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成功繼位後,他的兄弟們下場如何?

地鼠來說


順治死時才23歲,雖然生了8個孩子,但早死的死,活著的都是小屁孩,傳位給皇三子玄燁時,以遺詔的形式,幾個顧命大臣全在場,又有孝莊太后撐頭,沒有黨爭、沒有異樣,即位頗為平順。

康熙還有個四弟,是順治心愛的董鄂妃所生,還沒起名字就死了,追封為榮親王,圖為他的墓誌,第一句話就是: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

1661年皇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實際年齡未足7歲,他的7個弟兄,老大牛鈕只活了三個月就掛了、老二福全7歲、老四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也夭折了、老五常寧4歲、老六奇綬3歲、老七隆禧2歲、老八永幹1歲。所以康熙即位時他的兄弟還有5個,都是小娃娃。

圖為康熙五弟常寧畫像。

1669年15歲的康熙除掉鰲拜開始親政,1673年19歲的康熙開始人生第一次用兵,平定三藩。此時老六奇綬已死了,活了6歲;老七隆禧長大後封為純親王,但在平三藩期間病也死了,活了19歲;老八永幹早就死了,只活了7歲。等於說康熙開始文治武功時,弟兄們只剩下2位,二哥福全和五弟常寧。

圖為康熙平定噶爾丹後,用漢、蒙、藏、蒙四種文字刻成功德碑。

康熙對這碩果僅存的兩位皇兄都不錯,二哥福全剛滿15歲就封為裕親王,並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此人行事低調、恪職盡守,也很孝順孝莊太皇太后,1690年,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北征噶爾丹建功立業,戰場上福全曾擅自撤軍,擾亂的軍機,受到議政會議的集體彈劾,康熙念其兄弟之情並未處罰,後來康熙幾次親征福全都隨左右,1703年福全病逝,享年50歲,康熙親赴祭奠,福全的爵位由第三子保泰承襲。

福全陵寢已所剩無幾,圖為福全墓碑。

五弟常寧相對於福全來說,待遇就稍遜一籌,同樣是15歲封為和碩恭親王,但沒有參與議政,1690年北征噶爾丹時,常寧為安北大將軍,跟福全同一年去世,享年47歲,葬禮並沒有得到康熙重視,只交由內務府辦理,沒有諡號,且福全的子女爵位相當高,和碩親王一堆,而常寧的兒子最高才貝勒,當年康熙連生幾個兒女全夭折,於是抱來常寧大女兒養在宮中鎮邪,長大後遠嫁蒙古,還不讓回京,直到雍正時才允許回京。


圖文繪歷史


康熙帝的父親,我想大家都知道是誰,那就是順治帝福臨。順治帝一共生了8子6女,既然題主問的是他兄弟,那我就不說他所生的6個女兒的結局啦。現在我就說下除了康熙帝之外順治帝其餘7個兒子的結局吧。這7個兒子分別是皇長子牛鈕、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四子榮親王、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綬、皇七子隆禧和皇八子永幹。



皇長子牛鈕

牛鈕是順治帝在登基後的第7年,與庶妃巴氏所生。但是這位皇長子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了,不過由於他是庶妃所生,雖是長子但地位並不高,所以並沒有得到什麼追封,畢竟在古代幼兒喪命的時期,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即使是皇家也是如此並無例外。



皇二子福全

福全是順治帝和寧愨妃所生之子,可以說真正算是滿清皇室的皇長子,但是作為皇長子的他到最後並沒有坐上滿清的皇帝寶座。至於原因卻不說清楚,據坊間傳聞大概是因為康熙得過天花並痊癒,而福全沒有得過所以怕他之後會得,並可能會不治而亡,所以最終沒有選擇福全,當然不管如何最終他沒能做上皇帝。

1667年正月福全被晉封為裕親王,入鑲白旗,後被賜入朝議政之權。1688年準噶爾噶爾丹勾結沙俄禍亂蒙古,康熙遂決定派兵抵禦,後福全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與皇五子常寧共同出兵平定噶爾丹之亂。後康熙親征,福全聽從康熙得命令設法穩住噶爾丹,於是福全並利用各種封賞最終穩定住噶爾丹,後在駝城大敗噶爾丹部厄魯特主力部隊,噶爾丹被迫撤出清朝疆域。



