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洲際導彈如此發達,為什麼還要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

老海子2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三個國家之一,但是從性能上來講我國的戰略核潛艇及潛射彈道導彈性能在“五常”中最弱,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質量與美、俄也有明顯差距,而空基方面目前還只有轟-6K這樣的遠程轟炸機平臺,還算不上真真正的戰略轟炸機。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需要發展的不僅僅是遠程戰略轟炸機,而是整個核戰略打擊和威懾體系,而相對來說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形勢最為迫切。


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效果圖


現役戰略轟炸機一覽,轟-6K小的可憐,這也是我們為何要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原因之一!




目前全球範圍內裝備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俄、中三國(當然,印度也進口了3架Tu-22M轟炸機),其中美、俄兩國的戰略轟炸機規模和技術水平遠超我國,美國現役戰略轟炸機包括B-2、B-1B、B-52三個型號,俄羅斯則有Tu-160、Tu-22、Tu-95三個型號,而我國只有轟-6一個型號。從性能上來說,B-2處於絕對領先水平,Tu-160此次,Tu-22和B-1B再次,Tu-95和B-52在一個檔次,我們的轟-6系列位列末席。
已經服役20多年的B-2轟炸機,依然傲視全球B-1B戰略轟炸機載彈佈局


圖-160和圖-22轟炸機靜態展示

在戰略核打擊/威懾體系上,“東風”系列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體系完整、性能與美俄先進水平接近,只是核彈頭數量上差距較大;海基方面,094/094A型戰略核潛艇及搭載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性能雖然達不到世界先進,但是下一代戰略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的研發早已佈局;而空基方面的轟-6K雖然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進,但9000公里的航程和15噸的最大掛載,實在是無法滿足“戰略轟炸機”的定位,也是我國“三位一體”中相對最薄弱的一環。

“東風”系列導彈
Su-35戰鬥機伴飛轟-6K
F-15戰鬥機的載彈量高達14噸,直逼轟-6K

發展戰略轟炸機除了滿足國家戰略安全以外,對於整個航空工業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近些年隨著殲-10、殲-16、殲-20等先進國產戰鬥機研發、製造,軍用航空技術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在大型飛機(民用和軍用)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目前運-20已經批量投產,但航空發動機暫時依然靠進口維持,研發戰略轟炸機對於整個航空工業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從國家戰略上集中資源、資金以及政策扶持,突破航發、電子、材料、裝備製造等航空方面的關鍵學科,對於整個國家航空工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必要性不言而喻!


未來新一代戰略轟炸機與殲-20編隊效果圖


威吶解析


▲俄羅斯目前空基核力量的頂樑柱就是圖160遠程戰略轟炸機(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有核國家的“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轟炸機,特別是戰略轟炸機,一直以來在幾大核大國中的地位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被撼動過,而除了部分國家因為自己實際情況而不得不放棄這樣一種作戰裝備之外,基本上有能力的核大國都裝備有中程/遠程的戰略轟炸機,但在如今洲際彈道導彈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有人也提出了,這樣一型裝備似乎已經沒有了裝備的意義,然而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類似B2這樣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在執行對敵方縱深的常規打擊時,效果也是十分不錯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雖然說各種平臺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目前已經是非常成熟了,但有一點應該說的是,在平時用以執行對對手核威懾的最佳手段,還是戰略轟炸機的戰略巡航,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畢竟洲際導彈平時肯定是無法被隨便使用的,畢竟,一旦使用,就跟潑出去的水一樣,無法收回了,而且也不會隨便把其藏匿的地方拿出來示人,而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平時更是在水下待命,因此,如果目前來說,也只有戰略轟炸機巡航這樣一種方式是一種成本最低的可以讓對手看得見己方核力量的一種有效方式,其次,戰略轟炸機在目前來說,其也不單單是執行核打擊任務,在一些二戰後發生的多次局部戰爭中,我們可以看見,包括美俄英等國使用其戰略轟炸機對目標進行遠程常規奔襲打擊的任務,且效果往往非常的不錯。

▲從現階段來看,我國轟6轟炸機的改進型轟6K以及之後的改進型包括被稱之為海航版轟6K的轟6J,高超音速空地導彈載機轟6N都還將在我空軍作戰序列中服役較長一段時間,當然,下一代的轟20戰略轟炸機也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之中了,相信,在未來我們是能夠看到的

