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郭德綱是在發揚民族文化還是在做生意?

肖鵬38225277


從商業化角度,郭德綱確實是在經營相聲這門“生意”,而且賺得盆滿缽滿,相聲界自古及今真沒第二個人能在這門傳統曲藝藝術上,建立一個如此規模的商業“帝國”。

從相聲復興角度,以及麒麟劇社、太平劇社所帶動的京劇、評戲小熱潮,郭德綱也確實是在弘揚民族文化藝術。如果沒有德雲社,今天的相聲估計還在“電視相聲”的老路上苦苦掙扎、不知所終吧。

這兩者並沒有矛盾。藝術如果僅靠稅收“圈養”,必定走向衰亡,尤其在經濟導向型社會更是如此。藝人首先要生存,再談創作,但僅僅是“活著”,顯然不能反哺藝術的推廣和普及,更別談弘揚了。

讓更多觀眾願意掏錢買票,藝術才有存在的價值和土壤。沒人看沒人聽,觀眾花十塊錢都覺得冤了,剩下一群藝人、幾名專家和一小撮“票友”,在那一邊孤芳自賞、一邊談論藝術魅力之無窮,是不是有點“浪催”。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人才。今天京劇的窘境、十幾年前相聲的沒落,行業人才青黃不接是很大的主因。既有夯實藝術底蘊、又有藝術商業化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了。

而這兩方面結合體的高手,相聲界非郭德綱莫屬。不是捧,如果有一天,梨園能出現這樣一位“複合”型藝人,京劇走入商演並座無虛席的盛況就隨之而現了。王佩瑜具備這方面的雛形,但有些勢單力薄、謹小慎微,難形成“井噴”之勢。

在推廣京劇這條道上,王佩瑜也許起步得比郭德綱早,不過郭德綱憑藉個人知名度和魅力,以及整個德雲社加持,麒麟劇社引來了許許多多年輕觀眾駐足,而且經常滿座。

評戲,一種流行於北方的戲劇,已故藝術家趙麗蓉老師就是評戲演員,在春晚舞臺也表演過短暫的評戲唱段,但為觀眾所熟悉的是她和鞏漢林合作的小品。潘長江老師早期也唱過評戲,出名也是因為小品。

郭德綱前不久正式成立了“太平劇社”——專業評戲舞臺。以評戲今時今日的受眾度,“太平劇社”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走,郭德綱如果沒有在相聲“生意”上的成功,哪來的財力和底氣重拾評戲。

除了相聲、京劇、評戲,還有評書、大鼓、蓮花落、太平歌詞、小曲小調等,許多都是靠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重現舞臺,這何嘗不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


岑詮


他們這是一舉數得!這個我最有體會了,我父親是剪紙傳承人,就一個虛銜好聽,沒錢啥都弄不了,書都出不了,搞個個展,申請報告打上去都沒動靜,沒資金場地支持,你能做啥,找政府,各種難。這年頭沒錢如何發揚,肚子都顧不上了還能發揚個鬼,家裡人不用吃飯,城市裡,自己房子,哈都不做一個月都要不少錢,能發揚還能賺錢當然是最好了。

