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梆子:醇濃鄉音 傳唱百年

莱芜梆子:醇浓乡音 传唱百年

《紅柳綠柳》劇照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劇種,距今已有百餘年曆史。2008年,萊蕪梆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萊蕪梆子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壯、剛勁挺拔、激烈奔放,氣氛熱烈、行腔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萊蕪梆子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由流行於魯西南一帶的梆子腔演變而來;二是由徽班傳授;三是由徽戲和梆子腔結合而成。

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後,徽班“老陽春”沿運河、順驛道進入泰安一帶。在此前後,秦腔經河南流傳到汶上地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本地梆子腔。這種梆子腔粗獷高昂,比徽戲更加符合當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響力不斷擴大。為了爭取觀眾,以利自身發展,“老陽春”便逐步吸收梆子腔這個藝術形式,開始了新的探索。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越來越多,受當地方言、習俗和群眾愛好的影響越來越深,梆子腔也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萊蕪梆子。

百餘年來,魯中腹地少有其他民間戲曲流傳。萊蕪梆子長於體現正劇,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家鄉戲”。萊蕪梆子歷史上屬於民間藝術,當地流傳著“跑斷腿,磨破腳,還不知趕上磨旦子(萊蕪梆子著名老藝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謠,可見其魅力之大、影響之廣。

1954年1月,萊蕪縣民藝劇團成立,1956年更名為“萊蕪梆子劇團”,使該劇種得以進一步發展提高。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1982年,劇團到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演出《紅柳綠柳》。

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李長生說:“做好萊蕪梆子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萊蕪梆子劇團走訪健在的老藝人,深入挖掘尚未掌握的劇目、曲牌,對他們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在保留萊蕪梆子地方鮮明特色的基礎上,劇團加強戲曲革新,在音樂、唱腔、表演、舞美、燈光等方面大膽創新,順應時代發展。

2008年以來,萊蕪梆子劇團創作的大型現代戲《兒行千里》三次在全省巡迴演出,兩次進京演出,獲得全國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及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優秀劇目獎,填補了萊蕪梆子史上的多個空白。

萊蕪梆子劇團常年堅持送戲下鄉,平均每年演出達到300餘場,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借閨女》、《王華買爹》、《佘太君辭朝》、《十五貫》、《逼婚記》等30多個,深受群眾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