因此,綜上所述,雖然遠程洲際導彈目前已經十分成熟,但我們依然無法放棄轟炸機的研製。


軍武次位面


中國的洲際導彈技術發展要遠遠早於戰略轟炸機,東風系列導彈最早期型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第一代東風1型導彈根據蘇制P2導彈設計方案製造而成,射程為600公里,屬於近程戰略導彈,此後逐漸發展完善,才發展出中程、遠程多個不同的型號。目前射程最遠的東風41導彈已經能夠飛行1.4萬公里,堪稱是真正的國之重器。而且中國還發展了海基版的巨浪導彈,能夠配備在戰略核潛艇上,作為重要的二次反擊力量使用。

雖然如此,但是發展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仍然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因為陸基洲際導彈、海基戰略核潛艇和空基戰略轟炸機是核三位一體的主要組分,中國目前已經擁有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戰略核潛艇,但是尚未開發真正的洲際航程戰略轟炸機。在擁有轟6K等中遠程轟炸機的基礎上,中國將發展下一代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轟20,該型轟炸機不僅具備遠航程、大載荷的優勢,而且也將擁有出色的隱身能力,其隱形效果或類似於美軍B2“幽靈”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是三種戰略威懾力量中機動性最為靈活的投送平臺,也是真正可以深入接近前沿陣地的威懾力量。如果說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戰略核潛艇平時執行的是隱蔽式的威懾任務的話,那麼戰略轟炸機很多時候執行的就是明面上的戰略巡航任務。俄羅斯派遣圖160等機型巡航歐洲和日本列島,就是為了實現正面威懾的作用。而美軍的B2和B1B等轟炸機常駐海外基地,也是起到戰略威懾的效果。

另外,戰略轟炸機並不一定總是執行戰略投擲任務,很多時候戰略轟炸機也是可以執行常規任務的,比如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就經常用於常規轟炸,所以戰略轟炸機的任務執行能力實際上比洲際導彈更加多樣化。中國在擁有洲際導彈的同時繼續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在今後隨著轟20轟炸機的研發入役,中國的戰略三位一體力量發展將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提升。這三種戰略威懾力量並存,將可以體現更強大的戰略威懾價值。


白虎堂


“開弓沒有回頭箭!”洲際導彈發射,就是這種狀態,除非我方主動啟動自毀程序,否則就是魚死網破;戰略轟炸機則不一樣,它是左輪槍,可以頂著敵人的腦袋,至於是否扣動扳機,一念在我。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有後悔藥,一個沒有後悔藥。

當然,你可以說,自毀裝置不是“後悔藥”麼? 誠然,不過這個後悔藥的代價可不小,弄不好,彈頭落到自己土地上爆炸,砸了自己的腳;彈頭落到對方領土,那也是不得了的事件,處理善後極其麻煩。弄不好,敵人的反應機制過於靈敏,導彈也升空了,大家就沒得玩了。畢竟自毀一枚導彈,數千萬美元啊!危險大大滴。

因此說,有了洲際導彈的國家,還是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戰略轟炸機,天天在空中巡邏,彷彿達摩克里斯劍,提醒敵人睡覺的時候不要尿床。這樣子,大家才安全嘛。再說了,戰略轟炸機平時也可以拉出來作戰術使用,掛載幾十枚常規精確制導炸彈,在平流層上空逍遙,遇到地面不平的,可以去剷剷,咱們總不能用洲際導彈去炸靈活機動的摩托車吧?

在衛星漫天飛的情況下,地面設施固定不動,早就被雙方摸得門清,第一輪攻擊,基本上都衝著這些發射井來的,能夠在首輪攻擊下殘存的比例不會超過10%,而在自己領空值班的戰略轟炸機就可以避免第一輪毀滅,降落之前,順便放出所攜帶的數十枚核彈,給對方禮尚往來,未嘗不可,當然,海底還有戰略核潛艇,太空還有什麼東東伺候著,都可以讓對方加深映像。核威懾的目的就是確保相互摧毀,從而達到恐怖平衡。


你好我好大家好!謝謝閱讀!


