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戰機當年稱雄天空30載,如今為何淪落到寄人籬下的地步?

義楓刀


前蘇聯的米格戰鬥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全球戰鬥機領域,真可謂神一般的存在,在朝鮮戰爭中,年輕的中國空軍飛行員有的在空中僅飛行了數十個小時,就毅然駕駛機升空作戰了。

憑著空中拼刺刀不怕死的犧牲精神,那幫愣頭青用米格-15戰鬥機,硬是將某些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美空軍王牌飛行員從空中揍下來,西方軍界感覺彷彿一夜之間,中國空軍就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之一。(米格-15)

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遂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年輕的中國空軍不畏死亡灑熱血打出來的,當然,米格-15噴氣式戰鬥絕對功不可沒,沒有米格-15戰鬥機,難道真要靠竹竿將老美的戰機從空中捅下來不成

長期以來,米格戰鬥機,就一直是中國空軍追趕和高仿的目標,殲-5就是米格-17、殲6就是米格-19、殲-7就是米格21,即便此後發展的一改米格戰鬥機傳統機頭進氣為機翼兩側進氣的殲-8II戰鬥機,在研發時也參考了一些米格-23的技術資料。

(米格-19)

其中,中國製造了5000餘架殲-6戰鬥機,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打下了數十架美製戰鬥機和無人機包括空中氣球,自身卻無一戰損,創造了國土防空作戰的奇蹟,令中國空軍一度曾喊出了“殲-6萬歲”之口號,企圖以殲-6一逸永勞地解決國土防空問題。

但隨著美製F-15戰鬥機的研發成功,在火力、機動性、空中格鬥、作戰半徑等指標上,當時都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對冷戰時期的蘇聯空軍來說無疑是個惡夢,米格-23戰鬥機已經難以撼動F-15戰鬥機空中的優勢地位。

(蘇-27)

而隨飛行員逃到日本的米格-25戰鬥機,被美國航空專家拆開以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除了飛行速度快,其實空中格鬥能力並不強,事實上就是一款前線截擊機,對付轟炸機尚可,難以與F-15戰鬥機進行空中格鬥,為此美空軍飛行員信心大增,不再對米格系列戰鬥機噤若寒蟬。

於是,蘇聯將對付美製高性能戰鬥機F-15的任務交給了米高揚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共同承擔,最終,米高揚弄出了米格-29前線戰鬥機,蘇霍伊則搞出了日後大名鼎鼎的蘇-27重型戰鬥機。

(米格-23)

其中,蘇-27的設計理念更接近西方戰鬥機,重視制空作戰,追求大航程、增加滯空時間,能攜帶更多的導彈和航彈,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終成全球一代名機,為日後的中國空軍所看中,並不惜花費大量資金進口整條生產線。

而米格-29則依然走一條傳統之路,最大限度地增強發動機與減小機體,儘管戰機的推重比變大,但翼載卻降低了,在近距格鬥和短距起落有某些優勢,但卻導致其航程降低,滯空時間短,攜帶的武器少,綜合作戰能力下降,只適合“點防空”和前線制空,一句話可概括總結,米格-29既飛不遠空中時間待不長。

(米格-29)

綜上,米格-29和蘇-27,無論是改裝潛力,還是作戰性能,蘇-27都遠在米格-29之上,曾很長時間創造了米格戰鬥機經典傳奇的米高揚設計局,由於未能把握未來戰鬥機發展趨勢,依然醉心於機體小航程短的戰鬥機,一步錯就被同行的蘇霍伊遠遠地拋在了後面,看蘇-27、蘇-30等蘇系列戰鬥機在全球的知名度和銷售量,米格-29可謂慘不忍睹,昔日曾經輝煌如日中天的米高揚設計局,從此一落千丈,走向了沒落。


國平軍史


關鍵就是米格一直是在蘇聯的軍事體系中發展的,一旦脫離這個體系就患上了水土不服的重病,最終在蘇聯解體後的國際軍火市場競爭中打不過蘇霍伊,再加上新項目連續的失敗,最終導致了米格的沒落。

米格設計局在冷戰時期達到了頂峰,其研發的米格15、米格21、米格25等都是非常成功的產品,不僅大量裝備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同時遠銷其他國家,一度讓米格成為了蘇聯戰機的代名詞。

到了三代機時代,米格拿出了米格29,蘇聯對於戰機的劃分是前線戰鬥機和遠程截擊機,而米格29就是前線戰鬥機,對航程、電子設備等要求不高,而同時期的蘇27也是遠程截擊機,航程大、電子設備較好而且搭載能力強。本來這樣的設計在蘇聯的武裝體系中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隨著蘇聯解體,一切都變了。