可以說此戰福全的功勞甚大,但此戰福全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他在未經康熙得同意,就在擊退噶爾丹後擅自退兵。而此時康熙雖明知福全做的對,但不管如何不聽從命令的做法絕對不能滋長,所以康熙決定罰其俸祿三年,撤三佐領,及撤銷他議政的權利。後由於福全的功勞和威望有點威脅到了康熙,遂福全一直都賦閒在家。

1703年福全病逝在自己的裕親王府中,享年五十歲。他死後也深受康熙得恩待,康熙不僅親往福全王府哀悼,並同時下令福全的陵寢除了常年祭祀外,還有額外的祭祀。



皇四子榮親王

皇四子同皇長子一樣,都是早喪,他出生不到三個月就早夭了,甚至連名字都來不及取。但是皇四子的待遇可比皇長子好的太多了。無他,因為他是順治和他最喜愛的妃子董鄂妃所生,董鄂妃可以說是清朝最受皇帝寵愛的妃子,她不足一月就升為皇貴妃,其死後更是成為不附帝諡的皇后,可以說是恩寵有加。

而作為董鄂妃所生的皇子,自然深受順治的寵愛。皇四子一出生順治帝就大赦天下,並大賞群臣,而這待遇即使是康熙出生時也從未享受過。可以這麼說,如果皇四子沒早夭,這天下就是他的啦,可惜的是皇四子註定是沒做皇帝的命,他出生三個月之後就死了。不過其死後的皇四子還是享受到了之前所有早夭的皇子都沒能享受到的殊榮,那就是追封為和碩榮親王,成為滿清第一等王,而這足以說明順治帝真的很疼這個皇子,只可惜啊。



皇五子常寧

常寧是順治帝和陳圖塞爾福晉所生的第五子。1671年被晉爵為和碩恭親王,1675年被賜予佐領之職。1690年在一徵噶爾丹中被任命為安北大將軍,從喜峰口出兵與福全共同夾擊噶爾丹,並最終將噶爾丹擊退。

1696年常寧再次跟隨康熙親征噶爾丹,最終噶爾丹被逼服毒自殺,勝利而還。1703年六月初七常寧病逝在恭親王府中,享年47歲。



皇六子奇綬

奇綬是順治帝和庶妃唐氏所生的第六子,奇綬僅活到了七歲。之後由於順治帝不怎麼寵愛其母親,再加上唐氏的地位並不高,所以皇六子死後僅以正常的皇子身份下葬,並無特殊的待遇。



皇七子隆禧

隆禧是順治的第七子,也是康熙時期活下來的最年幼的順治之子。1674年年僅十四歲的隆禧就被冊封為和碩純親王,後賜予上三旗的佐領一職。由於隆禧是康熙最小的弟弟,所以他極度受寵,康熙一直對這個最小的弟弟溺愛有加,不但十四歲就被封為滿清第一等爵,日常生活中遇到隆禧有恙,康熙更是親自帶著自己的貼身御醫前往照顧。

但是隆禧似乎註定承受不住這等恩寵,1680年隆禧因病去世,年僅20歲。其死後孝莊本想親自前往,但被康熙制止,而康熙也被孝莊制止前往奔喪。但康熙還是下令朝廷輟朝三日,並賜予加祭祀特權。



皇八子永幹

永幹是順治帝與庶妃穆克圖氏所生的第八子,也是順治帝的最後一個兒子。永幹出生於1660年,不過同皇長子、皇四子和皇六子一樣,他年僅八歲就是早夭。跟皇長子一樣,由於其母親地位卑賤,又不受順治的寵愛,所以其死後並無任何形式的追封。



不過綜合看來康熙的兄弟們除了早夭的皇長子、皇四子、皇六子和皇八子外,其餘的皇二子、皇五子和皇七子都得到了康熙的厚待。雖然這三位皇子最後都沒得到什麼實質的權利,但卻享盡了這世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榮華富貴。不過想來也是康熙與這三位皇子本沒有什麼皇位之爭,而且都是從小長大的,所以在感情上康熙並沒有將他們當做外人,再加上順治帝又死的早,康熙僅剩的親人就只有這幾人,所以恩寵有加倒也實屬正常。


