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始要求“自主決定權”,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受益終身

各位家長們有沒有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那個小不點會忽然像個小大人一樣,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不管做什麼都要求自己做決定,儘管他們還不懂得應該怎麼辦,甚至選擇錯誤的決定。比如小蘋果兩歲的時候,我和果爸給她買衣服,顏色和樣式必須遵循她的同意才能買,哪怕她選擇的衣服很醜很醜。每次看著她煞有介事的在童裝區挑挑揀揀,然後告訴我們“我要這個裙子,那件不好看”、“我要那雙鞋子,我喜歡那雙鞋子”、“我要買那個粉色的帽子”等等,我都忍俊不禁。

當孩子們開始跟大人要求“自主決定權”時,往往會讓大人們既感到新奇,又有點不知所措。其實家長們不必緊張,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

一、 孩子為什麼想要要求“自主決定權”呢?

1、 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表現。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隨著心智的成長,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逐漸萌生“主權意識”,開始嘗試自己拿主意。例如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衣服,遊戲機或是課外書。這個時候孩子有了自己的喜好,不再完全遵從家長們的安排,開始嘗試自己拿主意。

孩子開始要求“自主決定權”,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受益終身

2、 孩子對家長權威的試探。

有時候孩子只是單純的想對家長權威進行試探而故意選擇和家長不同的做法。比如晚飯最好是七點之前吃完,但孩子可能會故意選擇玩夠了再吃,來試探大人的反應。如果家長這個時候為了讓孩子吃飯而選擇妥協,孩子就會覺得玩夠再吃也沒有關係,從而慢慢養成吃飯沒有規律的壞習慣。

3、 通過不同的選擇和嘗試來滿足探知慾。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會越來越強。當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多種選擇時,他們可能會嘗試選擇新的方式,以滿足自己的探知慾。例如平時去上幼兒園的路線,都是跟媽媽穿過小廣場,孩子就會想那麼如果選擇從公園穿過去會發生什麼呢?這都是孩子想滿足自己好奇心的表現。

可見,孩子跟大人要求“自主決定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更不要一味拒絕。如果不給孩子自主決定的權利,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不理的影響。

二、 不給孩子“自主決定權”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過於約束孩子,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決策力。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沒有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於是不讓孩子做不讓孩子這做那,過分約束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做決定的慾望,在工作或學習的時候容易沒主見,過於關注別人的意見,缺乏決策力。

孩子開始要求“自主決定權”,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受益終身

2、產生叛逆情緒,用更激烈的言行來索取“自助決定權”,導致孩子缺乏自我約束力。

一些孩子天生叛逆心理要比別的孩子強一些,當他們的要求沒有被滿足時,就會通過哭鬧、撒潑等任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被迫選擇妥協,會讓孩子形成每次都用哭鬧的方式來索取“自主決定權”的意識,包括一些不不合理的要求。時間長了就導致孩子缺乏自我約束力,養成許多不好的習慣。

3、 孩子覺得自己不被信任和尊重,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總是否定孩子的意見和選擇,孩子會覺得父母太過強勢,不信任、不尊重自己。時間長了孩子會逐漸失去跟父母交流的慾望,導致親子關係冷漠,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4、 家長過於包辦,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一些家長不是不尊重孩子,而是太溺愛孩子了。總是對孩子的成長過於擔心,怕他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傷害到自己。於是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不給孩子一點獨自做決定的機會,導致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

因此,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決定權”。如果家長總是反對孩子,替孩子做出自以為正確的選擇,並不利於孩子的心智成長。當然,尊重孩子的“自主決定權”並不意味著放縱孩子,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獨立自主權”,並採用正確的應對方法,防止“放權”變放縱。

三、 家長應當如何正確應對孩子對“自主決定權”的要求?

1、 當孩子嘗試自己做決定時,家長要適當的引導和鼓勵。

有些孩子天生膽小內向,家長要多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決定。適當引導孩子產生自主決定的意識,有利於促進孩子產生與他人交流的慾望,從而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利於他們健康的成長。

孩子開始要求“自主決定權”,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受益終身

2、 當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時,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當孩子的決定跟家長的選擇有異時,家長不要急著否決,應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大膽嘗試的機會。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種做法為什麼不合適,會有哪些後果,應該怎麼做,這樣孩子既被尊重又學會了主動學習和思考。

3、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時,家長不要一味批評和否決,要給孩子耐心的解釋。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甚至錯誤的決定時,家長要給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而不是訓斥和指責孩子。如果孩子哭鬧,家長也不要妥協,要溫柔而堅定的拒絕。孩子雖然小,其實能聽懂道理,只是會進行反覆抗爭。家長要有耐心,多嘗試幾次,慢慢的孩子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哭鬧並沒有用,從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

孩子開始要求“自主決定權”,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受益終身

4、讓孩子自己做主,不是意味著撒手不管,而要給孩子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讓孩子做主,並非意味著把事情扔給孩子就不管了。例如孩子想自己嘗試更復雜的樂高積木,家長可以幫他分析新積木的特點,幫他制定合理的方案,讓他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知道自己有父母做後盾。這樣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會覺得氣餒,他們會不怕困難,再接再厲並勇於承擔後果。

總之,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自主決定權”,明白“自主決定權”不等於放縱和絕對的自由。當孩子提出自己做決定時,家長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和引導孩子,尊重孩子權利的同時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

互動話題:關於孩子“自主決定權”的問題,各位家長如果還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歡迎您在文章下方留言討論。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給話梅留言,話梅將根據用戶留言做出最專業的解答,用專業的知識為大家解決育兒過程中煩惱與糾結!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的媽媽擅長嬰幼兒護理知識、兒童營養搭配、幼兒衣食住行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

因為專業,所以信賴。我是話梅媽媽,專業高級育嬰師。專注於解決親子成長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