米格29自身在蘇軍作戰體系中的特點成了缺陷,航程不足、航電水平落後,改進空間等都不如蘇27系列,因此競爭中極為吃力,外銷訂單比不過蘇霍伊。

在後來,米格設計局的一系列項目都遭遇挫折,米格1.44、米格AT教練機等都最終失敗,而蘇霍伊的蘇30、蘇34、蘇35都極為成功,度過了困難期而發展壯大,可米格則陷入全面困境,最終被併入蘇霍伊。


前沿陣地


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代號OKB-155)成立於1939年12月8日。1964年,格列維奇退休,米高揚於1970年去世。由別利亞科夫繼任,1978年改名米高揚設計局。1995年合併改為莫斯科航空生產協會MiG(MAPO-MiG)。在20世紀90年代,米格開始開發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米格 1.44,但該項目因缺乏資金而受到阻礙,最終被取消。1999年米格領導人把主要精力轉為民用領域,研製Tu-334客機,導致包括米格-29和米格-31首席設計師及其副手的許多軍用飛機設計師辭職。可以說米格已經失去戰鬥機設計能力了。現在俄羅斯的戰鬥機設計只有靠蘇霍伊一家了。

米格的輝煌開始於1947年首飛的米格-15。同期拉沃契金設計了和米格15類似的拉-15。拉-15的性能和米格-15差不多,結構上面更合理,上單翼、機身起落架,但製造難度大於米格-15 。

米格-15在朝鮮一戰成名,和美國的F-86在性能上勢均力敵。成為戰爭史上的技術突襲。改進型米格-17成為亞音速飛機巔峰。米格-19只是過渡產品。真正確立冷戰地位的是米格-21 。該機廣泛出口近50個國家,產量超過一萬架。

此後米格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米格-23雖然產量趕上F-4鬼怪II,但是性能相差甚遠。採用變後掠翼只是改善了起降性能,增加了航程,對空戰性能不僅沒有提高,還有降低。變後掠翼適合遠程截擊機和遠程轟炸機,不適合空戰為主的戰鬥機。雖然同期米格設計出了神奇的米格-25,但是這暴露出蘇聯的製造加工工藝和材料技術的落後。蘇聯是最大的鈦出口國,美國利用從蘇聯進口的鈦製造鈦合金,生產偵察蘇聯的偵察機SR-71。

在第三代戰鬥機時代,本來讓米格設計局設計一種類似F-16的輕型戰鬥機,但是米格偷偷修改了目標,變成一種想和蘇-27競爭的較大的戰鬥機。結果就是為了達到性能指標,不得不減少機內燃油量,造成航程短的致命缺點,缺乏改進餘地。航電雷達發動機都可以升級,甚至機翼平面形狀都可以改,唯獨機體沒法升級換代。再加上冷戰後幾次局部戰爭,米格-29面對優勢的北約空軍,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進一步加深了人們的不信任感。

以上是外因。內因是米格不敢脫離保守的設計傳統,在成功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同時也是蘇聯的軍工體制害了米格。米格設計前線戰鬥機,力求簡單可靠,機動靈活,以近戰格鬥為主。蘇霍伊主要設計防空截擊機和對地攻擊機,飛機起飛重量大,優先安裝雷達航電設備。蘇霍伊錯過了早期後掠翼戰鬥機時機,後來蘇聯推出的兩種第二代戰鬥機氣動佈局有尾三角翼和變後掠翼都適合截擊機和對地攻擊機,蘇霍伊藉此生存下來。等到重新回到格鬥戰鬥機時代,推出升力體佈局,給了蘇霍伊機會。蘇霍伊利用重型戰鬥機設計經驗,結合升力體的機動性,設計出蘇-27這架優戰鬥機。如果是蘇聯時期,蘇-27還會是待字閨閣中,在防空軍終老一生。恰逢此時蘇聯解體了,軍備裁減了,出口限制取消了。蘇-27才能出口換錢。這救了蘇霍伊,斷了米格的生路。

米格在設計和技術上的衰落是蘇聯自身原因造成的,這個是無法改變的。蘇霍伊生存,米格沒落,是運氣和體制決定的,米格自己也無法改變。米格唯一可以改變的是設計出優秀的產品。可惜米格沒有那麼去做,或者說沒有做到。很多人都強調米格-29的機動性如何好,如何在演習中碾壓F-16 。強調什麼頭瞄、瞬盤、穩盤。但是絲毫不去說米格-29糟糕的人機界面,落後的設備,沒采用電傳。直到米格-29K才安裝電傳。

現代企業要靠產品生存。產品要靠性能銷售。沒有市場,企業就無法生存。米格在蘇聯計劃時代順風順水,到了自謀生路的時代就不行了。米格-29的先天不足讓它後天難以改進。現在是資本時代,有資本才可以去爭奪市場。有市場才可以獲得資本。


