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行唐楊村秧歌

行唐楊村秧歌是流傳於行唐縣楊村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戲曲劇種,又稱“北路調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根據行唐民間故事載,行唐楊村秧歌起源於東晉時期,成型於明末,繁榮於清中期。

最美行唐楊村秧歌

行唐楊村秧歌角色行當主要分為生、旦、淨、醜四類。生角又分為娃子生、小生、鬚生、老生、武生,旦角分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淨角分為銅錘花臉、二花臉,丑角分為文丑、武丑、三花臉等。

最美行唐楊村秧歌

 在板眼上分為起腔、平調、迷子、河西、垛子、快板、撤板等20餘種唱腔板式。行唐楊村秧歌與其它地方的秧歌調子不同,自成一系,各種板式唱腔風格各異,表現力強。除個別句用假嗓外,基本都是用真嗓演唱,起腔蒼勁豪放、穿透力強;平調平緩有力,高亢激昂;悲調悲愴淒涼,催人淚下;明陽調曲調清新,頗具民歌風味,多用於對唱形式;河西調優美婉轉,歡快順暢;陰調唱腔低沉緩慢等。唱詞中間有時加一些襯字一帶而過,佐以大量行唐方言俚語,鄉土氣息濃厚,最後多以“哎、咿哎、喂、唵”等口氣語詞落音。講究唱詞押韻,但又不拘泥於呆板單調的韻律,唱腔大部分為上下句結構,具有反覆的特點。唱詞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個字,有的多達幾十個字,都能夠以優美的旋律演唱出來。唱腔鏗鏘有力、節拍鮮明。演出時器樂在前,演唱在後,唱打分離,唱詞不受樂器聲音干擾,直接入耳,聽之易懂,看之親切。

伴奏主要以皮鼓、板、鑼、鑔等打擊器樂,無絲竹管樂,打法有四九、六九、二七、二二等形式。演出時打一陣"傢伙"(樂器伴奏),唱一段戲文。伴奏鏗鏘有力、節拍鮮明。表演技巧主要有 "回頭"、"上馬式"、"下馬式"及表現生活細節的燒火、推磨、紡線、繡花、梳頭等舞臺表演活靈活現、傳神逼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