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一輪難民潮”來臨?黎巴嫩前總統:世界應共同分攤

近日,隨著美國支持下的敘利亞民主軍(SDF)奪取了“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的最後據點——巴古茲,延宕八年的內戰也進入新拐點。而戰後政治力量的整合方才開啟,重建工作仍難全面展開,伴隨戰爭而外溢的難民問題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作為敘利亞周邊鄰國之一,黎巴嫩僅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接納了近95萬敘利亞難民,是承載敘利亞難民數量最多、最密集的阿拉伯國家,但這個曾長期處於地區衝突中心的虛弱小國也因此陷入困境。上月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在出訪莫斯科期間,稱敘利亞難民為黎巴嫩帶來“可怕的經濟後果”,黎外長也曾威脅將就難民問題效仿“東歐模式”,甚至對歐洲各國發出了“第二輪難民危機”的警告。

专访|“新一轮难民潮”来临?黎巴嫩前总统:世界应共同分摊

黎巴嫩前總統米歇爾·蘇萊曼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澎湃新聞記者 李怡清 圖

4月16日,2014年卸任的黎巴嫩前總統米歇爾·蘇萊曼(Michel Suleiman)在滬參加第二屆中國-阿拉伯國家改革發展論壇期間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對國際社會關注的敘利亞難民問題及當前地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做出了回應和展望。

效仿“東歐模式”?

“敘利亞難民問題是黎巴嫩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71歲的前總統直言。在敘利亞內戰引發的邊境危機達到高峰時,黎巴嫩向150多萬敘利亞難民敞開大門。雖然這些難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依賴國際組織提供的援助,但隨著該國經濟的持續惡化,敘利亞難民問題進一步撕裂了這個原本就宗教多元、政治派系林立的“馬賽克式”小國。

黎巴嫩現總統米歇爾·奧恩上月底出訪莫斯科時曾就敘利亞重建及難民迴歸問題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交換意見,雙方均希望國際社會通過援助敘利亞的戰後重建,為難民歸國創造有利條件。目前掌控敘利亞全局的阿薩德政權、俄羅斯和伊朗無一不身陷制裁,重建或僅能寄希望於國際力量。奧恩深知這一點,也並未止步於此,他進一步向西方發出“警告”:“若是黎巴嫩境內的敘利亞難民對經濟狀況不滿,新一輪難民潮即將席捲歐洲。”

而奧恩的女婿,黎巴嫩外長紀伯倫·巴希爾(Gebran Bassil)在訪歐期間,甚至表示將效仿“東歐模式”解決難民危機。在2015至2016年敘利亞難民危機期間,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拒絕接受歐盟的難民分攤協議,並加強了邊境管控。

黎巴嫩是否會真的會效仿東歐國家對難民緊閉大門?世界是否會再次經歷一場難民危機?米歇爾·蘇萊曼並未做出明確回答,而是呼籲人們設身處地,為敘利亞難民自身和危機最前線的周邊國家考慮。“為了難民自己的悲慘遭遇,也是為了黎巴嫩的經濟,全世界,首先是阿拉伯國家,其次是國際社會都應該幫助黎巴嫩分攤難民數量,幫助難民迴歸敘利亞。”蘇萊曼表示。

米歇爾·蘇萊曼沒有把難民問題當作是地區面臨的單一問題,而是將其置於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世界發生的一系列變革和更迭的框架內。“這就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會蔓延到每個國家,波及歐洲,也會波及到拉美及非洲。” 他認為危機的根本在於,這一系列變革與更迭與席捲世界的技術革命相伴相隨,只是“世界未能做到它應該做的”。因此,他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主導世界的大國”能夠探索出一套新的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來適應這種變化。

長期以來,在中東地區相對開放世俗的黎巴嫩就是地區難民的主要暫住地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綿延跌宕的四次中東戰爭,不斷湧入的巴勒斯坦難民的身份問題已日漸構成了按人口比例分配政治資源的黎巴嫩的一大社會問題。近年來敘利亞難民的湧入,更加劇了這一小國的承載力。可是,目前地區的局勢並未見改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不僅積極號召地區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伊朗,更陸續在耶路撒冷、戈蘭高地歸屬等問題上挑動阿拉伯人的神經。

在採訪中,蘇萊曼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以色列做出的一系列決定表示遺憾,也認為這是造成該地區悲劇不斷上演的原因之一。

“那些挑起戰爭的人也會嚐到苦果的。” 蘇萊曼指出,這種不計後果的決定是“伊斯蘭國”、“基地”等恐怖主義問題的根源所在,也是當下中東地區“狹隘民族主義”迴歸的原因。

专访|“新一轮难民潮”来临?黎巴嫩前总统:世界应共同分摊

貝卡谷地敘利亞難民營。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圖

穩定持續的政策方可喚起信心

由於近百萬敘利亞難民的存在,黎巴嫩面臨著貧困加劇、失業率高、基礎設施供應不足等問題。據彭博社報道,黎巴嫩為世界上負債最高的國家之一,其2018年的預算赤字在中東地區名列首位。今年1月,穆迪評級機構下調了對黎巴嫩的信用評級,與加蓬、贊比亞、伊拉克與烏克蘭處於相同水平。

縱然如此,黎巴嫩的經濟惡化現象卻不能全然歸咎於敘利亞難民。英國《獨立報》分析稱,敘利亞危機前,黎巴嫩的負債和通貨膨脹現象已經很嚴重,而該國僵化的政治也阻礙了難民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為避免因宗教派別與政治派系的矛盾,黎巴嫩歷來有基督教馬龍派、遜尼派和什葉派人士分任總統、總理和議長的傳統。去年5月,黎巴嫩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由於各派別在內閣席位分配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今年2月才姍姍完成組閣。

對此,作為基督教馬龍派人士的前總統米歇爾·蘇萊曼回應道,黎巴嫩政府應在開放和多元的基礎上推動黎巴嫩的政治改革。“人民應該暢所欲言,但同時執政黨也應有更多控制力。”蘇萊曼表示。

同時,蘇萊曼也指出,黎巴嫩應避免捲入地區與國際力量角逐的旋渦,更多將目光放在自身的發展上。“政府應該將重點放在國內問題上,而非為了地區大國或國際力量的利益。”蘇萊曼對澎湃新聞表示。

“但首先要嘗試著走出衝突,這才是黎巴嫩需要優先做的。”米歇爾·蘇萊曼認為,面對經濟上的困境,僅僅以經濟手段來解決並無裨益,黎巴嫩的當務之急應該是走出曾經“以衝突為導向”的政策,確定一種穩定而持續的方案。

“這樣才能重新喚起人們的信心,特別是投資者的信心。”久經衝突與戰爭、白髮斑駁的前總統眯起眼來,微笑說道:“我們希望未來能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