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今天我想談談表揚和誇讚。

(一)

我的同學K因為工作需要,需要一份體檢報告,通過我的關係,幫她聯繫了另一個在醫院工作的同學L。然後,在L的幫助下,K拿到了自己的體檢報告。K跟我說:L真的很熱心呢,帶著我跑前跑後。我給他拿的水果,他也沒要,全放在體檢中心了。

我把K的表揚轉達給了L,我說,K表揚你熱心腸。

L是這樣回覆我的:我要是不熱心,你還不得把我打死。然後他又補充到:主要是K要去天津了嘛,我想著走之前都給她一次性問清了。

看到L的回覆。我直接說:你咋就跟“表揚”這麼不熟呢?咋就不能大大方方的說:謝謝表揚,對,哥就是個熱心腸。

L哈哈大笑,這才說:對對對,哥就是個熱心腸。

中國人以含蓄著稱。我們大部分人,都跟表揚不熟。

表揚分兩種,一種是接受別人的表揚,另一種,是表揚別人。

我跟這兩種都不熟。我經常講的一個例子是:有一次同事說,像咱們這種濃眉大眼型的人(她的眼睛確實很大,我承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你什麼眼神?我這種也算大眼?你該配眼鏡了。

那麼實事求是的說,我的眼睛到底大不大呢?

其實不算特別大,我指的是跟趙薇那種水平比,肯定不算大。但是也不是小眼。雙眼皮,在整張臉的比例上,還算可以。其實我自認為自己長得最好看的五官就是眼睛。但即使這樣,當聽到別人誇我“眼睛大”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否認。

為什麼會否認?因為我覺得尷尬。這種第一時間本能的“不自在”讓我對“哪怕是客觀事實”的“表揚”如芒在背,矢口否認。

跟我接觸過的人,都很容易發現這一點。於是會有人這樣跟我說:你別這麼謙虛啊,你得相信自己。或者有的人會說:我發現別人一誇你,你就特別不自在。還有的人說:你要是再這麼推三阻四的,可就顯得有點虛偽了啊………

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二)

再說一件小事。

某次沙龍時聊天聊到這個話題,一個老師說發現我被表揚時特別尷尬,所以從那以後,再也不敢表揚我了。於是我叫嚷著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表揚我一句,讓我適應適應。結果因為時間關係,只有一個人表揚了我,這件事就過去了。

回家路上,我坐社軍老師的車回去,他在路上說,我接著今天沙龍的話題,來表揚表揚你吧。於是他開始說:穿T恤+短褲拖鞋,隨性慵懶;穿高跟鞋+短裙,高挑明媚;真絲長裙,飄逸高冷;套裝呢,知性優雅;胡楊林,有藝術風情…..總之,就是很會穿衣服,而且每件衣服都能穿出獨特的味道。我覺得這就是天賦啊,你在這方面很有感覺。

我當時聽完,小聲說:老師不是說過,不能表揚外表嘛….

社軍老師接著補充,大意是說我有審美品位,眼光獨特,可以去做做類似服裝定製,買手這類工作。我接著辯白:我這個好像是天生的,是有那麼一點感覺,但是,我畢竟沒學過專業的啊,和專業的人比起來,我這根本不算什麼…..

是不是很典型?典型的對待表揚不熟。面對表揚,不能大大方方的接受,反而會有尷尬、羞赧的狀態。

但是,真的是不在乎表揚?或者是對錶揚無所謂嗎?

恰恰相反。

對錶揚遮遮掩掩,不好意思的人,往往是最喜歡被表揚的

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三)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活成這個樣子呢?

後來回家後我把這個故事在聊天時無意跟我媽說了。我們的對話如下:

我:昨天社軍老師誇我@&*#………..

媽媽:(笑)是吧,但是其實你也不是特別講究,比如你的衣服,經常帶著褶皺就出去了。你看你姨夫,人家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疊的整整齊齊,而你,就經常亂扔。

我(惱羞成怒):怎麼你眼裡就看不見優點呢?別人還能表揚我一下,你怎麼就能馬上挑刺呢?

媽媽:(急)我說的不對嗎?我說的難道不是事實嗎?你這個孩子,怎麼一點也不謙虛,一點反面意見都不能聽呢……..

