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家長們的,一生至少讀八次的書!

推薦給家長們的,一生至少讀八次的書!

《愛彌兒》,全本上下兩冊, 共896頁,細細碎碎通篇的嘮叨及那些嘮叨背後,只四個字:自然、傷痛。

推薦給家長們的,一生至少讀八次的書!

第一層意思的嘮叨:自然

1、緣起與結局

讀《愛彌兒》,起因是這個書名。大批量蒐購陽明先生相關書籍時候,在噹噹同類書目推薦中無意瞥見,順手就下了單,一則是腦袋裡有這本書的大體印象,從哪來的不知道;二是這個書名,順嘴地讀,特柔軟特嬌憨特萌噠,最主要是特浪漫和唯美,有股子讀瓊瑤奶奶小說的味兒,或者是讀《紅樓夢》中一眾女孩兒名字的味兒。要像精準扶貧那樣精準指出這味兒到底是什麼,就只好翻白眼了。

為嘛翻白眼呢?因為這世間有太多的不可描述,這不可描述的感覺跟讀本書到第814頁時候一樣。以為是不能免俗的大團圓結局了,結果沒印頁碼的“815”,醒目標題曰“附錄 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書柬一”。

於是繼續讀,只第一段,就愕然了,下意識把書掉過來瞧瞧書名,沒錯啊,就是《愛彌兒》,可是,這到底咋個事涅?明明一路春日淺陽三月柳,明明是莊子的蝴蝶大自在於天地間,卻怎麼突然就成了張恨水綿綿此恨無絕期的蝴蝶?

2、作者和書要

《愛彌兒》是法國人的書。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現代民主政體之父”,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音樂家盧梭。

法國人,給人整體印象首先就是天性浪漫,自由唯美。然後是詼諧幽默,騎士風度。再是衣飾講究,特別懂吃。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鳶尾花花語是愛的使者。傳說法蘭克王國第一任國王洛克維洗禮時,五帝賜予他的禮物就是鳶尾花,象徵純潔、光明和自由。

盧梭,一個在以鳶尾花為國花的國度中長大的法國人,其天性中的浪漫因子決定了,自然、自由、天真、和平將是其永世的追求。正如 夏洛蒂·勃朗特的經歷註定了《簡·愛》 主人公 簡·愛 必須要遭受無數磨難 ,才能在這磨難中不斷成長,最終以這成長與勇敢成功反塑造、反控制那個她愛上的男人,完成一個一窮二白小家庭教師成功上位成為豪門望族女主人的圓滿愛情故事的勵志性一樣, 《愛彌兒》主人公 愛彌兒,也註定了要成為盧梭最理想社會中最理想的“情人”和“孩子”。

簡單一句概括 《愛彌兒》就是,一個男家庭教師與一個男孩子的故事,正如 一句話概括 《簡·愛》就是,一個女家庭教師與一個男主人的故事一樣。

區別無非是,《簡·愛》 兩位主人公都是活在現實中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成年人,而 《愛彌兒》 兩位主人公則一大一小,都活在虛擬中的。 從這個角度看,《愛彌兒》中的愛彌兒,實質上是盧梭近乎於做夢一樣,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夢境社會,並在這完美社會里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孩子,而這孩子,幾乎就是盧梭理想中的自己——是的,這就是我讀《愛彌兒》的感覺:我也做了一場同樣的夢,自己就是愛彌兒,有一個他的家庭教師那樣多才多藝完美的養育者如同眼珠子般的疼著愛著一路長大,完美的長大,長大的完美。

3、抗爭與謳歌

《愛彌兒》全書五卷。前有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出版說明、出版說明、原序三個部分,中間從第一卷一直到第五卷,後有附錄(愛彌兒和蘇菲)、盧梭生平和著作年表、譯名對照表,總共896頁,當得上真正的宏篇鉅著。盧梭自述說,原打算寫一篇短文的,一不小心就寫成一本書——太霸氣了有木有?就像有人給別人的書寫序,結果一不小心序比書長所以只好單獨成書出版,結果一不小心這因序成書的書,又紅到發紫。

