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還舊留住文脈 福建連江修繕保護老城區古建築

福建連江,溫麻古邑,西晉設縣,至今已1700多年。歷史長河為連江老城區留存了不少古建築,如何在城市建設進程中留住文脈,是連江縣幹部群眾關心的話題。

2018年以來,連江縣決定圍繞中心城內發現的82座古建築,建設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分為上林街、天王前街、王步街、魁龍坊“三街一坊”,街區總面積276畝,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魁龍坊陳家大厝(原中山路13號)恢復舊貌,周邊古建築也在修繕施工中。 餘杉芳攝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2018年4月,修繕前的陳家大厝。 餘杉芳攝

修舊還舊 建設溫麻古街

在“三街一坊”中的魁龍坊,路邊一側是修繕施工工地,堆放著泥水木料,不斷有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工人進出周邊的古建築,另一側則是一度被稱為“中山路13號”的古建築。

這座一年前還被磚混結構現代樓房裹挾、面目全非的古建築,歷經3個月修繕,已經儼然新生,找回了原來的名字:“陳家大厝”。歷經百年風雨,陳家大厝在連江縣中心城區被保留了下來。

據考證,陳家大厝始建於清中晚期,最早由當地陳氏商人所建,家道中落後,部分被連江書香門第遊氏家族購買並不斷修繕。古厝現存三進院落,面寬17.8米,進深64.5米,院落佔地1150平方米,呈現“雙廳雙廊、黛牆紅瓦、重簷硬山”的地方特色,厝內還保留了許多外來元素,如西洋鐘錶的木雕、斗拱上木獅造型構件、歐式雕刻等。其中,兩扇大門尤為特別:門上有鬥底磚,用於防火;磚上有銅釦,寓意“添丁”。

陳家大厝是魁龍坊歷史的見證者之一。魁龍坊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是連江歷史文脈的起源之地,承載著連江厚重的歷史記憶。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2018年4月,陳家大厝修繕前。 餘杉芳攝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修繕後的陳家大厝。 餘杉芳攝

拆易修難。古建築修舊,如何還舊?

“一座一議,以建築實景保護留存。按照相應年代古建築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進行修繕設計。”在陳家大厝內,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魏步雲指著屋簷下雕刻對記者說,“並採用手工拆違,恢復風貌。”

魏步雲解釋道,古建築中存在許多後期搭蓋的民房,由於樓房緊挨古厝,無法使用機械拆除,只能用手工拆除的方式。此前,陳家大厝二進後庭裡就有一座五層樓民房,施工隊耗時近1個月才將民房“請”了出去。

為保護古建築,連江縣付出諸多努力。

2018年初,連江啟動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玉荷西路兩側片區項目。同年4月,連江縣委、縣政府轉換思路,放棄了玉荷西路兩側片區原先的安置方案,轉向保護老城古建築,打造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同月,連江縣就委託福州市規劃院開展古建築普查,並在此後邀請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進一步甄別。

最終發現,連江老城範圍內尚存82座古建築、1座文物建築。

為保障修繕順利進行,2018年8月2日,連江縣委成立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周應忠任組長,縣長鄭立敏任第一副組長,副縣長陳欽任副組長並負責街區建設全面工作。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2018年4月,修繕前的中山路25號。據介紹,當時這座古建築已經明顯傾斜。 餘杉芳攝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正在修繕中的的中山路25號。經當地考證,這座古厝為明代名臣遊璉故居。 餘杉芳攝

同時,連江縣以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州市規劃院為技術支撐,聘請知名古建築專家為技術顧問,通過專家審議、古建築愛好者座談、街區原住民訪談、文史資料收集整理等方式,不斷優化規劃編制方案。

2018年10月,項目正式動工。首選門前有開闊施工場地、方便施工物料堆放和加工的中山路13號進行修繕。

“修舊還舊、原樣恢復、應保必保、可保盡保。”連江縣副縣長陳欽對記者說,“原‘棚改’範圍內的27座古建築都將進行修繕、保護。魁龍坊周邊也將規劃協調區,區內不得建設高於20米的同古建築不協調的現代建築。”

留住文脈 打造城市精神

重金建設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古建築,對社會有何益處?

2019年1月29日,陳家大厝作為首個修繕完畢的古建築,在小年夜的迎新春活動中正式對外開放,活動時間延續到2月18日,約有超過10萬名群眾進入古厝參觀。而在修繕前,即便土生土長的“老連江”也未必知道陳家大厝,更別提其中家族興衰的歷史故事了。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中山路25號內工人在測量柱頭墩接長度。 餘杉芳攝

“鄉愁無疑是最直接的答案。”魏步雲指著一面牆上幾排寫著“優”字的花型小貼紙說。

據魏步雲介紹,陳家大厝對外開放後,一位剛上初中的小朋友在古厝內一面土牆上找到了兒時的記憶。“這是我貼上去的!”小朋友很興奮,他打孃胎到小學,在古厝內隔出的一間小屋內度過了幼年時光。

還有一位中年婦女也在古厝三進的一間屋子裡找到了年輕時的記憶,“就在這裡,我生下了我的5個孩子。”

“從精神意義上來說,祖屋古厝是鄉愁的承載,是我們尋根問祖的根基所在。”魏步雲說,“從學術意義上來說,保護好古建築,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的空間佈局、建設方式、建築材料選擇差異,建築格局和生活方式的演變關係打下基礎。”

顯然,一座陳家大厝起到了“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的效果。建設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取代簡單的“棚改”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社會效益。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魁龍坊鳥瞰效果圖。 連江縣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辦公室供圖

魏步雲表示,過去在決策時側重經濟效益層面,對社會效益、文化效益考慮不足。如今,站在更高的經濟基礎之上,“建設歷史文化街區,更加註重項目帶來的社會效益。”

陳欽也坦誠,在此前的“棚改”項目中,縣裡的出發點是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和城市環境,但項目推進中認識不到位,沒有細緻普查“棚改”區域中的古代民居建築,險些鑄成大錯。

如今,1座古建築已經修繕完畢,“三街一坊”82座古建築都將獲得修繕保護,新發現的文物建築則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縣文物局負責保護。同時,今年10月份,配套的安置小區也將開工建設。

這令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古建築保護志願者薛紀天感到欣慰,“我們的努力有了比較好的結果。”

歷史古建築如何與現代城市和諧共處、相得益彰?在一場場城市改造中,如何保存下來、為歷史保留下民族的記憶?

薛紀天表示,歷史古建築與現代城市和諧共處的方式有很多,連江現在就修得不錯。舊城改造,不一定非要大拆大建,可以建設同老建築風貌協調的低矮建築。“所謂改造,其實更應該落在‘改造’上,而非一味地拆除。”

修旧还旧留住文脉 福建连江修缮保护老城区古建筑

連江縣“三街一坊”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圖。 連江縣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辦公室供圖

據魏步雲透露,目前“三街一坊”還處在對古建築逐棟修繕的階段,將根據每棟古建築自身情況制定修繕方案,由於老舊損毀情況不一、修繕難度大,預計將於2020年春節前基本完成魁龍坊16座古建築單體修繕工作。

此外,“三街一坊”運營方案還在制定中。陳欽認為,一套成熟的運營方案,能讓“三街一坊”受到群眾歡迎,是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成功的關鍵。

對此,連江縣委書記周應忠表示,“我們要將‘三街一坊’建設成有溫麻特色、吸引人氣的歷史文化街區。”他說,未來我們將充分考慮社會效益,要保護弘揚連江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連江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連江的城市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