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研究《心經》的人都知道,在開篇一段論述五蘊皆空後,《心經》馬上說“是諸法空相”。思路感覺很跳躍,我們怎麼理解這種因果關係呢?因為五蘊皆空,所以諸法空相麼?

要理解“諸法空相”,首先要理解“五蘊”與“諸法”的關係。

1、五蘊和諸法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包括了物質世界、我們的精神世界,以及物質世界由人體接收後,反映到我們精神世界的過程。可以說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包含在五蘊中。

唯一的特例,唯一不包含在五蘊中的,是“諸法”。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1 五蘊是宇宙,諸法是宇宙的規律

“諸法”可以理解為“事物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比如,數學公式、物理公式、化學原理。這些客觀規律,不是人類想象出來的,不是人類發明的,而是人類在實踐中,逐漸摸索、發現的。

我們注意,“發明”與“發現”的巨大區別。舉個例子,愛迪生髮明瞭電燈,這屬於五蘊的“行”、“識”概念範疇,愛迪生通過反覆試驗這個“行為”,獲得一個“知識”,“概念”,可以做出發亮的燈泡。而電燈的原理是電阻絲通電發熱,這個物理原理是客觀存在的,屬於“法”的概念範疇。

同理,手機接聽電話,屬於“發明”,屬於“行”、“識”概念範疇;手機用到的無線電原理,屬於“法”的概念範疇。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2 “五蘊”按照“諸法”運轉

因為“諸法”就是宇宙的客觀規律,所以,在《心經》裡,對諸法描述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因為客觀規律這東西,不管你知不知道,都一直對宇宙發揮作用。宇宙的規律就那麼多,不會增加,不會減少。你也不能說,我的數學公式變髒了。

所以,第一個概念我們要清楚。“五蘊”是宇宙,包括所有人和人的思想;“諸法”是宇宙的規律。二者的關係是,“五蘊”按照“諸法”運轉。

2、色即是空

五蘊皆空,在《心經》中,是套用同一個邏輯證明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這個邏輯中,先是對比A和B的差異:A和B沒有差異,B和A也沒有差異,然後論證相同:A就是B,B就是A。

“色”是什麼?“色”是花花世界,是我們六觸能感知身外的這個環境。

“空”是什麼?“空”不是“沒有”,而是我的一種狀態。什麼狀態?“空山不見人”,真的是光禿禿的山?沒有草木、沒有飛鳥、沒有蟻蟲?不是的。“空山”是我們心裡想的東西,這座山上沒有。“空山”是我們想找人,但是看不見。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3 空山不見人

“空氣”不是沒有氣,“空間”不是沒有地方,“空白”、“空想”,種種的“空”,實際上都表達了“我”的心中沒有“它”的情況。

所以,“空”是放下;“空”是心無掛礙;“空”是不惦記;“空”是我的心裡沒有你;“空”是我的字典裡沒有你;“空”是我與你擦肩而過,卻視而不見;“空”是明明中了一張一億元的彩票,我卻如同平常一樣,去菜市場喝豆腐腦。

“色即是空”,一言蔽之,我身處花花世界,內心卻不為外界一切所動,酒色財氣、權錢名譽,不入我心。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4 慾望,讓人類離開了“空”的境界

仔細想一想,《聖經》裡面也是這個概念。亞當和夏娃一開始處於“空”的菩薩狀態,沒有羞恥,沒有分別。蛇引誘他們吃了象徵知識的“蘋果”,從此亞當、夏娃具有了分別心。開始注意區別不同的“色”。

仔細想一想,老子《道德經》裡面也是這個概念。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你看到美人,是因為你心裡有醜的概念,分別心。你看到善良的人,是因為心裡有罪惡的概念,分別任。你看到“長”是因為心裡有“短”,分別心。如果內心沒有這些分別心,處於“空”的狀態,就像亞當夏娃一樣,自在幸福了。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5 老子雕像

3、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中,“色即是空”是最難理解的,當你明白色和空是一回事兒的時候。受、想、行、識也都是空,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為很多人、很多文章討論“色即是空”,所以,這裡不展開說了。我們分析其他幾個“蘊”。

關雲長刮骨療毒,喝著小酒,下著圍棋,“受即是空”了。不是雲長兄不怕疼,是那一時刻,人家心裡根本沒有感受到這個“疼”,關注點不在這裡。胳膊的疼痛,傳遞到大腦,大腦忽略了。

“想即是空”也比較好理解,但注意“空想”是我們胡思亂想的意思,與這裡的意思有差別。

“行即是空”比較難理解,因為我們的行動會改變世界,那怎麼理解“行即是空”?過馬路,看到紅燈不採取停下來的行動,馬上就會被車撞死。怎麼叫“行即是空”呢?這要返回“色即是空”理解,既然我們的行動改變的是“色”,那改變的還是“空”。交通規則、被車撞了就會死,這屬於“法”,你非要用行動去驗證“法”,“法”怎麼可能為你一個人改變呢?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6 行即是空,闖紅燈也會喪命的。

“識即是空”也比較難理解,因為我們總是把“識”與“法”弄混了。“識”是“受”來的,比如“紅燒肉好吃”,“殺豬燉紅燒肉,土豆燒牛肉是好日子。”這種叫做“識”,而“闖紅燈會被撞死”屬於“法”。

4、諸法空相

前面做了足夠的鋪墊,現在可以回答文章的標題了。五蘊皆空和諸法空相怎麼會有因果關係呢?為什麼觀音菩薩在說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後,又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有的人理解“諸法”為一切事物,即與“五蘊”的概念相同。家有仲永認為不對,如果是這樣,那還停留在“識”的概念上。可是,在《心經》裡,“識”與“法”明顯不是一個概念。

家有仲永認為更準確的理解,是“法體是空,法相也是空”。換句話說,一切萬法不僅其自性是空,而且萬法的相也是空性。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7 江蘇南京,大報恩寺的《金剛經》

這個思路,在《金剛經》中的到驗證,《金剛經》裡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同時,《金剛經》還反覆否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有人以如來相示人,即非如來。

可以說,《金剛經》不僅否定了諸法的法相,還否定了諸佛的佛相。所以在《金剛經》裡,實際上也是在說“諸法空相”。

5、僅僅是諸法空相麼?

我們進一步思考,僅僅是諸法空相麼?法體,或者說諸法的自性是否也是“空”的呢?

對的。法體也是空的。

《心經》裡說“無智亦無得”,告訴我們,修行的人,並沒有開了智慧,並沒有得到什麼特別的“心得體會”,沒有得到“無字天書”,沒有得到《金剛經》、《心經》的智慧開示。

那麼觀音菩薩怎麼從普通人變成大徹大悟的“菩提薩埵”呢?

原創:諸法空相怎麼理解

圖8 觀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觀音菩薩在《心經》裡,開篇就提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結尾的時候,又再次提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告訴大家,他的修行結果“菩薩”果位,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得到的。

觀音菩薩並不是學習《金剛經》、《心經》開悟的,在《心經》、《金剛經》裡,又是不斷告訴大家要放棄一切,連“法”都是空的!

6、般若波羅蜜多

唯一的途徑,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關於般若波羅蜜多的文章很多,這裡我也不展開了。怎麼做,《心經》裡說得清清楚楚。

最後,家有仲永歡迎大家討論與一切哲學相關的問題,我對所有門類的哲學問題都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