰說明歷史的殘酷性!

最駭人聽聞的是13-14世紀的蒙古戰爭,由於蒙古鐵騎對被佔領地區實行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死亡人數1.2億以上。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要多出近5000萬,堪稱冷兵器時代的絞肉機,上古時期的世界大戰。

成吉思汗曾言:要把青天下的草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雖然沒有完成這一宏願,但是他和他的子孫們建成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為龐大的帝國。而建立這一帝國的過程,是蒙古鐵騎對亞歐各國人民進行殘酷屠殺的情況下完成的。


1、蒙古三次西征,屠殺人數超過5000萬。

西征凡遇抵抗即屠城,期間屠城數百座。

滅花剌子模,屠尋思干城人數120萬;

屠巴格達120萬人,底格里斯河變成血紅,兩河流域文明毀於一旦;

屠莫斯科20多萬人(只因當時莫斯科人口較少)。但根據俄國曆史學家統計,蒙古鐵騎過後,俄國人口下降超過50%。

歐洲騎士聞風喪膽,多瑙河因之哭泣。


2、滅金、西夏和西遼,屠殺人數約4300萬。

因成吉思汗死於西夏人之手,銀川城被攻克後,80多萬人口未有一人存活。

金國境內人口驟減90%以上。

金國完顏族、西夏党項族、西遼契丹族,從此消失。

3、滅宋,屠殺人數約2400萬。

宋朝境內人口下降超過30%。

單單一個四川省,被佔領後遭蒙古鐵騎屠殺人數就超過1000萬,只有4%的居民存活。

河南、河北、山東等省的大部分地區,到明初還是千里無人區。


I葫蘆I


別看一些人說古代那那那牛,然而仔細去了解了又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舉的例子肯定有人噴我的。】尤其是明朝,可能是由於明粉比較多,剛開始接觸歷史類時,明粉的文章和評論很多。我最開始時,聽說明朝末代皇帝勤勤懇懇還是亡國了,後來又聽明粉說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內閣、資本主義萌芽、政治剛硬。聽得感覺很牛,但是仔細去讀讀那個時期的歷史,又覺得開始偏離了。

不割地不賠款吧,在歷史上有幾次明朝直接放棄領土的案例,其中一個就是在安南(越南北部),明朝沒有支援,讓一個將軍戰死涼山,之後就沒什麼動作了。幾乎可以說是直接放棄了。

不和親吧。歷代有和親案例的王朝都建立在北方擁有一個絕對強大的遊牧民族,且兩邊誰也滅不了誰,比如匈奴、突厥,在草原上是比較穩定的一家獨大,卻沒有蒙古那樣消滅中原王朝的能力。明朝北邊,東北一塊、蒙古幾塊,亂得很,根本不具備有那個能安穩控制草原。誰會和小勢力聯姻?

內閣,明朝內閣除了名字,其他的和現代內閣幾乎沒什麼關係。

說資本主義萌芽吧,宋朝及其之後的每個朝代都說有資本主義萌芽……後來有看了看,大頭是官僚資本主義。

政治剛硬吧,首先政治活動本來就不是剛而已,而且就皇上和幾個大臣剛硬,明末清初,有很多文臣武將投降於滿清,為滿清做出巨大貢獻,在異族領導下屠殺自己的同胞。只要泥潭夠大夠深,一根鐵柱是無法不依靠其他東西而屹立在沼澤裡,不是陷入就是傾倒。

我開始質疑一些明粉,然後出現了一些反彈,比如什麼清修明史,有時候直接被扣上"清粉"的帽子。然後我知道了明粉裡還有明吹。

唐朝也有,開始是說強大,但是後來發現有145年時藩鎮割據……

再後來,就開始褒貶共存,畢竟誰都不是完美的。開始的感興趣是讚美,失望來自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存在汙點。再後來就現實了。


咱來了


金庸去世,大量的感懷金庸武俠的文章出現,也是金庸武俠給那一兩代人帶去的武俠之夢的影響。但金庸後期的變色龍式的舉動,還是讓不少人對他有所指摘。人已西去,如何評價金庸的一生,很快就可以蓋棺定論。

歷史確實是不忍細讀的,扒開了歷史看,你會看到其中豐富的脈絡與未曾見過的殘忍,當然其中還有無數普通人在歷史風沙中成為一點又迅速泥沙俱下。舉兩個例子,你就知道歷史的細節處藏著多少一言難盡。

張學良,近代中國最有爭議性的人物之一。少帥的名號並非浪得虛名,民國美男子,以及張作霖的犬子都是一等一的稱號,從魂魄上來講,張學良不應該是個孬種。

但歷史大浪拍下,我們只記得張學良的兩件事,一件就是九一八事變,張學良部下幾乎未做任何抵抗,日本軍隊就橫貫東北,讓東北淪為日本人治下。少帥淪為笑柄。另外一件事就是改變了近代歷程的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軟禁蔣介石。

少帥,一下子成為了很多人所看不上的軟弱的代名詞,但其中的細節誰又能知,歷史不忍細讀,道德審判更為殘忍。

再比如,近代中國最大的漢奸汪精衛,他最為歷史記住的就是成了日本偽國民政府的首領,漢奸的事實。但歷史中汪精衛的細節很多,他是有才華的,而且也並非是天生做漢奸,成為漢奸之前他也是經過了繁複的鬥爭過程。

面對不忍細讀的歷史,一個比較好的態度還是同情與理解,而不是站在道德審判的視角對歷史裡的人進行唾罵與審判。只有同情理解,才能置身於歷史中感受到其中的波雲詭譎與人性糾葛,然後再做出判斷不遲。

你還知道哪些不忍細讀的歷史?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