郭德綱一直說:什麼叫藝術,藝是能耐,術是把能耐賣出去。

他那麼大一攤人馬,吃喝拉撒都要花錢,像已經有名氣了,能接電影了的,已經跨領域發展的還好,其他人還要吃飯啊。


逍遙懶兔子


郭德剛先生,別把自己弄得那麼高尚,你只是為了賺錢而亦。沒有人反對你賺錢,大家都在為掙錢而活著,但既當婊子又樹牌房就有點得瑟過頭了,這種手段,現在只能騙騙那群沒有文化且又空虛的腦殘。郭一夥人,出錢買通小編,時不時出一些“挽救“、“傳承”、“傳播”傳統文化的標題來讓網民討論,其目的,一是為了試探廣大民眾是否承認他“挽救”、“傳承“了傳統文化,二是深知自己的相聲藝術正在失去熱度,過幾天弄出個標題來讓大家炒作,只怕網民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相聲演員身上。從相聲的歷史角度來說,郭德剛是“俗藝”裡的佼佼者,僅此而亦,俗就是俗,不要總企圖往“傳統文化”那種雅的層次上靠了,靠不上去的。即使是傳承,就憑什麼“太平歌詞“也不代表傳統文化,同時代唱過的也不是你一個人,何必都貼在自己身上呢?從文化的層面上來說,苗阜王聲的相聲比你的“俗藝”更具有文化意義,那才叫雅俗共賞。也許苗王在說的水準上還比不上你,但文化層面高出你,這就足以讓人們轉移注意力了。“郭俗藝“,少搞這些沒用的標題炒作吧,每搞一次,就多一些人討厭你。相聲藝人的陣地不在水軍炒作上,而是在相聲創作上。這是因為,藝術不是房地產,住上幾年之後才能夠發現質量問題,恰恰相反,人們對一個相聲藝人的認知,在你表演的瞬間就己經分出了雅俗高低。俗不是你的錯誤,豐富、提高自己俗的創作內涵和層次才是你應該做的。告訴你,俗也是分層次的。


打尖問店


目前來看,郭德綱既是在發揚民族文化,也是在做生意,兩者並不衝突。

做生意是根基,因為得活著

德雲社不是體制內的社團,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也幾乎沒有體制內的演員。這樣一個非體制的組織,想要活下去就得靠盈利。

捧郭德綱的也罷,黑郭德綱的也罷,這一點上基本上沒什麼商量的餘地。

當初德雲社苟延殘喘的時候,郭德綱想到的第一點是怎麼賺錢。因為賺不了錢,就得餓肚子,餓的時間長了,整個人也就涼了。

所以,最開始最落魄的時候,郭德綱寧肯暫時放下手頭工作,去某電視臺的玻璃櫃裡給人當猴耍。

為什麼?因為填飽肚子。

活的舒服了,就開始傳承相聲文化了

還記得郭德綱的那句經典臺詞麼?

我愛相聲,我怕它完了;我愛相聲,可是誰愛我呀?

張文順在一旁趕緊補刀說道:觀眾愛您,觀眾愛您。

從德雲社的發展來看,郭德綱真的已經很對得起相聲這兩個字了。迄今為止,甭管你是體制內的相聲演員,還是體制外的相聲演員,基本上沒有能超得過郭德綱的。(這裡限制一下時間段,21世紀後吧)

德雲社在相聲上的突破是巨大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第一支把相聲傳承到國外的隊伍;第一支舉辦如此大型相聲專場的隊伍;第一支把封箱引入相聲中的隊伍。

這裡面,任何一項成就,都足以讓德雲社超神。

可是德雲社並未停滯不前,而是在相聲領域愈發壯大起來。為了相聲的傳承,正在做最大的努力。

此外,德雲社正在立足與其它傳統戲曲

正如之前的麒麟社一樣,德雲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不忘拉一把曲藝界的弟兄們。由德雲社牽頭的曲藝文化企業正在慢慢壯大。

德雲社,也在慢慢的越變越強。

綜上,德雲社既是做生意,也是在弘揚相聲。只不過,做生意是為了弘揚相聲。


蝦仁兒談娛樂


不能說郭德綱在做生意,娛樂圈大小明星,普通演員,個個大錢,小錢都不放過,各種店慶,公司成立,地方縣市,招商引資,小的幾萬,多的上百萬,更多的四天6OOO千萬!為什麼郭德綱不可以?聽郭德綱的相聲,大部分是老百姓,老百姓高興的事太少,看不起,也看不到高雅歌劇,更享受不到京劇名家唱腔!只有郭德綱能讓老百姓高興一會是一會!忘記一天的勞累!郭德綱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教會現代年青人許多規矩,禮節,做人不卑不亢,敢愛敢恨!不怕姜昆以權打壓,憑自己真本事吃飯,人活的有底氣,有骨氣,術業有專攻,幹好自己的工作。


手機用戶63633032603


當然是做生意,老郭的利益就是想靠相聲髮際,至於什麼藝術不藝術,金錢才是硬道理!