天明遙遙山海關


米格現在淪落成青銅是真的,但人家也曾經是個王者,可遠遠不止30年。

米格戰機和米格設計局的崛起和墮落,一方面是自己太作,一方面是對手太強,還有一方面也是整個蘇聯的悲劇。米高揚本人確實有才,而且也有個政治局的哥哥。這兩點同等重要。

圖一;米格1.44驗證機路子偏了,即使搞成也是跟颱風差不多的四代半,打不過F-22。

首先,回顧一下米格的榮耀。

米高揚大師一開始,走對了技術路子,在二戰前就認為單翼機必然上位,幹掉單翼機。當時蘇聯如日中天的是波利卡爾波夫的設計局,還在搞I-15和I-16戰鬥機。這兩型雙翼戰鬥機相當坑爹,在中國戰場上被零式戰鬥機屠殺。

波利卡爾波夫儘管已經在著手搞單翼戰鬥機,但已經江郎才盡,米高揚自立門戶搞單翼戰鬥機,還走了不少老波的人馬,基礎型號I-200也是老波在位時圈定的。年紀輕輕幹掉一代大師,光靠哥哥不行,自己也確實有兩把刷子。

雖然米格3戰鬥機在衛國戰爭時,生產優先權被迫讓位給伊爾2,這個事有好有壞。米格局的第一步穩了,打了個好基礎。而且能騰出手來,搞搞噴氣式研究。相比之下伊柳申設計局就飄了,覺得老子的飛機再爛蘇軍都得跪著買。米格設計局開始搞噴氣式研究時,伊柳申設計局還在沉迷活塞。

所以二戰後,從米格9到米格15,米格局很快地佔據了戰鬥機這一塊的頭把交椅。底子打得厚,也沒有出過什麼敗筆。

圖二:螺旋空天戰鬥機。米格局的野望可是太空。

其次,內憂外患,還在作死。

從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開始,蘇聯航空整體上,已經趕不上美國。米格21和米格23是輕型單發戰鬥機。這時美國搞的是F-4重型雙發戰鬥機。雖然米格21在空戰中有擊落F-4的戰績,但技術水平和戰鬥力是遠遠比不上F-4的。F-4一開始就有中距空空導彈可用,一開始就能精確對地攻擊,一開始就有很遠的航程。這三個能力是米格21一直到死都沒有的。

這倒不是米格局一家的問題。米格局當然也想搞重型戰機,裝大雷達,裝遠距蛋。米格25和米格31雖然很重,飛得很快,但大得跟轟炸機一樣,機動性基本沒有。這倆是截擊機,不是戰鬥機。

在第四代戰鬥機的選型中,蘇聯打算搞輕重兩型戰機,米格局抽了個下下籤,搞了米格29。這本身不是什麼大問題,但這是米格總崩潰的開始。米格局也飄了,開始自大,並不指望米格29,沒有認真當回事幹。米格當時手裡牌很多,有空天戰鬥機,有取代米格31的新一代截擊機,還有I.44第五代戰鬥機。

手裡捏了一把好牌,然而蘇聯解體了,牌局崩了,手裡的牌都廢了。這時一盤點,就只有米格29可用了。米格29並不是米格局的真正實力。一步錯步步錯,I.44的路子一開始路子就錯了,沒能成為第五代戰鬥機。

蘇霍伊在戰鬥機領域先前一直被米格局壓著打,但手裡的牌是重型的蘇27,牌局崩了對蘇霍伊反而是件好事,蘇27改進潛力非常大,有中印來續命,換換雷達換換導彈又是一條好漢。光是靠吃著蘇27,就能撐下去蘇57。

圖三:米格25和米格31並不是戰鬥機,而是截擊機。

綜上,如果米格局不飄的話,老老實實跟蹤F-22,是有可能搞個真正的五代機的,而不是高不成低不就的I.44。但是後悔藥是沒得吃的,還不說蘇聯政界和軍界都要瞎指揮,而且米格局在政界的影響力也早被蘇局代替。


厲兵


米格系列戰機是來自於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原稱為“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英語:Mikoyan Design Bureau)設計的系列飛行器,稱為米格則是取自於該局的兩位頭牌設計師米高揚和格列維奇的首字母。其經典機型包括米格15,米格19,米格21,米格23,米格25,米格29,稱霸天空跨度之長,遠遠超過30年。

當年在朝鮮戰場製造“米格走廊”傳奇的米格15戰機

米格戰機的衰落只是蘇聯解體後的一個必然過程,其實不光是米高揚設計局,前蘇聯所有的軍工產業在解體之後都一落千丈,大部分都掙扎在生存線上。

所以與其問米格戰機衰落的原因,不如看看其他人是怎麼活下來的,比如蒸蒸日上的蘇霍伊。蘇霍伊現在基本上可以說是俄羅斯和俄系武器買家的重要依靠之一,俄羅斯空天軍的現役和未來戰機基本上都有蘇霍伊的戰機擔當主力。但想當年,蘇霍伊也和米格一樣,處於垂死的邊緣。