不歡而散。

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四)

其實根本不需要說太多。看看我和媽媽的對話就什麼都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對錶揚那麼不熟悉?無非有一下幾個原因

1.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形扭曲:中國人的傳統就是要謙虛、低調,反對嘚瑟、張揚。所以在這種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我們整個民族的特性都是內斂的。面對表揚,無法坦然接受,若不推辭兩句,就顯得自己不謙虛。因為怕給人留下這種印象,所以要謙虛幾句,哪怕心裡樂開了花,嘴上也要謙虛客氣。

在我看來,這不是謙虛,而是虛偽。我們其實混淆了這兩個詞的概念。謙虛是指“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沒有虛誇或自負,不魯莽和一意孤行”。這個詞彙解釋的非常清楚——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是“不誇大”,而不是“否定”自己的能力或價值。

我們經常錯誤的把“否定客觀事實”當成了謙虛,所以,即使別人對我們誇讚的內容屬實時,我們也要虛偽的表示否定。

這種概念上的混淆,我們渾然不知,反而還沾沾自喜。

2.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如高評判,愛講大道理。從我媽的例子裡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一點。當面對孩子時,家長有一種邏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希望你好。你應該怎麼好呢?就是我給你挑出各種錯誤,你都改了,你就好了。

正是基於以上看似嚴絲合縫的邏輯鏈,才使很多家長都變成了令人討厭的警察眼——除了挑錯,不會別的。

所以這樣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或者看見了也當做理所當然,不予表達(甚至還可能認為表達了表揚,孩子就會驕傲——這又是一個概念性的謬誤),而把精力主要放在做的還不夠好,甚至是不夠完美的地方。

就像我和我媽的對話,她對我服裝搭配方面的天賦不予置否(可能在她心裡,是認可的,但是嘴上完全沒有表達),但是很快給我指出了我的不足:不講究,衣服上經常有褶子。

這種教育氛圍下養育的孩子,會出現低自尊、自我價值感缺失、不自信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還會習得父母的方式,也帶著一雙“警察眼”,時時刻刻挑自己的錯,挑別人的錯。

最後會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因為“完美”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內耗、筋疲力盡。同時,也會發現別人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而且對對方的過度挑剔,一定會損害雙方的關係,最終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緊張。

這也是昨天我提到的“假完美”人格的一個主要表現。

這樣的人,內心極度渴望表揚和肯定,但是自己看不到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也看不到別人值得表揚的地方,最終活成了和父母一樣的人。

更有甚者,如果父母再極端一點,用一些羞辱性語言打擊孩子,例如“這點破事也值得拿出來嘚瑟,真不要臉”,這樣養育環境下生長的孩子,要麼高度逆反,要麼高度自卑,唯唯諾諾。

所以有句話怎麼說的?你如果想養育一個畏畏縮縮,膽小自卑的孩子,就請大聲的斥責他吧!

3.概念的混淆,道德的綁架,以偏概全等。

不止在民族特徵裡有概念的混淆,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也經常出現這個問題。

比如我媽在對我提出“問題”後,因為我的反應,她說我不虛心,還反問我“我說的不是事實嗎?”。在這句話裡,她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以偏概全。她說我的衣服經常褶皺,這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事實的全部是:

我穿衣服很有品味,會搭配,但同時有點不太講究,細節上注意的不好。而我媽“抓小放大”,不去肯定大的方向,而抓住我那一點小瑕疵喋喋不休,這種方式,自然激起逆反。

其次,道德綁架。同樣,她把我“抱怨她看不到我的優點,只說我的缺點”和“我不謙虛,不能接受真實的建議”混為一談。我的抱怨是客觀事實,從她的表述裡,很難理解到相反的意思,但是我的表述因為激發了她的逆鱗,於是她馬上把我的表述和“我不謙虛”聯繫到一起,用道德的大帽子給我定性,貼標籤,目的,是為了說服我接受她的意見。

這樣的表達方式,會極大激發孩子心中的委屈——不認可媽媽的話,但又似乎無力反駁。這種委屈感,會帶來逆反和傷害。

同樣,這裡面也存在概念的混淆。何為謙虛?上面已有拆解,此謙虛非彼謙虛。明確了謙虛的定義,再來指責孩子不謙虛,不是更好。

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五)

當一個人自己不能正確的對待表揚時,也註定不可能正確的表揚別人。

首先,ta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其次,在表揚別人時,ta的內心潛意識是憤怒的——我從來沒被表揚過,現在卻要表揚別人。所以,從這樣的人嘴裡,很難得到真實、不浮誇也不貶損、合體的表揚。

接受表揚和表揚別人,都是一種能力。需要覺察、培養和反覆練習。而且,關於表揚的內容,其實也大有深意,例如什麼應該被表揚,什麼是不應該表揚的,表揚的方式應該是怎樣的,怎麼樣才算合體又恰當的表揚….這裡面,大有玄機。

現在到處是教人“好好說話”、“增加情商”的課程,其實坦然的接受表揚,真誠的表揚別人,如何做到“得體”?這些同樣也是好好說話的表現。所以,都練起來吧。從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練起。

So,歡迎大家踴躍表揚我 ……

家長若無法坦然的接受表揚,註定也不能培養自信的孩子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