澳古說歷史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順治皇帝的第三子玄燁即康熙皇帝登基,此時在世的順治皇子還有六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因為天花去世。

順治皇帝在去世前,確定皇三子玄燁為自己的繼位人,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同時安排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全力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順治皇帝一生共誕育了八位皇子,其中皇長子牛鈕以及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榮親王都是出生後不滿一歲就早殤了,所以在順治去世、康熙登基的時候,還有六位順治皇帝的皇子皇子在世,分別是皇二子福全;皇三子康熙皇帝玄燁;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綬;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幹。


等到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設計除掉權臣鰲拜,真正掌握大權的時候,他的兄弟之中也只有三人仍然在世了。

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四大臣輔政時期”以及後來的“鰲拜專政時期”,此時的康熙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實際的權力卻掌握在權臣鰲拜的手中,期間全國上下及宮中內外的大小事務皆有鰲拜等人輔政署理,康熙皇帝並沒有實際的權力。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鰲拜,這才將權力收歸到自己手中。

而在這八年中,康熙先後失去了兩位親兄弟,即:

順治皇帝的第六子奇綬,於康熙四年幼殤,年僅7歲;

順治皇帝的第八子永幹,與康熙六年幼殤,年僅8歲。

此時除了康熙皇帝之外,在世的順治皇帝的皇子也僅僅生下了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寧、皇七子隆禧三個人了。


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這些親兄弟,可以用“兄弟情深、君臣和諧”來形容。

先來說說這其中年齡最小的順治皇七子隆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僅15歲的隆禧就被康熙皇帝冊封為純親王,之後還分給佐領。在隆禧病重期間,康熙皇帝親自前往探望,並安排御醫進行診治,只是隆禧天命不假,年僅20歲的他在康熙十八年(1669年)去世,康熙皇帝非常悲痛,特意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並安排其子富爾祜倫襲承其爵位。

另外兩位順治皇子福全和常寧,不僅僅是康熙非常信任的兄弟,更是康熙極為倚重的大臣和將領。

康熙即位後,於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福全為裕親王,命參與議政,在平三藩,兩徵準噶爾都建功立業,成為了康熙最為信任的宗室親貴。特別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親授福全撫遠大將軍,命其帥兵征討噶爾丹,皇長子胤禔、大國舅佟國綱等一眾皇親國戚都在軍中效力,足見康熙對於福全的儀仗與信任。雖然福全大軍於烏蘭布通大敗叛軍噶爾丹,但因佟國綱的戰死以及福全未能組織追擊致使噶爾丹逃走,而被康熙罰俸降職,後又恢復官職,繼續隨康熙帶兵出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病故,終年五十歲,諡憲。福全死後,康熙帝特命畫工精繪一張像,為康熙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圖寄以衷腸,表示了對福全的思念之情。

康熙的另外一位兄弟常寧,也在是康熙十年(1671年)就被康熙封為了恭親王。與福全一樣,在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戰爭中,常寧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康熙封自己的弟弟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統領西路軍出喜峰口,與康熙、福全的大軍齊頭並進,共同迎戰噶爾丹,為康熙最終平定噶爾丹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常寧的大女兒也是從小寄養在皇宮之中,後來還被封為了固倫純禧公主,“固倫公主”是本應只有皇后所生嫡公主才有的封號,這也足可見康熙對於常寧的看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常寧病故,終年四十六歲,而他的去世日期與他的兄長福全僅僅相差了十多天。


康熙與他的兄弟之間保持了非常親密而又友好的關係,成為一段佳話。

康熙與其兄弟們保持了非常和諧的關係,特別是與福全和常寧,也算是“君臣兄弟”的佳話,一方面在於康熙與他的兄弟們均為庶妃所生,從小成長在一起,關係本就非常密切,加上康熙非常好的貫徹了“仁德”治天下,對其兄弟也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器重;而另一方面,康熙的這兩位兄弟福全和常寧對於康熙也是忠心耿耿,例如福全從小就立下了“願為賢王”的立場,一直以來沒有覬覦皇位,而是盡職盡責的為康熙皇帝效命。