一句話總結,《愛彌兒》這本書的成書,以及整卷896頁,其關鍵詞不外乎兩個:抗爭、謳歌。

抗爭,是對現實世界、社會習俗、倫理道德、當前教育等等腐化坍塌的憤怒、忍受、不甘。謳歌,是通過抗爭打破那個舊世界之後對親世界的重建,觀念上、精神上、道德上、教育上、哲學上、宗教上的顛覆式重建。所以這些重建的軸心線,是“自然”。

“自然”的成長:一些被我們阻礙著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P9)。

“自然”的幸福:人越是接近他的自然狀態,他的能力和慾望的差別就愈小,因此他達到幸福的路程就沒有那樣遙遠(P84)。

“自然”的教育:“小孩子是怎樣來的?”“我的兒子,”他媽媽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是女人從肚子裡把他屙出來的,屙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掉了。”(P328)

“自然”的飲食:一個人的體質和他居住的地區,他的特殊的性情以及由他的職業所決定的生活方式不同,所以,在人能吃的東西中,有些很適合於他,有些則不那樣適合於他(P210)。

“自然”的生活:宛如奧林匹克競賽會的情景一樣,有一些人在那裡開店鋪,為的是謀利賺錢,另一些人在那裡拼命,為的是追求榮譽,而其他的人則只是為了去看競技的,但是,去看競技的人並不是壞人(362)。

“自然”的交往:說話的印象總是很淡的,我們通過眼睛比通過耳朵更能說動一個人的心(P515)。

“自然”的財富:所有的空地,只要我喜歡,我就不加分別地把它們佔領下來,並且給它們取一個名字,我把這塊空地作為我的花園,把那塊空地作為我的草坪,於是它們就歸我所有了(P575)。

“自然”的愛情: 她使你一看到她便感到動心,但是你又說不出你動心的道理(P647)。

“自然”的訣別: 我寧肯遠遠地離開她去受苦受罪,也不願意讓她受罪;我寧肯憐惜她,也不願意折磨她 (P 843 )。

“自然”的死去:他 是一點也不覺得人生太短促的,在他看來,生活和享樂是同一回事情,即使他年紀很輕就死去了,他也是活夠了他的天年才死的(P681)。

推薦給家長們的,一生至少讀八次的書!

第二層意思的嘮叨:傷痛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盧梭的《愛彌兒》,對心懷創傷的人而言,既是一劑絕世良藥,也是一劑致命鳩毒。

1、 致命鳩毒

“人類愈聚在一起,便愈是腐化。” 盧梭如是說。

現實如同支離的白骨,冷森森映照過往。

我的三表姐小時候,其父在外教書很少回家,其母有個大情小事的要回孃家,就會請鄰居家的大孩子們來幫忙照看門戶。三表姐 姊妹多,其母出門慣常只帶幼子,她們姐妹五個就都留守在家。來幫忙照看門戶的鄰居家大孩子們,有時候會是大姐姐,有時候會是大哥哥——而這個三表姐母親眼中的“天使哥哥”,於她們姐妹而言,卻是地獄裡的惡魔。她們姐妹五個,從九歲一溜兒到三歲,無一例外,被猥褻被誘姦。那時候,她們完全不知道這猥褻這誘姦是什麼、意味著什麼,她們只是在“大哥哥”的帶領和哄誘下做各種稀奇古怪的“遊戲”而已。 “大哥哥”甚至都不必強調不許告訴大人,因為她們太小了,她們有限的語言無法表達清楚這樣複雜的、不可描述的一件汙糟事、塌天事。而大人,他們只顧著奔波於生存,他們的目光從不曾“認真”地在子女身上停留過,哪怕一秒。設若叫他們仔細描述一下他們孩子的長相,保證十說十錯;設若換個孩子混進這姊妹堆裡,三五天甚至三五十天內估摸著也發現不了。放羊的人圈羊是要數數兒,數量夠才算夠。而他們養孩子,連數兒都不用數,因為這些小姐妹會彼此監督彙報誰在誰不在,如果她們不彙報,父母是絕無可能發現她們身體上發生了什麼、心裡發生了什麼。

