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短視頻科普靠譜嗎?


抖音的短視頻科普靠譜嗎?

曾經有位學者談起自己的科普經歷時說,他要“放棄99%的讀者”,只服務剩下的1%。但是知識的價值不就是與謠言和愚昧戰鬥嗎?為什麼這位科普工作者如此洩氣?

因為每當他滿懷熱忱分享自己的學識時,收到的回覆卻並不友好,很多讀者覺得他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大家都忙著秀存在感,沒有人討論知識本身的價值,情緒化表達代替了求知慾。

互聯網時代,知識傳承的手段和方式都在變,很多人對單向灌輸的學習法存在逆反心理,而科普的途徑卻沒有與時俱進,內容不接地氣,有時還引發自作聰明的對抗,比如某次名為“胃內容物納米結構”的科學講座,被相當一部分聽眾誤解為“納米食物”,並在潛意識中與“轉基因食品”混為一談,造成講座最後都無法順利進行。

這樣的網絡互動環境使得科普工作舉步維艱,難以有效觸達受眾就不奇怪了,這背後既有公眾科學素養不足的問題,也有創意缺乏趣味有關。

最近,字節跳動聯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報社等4家權威機構推出“DOU知計劃”,就是試圖找到網絡科普的突破口,通過抖音這樣月活超過5億的國民級內容平臺,以創意為手段,以興趣社交為紐帶,打破知識跨界的次元壁。

當然,成為一個合格的網絡科普平臺有很多必要的先決條件。

首先,BBS時代的互聯網曾經建立了以大V為核心的知識傳播鏈條,話語權掌握在擁有特定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的用戶手中,而在流量迅速下沉的今天,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只有通過更精美的表現形式才能迅速傳播,才能讓“冷”知識“熱”起來。

去年一條名為“現行世界地圖有太多假象”的短視頻在抖音爆紅,累計播放4700多萬,獲贊180多萬,創作者@地球村講解員是一個只以抖音為陣地的知識類賬號,它的成功證明了科普短視頻的傳播潛力。據介紹,在抖音粉絲過萬的知識類賬號中,條均播放量和分享量都超過整體水平,人均粉絲數超過平均值的兩倍。


抖音的短視頻科普靠譜嗎?

抖音上不乏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天然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懂創意的權威科普內容很容易獲得關注,也容易引發規模性的集群互動。今年1月抖音就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科學報社等機構聯合發佈了《知識的普惠—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強調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傳播方式正在引領知識從精英化生產轉向大眾生產的時代。

抖音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得益於平臺擁有降低內容製作門檻的技術和產品力。

中科院之聲、中科院物理所等賬號在抖音就發佈過“種子與真菌的塑料友情”、“你知道超導磁懸浮的背後有什麼樣的科學原理嗎?”等科普內容,示範瞭如何實現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惠及。

所謂普及,核心是將趣味性更強並且人格化的科普內容通過碎片化傳播方式,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將複雜的知識通俗化。

而惠及強調的是如何改變傳統的知識獲取渠道,從過去的“人找知識”進化為“知識找人”,公眾不再是機械學習,而是趣味化學習。

抖音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反饋和互動機制,以內容為核心索引興趣用戶的關聯方式,使得科普內容能夠迅速社交化,快速擴散,權威賬號在傳播中起到種子效應,刺激用戶求知慾的同時,也帶動了平臺知識生態的自生長。

目前,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等流量平臺已經彙集了一批科普大V,比如擁有217萬粉絲的@飛碟說,獲贊474.4萬,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冷叔實驗室也有38.6萬粉絲,獲贊461.9萬,教育領域的自媒體賬號@物理雷老師,一直致力於物理學及相關科普知識推廣,在抖音有68萬粉絲,獲贊203.2萬。他們的內容既有趣又好玩,寓教於樂,低門檻刺激了用戶的參與感,推動了全民科普時代的到來。


抖音的短視頻科普靠譜嗎?

DOU知計劃可以看做是抖音吹響了科普領域的集結號。

第一步,先是成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校專家和知名科普工作者組成的抖音科普顧問團,然後發起短視頻科普大賽,把C9聯盟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年輕群體動員起來。

在產品層面,抖音也啟動了內容增容行動,打開15秒的時長限制,給優質知識類賬號開放5分鐘權限,為內容創意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科普短視頻爆紅的背後,其實意味著抖音找到了平臺、內容和用戶三方的價值契合點,這也是Dou知計劃的價值所在。

首先,短視頻對科學知識的跨領域覆蓋正在消滅偽科學的生存土壤。

據不完全統計,抖音平臺上熱門知識話題的TOP10播放量都越過了億級門檻,沉澱的優質賬號活躍度大幅增加,知識圖譜也不再偏科,不僅K12教育領域的知識門類齊全,其他如自然科學、人文領域、生活竅門、職場技能等等也都不斷完善,互為補充。

但科普內容仍然是知識類短視頻的頭牌,粉絲、播放和點贊都位居前茅,越是硬核知識越受歡迎,這反映出抖音平臺扶植權威賬號的成功。

抖音建立了以多位兩院院士為核心的專家顧問團,它解決了知識傳播中的關鍵問題,即只知識傳遞方本身的權威性,這樣才能真正散發知識的魅力,才能帶動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從而形成對抗謠言和其他偽科學的輿論氛圍。

同時,DOU知計劃也將促成科普傳播的裂變反應。

抖音在捧紅知識生產者的同時,也改變了年輕人消費移動互聯網的習慣,一項針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在被問到“你喜歡互聯網上的哪些內容”時,40%的人選擇了學業和健康知識,24%喜歡在學校學不到的技能,說明這一代年輕人已經習慣利用碎片時間充電。

此外,青少年觀看短視頻的排名順序依次是科普、才藝和考學內容,表明短視頻是科普內容向青少年群體滲透的最佳方式。

當然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抖音成為知識類賬號和用戶的共生體。

短視頻的表現力與抖音的流量結合,吸引了越來越多知識類賬號,中國科學院在抖音已經擁有賬號矩陣,去年9月中國科技館等42家科技場館集體入駐,大型活動“科普之夜”在抖音也有10億級的播放量,抖音公開課也在推廣教育扶貧活動,邀請科普大V給偏遠地區的兒童帶去科學知識。

通過知識的即時化、人格化、顯性化和通俗化,形成了從點亮興趣到拓展邊界,從改變觀念到動手參與的完整傳播鏈,也實現了知識的流量和價值變現。

在DOU知計劃的啟動儀式上,抖音科普產品負責人和一眾學者也進行了有趣互動,成功的科普內容就是對知識的藝術化再加工,抖音的流量扶持和興趣引導則有助於形成“人人都是科學家”的氛圍,但從根本上說,優質內容本身才是生命力。

比如抖音上有個叫“科學宇宙(鋒輪)”的創作者,用硬核的科學理論和恢弘的視頻畫面來解釋地球和宇宙現象,收穫了一批鐵桿粉絲。

但創作這樣的內容,不僅需要對科學的執著和熱愛,還需要敏銳的創意,對受眾需求的認真分析,才能找到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在這方面,抖音恰是一個緩解知識恐慌和知識焦慮的最佳平臺,實現了科普傳播理想的生態閉環。

可以說,抖音找到了引領全民科普時代的最佳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