也正是因為康熙皇帝與他的兄弟們的共同努力和維護,才有了他們之間非常親密而又和諧友好的關係,成就了“君臣兄弟”的佳話,也成為了“康熙盛世”得以開創的重要因素。


雍親王府


順治帝福臨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悲欣交集的皇帝。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的父親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年)猝死,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劍拔弩張,展開對皇位的爭奪。騎虎難下的雙方最終各自讓步,選擇了六歲的福臨登基。

福臨在懵懂之際,坐收漁翁之利,幸運地做上了皇帝。可順治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大事由攝政王多爾袞和母親孝莊太后先後控制,他的前兩位皇后廢后靜妃和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都來自科爾沁,分別是孝莊太后的侄女和侄孫。

可少年天子順治並不喜歡這兩位皇后,他最鍾情的董鄂妃卻又不討母親孝莊的歡心。福薄壽淺的董鄂妃由於愛子早夭,二十二歲就撒手人寰。痛不欲生的順治也在四個月後,身染天花駕崩,年僅二十四歲。順治短短的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其中孝獻皇后董鄂氏為追封),十六位妃子。順治在十三歲時就育有皇長子牛鈕,所以雖然順治英年早逝,但身後依然留有八子六女。

康熙皇帝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關於他的命運我們耳熟能詳,在此不再贅述。我們來看一下順治其他諸子的命運。

皇長子牛鈕生於順治八年(1651年),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順治皇帝只有十三歲。牛鈕的生母是順治的庶妃筆什赫氏,筆什赫氏還為順治生育了兩女,是順治的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但牛鈕只存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了。此時,康熙帝玄燁還未出世。而筆什赫氏生育的其他兩女也分別於五歲和七歲夭折。

皇二子福全生於順治十年,只比康熙帝玄燁大一歲。福全的生母為順治的庶妃董鄂氏。此董鄂氏可不是令順治情深不壽的寵妃董鄂氏。她是順治的寧愨妃。


福全自幼與玄燁手足情深,他與玄燁兩人對祖母孝莊太后孝敬有加,深得孝莊歡心。而福全自幼謙恭低調,對皇位毫無野心,畢生之志只想做個輔佐帝王的賢王。 康熙對這個忠誠的、毫無威脅的兄長也很重用。

康熙六年的時候,福全被封為裕親王,進入權力決策中心。 康熙二十七年,福全被授為撫遠大將軍,征戰噶爾丹。在“駝城”之戰中,福全率部英勇奮戰,一改之前頹勢,痛擊厄魯特軍,攻克“駝城”,被康熙大為嘉獎。但福全此時沒有乘勝追擊噶爾丹部,而是讓士兵先行休整。此舉被康熙帝指責為貽誤戰機。後福全立即派使追擊噶爾丹,在噶爾丹寫下保證書保證撤兵後,福全未經請示,回師軍中。

福全當時撤兵是因為偵察到噶爾丹已逃出境外,而清軍糧草供應不足,所以才撤兵回師。康熙惱怒的是福全不經請示,擅自作主。所以福全回京後,還是被停發了三年工資,撤銷了三佐領,還被趕出了權力中樞。由此可見,再好的弟兄,只要你觸犯了皇權,對你打壓那是必須的。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戰噶爾丹,獲得大勝。噶爾丹在次年兵敗自殺。而多年征戰沙場的福全也在康熙四十二年病倒,並於同年六月病逝。康熙親往福全王府弔唁,痛哭不止。福全一生,竭盡忠誠效力康熙,實現了自己“賢王”的夙願。

皇四子榮親王生於順治十四年,他的生母就是順治的寵妃董鄂氏。子憑母貴,皇四子出生時,順治大赦天下,稱皇四子為“第一子”。可這位受盡恩寵的小皇子出生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痛心不已,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榮親王在順治十五年早夭,這時玄燁只有四歲。


皇五子常寧生於順治十四年,生母為順治的庶妃陳氏,他只比玄燁小三歲。在康熙十年時,常寧被封為和碩恭王。

康熙二十九年,常寧被封為安北大將軍與其兄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共擊噶爾丹。和其兄福全的遭遇相似,常寧也因為沒為窮追噶爾丹,被停俸三年,逐出權力中心。

