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七王叛亂,最後七王分別是什麼下場?你怎麼看?

剛槍王白寶山


簡單來說,都被殺了。

七國之亂是西漢分封制跟中央集權制矛盾的一次爆發,這次爆發不是一時的,在此之前,矛盾已經長期積累,出現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漢景帝的削藩不過是導火索而已。

劉邦建立漢朝時,吸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制度的經驗,玩了一把郡國並行制,他放心不下異姓諸侯王,就在生前把他們都解決了,把諸侯王全部換成劉氏宗室,但這並不保險。

在呂后去世後,中央跟地方諸侯王出現了第一次矛盾,齊王劉襄引兵西向,宣稱要剷除呂氏,不過他還沒進關中,諸呂就被周勃等大臣誅滅,功臣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會立兵權在手的劉襄為帝,而是選擇看起來人畜無害的代王劉恆繼位,也就是漢文帝。

沒想到漢文帝的手段更加高超,三下五除二一番人事調動,功臣集團被治得服服帖帖,漢文帝大權在握,但作為藩王繼位的他,與諸侯王的矛盾更為明顯,同時郡國並行制已經實行數十年了,諸侯王擁有了一定的實力,足夠對中央發起挑戰,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中央跟地方的摩擦。

漢文帝時期,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就想造反,漢文帝想保持自己的仁君形象,沒殺劉長,把他流放了,結果劉長餓死在了流放路上。當時也有大臣提出削藩建議,比如賈誼和晁錯等,漢文帝對他們都加以任用,從這點可以看出,漢文帝對諸侯王絕不是毫無防範的,他已經在做準備了。

漢文帝沒有自己動手,但給兒子漢景帝鋪了很多路,比如晁錯,按照《史記·晁錯列傳》的記載,他出場就是太常,位列九卿之首,之後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家令已經是太子家的總管了,而且在這個位置上,晁錯向文帝提出“宜削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文帝的態度是“上雖不盡聽,然奇其材”。

文帝器重晁錯,又讓他擔任太子家令,目的很明確了,以後你就好好輔佐太子搞,我給你們鋪路。

在駕崩前,文帝還給漢景帝推薦了主帥人選:“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武都給兒子備齊了,文帝可以閉眼了。

漢景帝繼位後,晁錯被任命為內史,然後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削藩大策,也要擺上檯面了。

可諸侯王都是漢景帝的親戚啊,怎麼能不顧親情主動出手呢?景帝很煩惱,作為景帝最貼心的人,晁錯想解決景帝的煩惱,所以他站出來了。

在某天的朝堂之上,晁錯發表了他生平最為著名的《削藩策》,語驚四座,震驚朝堂。不出意外,削藩策遭到了眾多大臣和諸侯們的反對,但景帝同意了,於是開始實施。

怎麼實施呢?先找那些有實力、有問題的諸侯王,當然,只要想找,沒有問題也能找出問題。

比如吳王劉濞,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太子入朝跟他下棋,結果兩人都是跋扈囂張的主,很快就吵了起來,漢景帝抄起棋盤就是砸,把吳王太子砸死了,劉濞從此不再朝見皇帝。

這種態度,使得晁錯在文帝時就多次上書說“吳王於古法當誅”,現在景帝上位,自然不必多說,直接搞就是了,劉濞也不是傻子,景帝一上位,他也蠢蠢欲動了。

可單憑一個吳國,是剛不過漢朝的,還得多找點盟友,那些同樣被削藩策盯上或者已經被削的諸侯自然是首選,比如楚王劉戊,在薄太后喪期間飲酒作樂,被削了一個郡;趙王劉遂被削去一個郡;膠西王劉昂被削減六個縣,都是苦主,很快就跟劉濞聯合。

還有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渠,這三位是劉昂的兄弟,造反也要一起上嘛,所以七國組成聯軍,一起反叛漢朝。

七國聯軍聲勢非常浩大,僅吳國就徵調了十四歲到六十二歲的男丁,多達二十餘萬人,漢朝中央震動,對漢景帝削藩非常不滿。

關鍵時刻,削藩建議的提出者晁錯建議漢景帝親征,他留守長安,漢景帝想了想,把晁錯砍了,一來可以讓七國的“誅晁錯,清君側”旗號落空;二來可以平息大臣們的反對情緒;三來可以掩蓋自己殘殺親戚的殘忍,真可謂萬全之策。

這個後果晁錯不知道預料到沒有,反正他爹是預料到了,晁錯上削藩策的時候,“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

