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可以賣三四百塊錢一張的電影票嗎?

影院可以卖三四百块钱一张的电影票吗?

影院可以卖三四百块钱一张的电影票吗?

自春節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就陷入了持續的低迷之中。今年 1 月和 3 月的單月票房相比去年都有明顯的下跌。此前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數據則是截至 3 月 10 日,2019 年觀影人次同比減少 8000 萬。市場的一片哀嚎聲中,4 月 24 日上映的《復仇者聯盟 4》成為了一根救命稻草。

4 月 12 日,這部電影的預售正式開啟。僅僅一天之後,其預售票房就超過了 1 億元,刷新了此前由《速度與激情 8》《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 3》等創造的預售票房紀錄。影迷的熱情也讓影院也逐漸意識到,這是一個和春節檔一樣可以大賺一筆的好機會。

萬達影城最早開出了 300 塊錢一張電影票的價錢。他們稱其為皇帝座,是每一個 IMAX 影廳和杜比影院影廳僅有 50 個的好座位。此後,上海百麗宮環貿店也出現了高價票。其零點場的 IMAX 售價為 464 元,遠高於平日的 180 元左右的櫃檯價。還有購票者目睹了有的影院在剛開啟預售時保持原價,此後每 10 分鐘上漲 10 元的做法。

影院坐地起價,引起了觀眾的憤怒以及冷嘲熱諷。批評他們吃相難看的大有人在,但也並不妨礙 464 元的午夜場和 300 元的皇帝座被爭搶一空。

這其實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同觀眾對於同一場電影的價值有著不同的判斷。有些人會認為,這不過就是一場電影憑什麼賣到三四百塊錢。但另一些人則覺得,寧願多花這些錢,也想早一點看到鋼鐵俠們的最終結局。

基於這樣的心理,商業大公司們通常都會設計出一些不同的價格體系。航空公司售賣機票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提前很久購票通常價格較低,越臨近起飛越是接近原價。它同樣也是一種調節供求的手段,即在早期以低價刺激銷售,從而保證自身的利潤率。

這種通行的做法被稱為價格歧視。儘管聽上去帶有貶義,但經濟學課本通常會告訴你,在理論上,這是一種能夠維持市場更好運行的做法。每一個人付出的價錢都與他們的心理預期相符,而公司也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

經濟上有效通常也並不等於道德上合理。去年曾引發諸多爭議的大數據殺熟就是一個例子。用戶發現,用不同賬號登錄,同樣的商品顯示價格有差異。這一做法來自於 2000 年的亞馬遜。同一張 DVD ,新用戶看到的價格是 22.74 美元。而如果是算法認定有購買意願的老用戶,價格會顯示為 26.24 美元。

不過,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在於,消費者在與商家的博弈過程中處於劣勢。當購物網站獲取了消費者全部的瀏覽數據,因此能夠更好地判斷消費者的需求,從而開出一個不一樣的價格。相反,消費者對購物網站這樣的做法卻全然無知。

這與航空公司售賣機票不同。幾乎所有的空乘旅客都知曉,提前購票價格更低這一法則。而大數據殺熟則通常不為消費者所知。這種在信息上的不平等,似乎才是大數據殺熟引人憤怒的真正原因。

而在影院售賣《復仇者聯盟 4》的案例當中,無論是 300 元還是 464 元都是明碼標價。會購買這些場次的觀眾想必也絕不會不清楚影院一個座椅的價碼。既然信息對等,那麼也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欺詐。更何況,這些高價場次儘管稀缺,但也絕非米麵油鹽這樣的必需品,不具備太多的公共屬性。

事實上,除了這些午夜場以外,4 月 24 日上映當天的日間場次,以及其後的預排片場次的價格都已經有所回落。隨著更多影院的排片表陸續公佈,價格也基本將回到日常的平均水平。

這是市場競爭帶來的好處。在觀眾和影院經過博弈之後,最終會形成一個平衡。這種博弈能夠成立的前提就在於,消費者和銷售者都有足夠的自由去做出自己的選擇。而這其中也包括銷售者自身對於商品的定價權。(源丨好奇心日報)

影院可以卖三四百块钱一张的电影票吗?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速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