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王小霞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來,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地區和組織、企業等積極響應和深度參與。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所採取的重大舉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騰訊·北大“一帶一路”創新實驗室負責人翟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實施6年來,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高舉對外開放大旗,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一帶一路”引領開放新格局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建設適應我國經濟稟賦和比較優勢的變化,對於我國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具有龍頭牽引作用。當前,我國“一帶一路”引領開放新格局的進展情況如何?

翟崑:“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所採取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建設實施6年來,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高舉對外開放大旗,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我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進展情況,即“轉變”“統籌”“融通”。

“轉變”,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我國中西部地區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之前,我國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我國中西部地區諸多省區市由相對封閉的省份轉變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高地”。

“統籌”,指“一帶一路”倡議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內發展規劃形成對接,在更深層次上帶動了我國內地與世界各國的聯繫。我國逐漸形成了由過去的向東開放,轉變為東西兼顧;由過去的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到東、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由過去重視陸上貿易發展,到如今實現陸海聯動發展。

“融通”,表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卓有成效地將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結合起來。通過與沿線國家的開放合作,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進行有效對接,“打通關節、疏通經絡”,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習近平主席2018年在“一帶一路”座談會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統籌內外兩個大局的前提下,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條件下提出的國際合作新倡議,其本質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我國正在形成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搭合作之橋、友誼之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加密中歐班列開行和打造“空中走廊”等合作,串聯起共同繁榮的開放發展之路。在你看來,在砥礪奮進的5年多中,“一帶一路”引領開放取得了哪些成效?

翟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多維推進。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形成示範效應,推動陸、海、空多維通道齊頭並進,中歐班列已成為大通道領域建設的名片。經貿領域,趨向務實。自由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與沿線國家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逐步加大,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稅收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我國同多個國家簽訂多邊和雙邊自貿協定,探索開展“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第三方市場合作。金融領域,管控風險。不斷推進海外佈局,與多國共同建立統一融資標準,加強法律風險防控,推動建立國際爭端解決機構與機制,與國際多邊開放銀行建立融資合作。人文交流領域,多點開花。開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合作,制定印發了多個領域的專項合作規劃,在境外設立辦學機構,實施獎學金計劃,為沿線國家培育技術管理人才。

建立權威對外開放評估體系中國經濟時報:有分析認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僅包括開放範圍擴大、領域拓寬,也包括開放方式的創新以及層次的加深。你對此怎麼看?

翟崑:“一帶一路”建設助力我國對外開放範圍、層次和水平的提升,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外開放的覆蓋區域從沿線省區擴展至全國,從古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擴展至全球大部分區域,總體上實現了內外統籌的協作發展格局。二是政策結構得到完善,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有關“一帶一路”引領下的對外開放政策規劃、指導意見和行動方案等都作出了相應調整,形成了中央引領、部委指導、地方落實的多層政策結構。三是對外開放重視安全保障,開始由對過去的人財物機制保障的重視,發展成為包括輿論、安全以及智力支持等在內的全方位支持體系,為“一帶一路”引領的對外開放保駕護航。

“一帶一路”創新性提出了打造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以促進貿易便利化,該通道形成了“一帶一路”經中國西部地區的完整環線,統籌了國際、國內和陸海空間,促進了中歐、中亞等國際通道的有機銜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作為中國新加坡互聯互通項目的升級版,以重慶為中心,向南延伸至廣西北部灣,通向新加坡及東盟,向北與中歐班列對接,促成東西聯動,輻射南亞、中東、大洋洲等地區的全球性互聯互通網絡。在國內,藉助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形成了西部各省區市共建“一帶一路”的合力,提供了共同面向東南亞開展務實合作的平臺載體;另外,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可以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強吸引外資,擴大對外開放。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是一個目標非常宏大、內容非常豐富的合作倡議。未來,“一帶一路”建設還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實現我國開放發展的目標,在“一帶一路”引領開放發展方面,你還有哪些建議?

翟崑: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引領對外開放,還需繼續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項目落地。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導致一些項目推進緩慢甚至中斷。接下來,要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加強政策協調與項目對接,使每個項目都能從構想變成現實。

二是整合平臺。國內在積極推進航空口岸開放平臺和物流園、保稅物流中心、以經濟開發區為主體的產業園區承載平臺和大型國際化展會平臺等平臺體系的聯動作用並未明顯發揮出來,需要認真謀劃、系統整合,推動產品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三是內外融通。對外開放建設應在“一帶一路”推動下塑造內陸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並逐步將其與東部發展、中部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其他區域發展一併推進。在全球,對外開放應積極探索與發達國家的戰略合作空間與機遇,加強與有關國家在產業鏈上的分工合作,探索發展合作新模式。

四是建立評估體系。以“一帶一路”為“綱”,建立權威的對外開放評估體系。結合“一帶一路”為引領的對外開放格局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合理利用大數據,對我國及其地方各省區市對外開放進行客觀深入的評分和研判。未來,應在“一帶一路”建設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級權威的對外開放評估體系,設定科學的評估指標,實時監測對外開放發展狀況,以便作出有效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