老郭從小就立志相聲事業,從幾個觀眾的街頭攤販,到04年炒火,老郭也是歷盡艱辛,幾經周折於2010年改制成家族企業,徒弟們都成了簽約聘用演員!既然簽約對於明白企業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原理,從而避免了,曹,何,等棟樑傾覆頹勢!靠“良心賬”難以服眾,醜話說到頭裡就有了說服力。

如此,對於賺的盆滿缽滿的老郭,也是使盡了渾身解數,從只有一個聽眾到滿坑滿谷,人還姓郭,相聲味還是舊味,咋就滿足了喜歡的人不要不要的呢?這就靠老郭的商業頭腦,一如既往,肯定沒有出頭之日,因為他相聲立意和主題始終不被大眾所接受,只做茶餘飯後談笑扯皮的笑料而已!老郭知彼知己以後,開始運籌帷幄!真正站起來,就得找準支點,要上天就得增加推力,要持久就得找平衡,這三步,老郭走的是穩準狠,他的支點定位在姜昆,和北京電視臺。以俗庸上位挑起主流的抨擊,從而老郭讓家喻戶曉的姜昆,生生從北京牆角,“踢”上了中國大眾視野,老郭也因此開始露臉,相聲飢渴大眾的逆反心理恰恰找到了宣洩的依託,老郭也順利成章撈到了無數粉絲,第二步優衣庫的網絡“暴力”真正成了老郭不可一世的後盾,這才真的火了一發不可收拾,北京臺,周立波,“記者”綠地給老郭加了不少乾柴。眾所周知,火總有過勁的時候,特殊的饃咀嚼過了人們就開始品味了,如果人們發現是包裝的雞肋,也就是暴露了商人的軟肋。

是藝術嗎?怎麼沒發現他自主經典的語句和立意?傳承,弘揚的咋不可能全是《飽暖思淫慾》吧,尖刻刁鑽的接龍,販賣一些賤萌的表情包,語言遊戲倒是可圈可點;不否定,藝術也有別門旁類,只不過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總之,尊者為師,蔑者為草而已!


我是來送西瓜的1


2005年以前,郭德綱和徒弟們生活條件很一般,雖然是在北京,但住在郊區,住的是農村大院,吃的是粗茶淡飯。


說相聲不掙錢,為了活下去,郭德綱到處找活兒掙錢補貼家用,在安徽臺幹過綜藝,當副主持的副主持,像杜海濤一樣,在臺上充當被戲耍的角色。最體現郭德綱當時辛酸的就是這次櫥窗生活48小時節目,讓電視臺當猴兒一樣放到街上櫥窗裡供人參觀。老郭中途堅持不下去要退出,被威逼利誘不得不再次鑽進去直到48小時結束。歸根結底是因為缺錢啊,不為了掙錢養活家庭和徒弟,誰願意受這份屈辱。




郭德綱這幾年已經不怎麼創作了,演出也很少了,去掙錢去了,但我覺得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說,即便把相聲說到登峰造極,也無法達到一個綜藝藝人或者歌手,或者演員的收入水平,我們有什麼資格為了“我們心中的好相聲”而指責老郭呢?

即使現在,在許多人看來,老郭的演出就是拿名氣換錢,那又如何,當年他說得好的時候,誰給過幾百上千的票價?


看著老郭掙大錢了,我覺得我的價值觀終於沒有被擊碎——在一行裡做到足夠好,你就會出人頭地,名利雙收。相反,如果老郭一直埋頭創作,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但收入還趕不上流量明星,我才覺得萬念俱灰呢。


青塵娛樂


德雲社的發揚民族文化和做生意難道是敵對關係麼?難道是非此即彼麼?難道不能共存麼?

