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老炮儿》剧照 图/@网络

上世纪80年代初,民生大楼生意火爆的一塌糊涂,人们被票证“封锁”了几十年,一应需求都被压抑着,一旦开放就如洪水一般汹涌澎湃人们买电视机、收音机、服装、自行车、日常用品等都是抢购,一旦店里没货或无法满足时就向外延伸,让个体户的小店里也阳光普照。

那段时间(1984~1985),民生北侧凸出一排门面房,距马路边很近大约两米,中间有个“短簸箕”房,即进深不足两米、宽有四五米样子的小铺面。就是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常常卖一些时髦服装和物品令人瞠目,他的经营者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老薛。老薛中等身材,给人沉稳持重的感觉,整天叼着香烟靠在路边栏杆上,看着人们抢购自己的服装,一派悠然自得。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那时骡马市某服装店 图/@网络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我与老薛结识是跑单帮需要有销货的铺面,同学黑蛋给我引荐了他。第一次是一种男式夹克衫仅40件,送去后老薛让相公娃给我打了个收条后只问了句“你(每件)收多钱?”后得到答复“你走吧!”,非常干练。仅仅三天我再去时,他痛快的给我结了账,然后追问“还有货没?”,他的生意由此可见。

那年冬天,西安流行一种红色织锦缎女士棉袄,不知谁搞了第一茬送到老薛那,火的不得了,柜台差点被挤爆,老薛美美赚了一把。许多跑单帮的都把这里当成服装风向标,没有方向时就来瞄瞄,或按图索骥的去整一把。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以前靠门店,现在靠吆喝

第二年“六一”前夕,黑蛋在广州进了一批儿童塑料眼镜,让我帮他送到老薛那,这批眼镜可以拆开再组合,很受少年儿童喜爱,上柜就被疯抢一空。老薛的店没有店名,啥快卖啥、卖啥啥快,算算账老薛比进货的赚的还多。

就是这个很不起眼的“短簸箕”房,在那年十天一个万元户,可谓日进斗金。他的生意只做了不到两年,我们的合作也没有太多,后来由于民生大楼拆迁,老薛再也不见了踪迹。有人说他带着钱回老家养老了,有人说他已不在人间……此时“哥不在江湖,江湖上只留下哥的传说……”

与老薛同时出山的还有解放路西三路至西四路之间的老赵。老赵大约八四年春节前,用自家门店的优势佘来十卡车烟花鞭炮来卖,其阵仗摆的很大,比国营土杂店的规模都大。就是那一年,卖炮让他的第一只桶里有了不菲的银子,从此走上卖服装的道路。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以前卖服装是挂墙上,现在是展示+体验 图/@网络

与解放路上大多经营者不同的是,老赵卖服装不是租铺面,而是用自家的房子,这样他的压力比别人小很多。开始他还接跑单帮的货代卖,后来干脆自己进货;初始男女服装都卖,后来索性只卖男装。他的店里一水的黑、蓝、灰间或横竖格子的西服,显得单调,但长久的坚持给解放路服装小店做了品牌典范。

老赵比老薛小几岁,他进货的帮手是他弟,卖货的帮手是他内弟。内弟来自汉中,与我年龄相仿,每每去他店里聊天时我们总能聊到一块。90年代初,他家南边凹进去部分的几家门店是西安最早卖(第一代)游戏机的地方,老赵在这时把老房子拆了盖了新房,他的店成为解放路最整端的个体服装店。

老赵卖男装按部就班,甚至有些刻板,一卖20多年从不更改,直到2005年拆迁,他的男装店才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这种路边摊的形态现在已经很少了

西安市急救站在第四人民医院对面,其北侧一排门面房都是公房,由于有前后两排,后排住户常常在宽不足一米的通道进出,人们平时过往只感觉到它狭窄和不便,而没有注意到它的商业价值。改革开放,让这个窄窄的通道,变成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老杨是这个“窄溜溜”的“主人”,也是把“窄溜溜”用到极致的智者。

那年,解放路一夜之间门店大开,大家懂不懂只管卖服装,由于跑单帮的人多,自己不用出本钱,且卖了抽成,于是服装店连成一片。看到第一排房子搞的服装店如火如荼,老杨心里很是焦急,咋样能让自己的住房也卖服装,他颇费周折了一番。

后来,他尝试把衣服挂在通道两侧作为展示,引导人们进入后院,试衣、买衣在后房,为此还雇人一个门外,一个里边防止偷盗,结果生意超出了他的预期。开始代卖一些快销时装,后来由于门店缺陷不能销售大路货,于是老杨也开始让自家人进货,只要货好就不愁卖。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看到这个就想起老杨的“窄溜溜”

为了生意老杨绞尽脑汁,总比别人快一步。那些年大家卖啥门头写啥基本没有字号,老杨却在不足一米的门头上挂上“彩店”匾额。顾客初看误以为彩电,或卖彩票,进去方知是卖服装的。老杨为人热情,看人很准,常常百发百中,他“进了彩店都有彩”的说法很能笼络人心,这种别出心裁、量体裁衣,足见老杨的与众不同。

老杨的“彩店”干了二三十年,用“窄溜溜”赚的盆满钵满,书写着解放路的传奇。后来儿子接了班,但生意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不管咋说“彩店”为解放路增彩,让我记了三十多年。

解放路最北头,解放大楼北东西两侧在上世纪1985年也是最热闹的地方,两边卖服装的门店合计有20余家,我与其中一部分有过交集,与路西崔家交往最甚,但要说名声最大的却是李家。老李(李三)家在这一块起步早,门脸大,人缘好,许多跑单帮的回民弟兄们都给他家送货,常常形成独门生意,因此生意红火每每被人说起。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80年代初买服装就像买彩票 图/@网络

他家北侧不远是崔家,因小六与我年龄相仿,去他家如履平地。崔家因兄弟多实行铺面轮值,每人一年以此类推,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家庭民主的体现。

崔家二哥的眼光是我最佩服的,每次他进货或都不多但卖的好,属于稳扎稳打型,他不图一时之快,对行情把握很到位。二哥在弟兄五个当中资源最为独特,他娶二嫂家就在对面!每当轮值过后,其他兄弟基本靠他处代卖,二哥却能另立山头。二哥进货注重质地与品牌,对面料非常熟知,大到烤花呢、全毛,小到的卡、的纶、的确良都了如指掌。后来家里拆迁,二哥还干了几年干洗,在别人都不赚钱的时候,他凭着对服装的深谙游刃有余,为老崔家书写了精彩一笔。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这是李家崔家店铺所在,是解放路最后一段单店经营段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此文致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解放路从有史以来就商贾云集,尤其1935年陇海铁路开通使这条路有了金街之美誉,先后有人民市场、民生市场、游艺市场和民乐园,是商家眼中的白菜芯。解放路的经商史跨越百年,国营知名老字号不计其数,而改革开放40年个体经营者也为这条老街增添了浓重一笔。前边说的“老炮”们是领路人,东二路口南侧王长林、王长泰弟兄也同属第一批“老炮”,后边游艺市场东口立人、小栗兄弟,东新街口新城分局楼下鸿禧、鸿林兄弟,东三路口大老介,东六路口老黑等与我年龄相仿的淘金者不断涌出,在解放路这条金街上续写着永不熄火的奋斗故事。

解放路因为有老薛、老赵、老杨、老李、老崔、老王等先行者,为后来人做出了榜样,我将前辈们称之为“老炮”,是为礼敬一代敢为人先的楷模,“老炮”的示范意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真实写照,是一代人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西安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解放路上卖服装“老炮儿”们的创业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