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和清朝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靜夜史


國與國之間其實是沒有仇的,有的只是利益衝突。而清之所以一定要滅掉準噶爾,就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到了你死我活,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清的立國之本就在滿蒙聯姻,而葛爾丹統一漠西蒙古衛拉特諸部之後,其目的恰恰就是進一步統一蒙古諸部,重現其祖先成吉思汗的榮光!

如果放任噶爾丹和準噶爾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意味著清的國策將受到根本性的衝擊,清也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準噶爾可不是題目中所說的人畜無害,實際上已經磨刀霍霍向大清來了。

這是決定一個王朝生死的根本性矛盾,完全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這一仗才打了70多年,雙方都是傾巢而出。其實要是往前推,推到衛拉特蒙古(準噶爾為衛拉特四部之一)諸部時期,雙方之間的糾葛長達百年,而當葛爾丹統一衛拉特諸部之後,這一矛盾再也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只有一戰。一戰不夠,那就兩戰、三戰,直到分出勝負。

這也就是康雍乾三代前赴後繼,必欲滅之而後快的根本原因,因為清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清歷代帝王心裡都非常清楚,靠著二十萬八旗軍是無法在中原立足的,其人數相對於漢人來說,是絕對的少數。那麼,擴充其基本盤就是必然的。其基本盤除了滿人以外,還包括早年降清的東北明軍,也就是所謂的漢八旗;另一大塊就是漠北的蒙古諸部。

拉攏蒙古諸部,建立蒙八旗,除了擴大清的基本盤,鞏固其統治地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消除漠北遊牧民族的威脅。

當漠北的蒙古諸部成了自己的盟友,也成了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以後,漠北的威脅就不復存在,就可以安心入主中原,當中原的皇帝了。

所以滿蒙聯姻,鞏固滿蒙之間的聯盟,可以說就是滿清的生存根本,是不允許任何人挑戰的阿喀琉斯之踵,是所謂的“逆鱗”,誰挑戰誰就必須死。

而葛爾丹和準噶爾偏偏就要挑戰這片逆鱗。

實際上,如論武力,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應該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古往今來,純論武功,無出其右。

但自從蒙古帝國分裂,元朝退出中原以後,其後世子孫一直試圖複製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

明成祖朱棣之前,明也曾經多次打擊北元,但北元雖然在明的打擊下分裂,但仍維持了很強的實力,其巔峰是瓦剌對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戰,直接俘虜了明英宗。

其後,跛子帖木爾,還有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林丹汗都做過嘗試,但林丹汗在皇太極的分化拉攏策略下,死在青海,一度銷聲匿跡。準噶爾汗國的前身是和明朝對峙的蒙古瓦剌部,後來瓦剌部在崛起的蒙古韃靼部打擊下向西遷移併發生分裂,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衛拉特部,下面又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和杜爾伯特部四部,也稱為漠西蒙古。

隨著葛爾丹殺兄繼位,此時的漠西蒙古也就是衛拉特四部再度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葛爾丹平心而論,也是一位雄主,但他的問題是,雖然他自認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但由於其不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而得不到蒙古諸部的認可,所以他只有威逼利誘甚至大打出手,這就使得蒙古很多部落徹底倒向滿清,這也算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葛爾丹先是統一了衛拉特蒙古諸部,而此時康熙卻受困於吳三桂等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等而無力抽身。等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之後,卻發現葛爾丹已經羽翼豐滿,已經進逼到了喀爾客蒙古,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的烏蘭布通一帶,窺視中原。

從圖上可以看出,噶爾丹已經打到了什麼位置,離北京直線距離也就兩三百公里。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春,康熙決定御駕親征,然後就爆發了烏蘭布通之戰。此戰詳情就不在這裡贅敘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葛爾丹的軍隊被擊潰,康熙的舅舅佟國綱戰死,葛爾丹逃竄。可以說,這也是慘烈的一仗,但結果還是非常理想的。解除了準噶爾汗國咄咄逼人的東征態勢,漠北喀爾喀諸部緊密團結在以康熙陛下為核心的清廷周圍,開始了對準噶爾的全盤反擊。

但這時候的準噶爾汗國可不是當年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小小部落,根本不是一次兩次戰爭能解決的。

隨後被葛爾丹趕走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捲土重來,登上汗位。策妄阿拉布坦名聲不響,卻是個狠人,其實他比他那個自殺的叔叔葛爾丹更加厲害。

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葛爾丹策零時期,是準葛爾汗國的鼎盛時期。雍正九年,葛爾丹策零一度在和通泊全殲由傅爾丹率領的清軍。清軍此戰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六萬軍隊一個不剩。此戰準噶爾汗國全殲清的精銳,某種程度上也是雍正遇到的最大打擊之一,史載雍正為之吐血,四年後,雍正就此離世。

自此以後,清廷無力繼續用兵,而準葛爾雖取得大勝,但也無力繼續進攻,因為損失也不小。

隨後,策妄阿拉布坦由今天的阿里地區(新藏公路)一線進攻西藏,由於葛爾丹是五世達賴的徒弟,策妄阿拉布坦就此控制了西藏。此時準噶爾汗國領土打到了頂峰。

但策妄父子死後,準葛爾陷入內亂,先後經歷策妄之孫喇嘛達爾濟、阿睦爾撒納等之間的混戰,直至1757年乾隆才徹底剿滅阿睦爾撒納,準葛爾汗國滅亡。

阿睦爾撒納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曾經多次投降清廷,但準葛爾汗國滅亡以後,逃往俄羅斯,最後病死。屍體由俄羅斯送回清廷。

