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銀行,消去考證熱的虛火

文丨圳論評論員 趙強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於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下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探索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認證、積累與轉換,促進書證融通,探索構建國家資歷框架。

《試點方案》主要針對的是職業教育,試點院校以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為主,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及國家開放大學等積極參與。

毋庸諱言,對於職業教育而言,很多人會認為職業技能比學歷更重要。在就業市場上,對於職校生,用人單位相較於學歷,可能更看重的是其拿到了多少證書,達到了多高等級。就業市場傳來的信息,傳導到了學校,就引發了學生們的就業危機感。畢業之前沒有手握幾本證書,總感覺不夠踏實。在這樣的氛圍中,職校“考證熱”成為現象級景觀。

凡事一過熱,就不大是好現象。“考證熱”的負面作用也隨著熱度的增加日益凸顯。一是過熱的需求刺激了考證培訓市場過度膨脹,市場亂象也不可避免地伴生而來。一些機構藉機斂財,通過辦班、教材、考試來收取高額的培訓費、教材費、考試費。“考證經濟”刺激了某些地方某些機構見財起意,一時間考證項目多達一千多項,其中地方自行設置的職業資格認證就多達五百多項。為考證而考證,甚至交錢就發證,考完證亂掛靠……秩序紊亂的考證市場,破壞了職業資格認證的嚴肅性權威性,也削弱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含金量。

與此同時,學生把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考證上,正常的學習時間難以保證,修不完學分,畢業都成難題,縱使取得了滿手證書,恐怕也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真是早知上學要考證,何不當初就考證?考證與順利畢業產生了衝突,如何才能魚與熊掌兼得呢?問題擺在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面前。

學分銀行,消去考證熱的虛火

對於考證熱,有些地方採取過“堵”的辦法,禁止在校生考證,給學生考證設置重重障礙,例如在考證的時間點安排上課不許請假。但這就如大禹治水,“堵”的效果總不會太好,還會引起反彈。於是,有些地方就採取了“疏”的方式,例如引進“學分銀行”的辦法。

所謂“學分銀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鑑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管理模式。“學分銀行”尤其適合職業教育邊實踐、邊學習的特點,在西方國家已經採用多年。職業學校設立“學分銀行”,學生可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學完一門功課,可將拿到的學分存入“銀行”,甚至工作幾年回來後可以繼續學習,學完一門算一門學分,累積到規定學分總數後即可“支取”相應學歷。

學分銀行,消去考證熱的虛火

“學分銀行”的優勢顯而易見,它既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也有利於學校走向市場;更有利於各類教育溝通銜接,還有利於教師提高素質。有鑑於此,“學分銀行”也被引進中國,先是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地方進行了試點。《試點方案》是經過了近十餘年的積累,在總結經驗、克服短板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制度性的升級與普及。

《試點方案》是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創新。不僅開放了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認證、積累與轉換,還針對過去試點中遇到的融通等難題提出了針對性措施,在此基礎上探索構建國家資歷框架,可以兼顧到國家、市場、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需要和需求。魚與熊掌兼得,成為可能。

值得一提的亮點是,《試點方案》一方面將培訓評價組織作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標準的建設主體,對標準質量、聲譽負總責;一方面規定培訓評價組織的行為要同時接受學校、社會、學生、家長等的監督評價。這樣,就在制度上保障了建立健全進入院校內的各類證書的質量保障體系,進而杜絕亂培訓、濫發證,保障學生權益。

對於相關院校來說,作為1+X證書制度試點的實施主體,《試點方案》帶來了一次改變自身面貌的機遇。要看準市場需求與潛力,看齊對標行業先進,才能選擇好有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確定參與試點的專業。要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加強專業教學隊伍建設,才能將證書培訓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了解學生學習、取證需求,才能對專業課程未涵蓋的內容或者需要特別強化的項目進行精準的實訓。與此同時,相關院校也可以對社會成員開展培訓,拓展了教育市場,也有助於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藉著配合《試點方案》的實施落實,相關院校即便不能說是脫胎換骨,但顯然能向著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職業教育邁進一步。

學分銀行,消去考證熱的虛火

職業教育對於“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對於培育“大國工匠”式人才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試點方案》的實施,國家“學分銀行”的建立,不僅旨在將“考證熱”的虛火變成實火,更用靈活的機制,在政策、資金、制度等多方面提供支持,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油助力。相關培訓評價組織、院校和學生,都當把握好這個重大機遇,提升能力,強大自身,強大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