諸葛小村姑


洲際導彈是洲際導彈,戰略遠轟是戰略遠轟,不一樣,主要區別和作用如下:

第一,戰略三駕馬車,都有存在的必要。陸地上的洲際導彈,無論發射井,還是移動發射的,生存能力存在不高的問題。遠轟部署則更加靈活,生存力要比洲際導彈高一些。如果再加上水下的核潛艇,妥妥的三位一體,正能提高和充分保持足夠的核威懾能力。核反擊能力,正是大國壓艙石,目標反擊手段就這三個,缺了哪一種,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我們在有了洲際導彈,有了戰略核潛艇的情況下,很有必要再發展自己的戰略遠轟。我們知道,核彈頭數量,與美俄差距巨大,要提高核能力,唯有在投送手段上保證自己的威懾力,鍛造硬功,以提高和鞏固自身核能力。多種手段多口氣,著實大意不得。

二,威懾看得見。這些年,我們常能看到俄羅斯秀,在該國,有句非常有名的話,抗議一萬次,不如戰略轟炸機的翅膀搖一搖,的確是這樣。西方常自詆譭俄戰略遠轟的老舊,世人也常看到西方軍機寸步不離“伴飛”不休,心上分明刻意在意,嘴皮子卻沒閒著,經常口沫四濺,說什麼沒有用呀,一架圖-95如果實錘的話,所表現的能量,正能毀滅一箇中等軍事強國。美國雖有B-2隱身轟炸機,不也照樣裝備著B-52這種大古董飛機嗎?沒有誰比誰更古老,所謂威懾看得見,那麼一個大傢伙,多年來又把多少國家和地區裹脅在其威懾之下。我們不為此,可對覬覦我們的敵人,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

第三,核常兼備。現在的遠轟機,不只可以攜帶核彈頭,還可攜帶常規彈頭,一架出去幾十噸導彈和炸彈,可以幹更多的活兒,以隱身突防,可以隨時出現在想出現的地方,想防防不住,正能突出自己的高能量,可以說,它天生就是大國重器,也只有大國能造造得起,能用用得起,戰略遠轟為大國而生!


魂舞大漠


導彈雖然性能好,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無法取代轟炸機的,況且如今的轟炸機早已不是早先只能使用炸彈進行攻擊的轟炸機了。

首先就是成本。一枚彈道導彈的價格是十分昂貴的,而且屬於一次性武器,使用完就沒了,而且很多時候目標眾多,需要使用大量彈道導彈才能完成作戰目的。

同時,彈道導彈是一種十分敏感的武器,使用上有很多不便,往往會引起諸多麻煩以及受到國際公約的制裁。很多國家一旦發展彈道導彈,就會受到多個大國的制裁或者干預。

而轟炸機就不同了,成本上要便宜的多。轟炸機可以多次重複使用,而且航程很遠,基本能夠達到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而且相對來說,轟炸機不像彈道導彈那樣屬於敏感武器,使用上更加靈活,無論是執行戰術打擊還是戰略打擊任務,都是可以的。

同時,如今的轟炸機所使用的彈藥種類早已不是傳統的航空炸彈,從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到反艦導彈,無人機等等多種武器裝備,都可以由轟炸機運載進行投放,戰鬥效果也更高。比如彈道導彈的攻擊精度一般在百米左右,但是轟炸機搭載巡航導彈等武器甚至可以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儘可能避免附帶傷害。


戰爭之王


其實,這個爭論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有了答案,導彈萬能論的時代,為何戰略轟炸機卻存活了下來,因為兩者作用細分了,戰略轟炸機能夠乾的活兒,應用的場景遠勝於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不論是陸基洲際導彈,井下發射的比如東風5號這種重型液體燃料多彈頭的,公路機動的比如東風31A和東風41,或者潛射的,比如巨浪2型及搭載它的094型核潛艇,是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基石。

按照中國的核力量運用原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所以是一旦受到核國家核打擊之後二次反擊用的,這種幾率小的微乎其微,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使用。

那麼首先使用的,可以對無核國家使用的戰略武器是什麼呢,除了常規中程地地導彈,那就是戰略轟炸機最為重要。

包括B-52、圖-95MS和底子差一點的轟-6K,現代化戰略轟炸機其實定位都比較類似,在高威脅環境下擔當巡航導彈發射平臺,在2000公里以外打擊敵高價值目標,在奪取制空權情況下,用常規或精確制導炸彈臨空轟炸,美軍的B-52和B-1在阿富汗,俄軍的圖-160、圖-95在敘利亞,都是這麼用的。

而且,戰略轟炸機的費效比要比遠程彈道導彈更高,後者極其昂貴。比如要打擊敵方地下指揮部,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GBU-28這樣的鑽地航空炸彈,一發解決問題,而中程彈道導彈誤差起碼是幾十米(潘興2,公認80年最好的,雷達匹配製導,CEP30米)不說,價格也太高了。