晁父這番話後十餘天,晁錯被殺,大臣立馬歸心,七國聯軍造反也沒了合法性,皇帝的帝王權術得到了充分體現。

而另一方面,從叛亂一開始,漢景帝派兵就井井有條,“周亞夫為太尉,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復召竇嬰,拜為大將軍,使屯滎陽監齊、趙兵。”

從後來的戰事進展可以看出,這波人事安排非常正確,聲勢浩大的叛軍三個月就被解決了,漢景帝殺晁錯不過是自己搞諸侯的藉口罷了,他準備的非常充分。

在漢軍和梁軍(漢景帝弟弟梁王的軍隊)聯合打擊下,叛軍迅速崩潰,七王也迎來了造反失敗者應有的命運——死亡。

吳王劉濞戰敗後逃往東越,被東越人殺死,首級送往長安,吳國廢除。

楚王劉戊在劉濞死後自殺,楚軍降漢,楚國保留,劉戊被葬進楚王陵。

趙王劉遂在吳楚敗亡後固守邯鄲,直到被漢軍水淹破城,劉遂自殺,趙國廢除。

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沒有進攻漢朝,而是去打他們的另一個兄弟齊王劉將閭。五人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封地都是從原來齊地分出來的,可五兄弟打得挺歡,最終四王被漢軍擊破,劉闢光,劉賢,劉雄渠兵敗被殺,劉昂自殺,四國全被廢除。


平沙趣說歷史


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可以分為三個戰場,參加叛亂的有七個王,他們的下場無一善終,分述如下:

第一,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

吳、楚是叛亂的主力,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聯手進攻梁國下不,在昌邑之戰中被周亞夫打得大敗,損失的兵力,超過十萬人。在關鍵時刻,吳王劉濞自己先動搖了,他脫離大部隊,帶著數千名逃往丹徒,而楚王劉戊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自殺身亡。

在劉濞棄軍而逃後,吳、楚殘兵只得向漢軍投降,最大的諸侯國軍隊基本瓦解。劉濞最後逃到東越,漢朝派人賄賂東越人,最後東越人誘殺劉濞,將他的首級送到長安城。


第二,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

七國之亂另一個戰場是齊國戰場。膠西、菑川、膠東、濟南四個叛國圍攻齊國之臨淄城,久攻不下。漢景帝派將軍欒布率軍增援齊國,欒布大軍趕到後,解了臨淄城之圍。

參加叛亂的諸齊四王,深知朝廷必然要追究,與其被殺,還不如死得體面點。膠西王劉卬、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闢光先後自殺,四國之亂告結束。

第三,趙王劉遂

七國之亂的第三個戰場是趙國戰場。

趙王劉遂原本屯兵西境,等待與吳楚兵團會師,不料吳楚聯軍竟然才三個月便被周亞夫打得大敗。漢景帝派將軍酈商率軍討伐趙國,趙王將兵力撤回到邯鄲,據城固守。酈商圍攻七個月,仍然沒能攻下邯鄲,此時欒布已經取得伐齊的勝利,回師協助酈商攻趙。欒布採取引水灌城的戰術,終於摧毀邯鄲城的堅固城牆。趙王在漢軍殺進城之前,畏罪自殺。


君山話史


七國之亂是西漢景帝期間發生的一次諸侯國的聯合叛亂,起因是漢景帝採納御史大夫晁錯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建議,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趁機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七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最後在梁王劉武的堅守和周亞夫,欒布,酈寄等將領的迎擊之下,叛亂僅持續了三個月便被平定。七國大部分也都被漢景帝順勢廢除,諸侯王的勢力由此受到極大削弱,中央集權得到極大加強,從此諸侯國不再具備對抗中央的實力,為日後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礎。

七國之亂大體介紹一下後,下面我們便來看看參加叛亂的這七國國王其結果都是如何。

1,吳王劉濞。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之子,劉邦的侄子。性情剽悍勇猛,早期跟隨劉邦破英布,立下戰功。後來封其為吳王,鎮守江東,也是七國之亂的發起者。公元前154年,劉濞起兵後,率軍攻打梁國,結果梁王劉武憑藉堅城防守不出,無奈只好撤軍,決定與周亞夫決戰,但是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壁清野也不肯應戰,並派部隊截斷吳,楚兩國糧道,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吳軍因糧食不足而士氣大落後,周亞夫全軍出擊,一戰便擊潰吳軍,劉濞逃走後,在東越被設計斬殺,首級被送往長安。

