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文|明炫翊

《明史》是24史的最後一部,屬於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從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崇禎17年(公元1644年)之間二百多年的歷史。明史的修繕是二十四史中歷時最長的一部,也是最為波折的一部:順治2年開明史館、康熙4年重開明史館、康熙18年開始纂修、乾隆4年定稿刊刻,前後共花了90年多年的時間。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說起明史,不免就要提到明史的爭議,這個時候,矛頭就指向了一個叫張廷玉的漢臣。相信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明史的最後定稿就是由他完成的。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康熙39年進士,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朝官至首席軍機大臣,是整個清朝唯一的一個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除了明史之外,張廷玉還擔任過《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的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的副總裁官,還有《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的總裁官。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也是清朝的官員,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無獨有偶,他也修繕過史書,擔任過總裁官。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父子兩人同為清朝大臣,張廷玉諡號“文和”,張英諡號“文端”,算得上是對清朝的“父子宰相”,但比較諷刺的是,張英的大伯父,也就是張廷玉的伯祖父,是死在清軍手上的明朝忠臣。

他的名字叫張秉文,明萬曆38年(公元1610年)進士,初任浙江歸安知縣,後調徽州教授,再遷戶部郎中、廣東按察使、右布政使、山東左布政使。

崇禎11年(公元1638年),清軍多路進關劫掠,多爾袞所率的一路從河北青山口一路攻城至山東濟南,將濟南城圍了起來。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此時的濟南城中兵力空虛,守軍不到2000人,時任山東布政使的張秉文立刻向朝廷奏報請求援兵,自己身先士卒,帶領城中百姓保家衛國,守濟南城。

崇禎手下,督師的太監高起潛位於臨清,手中握有重兵,但張秉文日盼夜盼,高起潛就是不肯去救濟南,另一路明軍,由將軍祖寬帶領,但此人面對圍困濟南的多爾袞部,觀望彷徨不肯去戰。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援軍遲遲不來,苦苦死守的濟南城,在張秉文的帶領下,堅守了十餘日,終於因寡不敵眾,被清軍攻破,清軍在濟南從正月一直佔領至三月才撤退,德王朱由樞被清軍俘虜,五十餘萬人口被清軍掠走。

張秉文作為一介文士,手無縛雞之力,在城破之時,依然披甲仗劍,帶領殘餘民兵繼續和清軍作戰,雙方在城中展開了慘烈的巷戰,張秉文力戰清軍中箭而死。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城破之時,曾有人來報,對張秉文的夫人說張秉文已經逃走,張秉文的夫人怒斥:你們的主公怎麼可能是貪生怕死之人?他肯定不會棄城而逃。又過了一陣,有人來告“公已戰死”,張秉文的夫人流淚不止,感慨道:這回應該是真的了。她和妾兩個人共同出了官署,投大明湖自盡,家中的其他侍婢共計十餘人,也跟著投湖自盡。張秉文的兒子:克倬、克仔和克佑三個人,繼承父母之志,清朝統治之下終身不仕。

張廷玉的伯祖父:守濟南城,力戰清軍而死,其妻妾投大明湖自盡

作為有氣節的文臣,張秉文力戰抗清,以身殉國,值得敬佩,而他的妻妾,還有家中的婢女,雖然看似是為他殉死,實際上也是殉國,殉大節。中國的文人,歷來注重氣節,他們讀四書五經,讀孔孟程朱,讀忠君愛國……不過在真正需要用到、體現的時候,願意做的又有幾個呢?大多還是成了愚忠的代表,不懂朝代興替的封建殉葬者,人們記住的,更多的是位極人臣、配享太廟的張廷玉,而不是他的伯祖父,這位抗清而死,以身殉國的張秉文。

圖片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