應該說,與準噶爾的這場滅國之戰,對於清來說是不得不為的立國之戰,如果對決失敗,愛新覺羅氏也就坐不穩江山,而且如果準噶爾真的站穩腳跟,即使蒙古帝國不再度捲土重來,那亞洲的地圖也絕對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更可能是這樣的:

其實這個地圖我是從網上找來的,但並沒有準確的傳達出清與準噶爾之間的局勢,整個紅圈之內大致可以看做準噶爾汗國的勢力範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準噶爾汗國巔峰時期,葛爾丹策零入藏,滅亡和碩特汗國,今天的青藏其實已被準噶爾汗國收入麾下。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漠北喀爾喀諸部已經被葛爾丹滅掉,葛爾丹已經侵入到今天的內蒙河北邊境。想想看,這背後是不是有點不寒而慄。

不過有點遺憾的是,清滅掉準噶爾汗國以後,並沒有完全佔有準噶爾汗國全部土地。其本來佔有的部分土地分裂成為浩罕、布哈拉、希瓦等汗國,最後都被老毛子佔了便宜。

這是清廷為華夏領土立得大功,應該說,是康雍乾三代持續70餘年的努力得來的結果,是真正的滅國之戰,當然不可能是乾隆一人的功勞,但收功於乾隆,也是乾隆的十大武功之一。


江上一峰青


準格爾汗國曾經計劃追隨成吉思汗的腳步,從蒙古草原南下攻佔北京城,逐鹿中原。至少有兩次打到距離北京城700裡,準格爾汗國要得到的已經不僅是西域,而是整個大清江山。

噶爾丹不死,康熙睡不著;策妄阿拉布坦不死,雍正睡不好;滅了準格爾,乾隆終於高枕無憂。且聽【爾朱少帥】聊聊清朝與準格爾的百年戰爭。

很多歷史資料都要給康熙、雍正的功勞簿寫上平定準格爾。實際上,準格爾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弱小,康熙和雍正也沒有能夠平定準格爾。 準格爾源於瓦剌蒙古,後來整合瓦剌其他部落而崛起。

說起瓦剌,當年也是盛極一時。1449年,還是明朝的時候,發生過一件驚天大事件——土木堡之變。瓦剌蒙古騎兵打擊下,明朝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戰死,20萬精銳士兵土崩瓦解,皇帝明英宗朱補鎮被俘。也就是說,清朝還沒誕生之前,瓦剌蒙古就有滅一國的實力。

明末時期,瓦剌蒙古內部分裂,而且和東部韃靼蒙古長期爭戰。要是有一個統一的蒙古聯盟,清朝能不能入主中原,還真不好說。

清朝入主中原,平定全國的時期。也正好是準格爾整合漠西蒙古瓦剌各部,崛起的時候。準格爾和清朝接壤開始就爭鬥不斷。

一、噶爾丹PK康熙。[1688-1697]

噶爾丹時期的準格爾汗國,開始了向東吞併東部蒙古(喀爾喀蒙古)。進而從蒙古草原南下中原的計劃,噶爾丹是這麼計劃的,也是這麼做的。

戰爭第一階段,準格爾騎兵兩次鑿穿蒙古草原,從漠北一直打到內蒙錫林郭勒。離北京城700裡左右,翻過長城就是北京城了。消息流到京城,好多大戶人家都準備要逃跑,大量門市關張,米價暴漲好幾倍,準格爾真得讓大清感到了恐懼。


第一次,噶爾丹軍隊,將喀爾喀蒙古幾萬軍隊和清軍2萬精銳殺的片甲不留,清軍兩主帥一死一逃,康熙差點氣的吐血。

第二次,噶爾丹軍隊2-3萬人,與清軍10萬大軍對戰。不管是騎兵對沖,還是火槍對射。清軍八旗都是準格爾軍的手下敗將。清軍依仗物資補給方便,火槍,火炮壓倒性的數量優勢,把準格爾軍消耗到扛不住。此戰準格爾撤退,清軍死傷慘重,就連國舅爺佟國綱都戰死。

戰爭第二階段,康熙聯絡俄國斷絕與準格爾的軍火貿易;鼓動噶爾丹的政敵策妄阿拉布坦,在準格爾內部搞內訌;派遣東部蒙古軍隊向西推進;甚至聯絡哈薩克汗國東西夾擊。

這時清軍成為進攻的一方,康熙與噶爾丹第三次會戰,以清軍慘勝,噶爾丹逃走結束。策妄阿拉布坦造反成功,控制了大部分準格爾汗國地盤,噶爾丹服毒自殺。


二、策妄PK雍正。[1698-1735]

策妄阿拉布坦時期,準格爾汗國的國力達到巔峰,甚至哈薩克汗國也臣服為藩屬國,號稱30萬精銳,幾次讓雍正的八旗軍打的灰頭土臉。

1727年策妄去世,雍正想著渾水摸魚,派大軍進攻準格爾,清軍幾乎全軍覆沒。幾次大戰之後,雍正看到策妄的兒子葛爾丹策零,也不是軟柿子,只好請求議和。

三、乾隆坐收漁翁之利。[1736-1757]