康熙三十五年,常寧跟隨康熙,與福全再次征戰噶爾丹,取得勝利。康熙四十二年,常寧去世,終年四十七歲。


皇六子奇綬生於順治十六年,他的生母是順治的庶妃唐氏。在康熙四年的時候,年僅七歲的奇綬就夭折了。

皇七子隆禧生於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三年,隆禧被封為純親王。

康熙十八年,年僅二十歲的隆禧身患重病,雖然康熙為他召延太醫診治,但同年七月,隆禧仍不治身亡。康熙為此罷朝三日,以示哀悼。

皇八子永幹生於順治十七年,生母為庶妃穆克圖氏。但康熙六年的時候,年僅八歲的永幹夭折。

康熙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登基稱帝,在他繼位之前,順治帝的長子牛鈕、四子榮親王已早夭。而皇六子奇綬和皇八子永幹也先後在康熙初年早夭。那麼在康熙親政後,他的弟兄只有兄長福全、五弟常寧和七弟隆禧。


福全和常寧兩人的命運極其相似,兩人都早年封王議政,此後征戰噶爾丹,因擅自收兵被罰。巧合的是這哥倆在同年同月故去,福全卒於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廿六,而常寧則在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初七日去世。

福全和常寧雖在征戰噶爾丹中被康熙責罰,但兩人一生還是頗受重用。兩人在去世後,康熙帝都親臨王府,深切悼念。

康熙對七弟隆禧也是情深義重,隆禧在十五歲時就被封為純親王。

總而言之,康熙皇帝對待他的弟兄們還是重情重義的。究其原因,還是順治皇帝的子嗣本來就比較單薄,又加上多子夭折,最終陪伴康熙的只有兄弟三人。而這三人又難以對康熙的皇權構成威脅,所以就形成了康熙弟兄們兄友弟恭的手足情誼。而比起康熙末年勾心鬥角的九子奪嫡,康熙與他的弟兄們可真是溫情脈脈了。


歲月是一條河流


順治一共生有8個兒子,有4個夭折。

剩下的四個兒子裡面,除去康熙,有三個兒子活到了成年。

(1)隆禧:享年19歲。

隆禧生於1660年,比康熙小六歲,年僅15歲就被封為親王,康熙和他感情不錯,在他病重的時候,康熙親臨為他召太醫,可惜不久他就死了,康熙很悲痛,罷朝三日。

隆禧有一個兒子,襲了他的親王爵位,可惜的是,第二年就死了,年僅1歲。

(2)常寧:享年47歲。

常寧生於1657年,比康熙小三歲,15歲封親王。

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常寧任安北大將軍。

常寧妻妾眾多,有兩個小妾是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女兒。

常寧生有6子7女,孫子有大約19個,算是枝繁葉茂了。

(3)福全:享年50歲。

福全生於1653年,比康熙大一歲,順治死的時候,由於他沒有出過天花,一隻眼睛有殘疾,沒能繼位。

福全和康熙感情很好,兄弟二人對孝莊很孝順,福全病死後,康熙特意命人畫像,二人同坐桐蔭之下,表達思念兄弟之情。

福全妻妾也很多,生有6子7女,4個兒子夭折,第五子生有3子,第三子生有25子(好能生!!!)。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康熙皇帝成功繼位後,他的兄弟們下場如何?

我國古代關於皇位的繼承,一直都是沿用嫡長子繼承製,但是仍然有過不少關於皇位繼承引發的骨肉相殘。康熙皇帝卻並不是順治帝的長子,而是他的第三個兒子,那麼康熙為什麼會繼承皇位,他當了皇帝后,又是如何對待自己兄弟的呢?