去年,無法生養的三表姐抱養了一個小孩子,我把《愛彌兒》作為禮物贈她。她邊讀邊哭,邊哭邊讀。她手邊的《愛彌兒》與我手邊的《愛彌兒》是一模一樣同一個版本,如今卻比我手邊的《愛彌兒》厚出了至少一倍還多,原因?每一頁都是眼淚泡過的。

盧梭,他雖不至於比三表姐慘,但他和三表姐一樣,都是從不曾被良好照料過、養育過、陪伴過孩子,以此為起點的愛彌兒,過於理想化的美滿和教育,難免遭遇滑鐵盧,於是愛彌兒遭遇了女神蘇菲的背叛,他因愛情而起的與這個世界唯一的連結和依附不得不面臨割裂,這便是後續附錄存在的意義麼? 抑或者, 是《愛彌兒》成書之後,盧梭將自己抽離出來之後,對自己親手締造的這個自然王國、自由王國無法在現實裡實施落地的哀悲一問麼?是 對自己無比渴望一個完美、忠誠、悉心的養育者而永遠不能得的哀憐一問麼?是對永遠無法彌合的成長傷痛的絕望一問麼?

2、 絕世良藥

任誰讀了《愛彌兒 》,都會由衷而升起一種渴望,渴望自己也有一個那樣的養育者,如同愛彌兒的家庭老師那樣的長者,父親,母親,爺爺奶奶,或者叔舅伯姑,他們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滿滿地擁抱,該密密的相嵌,將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了個密密滿滿;他們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放手,該在適當的距離、在不遠不近處雙目深情的注視——這注視是那根風箏的線,讓你無論飛多高多遠都會心有安寧,不害怕,不恐懼。因為,你永遠篤定地知道,在任何一個你需要的分分秒秒,他會在那裡,一直在那裡,他整個眼睛和整顆心的唯一中心,只是你,只有你。

還有什麼樣的福分,能比得過面對整個世界的陌生與恐懼時候,那一雙眼睛和一顆心 純然地、無理由地、無條件地 的接納與守護?

我的三表姐,如果她有這樣一個養育者的話,她和她的妹妹們,會像鬼一樣地在煉獄裡活麼?如果,世間真有天堂這種東西的話,非愛彌兒的家庭教師莫屬,他一個人就是整個天堂啊——盧梭可真狠,生生締造一個這樣的家庭教師出來,是無比狠辣的大耳瓜子,響亮地抽在生生把孩子往煉獄裡逼的家長們臉上。

最悲情的一幕又一幕的死循環則是,我華夏子民們,一代又一代家長,都會絕望地渴望自己能有這樣的養育者,能在這樣的愛與陪伴、接納與注目中安享生命—— 大自在於天地間莊子的蝴蝶?綿綿此恨無絕期的張恨水的蝴蝶?有什麼關係呢, 真正的天使,既安享生命賜予的一切自由與幸福,也安享生命賜予的一切病痛與苦難。

我沒有這樣福分,但我很願意改變,絕然動力向自己。設若,我自己能有這家庭教師的一半、一半的一半那樣好、那樣用心——我的孩兒,便能有愛彌兒自由體驗與幸福體驗的一半、一半的一半,戾氣遍佈的人間,能如同天使般的愛彌兒那樣活著,多麼好!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愛彌兒不是一本育兒指南,它只是一場大夢。在那個夢裡,夢主與自己靈魂進行了一場關於社會、關於生命、關於成長以及愛與自由的對話,就像上帝與自己的臣民對話一樣,他只告訴你天堂是什麼,卻不告訴你天堂有多遠。

《愛彌兒》,是盧梭最無遮無攔的、最渴望絕望的、最真實真情的靈魂囈語與自白,正因為如此,它反倒又是世界的,是整個人類的。

推薦給家長們的,一生至少讀八次的書!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