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上海市消保委今天上午發佈消息:2018年1至8月,培訓類投訴上升了近三成,多半為外語培訓,行業存在三大問題,建議有關部門依法依規綜合施策。

培訓行業存三大問題

統計顯示,2018年1至8月,上海市消保委共計受理教育培訓類投訴4174件,同比上升27.1%,爭議涉及金額3502萬元。位居前列的為外語、藝術、課輔、駕駛、會計等培訓,其中,外語培訓類投訴達2140件,超投訴總量一半;在線學習類投訴同比增長了近7%。

綜合這些投訴,上海市消保委發現行業存在三大問題:

1、推銷亂象重重:虛編資源、虛誇效果、虛假承諾。

培訓機構盲目選擇推銷對象,不僅缺少必要的前期評估,還會採用虛編教學資源、誇大培訓效果的方式層層誘導。

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比如,機構享受“內部資源”、具備“一流師資團隊”,培訓過程“週期短、進步快”、考試“保過保錄”、“不過退款”等。為進一步促成交易,推銷顧問還會給予各種看似美好的“口頭承諾”和優惠福利,卻又不會在書面合同中具體約定,給消費者事後維權帶來隱患。

2、經營本末倒置:合同條款模糊、培訓質量堪憂、退款設置障礙。

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市場上培訓機構提供的格式合同大相徑庭,部分格式合同缺少周密的授課安排、公平的退費規則、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等涉及消費者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一旦發生爭議,消費者易陷入被動局面,退款難以索要。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機構培訓質量卻飽受詬病,集中表現在開班延期、課時縮短、講師頻繁更換、網絡授課卡頓等問題,培訓效果差強人意。

3、付款方式欠妥:一次性預付高昂費用滋生貸款“騙局”,惡意包裝、審核寬鬆、資金風險等貸款隱患凸顯。

投訴顯示,培訓機構大都將課程週期設置為1至2年,少數長達4年,相應的培訓費用高昂,而多數培訓機構要求消費者一次性付清費用。

為消除消費者支付顧慮,有些培訓機構通過“引導推薦”或“涉嫌強制”等方式,要求消費者向與其合作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使消費者以信用風險換取資金保障。有的機構把貸款包裝成“免息”、“分期付款”等福利,對貸款限制性條款及風險卻隻字不提,迷惑性較大。

涉及貸款支付的消費者普遍反映,僅提供姓名、身份證、聯繫方式、銀行卡或信用卡即可申請貸款,整個流程“簡易快速”。這其中,有近8成的消費者通過小額貸款公司貸款,手機下載相關應用軟件,從註冊、申請、提交材料,整個流程僅需幾分鐘。

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部分消費者甚至反映,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在他們未充分了解貸款注意事項的情況下,主動幫助完成整個手續,致使消費者“被貸款”。不成熟、不合規、不理性的貸款交易極易引發資金和個人徵信風險。


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為什麼會出現三大問題?市消保委分析與四大因素有關:

1、經營資質龐雜,日常監管成難題

從主體上看,市場上的培訓機構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培訓公司,經營範圍明確標註英語、駕駛等相關培訓業務;

第二類是諮詢、科技、信息公司,經營範圍多為技術諮詢、教育諮詢、信息諮詢等;

第三類是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由民政、教育等主管部門頒發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和辦學許可證。

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目前,大量培訓機構以教育諮詢為名開展培訓活動,規避監管,無形中降低了行業准入門檻。同時,不少培訓機構開通網絡授課業務,更是增加了監管難度。

2、競爭日趨激烈,過度商業失本質

目前教育培訓行業需求較高,各種培訓機構層出不窮。不少培訓機構為追求商業利益,抬高學費標準,降低設施條件、減少師資配置、縮短培訓課時以壓縮成本,忽視了消費者的學習體驗,致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3、預付資金風險,管控機制待健全

為穩定學員、降低退課率,很多培訓機構採取一次性現金方式預收高額學費,增加了消費者的消費風險。伴隨著管理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未來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培訓機構一旦經營不善,資金流斷裂,極易引發門店停業倒閉。

4、培訓期望過高,盲目跟風應杜絕

消費者期望通過短期培訓快速獲得顯著成效,但在一些藝術、外語等培訓領域往往是不切實際的。不少消費者缺少對自身基礎的理性判斷,選擇培訓機構時不夠謹慎,盲目跟風或攀比,極易出現期望落差。由於短期培訓效果因人、因課、因需而異,且缺少評估手段,出現爭議或矛盾較難化解。

建議依法依規綜合施策

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針對當前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依法審批登記、規範培訓行為、強化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教育培訓機構投訴上升近三成,多為外語培訓,這些陷阱你知道嗎?


市消保委建議有關主管部門應按照依法規範、綜合施策、協同治理原則,構建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校內外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同時,教育培訓行業的良性發展需要標杆企業的引領,建議相關機構依法、誠信、自律經營,以夯實教學根基、提升教學質量作為營商之道、立足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