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東林黨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什麼有人罵他們誤國,還有人欽佩他們?

陳西


這個問題討論了這麼多年,看似複雜、其實也很簡單。東林黨的老祖宗就是北宋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那位,書寫的好,工作卻幹不好。說白了,東林黨就是一批政治保守主義者,他們崇尚祖宗,崇尚三皇五帝,崇尚復古,天不能變、道不能變、祖宗家法不能變。形勢變了、環境變了怎麼辦?我們不能變,還是要抱殘守缺,不能變通。

在國家民族層面,他們強調尊嚴,不能妥協,不能退讓,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尊卑有序、華夷有別,等級森嚴。

100多年前,英法聯軍侵略我們,燒了我們的圓明園。前天,法國的巴黎聖母院被燒了,昨天我們老大向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巴黎聖母院被燒燬向馬克龍和法國人民致慰問信,表達了我們的惋惜。這事如果是明朝,是東林黨主持朝政,怎麼可能會給仇人發慰問信呢?明朝大臣肯定要擺酒慶賀巴黎聖母院被燒,以解當年圓明園被他們燒的心頭之恨。

東林黨還喜歡捕風捉影,疑神疑鬼。萬曆皇帝說身體不好,不能上朝,東林黨說你是裝的,你沒病;明光宗朱常洛是病死的,東林黨說是被人毒死的,要追查兇手;明光宗李選侍從來沒有想過垂簾聽政,東林黨說你就是想垂簾聽政。

反正不把你搞得焦頭爛額,東林黨這幫子人絕不罷休。東林黨思維一旦形成,貽害無窮,還談什麼團結?談什麼精誠合作?別提了,東林黨所到之處,永無寧日。


坐看東南了


最明顯的對比是。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清兵未入遼東一步。東林黨當政時,清兵打到紫禁城。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李自成張獻忠沒有反。東林黨當政時,天下皆反。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皇上不上朝也沒事。東林黨當政時,皇上事必躬親累的吐血,而明朝每況愈下。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軍餉充足,邊軍勇猛。東林黨當政時,軍官逮了文官逼餉,簡直如農民工要賬。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大力征收礦稅,工商稅。東林黨當政時,大力征收農業稅。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事,浙江每年交茶稅兩萬餘兩。東林黨當政時,浙江每年交茶稅十七兩。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為了財政收入,放鬆海禁。東林黨當政時,嚴格閉關鎖國。

……

最後崇禎死的時候,陪著他吊死的是一個太監,而滿朝東林黨一個不見。

北京城破時,站在城頭上最後戰死的是太監,而東林黨全跑光了。

最後,滿清入關,東林黨人還演出了一幕幕醜劇,如跳河自盡以殉國,感覺水太涼又爬出來了。

最後大批東林黨活到清朝,繼續當官,並且霸佔了話語權。如大家都知道的《五人墓碑記》,明明是東林黨不顧國家正在抗清缺錢,忿恨太監收稅收到自己頭上,發動的一次抗稅。結果反而成了東林黨的一個豐碑。

東林黨沒當政時,道貌岸然,說過很多好聽話,而當政之後,沒幹過一件好事。

如果以當今為例,就好比臺灣的蔡英文。

明末和民國,是歷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時候,也是最禍害國家民族的時候。

民國文人,雖然大多在國破家亡之際還在玩小資,談風月。但好歹還有幾個五四先鋒,行開啟民智之先。

明末東林黨,不但好話說盡,壞事做絕,而且最神奇的是,作為有史以來第一文人集團,居然連留下一兩篇有價值的文章都沒有。

當真是奇葩。


駐馬店頭號貪汙犯


對於東林黨的評價,這些年可謂是罵聲一片,很多對明史有所涉獵的人都一致認為,大明之所以滅亡的那麼快,很大的原因就是這幫讀書人搗鼓的,然後再感嘆一句書生誤國。可是真要是細問這幫人,也會發現,他們壓根就不明白東林黨的前因後果,只是人言亦言罷了。


關於東林黨的出現,有個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因為萬曆在萬曆三大徵後,國庫空虛,根據內閣的建議,萬曆決定徵收礦稅,派去堪礦的小宦官們對江南的百姓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剝削,然後激起了東南市人階級暴動,在這種亂局下,東南的學子們匯聚在一起議論時政。萬曆三十二年,被張居正貶官的顧憲成包下了宋代的東林書院並重建,然後以此為根據地廣招學子來此說文議政。慢慢的,這個文人團體聚集起了力量,成了朝堂上反對內廷跋扈和皇權獨裁的一個政治力量,這就是東林黨的直接由來。根本原因是以內閣和司禮監為首的內廷實際上是和朝堂上的外臣屬於兩條戰線,即使內閣的成員後來都是各部尚書和侍郎,但其本意依舊是成立之初的皇帝的秘書處,既然是秘書,一旦擁有了總經理(丞相)的權利,勢必會引起同僚之間的鄙視和針對,這就是為什麼六部大臣一旦入了內閣就會各種被懟。因為身份是內臣,所以內閣閣員更多的需要為皇帝考慮,所以很自然的會更多的去侵犯外臣的利益,這也是民間讀書人和六部大臣經常會反駁內閣的原因,所以不只是東林黨,齊楚浙三黨出現的初衷也是要對抗內閣的權力。


