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孫權打贏了劉備有點膨脹,拒絕了曹丕的要求,曹丕怒了

小說:孫權打贏了劉備有點膨脹,拒絕了曹丕的要求,曹丕怒了

從漢中之戰結束後,曹魏一方的勢力退出漢中,劉備和曹魏就隔著秦嶺對峙。在漢中方向,因為道路崎嶇,補給困難,形勢險要,所以,只要劉備方面留下人鎮守,總的來說,是能夠應付曹魏的主動進攻的。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率軍返回成都時,在漢中方向的安排是,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是第一道防線。張飛鎮守閬中,是為第二道防線。在漢中方向受到威脅時,張飛在閬中的守軍可以隨時馳援漢中。

到劉備出兵伐吳之前,漢中方向仍然是防禦態勢,只要不主動進攻,曹魏方向要打進來也是很難的。而且,在伐吳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在成都留守,當然也是留有部隊的。一方面是安定人心,一方面也是居中調度,萬一哪裡出現情況,諸葛亮都可以做出快速反應。

趙雲也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在劉備的後方,作為預備隊。劉備自己率領出三峽伐吳的,實際上只有四五萬人,顯然不是蜀軍全部,甚至不是全部精銳部隊,應該是臨時拼湊的一支部隊。

這時候,因為荊州已被孫權奪取,所以,在荊州方向面臨兩線作戰壓力的,首先是孫權,而不是劉備。但劉備仍然預先做了準備,而且是分了他率領的軍隊的幾乎一半給黃權,在江北防禦曹魏可能的進攻。

劉備出兵伐吳是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十月份出兵,冬天不利於作戰,又退回秭歸。第二年四月,才又重新開始從秭歸出發,發動進攻。到六月份,被陸遜擊敗。這前後有十個月的時間,曹丕方面確實也是有動作的。

早在偷襲荊州之前,孫權就已經向曹操納表稱臣,曹丕繼位後,孫權擔心劉備出兵報復,仍然保持著對曹魏稱臣。黃初三年正月,孫權上書給曹丕,通報劉備率兵四萬,要來奪荊州,他將會迎擊劉備。

《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帝報曰:“昔隗囂之弊,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扞關,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因為孫權迎擊劉備的主要戰場將會在荊州地區,這是三方勢力交會的地區,吳軍在這個地區大規模調動和集結,自然會引起曹魏方向的警覺。孫權給曹丕上書的意思,並不是指望曹丕會前來支援,而是告訴曹丕,他調動軍隊的目的不是要北伐曹魏,而是要迎擊劉備,是為了讓曹丕安心。

即便如此,曹丕也還是在孫權上書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劉備要發兵伐吳的消息,荊州地區的任何動靜對三方都會非常敏感。所以,這年正月,曹丕就已經從都城洛陽前往許都,並開始調動軍隊,做南征的準備。因為吳軍在這裡有大規模的調動和集結,無論孫權是迎擊孫權還是北伐,曹丕都必須事先預做準備,以防吳軍突然轉兵北上。

五月,曹丕還封孫權為荊州牧,表示對孫權的信任。而且,曹丕在聽說了劉備聯營七百里之後,預料到劉備將會兵敗。不久後,劉備兵敗的消息傳來了。

黃權所率軍隊本來是為了預防魏軍夾擊,這時候因為劉備兵敗後倉促退回白帝城,黃權部的歸路被吳軍截斷,於是乾脆率軍投降了曹魏。對曹丕來說,這當然是撿了個便宜。

到九月份,孫權認為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就拒絕了曹丕派遣質子的要求,並且撤回了追擊劉備的部隊。曹丕不滿,命令魏軍出動,進攻吳軍,曹丕也從許昌出發,前進到宛城,也就是對吳軍的第二線。

雙方隔江對峙,在一些地區進行了交戰,互有勝負,誰都沒佔到什麼便宜。

《三國志·吳主傳》: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須督拒仁。

到第二年三月,魏軍也沒什麼大的進展,又即將進入汛期,魏軍就主動撤退了。曹丕才從宛城出發,返回洛陽,曹丕繼位後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也就是南征孫權,沒有取得什麼成績。

也是因為吳軍在夷陵之戰後就遭到了曹魏的進攻,所以,孫權不得不主動遣使請和,和劉備再次結盟,共抗曹魏。當然,前提是劉備放棄馬上奪回荊州的意圖。這麼做,當然是為了預防劉備和曹魏串通,兩邊一起進攻東吳。

可以說,這也是吳軍最為閃光的一段時期,在較短時間內先後挫敗了蜀漢劉備和曹魏的兩個方向的進攻。也是在此之後,孫權的下屬開始請他進位稱帝,但他仍然沒有急於稱帝,而是又等了一段時間,到曹丕去世後,他才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