葛爾丹策零也算是個雄主。雍正、乾隆父子倆,在他手上都沒討到好處。1745年,葛爾丹策零去世後,準格爾汗國發生爭奪嚴重內訌。後來的繼位者能耐不咋地,內訌倒是很積極。30年間,幾方火拼,讓準格爾汗國成為一盤散沙。

1755年,準格爾的阿睦爾撒納(輝特部酋長)在火拼中失敗,投靠清朝。趁著準格爾內亂,乾隆發動大軍進攻伊犁,同時聯絡哈薩克汗國兩面合擊,最後一個準格爾大汗達瓦齊兵敗被俘。


存在100多年,巔峰時期700萬平方公里的準格爾汗國,終於被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耗死滅國。待到平定阿睦爾撒納、大小和卓叛亂,準噶爾汗國勢力徹底被肅清。

嚴格說起來,準噶爾汗國並非亡於清朝,而是亡於內訌。常規騎兵作戰,準格爾騎兵碾壓八旗騎兵;火器作戰,準格爾有來自俄國的滑膛火槍,性能全民優於清軍。清朝與準格爾戰爭,倚靠的不過是,中原海量的人力、物力而已。

早在康熙時期,清軍就發現了火器上的差距,為了對抗準格爾,清軍也曾經裝備大量火槍火炮。但是,清朝的火器不但沒有發展,反而越來越差。直到鴉片戰爭,被更先進火槍火炮打開國門……


爾朱少帥


清朝為什麼要滅掉準格爾汗國?很簡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個人從軍事角度去分析一下!

自康熙帝執掌中原以來,經雍正帝、乾隆帝大清建立了一個空前盛世的帝國,歷經三代滅掉準格爾。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對中原具有最大威脅的就是強勢崛起的遊牧民族,對於新入主中原的女真來說,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別忘了他們就是這樣入關的。一個強勢崛起的準格爾汗國,對大清帝國是極具威脅的,況且這個準格爾汗國極具傾略性。歷史上蒙古騎兵也曾入主中原,當蒙古騎兵再次崛起時,為了以防萬一必須要從軍事上扼殺他的野心,否則後患無窮。咱們來說叨說叨。



一、來自葛爾丹準格爾汗國的威脅

明末清初,中原大地一片混亂,而蒙古各部也處於分裂狀態。以大漠(瀚海沙漠群)為中心,蒙古分為漠北蒙古(喀爾喀),漠南蒙古,漠西蒙古(衛拉特)。 1636年皇太極建清以來,漠北、漠南蒙古各部先後臣服於大清,只有漠西蒙古對抗大清。準格爾部就屬於漠西。大清入關以前,準格爾巴圖爾掌權,對外擴張後建立準格爾汗國。1670年正牌繼承人曾格被殺後,葛爾丹從西藏達賴處回到準格爾,並奪得統治權,此時康熙才16歲。1678年葛爾丹稱汗後,開啟了他的南征北戰(期間獲得沙俄支持),先滅依爾羌汗國,再降服吉爾吉斯,又出兵打土謝圖汗。



頂峰時期的葛爾丹準格爾汗國面積達到500萬平方公里,如果不加上臣服於大清的蒙古各部,清朝面積跟準格爾國差不多。葛爾丹把鬆散的蒙古各部統一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頗有鐵木真時代的風範,此時的葛爾丹雄心勃發,企圖再現成吉思汗時的蒙古盛況。這時候的葛爾丹完全可以與康熙帝並駕齊驅,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強相遇必有一爭。葛爾丹與康熙之戰必然爆發。

二、康熙平叛


1688年,葛爾丹在俄國支持下率軍攻打土謝圖汗,初戰大捷,喀爾喀蒙古各部被迫內遷。此時準格爾內的策妄阿拉布坦(僧格兒子)已經成年,葛爾丹對他起了猜忌之心,準格爾內部悄然分裂。在跟策妄阿拉布坦爭奪的時候,葛爾丹兵敗,被迫離開準格爾。1689年葛爾丹領兵兩萬,再次進攻喀爾喀蒙古。烏爾會河之戰清軍大敗,葛爾丹長驅直入烏蘭布通,離北京僅700裡。兩虎已然相遇,康熙帝開始軍事動員,通過三次御駕親征,擊敗葛爾丹。1697年第三次御駕親征時,葛爾丹兵敗身亡。



葛爾丹最大的失誤就是誤判清朝的實力,勾結沙俄背叛大清。

三,巔峰準格爾汗國威脅大清

葛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正式即位。通過幾次西征,準格爾汗國再次雄起,這段時間準格爾汗國達到了巔峰時期,坐擁三十萬大軍,是清朝最大的隱患。1717年阿拉布坦出兵6000攻打西藏,並且佔領拉薩。1718年大清出兵後被擊敗。1720年重整旗鼓的清軍再次進軍西藏,這次成功收復西藏。至此清軍開始主動出擊進攻準格爾。1722年康熙帝去世,大清才撤軍。



策妄阿拉布坦死後,葛爾丹策零即位。葛爾丹策零野心也不小,還組建了專門的炮兵部隊。1732年葛爾丹策零率軍攻打外蒙古,最終兵敗。1745年也就是乾隆帝時代,葛爾丹策零死後他倆兒子為了爭奪汗位,爆發內戰。乾隆帝為了斬草除根,徹底解決心腹大患,出兵滅了準格爾,自此汗國消失 。

強盛的準格爾汗國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恰逢大清帝國的的“康乾盛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三位大帝勢必要消滅外在的威脅。準格爾最終成就了大清帝國的宏偉版圖。

平定準格爾之後的清朝版圖

用不一樣的角度講解軍史,我是鐵血軍史1927。歡迎各位評論和關注!