(圖-160投射Kh-101巡航導彈打ISIS)

所以,戰略轟炸機既可以面對核大國,搭檔空基核威懾手段,也能在常規戰爭中欺負人,這種作用是彈道導彈無法取代的,當然中國大力發展常規的地地彈道導彈,也是因為自己空軍還不夠強大的一種非對稱優勢,這和發展轟-20這樣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並非是矛盾的。


用戶69771916656


雖然中國的洲際導彈已經非常的發達了,但是中國也必須要發展自己的遠程戰略轟炸機,這是因為在軍備建設上面,每一個國家都應當有非常完善和齊全的軍事裝備。

而戰略轟炸機機動地給其他國家構成直接的威脅。我們常常想起普京的響亮的聲音,一千次抗議不如轟炸機一次的飛行。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戰略性的轟炸機,那這個國家就談不上是世界性大國,更談不上是世界軍事大國。

中國有了戰略轟炸機,就能夠對其他國家構成直接的威脅,當我們的國家在與其他國家出現摩擦的時候,我們有飛機直接飛到這個國家,就能夠向別國展示我們的軍事實力,從而將這些國家一定的震懾作用,而不需要等我當許多的動口舌之辯。

美俄兩個超級大國都擁有著許多的戰略轟炸機,可見戰略轟炸機的世界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遠隔千里萬里都能夠飛到你的國家的門口,對你的國家構成壓力,會對這個國家構成許多大的負面影響。當中國同樣擁有這樣的戰略轟炸機,也同樣會給對方造成相應的影響,這樣中國能夠有機會和美國和俄國在戰略轟炸機國家而構成戰略平衡的效應。

而洲際導彈卻只能夠在用的時候使用,而在和平時期也只能夠放在國內的基地中以作備用,並不能夠對別國的戰機轟炸機騷擾形成對抗,而我們有了戰略轟炸機就可以對來都形成全面的對抗。所以中國擁有了非常先進的洲際導彈之後,還必須要發展出自己的優秀的戰略轟炸機,以增強自己的國家力量,軍事力量。增加自己的威懾力,才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國家,保護自己國家的各個環境不受侵犯。


幸福地帶2


這個回答一波。

鑑於前面各位大大的回答都比較專業了。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吧。

一個最簡單的理解方法,洲際導彈一旦發射出去,就收不回來了,而戰略轟炸機則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能更好的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一般來說,洲際導彈威懾最大的時候,就是在發射架上沒有發射出去的時候,一旦導彈發射出去,那就意味著徹底撕破臉,即將進入核大戰的節奏,這對於國家乃至整個地球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總體而言缺乏彈性。

相反,戰略轟炸機則可以攜帶核彈進行戰略巡航,通過這種帶刀遊行的方式,對敵方進行武力威懾,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比如在1963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前蘇聯雖然擁有強大的核武庫以及射程上萬公里的洲際導彈,但是赫魯曉夫卻絕對不敢發射,這就是洲際導彈的一個極大的軟肋——一旦發射,就是生存與毀滅的問題,而不是霸權的問題了。

正式鑑於這樣的考量,中國在擁有了東風系列大殺器之後,還在努力研發作戰半徑更大的戰略轟炸機,這也是大國空軍的標配,我們的目標是——紅色幽靈。


墨者善狩


第一,成本問題。洲際導彈造價太高,而且是一次性裝備,發射出去以後,無論是否擊中目標,都不可能回收二次使用,所以洲際導彈一般都用來搭載核彈頭,這樣才划算,如果用洲際導彈搭載常規彈頭,飛了幾千公里,這代價太大,有點浪費。戰略轟炸機不同,戰略轟炸機同樣可以飛很遠,而且載彈量大,投彈結束後可以返回,裝上彈藥繼續作戰。

第二,威懾層面不同。洲際導彈是一個國家的終極核威懾力量,是鎮國利器,洲際導彈一旦動用,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核大戰。戰略轟炸機的威懾主要體現在常規威懾,在一場局部戰爭中,戰略轟炸機可以在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給對方造成很大殺傷和心理震懾作用,在導彈發展到今天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國家會用戰略轟炸機飛到敵方上空去投擲核炸彈。

第三,任務不同。洲際導彈是一種必須研發,必須裝備,卻幾乎不使用的武器,洲際導彈更多的是靠威懾力嚇住對手,從而制止戰爭。戰略轟炸機不同,戰略轟炸機更多的是幫助一線部隊提供打擊力度,支援一線部隊贏得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