其實順治皇帝共有八個兒子,不過他的大兒子很小就死了。二兒子算是幾個兒子裡不錯的一個,但是康熙的二哥曾說自己願為“賢王”,而且他的本事也確實不如康熙,所以最終康熙當了帝王。

康熙繼位後,對二哥愛新覺羅·福全也是很倚重,康熙一生也沒有對不起福全,康熙甚至將兵權交給了福全,福全最終活了五十多歲去世了。

至於老四,其實老四和老大一樣,在出生沒多久就去世了。

老五常寧,康熙繼位後,也被封為親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常寧一生安分守己,他和康熙兩人也是和睦相處,常寧去世時四十七歲。

老六在康熙當皇帝四年之後就死了,去世時只有七歲。

老七隆禧也被封了王,但是他卻沒有那個福分,在十九歲時就去世了。

老八也是夭折,所以史書中沒有太多記載。

順治皇帝的幾個兒子很多不幸夭折,但是留下來的最終還都沒有受到迫害,這倒是一件幸事。

縱觀我國古代皇位繼承,往往會引發兄弟相殘的事,比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對待兄弟的態度倒是仁慈。


紫禁公子


順治短短的一生,生下八位皇子。等到順治去世的時候,還剩下六位,玄燁就是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帝王。

康熙的繼位,頗有一點運氣成分。在清朝,天花是一種讓人談虎色變的疾病。康熙小時候得過天花,卻挺過來了,這也讓他具備終身的免疫力,成了他當皇帝的先天優勢。

順治病重時,他採納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得過一次天花具備抗體而將大位傳給他。康熙當時年幼,沒有經歷奪嫡之爭就當上皇帝,所以對待兄弟不像後來的雍正那麼殘酷。康熙還是比較看重兄弟情義的,幾位成年的兄弟也得以善終。

康熙登基時有五位兄弟,弟弟奇綬在康熙四年就見了先帝,年僅七歲;另一個弟弟永幹,在康熙六年的時候,也去見了先帝,年僅八歲;真正長大成人的兄弟就只有三位,分別是福全、常寧、隆禧。

願為賢王的福全

福全是康熙的異母哥哥,寧愨妃所生。順治曾經問小福全志向,他回答說願為賢王。

剛剛親政的康熙對這位賢王哥哥十分信任,在康熙六年的時候就封為裕親王,並讓他一同參與軍國大事。這是康熙上位後,封的第一位帝王。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任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帶兵出征葛爾丹。臨行前,康熙親自送福全到東直門,還答應福全的請求,調大同鎮馬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隨同出征。

戰爭剛開始,福全打得比較精彩, 駝城大捷大敗噶爾丹部,得到康熙的嘉獎。

噶爾丹節節敗退,福全卻沒有乘勝追擊。康熙對福全保守的軍事策略很不滿意,批評他貽誤戰機。後來,福全錯誤地估計戰場的形勢,便自作主張撤軍。康熙指責福全不服從軍令,福全哭著說:“我復何言!”康熙撤了福全三佐領,罰了他三年的俸祿,還收回了他的議政權。這次處罰,只是因為工作原因,並未影響到兩人的感情。

康熙第二次出征噶爾丹時,福全又隨軍出征。這一次,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徹底打敗噶爾丹。

1703年,福全生病,康熙親自到府上探望。康熙在巡遊塞外時,聽說福全病重,親自派皇子快馬加鞭回京城探望。福全病故,康熙特地趕回京城,親自祭奠,淚流滿面。

康熙與福全在成長的過程中,結下了深情厚誼。福全去世之後,康熙還命令畫工畫過一副畫,為康熙與福全並坐樹下,以表達二人情同手足和康熙對兄弟的思念。

英年早逝的小弟——隆禧

隆禧是順治的第七子,因老八未成年而夭,所以他是康熙最小的弟弟。

對待小弟,康熙還是一個比較稱職的哥哥。1674年,康熙就冊封這位十四歲的弟弟為純親王,第二年還分給他佐領。十四歲的小男孩,換現在都在上初中,或許暗戀同桌的誰誰誰,人家隆禧在哥哥的庇護下都成了親王。

可惜,隆禧時運不濟,沒當幾年親王就身患重病。康熙帶著御醫,親自前往探望。最後,隆禧的病情還是未經好轉,年僅二十就見了先帝。康熙痛哭流涕,為隆禧輟朝三日。皇帝為臣子輟朝,這是在清朝都比較少見,足見康熙對這位弟弟的感情還是比較深。