鐵血軍史1927


因為清帝國和準格爾汗國有很大的利益糾紛。

首先清帝國的皇帝,在1636年得到了忽必烈黃金家族的傳國玉璽了之後,便認為自己是繼承了大元的事業,從此清朝的皇帝,就是滿洲人的大旗主、漢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大汗,有了這層含義,清帝國加強了對蒙古的控制和征服,其中從1624—1635年期間,大清已經先後征服了科爾沁、土默特、察哈爾、東鄂爾多斯幾個大部落,只剩下漠北的喀爾喀還沒有被大清控制。在清帝國基本統一了中國之後,西藏的班禪前來覲見表示歸順,從此大清皇帝還控制了藏傳佛教的世界。


原本準格爾並不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只是幾個蒙古部落的聯合,其中土爾扈特部當時已經西遷,和碩特部因為對西藏控制有方已經被清王朝認可為西藏的可汗。在這前一年,準格爾蒙古的綽羅斯部和跟隨他們的杜爾伯特部聯合起來在塔爾巴哈臺地區建立起了準格爾汗國,因為嫉妒和碩特在西藏的地位,因此發兵拉薩,控制了藏傳佛家世界的大權。隨後準格爾汗國開始四處擴張,先後吞併哈薩克、東突厥斯坦和青海大部,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中亞帝國。之後將矛頭指向喀爾喀,試圖爭奪對喀爾喀的控制權。


對於清帝國而言,西北出來這麼個強大的對手本來就是一個大威脅了,現在這個對手還要爭奪自己要爭奪的東西,那大清自然是不同意。因此藉著幾位喀爾喀汗的請求,康熙發兵準格爾汗國,並在張家口和庫倫之間的烏蘭布通大破準格爾,之後重新控制了喀爾喀的控制權。打這之後,清準之間的樑子就徹底結下了,之後準格爾在葛爾丹的達零下,又和康熙交戰兩次,最後葛爾丹戰敗病逝,清廷開始挑撥準格爾內部矛盾,然後削弱準格爾實力。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大清並沒想吃掉準格爾,只是希望它威脅不到自己。


但是當策妄阿拉布坦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又開始公然反清。1717年,準格爾大軍洗劫了拉薩,次年清軍入藏作戰,並於1720年將準格爾趕出了西藏。1724年,準格爾和大清議和,但隨後在1727年又再次搞事情,驅大軍吞併了吐魯番。在雍正時期,準格爾的兵勢之大曾一度壓倒清軍。後來雍正皇帝進行軍事改革,提高了清軍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1734年,清軍奪回了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1735年,清準再次議和,和議一直延續到1745年。隨後準格爾汗國內部分裂,乾隆皇帝明智的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大清的邊患問題,就必須吞併準格爾汗國,隨後在1754年至1759年,清軍先後多次對準格爾發起進攻,最後終於吞併整個汗國,建立了新的行省新疆。


可以說,清準之間的戰爭,就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利益爭奪戰,而想徹底的解決問題,只有一方滅了另一方,單憑國力而言,很顯然獲勝者必然是大清了。


火器工坊


這麼說吧!如果你的身份經常有一個大胖子經常騷擾你,而且還動不動就搶你的錢包,不僅如此,他搶完之後還會盯著你搶,你會不會揍他?


清朝和準噶(ga)爾的關係正是如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對這個準噶爾有著很深的芥蒂或者說很高的警惕,這其中的理由無非就是隻有兩個:


  • 勢力不斷髮展,成為了北部的強悍勢力

  • 準噶爾侵佔西藏,對清朝構成了軍事威脅



清朝能夠入主中原恐怕他們也能夠想明白,為什麼能夠成功入主中原,可不單單是因為吳三桂放了進來,而是因為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沒有實力,一切都是胡扯。


而清朝就是憑藉這明王朝不管不顧的機會中成長起來的勢力,所以有著前車之鑑的教訓,他們對於北部草原上的發展迅猛的準噶爾部有超強的防範心理,一旦真正的發展起來,可能會成為清王朝在西北部最大的勁敵。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這個西北部的準噶爾不僅睡了,還睡得特別舒服。


準噶爾在清朝北部邊疆大概有100多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準噶爾生生不息的火種成為了清王朝最為強大的存在,所有才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進行立案番致命的打擊,乾隆皇帝甚至希望用種族滅絕的方式來消滅這些邊疆勢力,以求穩固國土。


而且三代帝王征討噶爾丹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戰死者的清軍士兵們超過了數十萬之多,糧草和物資的損耗更是無法估計,不光是如此就連江南魚米之鄉的富庶之地也因為長期的征伐戰爭而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江南之地本來就佔了全國賦稅的近一半有餘,再加上長時間的征戰,這裡百姓的生活其實並不好過,而造成這一切困擾的便是那西北部的噶爾丹勢力。


所以噶爾丹勢力的存在不僅僅是對邊疆之地有很大的威脅,關鍵是間接影響了中原之地的經濟發展,而且狗皮膏藥一樣的噶爾丹還偏偏死灰復燃,所以才有乾隆皇帝進行種族屠殺的血型政策。