事實上東林黨在萬曆年間入得黨爭這個火坑,也不能說都是東林黨的責任,畢竟是皇帝先開的槍,士大夫都有思想,憑什麼就要挨著。因為就理來論,東林黨在萬曆年間站的位置是正義的統道,是儒家的秩序,是不容任何人踐踏的底限,因此東林黨在當時得到了很多讀書人的支持,最後萬曆疲倦、三黨被幹趴下,東林黨也就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原本在泰昌帝繼位以後,東林黨可以大顯身手一擺治國之能。就出身來看,來自富庶地域的各個階層的東林黨眼界要比其他團體更為開闊。比如作為讀書人,他們是當初唯一一波支持開港貿易、願意和傳教士密切接觸並且崇尚經世之學不死扣朱子理學的官員。並且也是難得內廷外廷是同一夥人把持,可以保證黨爭不會發生。然而命運就是這麼神奇,備受希望的泰昌帝就當了三個月的皇帝,接著掛了。然後天啟朝的黨爭在魏忠賢上臺之後變得愈發的激烈,在天啟皇帝的寵信之下,閹黨大肆打壓東林黨,讓大明的改革尚未開始便結束了。


崇禎皇帝即位後,三個月扳倒魏忠賢的舉措讓東林黨看到了希望,然而這個希望最終也破滅了,原本東林黨對閹黨的反叛戰爭,成了被某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轉而變成了一波漫無目的的規模更大的直接影響到了大明存亡的黨爭。這個人就是溫體仁,他先是利用半個東林黨成員周延儒擊敗以錢兼益為首的一干東林黨成員,然後幫助周延儒上位,之後利用心機和崇禎對自己的信任,成功的趕走了周延儒,就這樣,除了親近自己的大臣溫體仁會留下,其他人則一概攆走。其中一些新型人才諸如徐光啟和孫元化等人也被溫體仁的私黨擠壓,最後一個革職一個被殺。所以當時東林黨成員大多不是大明統治核心的官員,而東林黨形成之初就是為了對抗來自內廷的不合理政策,於是在備受排擠下,大多數在外廷的東林黨成員開始走起了萬曆時期的老路子——拒絕和政府合作,也就是在這個原因下,東林黨會阻撓內廷對東南稅務的徵收,其實不只是商稅,還有農業稅和徭役稅,一概拒徵,實際上就類似於英國的議會派團體反抗國王的行徑。而在溫體仁之後,內閣首輔6年換了46個,東林禍國?人家連權利都沒握過,國家待我如此,我又如何報國?


最後說一下貪官這個問題,大明官員的貪腐情況,自打開國開始就沒消停過,到了萬曆時期,吏治已經腐朽到了極致,可以說你不貪,日子也過不好,更融不到官場這個圈子裡,所以不要自恃清高,還你還不定貪多少呢!


火器工坊


東林黨本質是儒邪教禍國!

東林黨是明未朝廷閹儒狗王陽明心學的產物,骨幹群體是江浙一帶富商、礦主、土豪地主家出生的讀書仕子,以儒邪教為理論根據,產生的禍國殃民半邪教鬆散型,利益集團組織。

浙江的東林黨邪教亡了明朝,引來滿清入關。

清未民初,還是浙江這幫豪門富商子弟,有錢東渡日本留學,成為東林黨邪教殘渣餘孽又亡了清朝後,又挾倭傍俄,引來日本,亡了北洋,屠殺、搶光、賣光了中國。

現代這幫遺民後代,又重操舊業,在大肆鼓吹儒邪教,搶劫禍害百姓。



《竊明》一書的橫空出世,刷新了近代歷史的觀點,不是灰熊貓研究歷史有多優秀,而是堅定的運用“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這樣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歷史上的人和事。因此只看東林黨做了什麼就可以了。

明末之時,階級上,士人文官利用官商地主的結合,瘋狂掠奪社會財富,而且不交稅,底層尤其是農民大多處在破產邊緣;從地域上看北方連續多年大災,尤其是陝西地區災情更是嚴重,北方邊境還得對抗蒙古和滿清掠奪,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這就是當時的明末現實,農民快破產、國家收不到稅、北方地區需要供養大量的軍隊抵抗侵略和救濟災民。