兩家設計局命運的轉折就發生在90年代初。當時受海灣戰爭刺激,我國迫切需要改善空軍戰機的質量和水平,所以求助於俄羅斯。當時俄羅斯方面就有米格29和蘇27供中國空軍選擇,而且俄羅斯方面還是重點推薦米格29的。

中國空軍裝備的蘇27戰機

但是因為米格29在設計之初被定義為前線支援戰鬥機,雖然有一定的戰力,但是機體小,航程短。在僅靠自身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僅有500公里,顯然不符合中國國防戰略的需求。而相比較而言,蘇27是為針對美國F15設計的空優重型戰鬥機,機體巨大,自持能力強,而且可改造的餘地也大。所以就有了後來中國購買大批蘇27的案例。

蘇霍伊憑藉著這款產品所帶來的外匯收入,逐步重新振作了起來。後來中國空軍又相繼訂購了上百架在蘇27UBK基礎上改進的蘇30戰機。這對於蘇霍伊來說又是一筆鉅額的收入。

印度裝備的蘇30MKI也是蘇霍伊外貿史上的一筆大單

而此時的米高揚局則在外貿上毫無斬獲,俄羅斯國內又一團糟,根本沒有辦法依靠,慢慢的,米格和蘇霍伊系列戰機就拉開了檔次。蘇霍伊這邊不斷的收入、不斷的投入,再不斷的設計出新的產品賣出,而米格這邊則總是修修補補,拖拖拉拉。

現在的局面是,除了賣給印度一些米格29K,再加上逐漸恢復元氣的俄羅斯給了點國內的訂單,米格戰機幾乎再無新品出現。在米格29基礎上大改的米格35也是無人問津,很可能面臨下馬的窘境。

印度航母上裝備的米格29K

估計俄羅斯也看出來這種蘇霍伊一家獨大,其他紛紛要倒閉的狀況無法改變,所以索性對國內航空業來了個大改造,將米高揚、蘇霍伊、伊柳辛、伊爾庫特和圖波列夫合併成立新的“聯合航空製造公司”,這樣米高揚的生死就留待內部去消化了。


布魯科夫


前面厲兵前輩對米格的衰落總體上分析的比較中肯,但是有一點我並不是很認同:即蘇霍伊設計局並沒有被米格壓著打,而是分工不同,米格設計的產品大多是前線殲擊機,是用來奪取並維護蘇軍鋼鐵洪流前方300公里範圍內制空權的,因此其機型都是短小精悍,製造成本低,科技含量少(米格25,米格31算是除外,是截擊機)且沒有大航程,高載彈量和尖端武器,而蘇霍伊的產品都是蘇聯航空業界科技精華的體現,全都是重型戰機和截擊機,主要是用來進行國土防空和攔截。


蘇-9


蘇-11


蘇-15

如50年代的蘇9,後來的蘇11以及再後來著名的蘇15細嘴瓶,由蘇11改進而來的蘇17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以及再由蘇17升級出來的蘇22都是重型戰機,而且蘇9曾經於1960年在米格19因升限無法達到20000米而對美國U2偵察機攔截失敗的情況下靠動力急躍升在短時間內瞬時躍上20000米高空撞下該偵察機,同時,蘇霍伊的產品電子技術尤其是自動化程度也超越米格,正因為如此蘇聯對外出口的戰機都是米格系列之類的“低值易耗品”,蘇霍伊的戰機則被列為最高機密而無法對外界具體展示,僅有有限的蘇22,蘇24和後來因為經濟原因而不得不出口的蘇27廣為人知。


蘇-24


蘇-27

由此就引出了米格衰落的原因:無法適應體制的變化。蘇聯的計劃經濟是統購統銷,因此其指定米格出口造就了米格輝煌的同時也造就了其傲慢,服務差,不思進取等缺陷,這些缺陷到了米格29時代就被凸現出來。


米格-29

米格29的定位同樣是前線殲擊機,其作用是依靠“空氣”自動化系統來奪取並維護蘇軍鋼鐵洪流前方300公里範圍內制空權的,因此其並不需要超遠的航程以及強大的獨立作戰電子設備,但是其他國家的作戰需求就不同了,更何況是以單打獨鬥形式來面對美軍強大的空中作戰體系,在沒有諸如“空氣”這類系統的支持下,即是早期型未改進又是出口型“猴版”的米格29戰績極差也就成為定局,而這種極差的戰績同時在給已經失去國家以計劃經濟保護市場的米格抹黑,外加米格對市場的轉型應變不靈,思想僵化,衰敗就成為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