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遠眺太和殿

一、

1420年,四月初八,一場突如其來的雷雨籠罩了大明王朝的京城。漆黑的天幕中,一道又一道的閃電在照亮天空的同時,就像鞭子一樣,不停地抽打著大地。

就連新落成的紫禁城,天子威儀的最高象徵,也只得匍匐在這大自然的莫測之力下,期待雷雨儘快過去。

震耳欲聾的雷聲中,一道無情的閃電不偏不倚地擊中奉天殿,熊熊的雷火頃刻間燃起,那些花費無數代價才從深山採回的楠木,瞬間成為巨大的火把,又一根接一根地傾頹。原本在大殿頂上的明黃色琉璃也在烈火中不停地坍塌,發出清脆的破碎之聲。

火借風勢,大火迅速蔓延開來,奉天殿走水,華蓋殿走水,謹身殿走水,作為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相繼起火,又在烈火中化為灰燼。

匆匆趕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眼中看到的是慘不忍睹的廢墟:漢白玉臺階上,一地焦黑的瓦礫。舉大明王朝全國之力,籌備11年,建設3年的紫禁城,距離投入使用還不滿百日,就被上天降下的雷電所摧毀。

他的內心深處,無疑充滿了驚恐與不安,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在天之靈,死難建文忠臣們擲地有聲的“燕賊篡位”在他的腦海中一一浮現。

1398年六月初三,朱棣率軍攻克南京,失敗的建文帝選擇了與皇后一起自焚,奉天殿在熊熊烈火中轟然倒塌。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永樂年奉天殿

儘管朱棣重新修復了被焚燬的奉天殿,但他的心思已經不在南京。為了彰顯自己即位的正當,從永樂四年開始,朱棣前後花了十四年的時間,遷都北京,並營建以南京皇宮為藍本的北京皇宮。

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浩大的工程,在開採金絲楠木的過程中,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以至於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

至於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艱辛。今天保和殿後那塊丹陛石,即開採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中記載道: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前後整整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進皇宮。

此外,建築時所使用的方磚——金磚,要在蘇州、臨清等地專門,專門燒製,再千里迢迢運來。

花費如此之大的代價,無非為了證明他朱棣,才是真正奉天承運的皇帝。

然而一切都被這場不期而至的天火所改變,朱棣是真心害怕了,二十年前淪為焦土的南京奉天殿再次浮現在眼前。

他把這一切看成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在“罪己詔”中,稱“朕心惶惶,莫知所措”,意思就是內心惶恐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朱棣在起火當天就前往太廟和社稷壇祭祀,在此後的數年內,繼續反覆不停地陳情宗廟,向冥冥之中看不見的朱元璋在天之靈訴說委屈,表示要還都南京。

但此後一直到他死去,再也沒有起過重建三大殿的念頭。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三大殿俯瞰

二、

朱棣死後,繼承皇位的是其長子朱高熾,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即位五個月後,即準備還都南京。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熾下旨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

半個月後,他派太子朱瞻基祭拜位於南京的明孝陵,朝廷的返回無疑弓在弦上勢在必行。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後,朱高熾就猝死於紫禁城中。

此時距離他登上皇位才半年不到,繼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並不願意執行父親的意願,大明王朝從此永遠在北京紮根下來。

不過,一直到朱瞻基駕崩,在位整整十年期間,三大殿的廢墟上始終空空蕩蕩。包括天子登基、大婚、祭祀等重大禮儀,都只能在空曠的漢白玉高臺上草草進行。

既然再也不回南京,那麼重建三大殿只能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根據《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記載,從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到次年九月,朝廷“發見役工匠、操練官軍七萬人興工”,僅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就依靠當年建築時留下剩餘建材,再次建起了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在內的三大殿,以及乾清宮、坤寧宮,四處角樓等。

無論是工程體量,還是形制規模,都與二十多年前朱棣第一次的修建不相上下。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宮,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橫長64米,縱深37米,共有72根立柱,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是中國建築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太和殿

但在史料記載中,可以清楚地發現,正統年間建成的奉天殿,橫寬大約95米,縱深約48米,僅僅面積就比今天大了將近一倍。

明人黃佐在《北京賦》中描述新落成的三大殿:“楹繞金龍以甄甍,簷騰神鳳之翬革”。意思就是高大的立柱上盤繞著栩栩如生的金龍浮雕,房簷上鏤刻綵鳳,窮極壯麗,精美絕倫。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太和殿脊獸

然而,高臺巨柱,恰恰是最佳的引雷之物,而經過乾燥的楠木,更是天然的引火之物。在缺乏有效消防手段的古代,彰顯皇權威嚴的皇宮,也就難逃一次又一次被天火焚燬的噩運了。

1449年,正統十四年,南京,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華蓋等殿相繼被雷電擊中起火。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天降大雨,奉天殿再次遭雷擊起火,並再次延燒至華蓋、謹身二殿。大火之後,已經修建一百多年的三大殿再次淪為焦土。

這是三大殿第二次被焚燬。

不過這一次,嘉靖皇帝沒有絲毫猶豫,直接下旨宣佈在廢墟上再次重建三大殿。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再次重修完工,崇信道教的皇帝決心為屢次被天火燒燬宮殿更名。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明代宮殿場景

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的名字都來自南京皇宮,而且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命名。其中,“奉天”一詞來自“奉天承運”,朱元璋宣稱自己驅逐蒙元,恢復華夏,乃奉天命而行運。