2,楚王劉戊。劉戊是劉邦四弟劉交之孫,當年漢景帝因劉戊在薄太后喪期間飲酒作樂,淫亂後宮而下旨削其封地,引起劉戊的不滿,而聯合劉濞等起兵,七國之亂就屬他和吳王劉濞鬧的動靜最大,後來兩國聯軍被周亞夫所敗,吳王被殺後,他也被迫自殺。

3,趙王劉遂。劉遂是劉邦六子劉友之子,劉邦之孫。起兵後,朝廷派酈寄攻打劉遂,而劉遂固守都城邯鄲,等待吳楚聯軍,與吳楚聯軍合兵解邯鄲之圍,並向長安進發,當吳楚聯軍兵敗梁國,不能西進後,負責平定齊地的欒布勝利回師先與酈寄合兵水淹邯鄲,邯鄲城破,劉遂自殺。

4,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之所以把他們寫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劉邦的孫子,封地都在齊地。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連造反這種事情也是兄弟同上,看來他們一定是勝券在握,信心滿滿。可是叛亂髮生後,四王合兵圍攻齊都臨淄,三月而不下,更可笑的是他們圍攻的是他們的另一個親兄弟,齊王劉將閭,一邊是兄弟同心另一邊又是兄弟相殘,真是諷刺。而劉將閭也不是真心為大漢守城,他一面守城一面又派人和圍城的兄弟聯絡,隨時準備反水。幸虧朝廷及時派欒布率軍入齊地平叛,四王因此而退兵,否則齊地形勢不容樂觀。最後劉闢光,劉賢,劉雄渠兵敗被殺,劉卬自殺。

可見,發動七國之亂的這七個國王無一例外全部身亡。

<strong>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西漢七王叛亂。結果是他殺和自殺。幹這項造逆的大事,首先要有"視死如歸”或成事後人上人的血性和野心。

吳王劉濞,蓄謀日久,拳養亡命遊俠,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兵強國富。更兼王太子死在皇太子棋盤之下,懷恨日久。又聞朝庭削藩割罰諸侯土地,及至削自己的豫章郡和會稽二郡。大為惱怒。便藉口"清君側,誅晁錯"而倡議造反,得到其他六王響應。於是叛亂開始。

楚王劉戊,因在國喪期間不遵漢儀,肆意淫亂後宮,飲酒作樂,因此被朝廷削去東海郡。

趙王遂,削去河間郡。

膠西王劉卬,賣官違法,削去六縣。

於是,吳,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七國聯合造反。

漢朝廷派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進攻吳楚主力;派酈寄進攻趙國;欒布平定齊國;竇嬰屯兵滎陽,策應各路人馬;粱孝王堅守梁國,派張羽韓安國等奮戰,死死拖住吳楚主力,使其不能逼近滎陽,關中。

三個月後。吳楚等潰敗。

吳王潰走東越,東越殺吳王劉濞,割頭裝匣送給朝廷。

楚王劉戊,兵敗,自殺。

膠西王劉卬,謝罪後自殺。

膠東王劉闢光,自殺。

濟南王劉雄渠,自殺。

淄川王 劉賢,自殺。

叛亂禍國殃民,罪有應得!





劉一千五


所謂七國之亂,指的是漢景帝時期,因為御史大夫晁錯主持“削藩”,導致分封在東方的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七人叛亂,後被大將軍周亞夫、梁王劉武等人平定。吳王是漢高祖二哥代王劉喜的兒子;楚王是漢高祖弟弟楚王劉交的孫子;趙王是漢高祖兒子趙王劉友的兒子;濟南、淄川、膠西、膠東四王都是漢高祖兒子齊王劉肥的兒子。都和漢景帝血緣較疏。

吳王戰敗後逃到丹徒,並且依附東越勢力期望自保。但是漢朝政府收買了東越勢力,東越酋長就把劉濞騙出來,在酒宴上刺殺了他。楚王在吳楚聯軍戰敗時即自殺而亡。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當時在圍攻齊國都城臨淄,被欒布、曹襄等人打敗,四王撤回國都投降,膠西王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被處死。而齊王劉將閭也因為曾與四國暗中勾結,畏罪自殺而死。

還有一個濟北王劉志,也是齊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等人的兄弟,都是齊王劉肥的兒子。當初本來也想響應濟南、淄川、膠西、膠東四王造反,但卻開始就被自己的郎中令劫持。在七國之亂平定後又主動認罪,所以被赦免一死,還被改封為淄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