愛新覺羅▪常寧

常寧是順治的第五子,康熙的異母弟弟。平時,康熙並不怎麼待見這位弟弟。

有一次,大臣提議康熙的兄弟全部封王,康熙就反駁太祖、太宗時也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成為王爺,而是要看能力跟品行的,所以我也要按這一套標準,像常寧這樣就能封王,他擔當得起嗎?從這話裡就能看出,康熙對常寧封王非常不屑。

不過到了1671年,康熙還是冊封常寧為和碩恭親王,估計是礙於情面。

後來,康熙下令,讓常寧娶吳應熊的女兒。當時滿漢之間有隔閡,很少通婚,尤其是皇室,而吳應熊的老爸又是康熙的對頭,康熙讓他們聯姻,完全是貶低常寧。

康熙對常寧的能力還是比較認可的,1690年,康熙親自掛帥討伐噶爾丹,任命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領右翼軍西征。

常寧去世後也受到康熙的冷遇,連一個諡號都沒有。一般情況下,王公貴族以及大臣去世後,朝廷都會給一個諡號,以表示對其認可。常寧還是立過軍功的人卻沒有,足以看出康熙對他還是有點成見的。

在帝王家,常寧生前無大礙,能得以善終,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待遇雖不及福全,好歹也是個親王,康熙也算夠兄弟了。

康熙的兄弟能善終,主要是因為朝堂上從來沒有威脅到康熙的皇位。兄弟之間沒有競爭關係,才能和睦相處;沒有爭權奪利,才有手足之情。


秋媚讀史


順治皇帝有8個兒子,其中4個都年幼夭折了,而康熙在這4個倖存者中只能排在第二位。我們知道康熙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的現象,而康熙皇帝自己繼位則是比較輕鬆的,因為當時順治皇帝去世得比較早,根本沒有成年的皇子和康熙競爭。除了康熙之外,順治還曾經想要立過一個人作為皇太子,這個人就是董鄂氏的兒子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

上圖青年康熙

董鄂氏是順治皇帝的庶妃,在康熙十二年尊封為“皇考寧愨妃”。順治皇帝后宮見於記載的董鄂氏有三位,第一位就是愛的死去活來的那位,也就是孝獻皇后;第二位是裕親王生母寧愨妃董鄂氏;第三位是貞妃董鄂氏,順治駕崩後殉葬。

如果順治皇帝不死,那麼裕親王憑藉著年齡的優勢還是有很大的希望被立為太子的。但是順治皇帝去世的過早,在順治皇帝在位期間,孝莊皇太后一直是實際的權利控制著之一。在孝莊的支持下和天花疾病的威脅下,康熙皇帝才能夠戰勝裕親王。

康熙是一個比較仁慈的君主,裕親王一直在朝廷裡面做官,康熙皇帝也沒有防範他,並且還准許他帶兵出征準格爾。裕親王為人也識時務,從來不做出格的事情。兩個兄弟之間的關係一直還不錯,裕親王一生也沒有被康熙打擊過。只有在北征準格爾的時候因為犯錯而被懲罰,但是康熙依然維護了裕親王的爵位,並且訓斥了和裕親王發生矛盾的皇長子。

上圖老年康熙

除了裕親王之外,其他的兩個兄弟對於康熙更是沒有威脅,康熙對於裕親王都這麼寬容大度,對於其他的兄弟自然也不會差。愛新覺羅常寧是順治的庶出兒子,他的母親地位低下,所以常寧對於康熙幾乎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威脅。常寧一生也非常的平穩,做到了安北大將軍的職位,並且對跟隨康熙出征。終其一生也沒有和康熙產生過一絲一毫的矛盾。

愛新覺羅隆禧是康熙的最小的弟弟,因為從小就失去父親,作為哥哥的康熙對於小弟弟還是額外的關照的。隆禧從出生的時候身體就不好,到了1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康熙非常的悲痛,還特地停朝三日以示悼念。

上圖清景陵小碑樓

綜上所訴,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個君主,因為兄弟的數量本身比較少,而且在康熙繼位的時候都未成年。所以沒有能夠對康熙皇位造成威脅,這也是康熙為什麼會對兄弟們都比較仁慈的重要原因。