一向號稱“興道致治,革故鼎新”的嘉靖皇帝,不顧群臣反對,強行將新建成的三大殿更名為,“皇級、中級、建極”,典故出自於《尚書·洪範》,“建用皇極”。

不過,被大火帶走的除了三大殿的名字,還有恢弘的規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能為皇宮所採用的大木,無一不是成長數百年的巨樹,但在連年砍伐之後,型材越來越少。

所以嘉靖年間修建三大殿的時候,只能用“中心一根,外輳八瓣共成一柱,明梁或三輳、四輳為一根”的包鑲工藝。

在整體形制規模上,也比正統年間的三大殿幾乎縮水一半。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中和殿

就像建築一樣,此時的大明王朝也已經走到了積重難返的中晚期。三大殿完工之後僅僅四年,嘉靖皇帝駕崩,此後便是耳熟能詳的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三大殿遭雷擊,再一次燃起沖天大火。這次大火幾乎是嘉靖三十六年三大殿火災的翻版,火災原因和火災損失幾乎一模一樣。

這是三大殿第三次被燒燬。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城。城破之前,崇禎皇帝在空無一人的皇極殿敲鐘,召大臣上朝,乾等兩個鐘頭,竟無一人前來。

心灰意冷,走投無路的崇禎被迫在景山自縊。

一個月多月後,兵敗山海關後匆匆返回北京城的李自成,在皇極殿上演了一出登基醜劇。《明史·李自成傳》“二十九日丙戌,僭帝號於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

過了一把皇帝癮後,當天下午,李自成“命運草入宮門,塞諸殿門。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

第二天,李自成倉皇出逃,史料記載,他在出逃前,下令“用大炮打入諸宮殿,又令各賊各寓皆放火,日晡火發,狂焰交奮,門樓既崩,城門之下皆失火。日夕,各草場火起,光耀如同白晝。”

這場大火,從下午一直燒到晚上,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此時,距離嘉靖四十一年重修三大殿,僅僅才過去八十年。

這是三大殿第四次被焚燬,也是紫禁城失火最嚴重的一次。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中和殿保和殿

1644年,五月初二,多爾袞率軍抵達北京。六月十四日,多爾袞、諸王、貝勒,大臣議論決定建都北京。

十八日,順治皇帝由盛京抵達北京。

不過,由於皇極殿被李自成焚燬,順治皇帝只得在皇極門張設御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

幄,就是帳幕,沒有大殿,只能搭個帳篷,雖說符合後金本色,但卻也是有夠寒酸。

所以,滿清入主後,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三大殿,第二件事便是再次改名。根據《清會典》記載,順治二年五月,重修三大殿成,定正中三殿名。殿前曰太和門,太和門之後曰太和殿,太和殿後曰中和殿,中和殿後曰保和殿。”

自此,三大殿的名稱正式變更為太和、中和、保和,並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往往都喜歡使用木結構,而木製建築恰恰是最難保存的。所以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不過是建於公元782年唐代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及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

這跟遍地都是石頭建築的歐洲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大量採用木製建築的故宮,日常維護使用過程中,最為棘手的也就是防火問題。除了前面所說的雷火,還有各種各樣的失火。

1498年,弘治十一年,皇宮火災頻發,這一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連續三次宮內起火,而每次起火都有數個地方燃燒。

1514年,正德九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因為燃放鞭炮引起大火,從傍晚燒到次日天明,燒燬宮殿6座。

萬曆皇帝在位48年,紫禁城失火20餘次,平均每兩年失火一次。

三大殿最後一次被焚燬,也跟用火不當有關。1680年,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三日,6位燒火的太監在御膳房用火不慎,導致火災,大火從膳房燒起,一路燒燬後右門、中右門、西斜廊,然後燒燬太和殿,之後大火拐了個彎,將東斜廊、中左門燒掉。

這是太和殿第五次被燒燬,也是清朝統治期間唯一一次太和殿被燒燬。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康熙異常震怒,結果當年地震,雖然大赦天下,但這6個太監依舊被處以絞刑。

此後有清一代,宮中火災依然不斷,但再也沒有波及三大殿。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明清三大殿對比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大殿,其實早已經不是明朝的模樣,而是康熙年間重建,至於建材也不是當年成長於深山的金絲楠木,而是從東北運來的松木拼接而成。

不過,中國文明綿延數千年,王朝興衰更替幾十回,宮殿建築最為害怕的既不是天火,也不是失火,而是人為的兵火。

我們今天見諸於史書的王朝興亡史,往往都是一部對前朝宮殿的毀滅史。

項羽滅秦,“屠咸陽,燒其宮室,火三月不滅”,東漢末年,董卓火燒洛陽,西晉末年,曹操起經營百年的鄴城被毀,洛陽被毀。

隋滅陳,楊堅下令將“建康城邑,並平蕩耕墾”,唐朝末年,大明宮歷經兵火最終焚燬殆盡。北宋宮室毀於金、元,南宋宮室毀於元。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徐達平毀故元宮室。

即便是明朝的紫禁城,也歷經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能保存到今天實在是中華文明的幸事。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八國聯軍佔領紫禁城

不過,宮殿的存廢與否,始終是國運的直接體現,國家強大,即便有天災人禍,也能很快予以復建。而國勢一旦衰退,即便無災無禍,也只能落得一個殘破朽壞的命運。

巴黎聖母院800年才燒一次,故宮建成至今,三大殿已被燒五次

1945年侵華日軍在太和殿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