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實力明明不比蜀漢差,為何孫權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國號為吳,就此,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在此之前,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就與孫權多有使者之間的往來,在孫權登基之後,孫權就派出使者出使遼東,與此同時,出使東吳的蜀漢使者陳震代表蜀漢祝賀孫權登基,與其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就此制定盟書。九月,孫權遷都建業,並讓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不得不說,孫權走到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畢竟早在公元220年,曹丕就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登基稱帝,建立魏國,而即便是在樊城之戰中輸掉了荊州的蜀漢,也在時隔一年後登基稱帝,讓人不解的是,東吳的實力明明比蜀漢強大,但為何孫權卻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呢?

東吳的實力明明不比蜀漢差,為何孫權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孫權這些年都在東吳做了些什麼。在孫策去世時,孫權年僅十九歲,當時孫氏已然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坐鎮江東,此前,孫策先後趕走了朝廷任命的劉繇、王朗、華歆等長吏,這才得以割據江東,然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孫氏集團統治的合法性遭到了質疑。在當時的江東人士看來,孫策是袁術的人,畢竟孫策當初就是受了袁術的命令,這才來到江東,而袁術因為稱帝,也成為了當時名聲最壞的諸侯。再加上當時揚州不夠發達,很多地方被山越佔據,如何讓這些人臣服,也是孫權面臨的問題。不僅如此,在孫策去世後,很多人看不到孫氏集團的希望而選擇離去。

東吳的實力明明不比蜀漢差,為何孫權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

從表面上看,孫權可以繼承父親與兄長的基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但實際上,孫權繼位時候的問題,比起後來諸葛亮接手蜀漢時候的問題還要複雜與麻煩得多。權與當時的劉禪面對的局勢完全不同,如果當時政權的本土化無法完成,孫權在江東就無法穩固的統治下去。正因如此,孫權上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能讓當地的實力派與有影響力的人接納他,隨後,孫權征討山越,對內挖掘資源。正因為在這兩件事上,孫權做的很好,因此他逐漸獲得了江東人士的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開始將目光轉到擴張領土上。

東吳的實力明明不比蜀漢差,為何孫權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

雖然東吳有很多大戰獲勝的戰績,但實際上,這些戰績與孫權的關係並不大,比如赤壁之戰是大都督周瑜親自主導的,能夠與劉備劃分荊州,是魯肅和呂蒙做到的,發動荊州奇襲戰,就此佔據荊州,是呂蒙和陸遜聯手完成的,至於夷陵之戰中將劉備擊敗,保證國土完整,這是陸遜的功勞。對於孫權來說,他當然希望自己能打個勝仗,於是他選擇了合肥,他需要一場大勝來證明自己在軍事上的成就。

東吳的實力明明不比蜀漢差,為何孫權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

畢竟對於孫權來說,雖然他的內政做得很不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與他同樣處於亂世的梟雄人物,沒有哪一個不是親自上過戰場的,比如袁紹曾率軍戰勝公孫瓚,劉備戰勝劉璋,甚至在漢中擊退了曹操,而曹操能統一北方,戰績就更不用說了。正因如此,孫權迫切的需要證明自己的軍事能力,他需要用勝利來增加自己的權威。只可惜孫權先後四次征討合肥都無功而返,直到曹丕去世,諸葛亮北伐,孫權才看到了希望,當時他讓鄱陽太守周魴詐降,就此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在此之後,孫權終於能夠登基稱帝。

東吳的實力明明不比蜀漢差,為何孫權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

筆者認為,孫權遲遲無法稱帝,主要還是他要通過文治武功來獲得江東人士的認可,而武功這一部分,孫權直到公元229年才獲得,因此他的稱帝自然也就晚了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