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官宣不造車 車企該歡呼還是擔憂?

在2019年的上海車展上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參展商,它沒有新車發佈也沒邀請模特明星,展臺卻總是人頭攢動;它不造車也不生產汽車零件,但是卻出現在了車企雲集的7.2館。它就是華為。

科技巨頭的造車計劃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在國外,有關蘋果造車的傳聞重來沒有停過,其泰坦計劃正慢慢浮出水面,現在已經快要掩蓋不住了;在國內,有不少人都熱切盼望著華為能夠進入汽車領域,有關它造車的傳聞時常見諸報端。華為參加車展,是不是要正式開始造車了?

在近幾年的車展上,我們已經見慣了新品牌的發佈、官宣,不斷有新的人、企業、資本投身到造車的大軍當中。在2019上海車展上,華為也進行了一次官宣,但是內容卻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官宣內容是不造車。

華為官宣不造車 車企該歡呼還是擔憂?

華為不造車

準確地說,華為官宣的內容是“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讓我們來逐句解讀。

華為不造車:華為不會進入汽車的傳統生產製造環節當中。

聚焦ICT技術:ICT即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與通信技術,ICT技術是華為的核心技術。聚焦ICT技術意思是說華為未來的新業務一定是與ICT技術緊密相關的。

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要用其ICT技術幫助企業造出更好的車。

總結一下:這次官宣既是宣佈華為不造車,也是宣佈華為進入汽車領域。華為雖然不會參與到汽車的生產製造環節當中,但是會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雲服務、5G技術等方面與車企展開合作,“致力於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華為官宣不造車 車企該歡呼還是擔憂?

華為在汽車領域要做什麼?

華為認為,不論汽車企業還波音空客等飛機公司,它們都是集成商,並不生產核心零部件和軟件系統。這些集成商最大的作用是發現和理解用戶需求,然後去尋找技術方案來滿足這些需求。華為恰恰是一家技術公司,汽車是其ICT技術的一個應用場景。

現在汽車行業正醞釀著巨大的變革,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成為了用戶需求,而華為在5G、雲服務等方面的技術有助於滿足這些用戶需求。同時,華為判斷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會取代移動互聯網成為下一個風口,有必要把握住這個機會。於是,便有了華為今天的官宣。

把ICT技術與汽車行業的用戶需求相對應,華為將為汽車企業提供基於MDC(移動數據中心)的車載計算平臺和智能駕駛子系統解決方案、基於華為雲的自動駕駛(訓練,仿真,測試)雲服務Octopus、4G/5G車載移動通信模塊和T-BOX及車載網絡、HUAWEI HiCar 人-車-家 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

車企應當歡呼還是擔憂?

華為現在的品牌號召力和聲望如日中天,如果它真的要造車,對車企造成的衝擊可能相當於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蔚來。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不造車對於車企無疑是一大利好。後者少了一個潛在強敵,值得歡呼。

但是華為為什麼不造車呢?現實很殘酷,一方面是傳統制造業與華為聚焦ICT技術的戰略不符,另一方面則是華為並不看好傳統汽車行業。華為認為,未來汽車只有30%的價值在於傳統部件,剩下的70%都在於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新功能。換句話說,華為不造車是因為造車的價值越來越小,所以它只做傳統汽車基礎上的那些增量部件。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華為雖然不造車,但是它瞄準了未來汽車70%的利潤。傳統車企如果不加速轉變,就只能爭奪剩下的30%利潤。傳統車企有必要擔憂,不是擔憂華為的進入,而是擔憂行業未來的發展。

點評:汽車與科技正在加速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傳統車企由於較為保守的思維和相對落後的技術、人才儲備暫時處於下風;而科技企業有較快的反應速度,技術領先並聚集了更多的人才,因此看起來更加強勢。不過,汽車也許傳統但是並不簡單,未來的汽車行業將由科技企業還是傳統車企主導,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