至於有什麼仇的話,你可以理解為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自己萬年不滅的王朝。


歷史總探長


準噶爾和清朝的恩怨還真的很深,導致清朝歷經三代,一直髮兵準噶爾,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消除準噶爾之患。

準噶爾是蒙古的一部分,而清朝入關前是女真人,女真和蒙古是夙敵,這兩個民族的恩怨長達數百年。遠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一直被女真人欺凌,蒙古人的先人俺巴孩汗因為威脅金國統治,被金國統治者在木驢上釘死,蒙古人深以為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便開始謀劃滅金之策,雙方爆發幾十上百次戰鬥,像野狐嶺這種級別的大戰就打了好幾次。最後蒙古聯宋滅金,蒙古軍和宋軍將金哀宗屍骨一分為二,各取一份回去邀功。而金國的皇室成員被蒙古軍虜走,下場相當悲慘,所有男性成員都被沿途殺死,太后、皇妃、公主等女性被拉回大漠為奴,被肆意蹂躪,下場比“靖康之變”還要慘,完顏氏被滅族。雙方的積怨甚深。

到了明末時期,從努爾哈赤起兵,到多爾袞帶兵入關之間,漠南蒙古有一個傑出的領袖,人稱“林丹汗”。林丹汗被公認為蒙古末代大汗,很想重新統一蒙古,也比較有能力,無奈碰見了更傑出的女真。明朝在薩爾滸戰敗後,便想聯合漠南的蒙古,後金呢也不斷挖蒙古的牆角,喀爾喀部和科爾沁等部落和女真開始聯姻。於是林丹汗和明朝合作,結果不敵皇太極,被趕到了青海,不久久病死了,死後他的兒子投降了後金,傳統意義的蒙古帝國就被滅亡了。

當時,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林丹汗雖然病亡,但是還有其他蒙古勢力,這就要說到文章的主人公噶爾丹了,噶爾丹是準噶爾部著名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第6子,這位草原英雄曾連續兩次擊退俄羅斯的侵略,迫使俄羅斯承認了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也是經過內部鬥爭,統一了準噶爾部,成為了準噶爾部的大汗。在統一之後,噶爾丹開始了擴張之路,他先打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公元1678年,攻滅葉爾羌汗國,公元1688年,開始攻打喀爾喀部的與土謝圖汗,土謝圖汗向康熙求援。

當時清朝一直密切關注著準噶爾部的動向,不過,那時的康熙忙於清朝內部事務,先後完成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驅逐沙俄,1689年,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在解決了內憂外患後,康熙開始著手收拾噶爾丹,康熙從1690年到1697年,三證噶爾丹,噶爾丹眾叛親離,在絕望中服毒自盡。清朝與噶爾丹的戰爭算是結束了,請注意看,是噶爾丹不是準噶爾部。

噶爾丹有個侄子,名叫策妄阿拉布坦,他也是一位梟雄。噶爾丹在位時,對他很忌憚,策妄阿拉布坦不得已遠走他鄉,噶爾丹死後他重回準噶爾繼承汗位。繼位後,他也開始了擴張的步伐,多次出擊新疆,並出兵拉薩,殺死拉薩汗,後來被康熙派的胤禵(就是老十四)大軍擊敗,退出西藏。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噶爾丹策零也與清朝多次爆發戰爭,但是在擁有雄厚國力的大清面前,噶爾丹策零逐漸落入下風,公元1745年,由於準噶爾爆發大瘟疫,噶爾丹策零染病而亡。其子策妄多濟那穆扎勒即位,稱為阿佔汗,他兒子在位期間,準噶爾爆發內亂,乾隆看準時機,多次派出大軍攻打準噶爾,公元1757年清朝徹平定準噶爾部。

從1690年到1757年,歷經康雍乾三朝,大清才徹底消滅準噶爾,乾隆為了永除後患,對準噶爾部實行屠殺,將男丁殺盡,女人賞賜給官兵,自此,新疆地區再也沒有形成強勁的勢力,準噶爾之患徹底消除。


山人維屏


用一句話老話來說,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1757年,清軍終於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時隔1000多年,西域終於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國的懷抱!

從康熙時代與準噶爾汗國交手開始,到乾隆時期清朝徹底消滅準噶爾,三代清朝皇帝前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終於徹底消滅了威脅清朝西部安全的巨大威脅,也昭示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帝國生存發展的遊牧民族問題。

那麼,為什麼清朝執意要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這對宿敵相殺100多年?

1、蒙古問題是原則性問題!

蒙古問題,涉及到清朝的底線,是清朝的原則性問題,是清朝實現崛起的關鍵因素。

因為蒙古地域太廣大了。從與東北平原接壤的大興安嶺,到遙遠的西域,再到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的活動區域,對中原地區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加上蒙古部落戰鬥力強悍,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關係,對女真的崛起以及入關後的統治都會產生巨大威脅。

鑑於此,從努爾哈赤開始,對開始著手處理與蒙古各部落的關係問題。此時的蒙古分化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以察哈爾部為代表,分佈在長城沿線,是黃金家族的後裔,地理位置最為優越。但也正因為距離中原和女真距離最近,在長期和明朝戰爭的同時,也最先受打努爾哈赤的打擊。