藝術家只有掙到更多的錢,才有更大的動力去發揚藝術。純粹靠著情懷和熱愛,第一不持久,第二推動作用微乎其微,因為沒有人會關注並在乎你。

梅蘭芳等四大名旦發揚了京劇,侯寶林、馬三立發揚了相聲,趙本山發揚了二人轉,他們都在揚名的同時,掙到了錢。

梅蘭芳,被稱為梅老闆,便是例證。

財富是一個人的技能+影響力的變現。一個藝術家,如果他的藝術達到了一定水平,有了一定的名氣,能掙到錢才是正常的。洗漱水平高超的藝術家卻依舊一貧如洗,這才是不正常的。

貌似大家都覺得,老郭做綜藝,開劇場。辦商演,掙了好多錢。

貌似大眾覺得,藝術家就應該喝西北風,藝術就應該曲高和寡,藝術就應該給人帶來啟迪。

德雲社的小劇場越開越多,北京就四家,東北有哈爾濱和長春分社,長江以南有南京分社。哦,對了,小嶽嶽的徒弟,尚筱菊還說。他師爺郭德綱準備開東莞分社。

長春分社是德雲社2016年開的,然後三年間沒有開其他分社。為什麼呢?

因為不掙錢。給各位算一下,德雲社小劇場一張票均價200左右,小院子賣滿了200人。咱們算個整,一場演出小院子滿打滿算40000元,除去房租,除去演員演出勞務費,除去一些後勤人員,還會有多少盈餘呢?德雲社的劇場都在城市中心地帶,租金不菲。目前人員工資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德雲社的票錢。已經有五年左右沒有漲過價了。

如果郭德綱只想掙錢,根本沒必要開小劇場,經營操心;也沒必要收徒弟,費心虐心。他只要每年多參加一些綜藝,多參加一些商演,多參演一些電影,多接一些廣告,甚至可以學一些明星做投資人,來錢要更快。

順便說一句,除了藏蜜排油,郭德綱私下沒有接過任何廣告。

如果郭德綱只想要掙錢,他沒必要開麒麟劇社,更沒必要零片酬去參加山西衛視的《伶人王中王》。

郭德綱作為當代相聲業務水平頂級的一個演員,作為帶領相聲走向市場化的旗手,作為當下娛樂圈最有影響力的藝人之一,他理所應當的掙這麼些錢。而且,我覺得掙少了,應該掙得更多。





巨巨


殺豬賣肉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醫生治病是為了發展醫療事業?教師教學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人才?作家寫書是為教育人有正確人生觀?學生考公務員是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運動員奪金牌是為國爭光?我認為不是,這都不過是謀生的手段與職業!相聲也是,為了生活就得賺錢,這也是職業。主流相聲有國家養天天有錢,他也是職業,就跟按摩小姐,小偷,乞丐,劫匪,路霸,歌星一樣,靠一個說相聲的推動文化那不是笑話嗎?國人就愛上綱上線,這是錯誤的。只要人們安居樂業,不給國家添麻煩就是好公民。不管什麼職業遵紀守法,愛黨愛國都會受歡迎的!“做自己能做的事,不管別人不能管的事。”這句話就很好!奉勸個別人不要老出么蛾子!掙國家的錢,多給國家做點兒事!


張豔峰128


郭德綱的德雲社,麒麟劇社和太平劇社是在發揚民族文化,德雲社涉及到的出項的地方有員工工資,有小劇場高昂的租金。在沒有賺錢的時候,老郭是到處做節目,當主持人,做酒莊,賣面膜,賣薰衣草小熊,是用這些錢來補貼德雲社和麒麟社的開支的。

現在又開了太平劇社,那麼,在太平劇社享譽全國滿坑滿谷之前,老郭同樣是在用前者賺的錢來補貼這門藝術。

老郭的戲劇社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是排新劇的,就是戲曲中的開發新項目。這個和國外一些研究項目一樣,要有大財團投資。排戲需要人需要專業,更需要錢,單靠國家撥款是不夠的,這需要投資人!

這種賠本的買賣還有誰願意去做? 不得他自己找錢去嗎?

郭德綱是在發揚民族文化還是在做生意?

我確切的說,郭德綱是在發揚民族文化!

郭德綱——

一個相聲演員,是什麼驅使他選擇去唱京劇

郭德綱早已功成名就,為何還要求教於麒麟童門下呢

說說“麒麟社的格局”

麒麟社回來了

終於|偶咪兔佛·花開麒門

京劇現狀與“麒麟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