但康熙去世的時候,因為康熙的兒子們年齡都已經成年,而且數量眾多,所以形成了多個政治集團,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勝利者雍正在對待兄弟們的時候沒有了父親的仁慈,採用了比較激進的方式,圈禁和處理了一大批親兄弟。


鄧海春


康熙帝繼位後對他的哥哥弟弟都很不錯,他的兄弟全部被封為親王

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一生活了23年,雖然駕崩的時候年紀不大,但是他的孩子還是不少的。順治一生共有14個子女,其中8個皇子,而這些皇子中活到成年的有4個,分別是:

皇二子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

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

皇五子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

皇七子純親王愛新覺羅·隆禧

我們從大到小說,先說康熙帝的二哥,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

愛新覺羅·福全

福全,順治十年出生,順治帝次子,母親是庶妃董鄂氏。康熙六年正月,他被康熙皇帝封裕親王。

由於順治帝長子愛新覺羅·牛鈕早夭折,福全就是順治帝實際上的皇長子,他比康熙帝要大一歲。雖然滿人並無立長的傳統,但是因為順治死的實在是有點早,所以順治帝最初是想將皇位傳給年紀最大的福全的。

但是由於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后更加喜歡皇三子玄燁,加之玄燁已經出過天花,日後不會再得此病,所以最後順治將大位傳給了玄燁。而福全本人也並無爭儲之心,幼時就表示自己“願為賢王”,因此康熙繼位後對這位兄長沒有什麼敵意和防範。

福全最大的功績是在烏蘭布通大敗準噶爾蒙古大汗噶爾丹。他一生做事謹小慎微,對於康熙恭恭敬敬,最後得以善終,以50歲的年紀病逝。

愛新覺羅·常寧

常寧是順治帝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母親庶妃陳氏,康熙十年被封為和碩恭親王。

(常寧像)

常寧的一生也是比較安穩的,作為康熙皇帝第二比較年長的兄弟,常寧在生前也是獲得康熙的優待,最後以47歲的年齡逝世。


愛新覺羅·隆禧

隆禧,順治皇帝第七子,順治十七年出生,母親為庶妃鈕祜祿氏。康熙十三年被封純親王。

隆禧是康熙繼位後年紀最小的弟弟,康熙對他是非常照顧的。不過可惜的是隆禧身體並不是很好,雖然長到了成年,但也只是活到19歲就病死了。

隆禧死後他的獨子富爾祜倫被康熙特許襲純親王爵位,但富爾祜倫也僅一歲就夭折了,隆禧一支爵除。

總的來說,康熙帝繼位後對他的三個兄弟都還不錯。要知道清代皇子是不一定能當上親王的,能當個郡王就不錯了,有的皇子一輩子也就是個貝勒、貝子,連個王都混不上。而康熙的三個兄弟還沒成年就全部都被晉封為親王,可見康熙對他們還是很不錯的。


千佛山車神


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是順治帝的第三子,也是清朝第三位皇帝。

順治帝,公元前1661年駕崩,而後愛新覺羅·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共當了61年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勸課農桑,平反三藩和噶爾丹,為清朝的長期統治奠定了基礎。

康熙死後,就是愛新覺羅·胤禛即位,是位雍正皇帝;雍正死後,就是愛新覺羅·弘厲即位,是為乾隆皇帝。

由於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的名氣真是太大了,他們開創了“康雍乾盛世”,所以導致我們對他們的兄弟知之甚少。

那麼,康熙登基後,他的兄弟怎麼樣了呢?

順治一共生了8個兒子。

長子愛新覺·牛鈕,只活了89天就夭折了。

次子愛新覺羅·福全,生於1653年,於1703年病逝。

四子榮親王,英年早逝。

五子愛新覺羅·常寧,生於1657年,討伐過噶爾丹,於1703年病死。

六子愛新覺羅·奇綬,早夭折,年僅7歲。

七子愛新覺羅·隆禧,也是病死的。

八子愛新覺羅·永幹,早夭,年僅8歲。

由此可見,康熙即位後,並沒有屠殺他的兄弟們,這點是讓人敬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