受到明朝和蒙古的打擊,長期的消耗讓漠南蒙古不堪重負,最終不得不向皇太極投降。1635年,林丹汗敗逃。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公推皇太極繼承蒙古可汗大統,奉上“博格達·徹辰汗”尊號。至此漠南蒙古歸順清朝。

漠南蒙古的內附對於明朝而言,增加了防禦寬度,北方邊境壓力驟然增加,加速了崩潰的步伐。對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軍入關爭奪勝利果實時,北方邊境是漠南蒙古負責守衛的。

但是光有漠南蒙古是不夠的,漠西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奪取汗位後,不斷向東擴張,進攻漠北喀爾喀部蒙古。噶爾丹妄圖統一蒙古,消滅清朝,重拾蒙古帝國的榮光,因此和清朝的關係迅速惡化。

康熙皇帝先是藉助噶爾丹的壓力,1691年舉行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然後1696年,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敗噶爾丹,迫使其退出漠北。隨後,噶爾丹自殺。

隨後,退出漠北的準噶爾部開始南下侵佔西藏,康熙旋即於1722年派遣14皇子胤禵進軍西藏,將準噶爾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繼位後,清軍攻佔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邊境壓力驟減。

但是此時的西域還在準噶爾手中,歷史一再證明:失去西域,中原帝國就永無寧日!所以清朝始終保持著對準噶爾部的壓力,1757年,準噶爾爆發天災,國內大亂,清朝趁機出兵,終於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從此蒙古問題徹底解決,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威脅徹底消除!

2、沙俄問題是潛在性問題!

準噶爾的坐大,沙俄是主要功臣。

從16世紀開始,沙俄哥薩克騎兵就越過烏拉爾山,在西伯利亞瘋狂擴張。由於準噶爾的有力阻擋,沙俄不得不繼續向東。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中國邊境開始受到沙俄的威脅。

此時的中國處於明末清初的交替中,對遠在東北的沙俄無暇顧及,但是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的安危至關重要,因此康熙積極部署反擊,兩次發起雅克薩之戰,終於迫使沙俄在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退出黑龍江流域。

退出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並不死心,他們將魔爪伸向貝加爾湖以及西部的準噶爾部地區。貝加爾湖地區是漠北蒙古部落傳統的遊牧區,土謝圖部最先受到沙俄入侵,雖然堅定抵抗但最終不敵。在西部受到噶爾丹威脅,南部受到清朝擠壓、北部受到沙俄步步緊逼的情況下,漠北蒙古審時度勢選擇加入清朝,找到了強大的靠山。

清朝趁機大舉北上,擊敗噶爾丹,而後在雍正年間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及《布連斯奇條約》,確定了北部的中俄邊界。

中俄一系列條約的簽訂對清朝確定邊界,保衛疆土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恰克圖條約》及《布連斯奇條約》簽訂後,中俄在中東部的爭奪暫告一段落,西部準噶爾部成為爭奪的焦點。對於清朝而言,準噶爾和沙俄沆瀣一氣,始終是威脅清朝西部北部安危的危險因素,因此必須予以堅決消滅。對於準噶爾而言,夾在清朝和沙俄之間,在實力越來越不濟的情況下,必須做出選擇,於是最終選擇了投靠沙俄。而對於沙俄而言,除了對土地的貪婪,還在於沙俄一直在努力尋找南下的出海口,在黑龍江流域的嘗試失敗後,沙俄轉向從中亞西域南下,這一思路一直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還能看到其勃勃野心的影子。

所以,誰能掌握準噶爾,就能掌握在蒙古和中亞爭奪的主動權。

最終清朝等到了準噶爾內亂,在內亂導致大規模傳染病的情況下,乾隆迅速出擊,消滅準噶爾部主力,清朝成為準噶爾爭奪的贏家!

通過一系列條約以及消滅準噶爾,清朝沉重打擊了沙俄南下的企圖,最終確立了自己在蒙古和中亞的霸權。

鴉片戰爭前,清朝一直致力於解決疆土問題,作為少數民族,清朝在處理與蒙古各部落關係時顯得更加遊刃有餘。正是由於清朝幾代皇帝鞏固疆域的不懈努力,中華帝國數千年來的不斷開拓的疆土才大量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清朝:因為準噶爾觸碰到了清朝的核心利益,所以我要代表月亮消滅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如果是經常看清朝戲的觀眾應該對於準葛爾這個地名不會太陌生,基本上在有康熙出場的電視劇之中,十部戲有九部都會提到這個地方,而且每次都是在前朝議論朝政的時候說到要消滅這個地方,而且是必消滅不可的語氣,這個地方到底和大清有什麼仇恨?為什麼一定要消滅它才行呢?

其實大清消滅準葛爾的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準葛爾一直在不停的挑戰大清的權威,當時的準葛爾在現在雖然說是屬於中國版圖的,但是那個時候,準葛爾卻並不在大清的管制之下,它是自己獨立出來的一個汗國,在古代的時候邊疆小國是不是擾亂一下邊境不是一件很難見到的事情,所以準葛爾也就這麼幹了!可惜的是,他的前輩們運氣不錯,但是現在的它遇到的可是強硬的大清:敢騷擾我們邊境?打!打到你老實,打到你成為我國的附屬國為止!

而且不僅有騷擾邊境這一個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準葛爾的本身地位應該是一個附屬國,附屬國敢鬧事,不就是在找打嗎?而關於附屬國的事情就要說到清朝的起源了,最開始的時候滿人是在關外活動的,直到和蒙古連成了聯盟之後,才藉助這股力量成功佔領了中原地區,在這之後蒙古和滿清的關係很好,具體表現在很多歷史記載之中都提到了蒙古皇族和滿清皇族和親的事情,而蒙古看準時機,直接向滿清皇族遞交了表,說明自己願意臣服於滿清皇族,而準噶爾這樣子做無疑是在挑戰滿清的尊嚴,怎麼能讓他們受的了?自然要教訓一下。

除卻這些原因,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準格爾居然敢和沙俄合作!當時的準葛爾的勢力十分的強大,基本上已經佔領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區,甚至於說現在的哈薩克斯坦也在它的統領下,正巧它和沙俄是接壤的,沙俄一直想要佔領中國的土地,正巧準葛爾也這麼想,這倆都包藏禍心,相互以為對方是傻子可以利用,形成了同盟。

自己獨大還不算完,畢竟都是中國人,忍一忍也不至於讓你非死不可,打服了就完事了,但是你準葛爾居然還擁有了新疆地區那麼大的土地居然不滿足,還打算和其他國家合作禍害自己的國家?而且當時的準葛爾還仗著沙俄的支持連皇帝送來的勸降信都給撕了,可以說是自己作,誰都攔不住。

可以看出來,最開始的時候,清廷是很的想要和準葛爾汗國和平共處的,不然也不會放任它發展壯大,但是它卻順竿子往上爬,十分不給清廷面子,還結合外邦人對付清廷,不管是為了面子還是裡子,清朝不想滅了它才怪!


羽評郡主


不是清朝一定要滅亡準噶爾汗國,而是雙方都一定要置對方於死地

成吉思汗駕崩後,蒙古帝國彷彿一夜之間崩潰,黃金家族從此陷入曠日持久的內訌之中。作為曾經歐亞大陸的征服者,蒙古民族的實力也日漸消沉。蒙古歷代有為之君都將“結束內訌,統一蒙古”視為最大的榮耀。

準噶爾是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他們原本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成為蒙古的一部分。衛拉特蒙古首領與黃金家族是姻親關係,他們是沒有資格稱“汗”的。

十五世紀初,也先率領衛拉特(明朝譯為瓦剌)從西部崛起,短暫地結束了蒙古東西分裂的局面,並將蒙古勢力延伸至朝鮮北境。也先成了蒙古最有權勢的男人,僭越稱汗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過也先稱汗後很快遭到政敵的謀殺,蒙古又重現陷入混亂。

17世紀,沙俄的勢力已經逐步延伸到我國西北邊疆。也先的後裔、準噶爾部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意識到必須將衛拉特,乃至整個蒙古團結起來才能對抗俄國的入侵。

巴圖爾琿臺吉成為衛拉特蒙古的盟主後,又在1640年牽頭制定了《蒙古-衛拉特法典》,有效地緩解了蒙古內部的矛盾與紛爭。

巴圖爾琿臺吉安排長子僧格繼承他的世俗權利,同時讓第六子噶爾丹成為溫薩活佛,掌管蒙區的宗教權利。不過僧格很快被同父異母的兄弟殺害,噶爾丹因此還俗,並帶領準噶爾部迅速崛起。

準噶爾汗國要統一蒙古,然而清朝又將蒙古視為最重要的盟友和北方最重要的藩屏,雙方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清朝要想長治久安,必定要滅掉準噶爾汗國,而準噶爾汗國如果完成蒙古的統一,也必定不會放過清朝。


史料不輯


站在清朝的角度來說,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在我的枕頭邊搗亂,是肯定不行的,觸碰了我的底線,就要和你死磕到底。準噶爾的割據叛亂的目的是想要恢復曾經成吉思汗時期的霸業和疆土,統一蒙古佔領中原,這樣的政治目的和當時的清朝時對立的態度,對於剛剛坐穩江山的清朝對這樣的行為肯定是不允許的。從康熙二十九年烏蘭布通大戰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準噶爾部的割據勢力叛亂被徹底平息中間是歷史了一百多年了,戰爭終於畫上了句號,中國的西北終於得以平定。下邊就給大家分析一下,清朝為什麼一定要消滅準噶爾部?

我國的蒙古族在清朝的時期分為三大部:外藩蒙古,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在清朝建立之初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只拉攏漢族是不夠的,滿族一直重視和蒙古之間的關係,定下了滿蒙聯盟的基本國策。從一點可以看出來,清朝皇帝的很多妃子和皇后都是蒙古族挑選出來的。從順治14年開始漠北蒙古都相繼和清廷確立了臣屬關係,在當時還有很多的漠西蒙古也和清廷建立了一定的聯繫,並且幫助清廷肅清了甘肅地區的農民軍。我們把地圖打開看一下,如果說當時的清王朝是躺在中原這張很大的床上的話,那麼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就相當於清王朝的枕頭一樣。對清朝來說蒙古各部要好好的保持安定,友好相處,團結一致抵擋北方沙俄,就很不錯了。所以說,就有了剛剛開始的那段話,在我的枕頭邊兒,你是肯定不能搗亂,你要搗亂我就要整你。

首先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作為屏障來說,能很好的抵禦的是北方的沙俄勢力。因為日益擴大的俄羅斯帝國在吞併了西伯利亞汗國以後對,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新疆地區是蠢蠢欲動,一直拉攏地方勢力提供軍火技術人才兵員,妄圖蠶食我國之疆土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都能成為懲治有效的沙俄勢力的天然屏障如果,把他們安撫好了皇帝就可以高枕無憂這是其一。其二便是清朝的皇帝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是比較精通的,他們都知道遊牧民族的強大性,如果和遊牧民族的關係處理不好國家的邊境,那將是長期的不穩定因素。

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不斷侵擾其他蒙古部落,勾結沙俄勢力在草原上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

葛爾丹在權利爭奪大戰中獲勝以後,相繼吞併了很多地方,準噶爾部落漸漸的崛起以後。葛爾丹的野心漸漸的大了起來,想統一蒙古各部,插手喀爾喀蒙古的事務,還挑起事端使其內部爭鬥從而從中取利。後來葛爾丹和北方沙俄遙相呼應一起進攻喀爾喀蒙古,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葛爾丹不惜引狼入室,於沙俄來往頻繁,每年都往沙俄派遣使者,在草原上引起了很大的動亂。蒙古王公面對葛爾丹和沙俄的雙重夾擊之下大敗,率部尋求康熙皇帝的幫助。葛爾丹不但把蒙古各部攪和成一鍋渾水了,還勾結外人打自己人,康熙皇帝肯定要整他。

清政府對於準噶爾部落的所有軍事行動是在康熙皇帝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

康熙二十八年7月24日,中俄雙方達成協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中國東北的戰事結束了,接下來就要處理西北了。在康熙二十九年清軍就和格爾丹的部隊在烏蘭布通展開大戰,清軍大勝葛爾丹敗逃。康熙三十五年,兩軍又在一個教昭莫多的地方展開激戰,此次葛爾丹依然戰敗,葛爾丹妻子死於混戰,部眾被擊斃無數。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調派兩路大軍圍剿葛爾丹,在經歷了對準噶爾部落的三次征討以後,反叛勢力大為削減,葛爾丹也病死在一個叫阿察阿穆塔的地方,漠西蒙古葛爾丹的叛亂,終於算是平定了。也使得北方的沙俄勢力失去了依靠的力量,國家的安定得到了保護。

乾隆時期西北準噶爾發生劇變,汗位爭奪發生一系列的問題,開啟了準噶爾的動亂局面,準噶爾的達瓦齊在他的好友阿睦爾撒納幫助之下,奪得了準部汗位。

達瓦齊曾許諾在事成之後,給於阿睦爾撒納一定的土地。但是最後達瓦齊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一起打天下的好朋友翻臉了。在一系列的扯皮之後終於刀兵相見了。乾隆十九年,達瓦齊率領三萬兵馬攻打阿睦爾撒納,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阿睦爾撒納作戰失敗,便帶領部眾投靠清朝,乾隆皇帝派多名大臣安排了賞賜和牧地。

阿睦爾撒納投靠清朝以後,乾隆皇帝下決定平定準噶爾部。

西北準噶爾部眾,生性兇猛,從葛爾丹開始就不斷的襲擾西北各地和蒙古各部,儼然是個西域霸主,受到襲擾的部落紛紛逃到清朝。一方面準噶爾發生汗位爭奪之戰,西北邊陲大亂,乾隆認為是平定西北的大好時機。在一方面,準部對其他蒙古各部的侵擾,使得投靠到清朝的人越來越多,安置這些人也給朝廷造成了壓力,乾隆皇帝對來投者來者不拒,但總是這樣朝廷也吃不消啊。所以乾隆只有出兵西北,一勞永逸的徹底解決西北的問題。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開始了對西北準噶爾出兵征討達瓦齊,由之前的阿睦爾撒納為嚮導,沿途不僅沒有受到強烈的抵抗,還收編不少的軍隊,大軍順利的挺近了伊犁地區,達瓦齊收到突然襲擊,率部逃走,後來被人用圈套擒獲,押解京師。乾隆皇帝使用懷柔政策,對其加官進爵,賜第京師。這是乾隆皇帝的第一次平定準噶爾戰役,以勝利告終。

因為乾隆對準噶爾部分建而治的戰略方針,沒有達到阿睦爾撒納的要求,他的目標是統治準噶爾全境,索性留下乾隆賜予的將印不辭而別,他的出走,再次引起了準部的騷動,之前清軍鎮壓過的地方,紛紛揭竿而起,準部再次陷入混亂當中,接連的叛亂讓駐守清軍陷入被動的局面。阿睦爾撒納看到局勢打亂,又被清軍追剿,只好逃亡沙俄,清朝遣使到沙俄問及阿睦爾撒納,沙俄矢口否認稱其已經死了。沙俄庇護他的目的,還和往常一樣,企圖以他為工具和代理人染指新疆,但是想不到的事,阿睦爾撒納得病死了,沙俄沒必要因為一個死人和清朝鬧僵,就把阿的屍體送回清朝。乾隆得信後說,屍體送回與否不必深論。意思就是說,這人死了就行了,西北就不會再有動亂了。

直到阿睦爾撒納死後,準噶爾的剩餘叛軍群龍無首,被清軍一一剿滅,準部的割據勢力才被徹底的平息。總的來說,清朝政府在平定準噶爾的歷史事件上來說,在主觀意義上還是一件功績的,經過三代皇帝,百餘年的征戰,使得新疆這個地方牢牢的控制在中央集權政府的手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也是很大的。

綜上所述,純屬個人之意見,有不足之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大家都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