軍隊和農民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是皇帝的,於是明朝皇帝從萬曆到天啟都開動腦筋想辦法加稅,向農民加那是不行的,快破產的農民再加稅,那就妻離子散,只有造反一條路了。還好,萬曆和天啟都信任自己的太監,皇帝一倒,太監是最倒黴的人,只有依靠著皇帝才能吃香喝辣,所以太監往往最能站在皇帝角度,是皇帝的家犬;太監又基本都是破產農民出身,能夠體諒農民的困難,明朝歷史上沒有一個太監會提出向農民加稅。在太監的幫助下,萬曆和天啟都找到了一條優秀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收商稅、海稅、礦稅,以這些稅收發軍餉,救濟災民,興修水利,於是國家得以發展進步。但是,這就得罪了一大批有權有勢士人集團,這些人用權勢借封海之利走私獨享海貿之利;用權勢開礦;用權勢壟斷茶鹽等大發橫財,現在皇帝和太監插了一腳進來,損害了這些士人的利益。溺愛多敗兒,明朝二百多年對士人文官的優待,讓一部分權勢士人文官成了巨嬰,只吃不出,只肯享受利益,不願為國為民讓出一點點利益,成為明朝養不家的野狗。在一些別有用心的野狗主持下,一個對抗皇帝收商稅為主的政治集團誕生了,這就是東林黨和復社。

東林黨是什麼呢?他們嘴炮打了很多,好話說了很多,但根本的目的只有1個,自己和身邊人少交稅甚至於不交稅,收稅則收別人,其他什麼好事都不幹。為達此目標,則儘量的把持官場和朝堂。東林黨以江南為主,畢竟江南士人官商多,但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同類人相勾結黨。

東林黨從萬曆起就開始為禍,但萬曆和天啟都能看透東林黨的野狗本質,對他們施予打擊,保持了國家穩定,當然也被東林黨們罵得很慘。崇禎上臺了,一個未經人事弱智小夥,打擊了東廠錦衣衛等皇權自己的力量,請回了東林黨執政。在東林黨的主持下,撤回了收茶稅、海稅的太監,這些稅幾乎沒了,商稅也減了。國家沒錢怎麼辦,加農稅,尤其是加北方士人少的地區(也是動亂地區)的農稅,如陝西不是開了好多田嗎?管他長不長得出莊稼,一樣的收正稅。什麼?陝西餓死人沒法交稅,農民結寨抗稅。好,出動邊軍去收稅,刨床挖灶也要搶走災民最後一粒糧食。這就是東林黨,他們的做法歸結起來就是士人官商地主等富人不用交稅,農民賣兒賣女也要多上稅,北方災區農民餓死也要多交稅,動亂地區農民邊打仗邊餓死還要多交稅。這就是東林黨野狗集團的實質。

大部分農民活不下去,造反,他們寫詩嘲笑農民,說為什麼不當餓死鬼,造反是螳臂當車等砍頭。李自成推翻明朝,這群土人集團先投闖,發現李自成不優待他們,於是他們轉身投靠了滿清侵略集團,借侵略者的屠刀屠殺農民。所以,從東林黨的作為,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定性東林黨的歷史屬性,就是皇帝的家賊,農民的劊子手,華夏的漢奸,三者兼而有之。


高原神鷹119


魏忠賢當政時,讓高第取代孫承宗,才有了寧遠大捷,然後魏忠賢邀功5000人,上至9000歲大人,下至襁褓中的嬰兒都有,就是沒有嘟嘟,嘟嘟還要拍馬屁來獲得軍費(軍餉充足?),反觀東林黨時期,孫承宗大修防線,把野豬皮噁心的不要不要的,然後嘟嘟也學孫承宗修堡壘海,把皇太極也噁心的不要不要的。

魏忠賢在天啟年間得勢,白水王二(是沒有李自成張獻忠啊,畢竟只是跟著別人反的)在天啟年間造反,開啟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請問白水王二以及之後的農民軍是如何避開魏忠賢的?反觀東林黨,顧憲成提出要減商稅農稅,開放口岸(閹黨開放口岸?鄭芝龍:???隆慶:???閹黨還是回去老老實實修三大殿8),引入紅夷大炮,那時候有一場有名的辯論,叫三山論學,被稱為是東西思想的首次交流(閹黨有嗎?)。

魏忠賢當政,皇上不上朝也沒事,反正萬曆的底子還在,而且底下也有幹活的人(嘟嘟)可以隨便搞,然後給崇禎留下一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反觀東林黨當政,皇帝就活了三個月...皇帝亂吃東西(紅丸)也怪不了東林黨啊,至於每況愈下,就只有崇禎年間是這樣,那時東林黨有屁用,首輔沒超過半年的,崇禎年間溫體仁當次輔,也只有周延儒敢當首輔,東林黨?早沒了。

崇禎死的時候都沒人敢公開結黨,結黨也不敢聲張,看看溫體仁,死於“體仁有黨”,別的人還敢結黨?還有被崇禎砍的忠臣能臣都可以撐起一個南明瞭,自己把人砍完了說沒人陪,還有,貼身太監不陪著能幹嘛?

滿清入關東林黨是上演了醜劇,比如孫承宗滿門忠烈,比如黃道周夫婦的扁擔軍和娘子軍,自己不想活還帶上家人,反觀(前)閹黨,一個個都沒有心理負擔直接跳槽,都不帶演戲的。

東林黨當政時,顧憲成說現在的讀書人喜歡互相吹捧,搞的一個個正人君子一樣,這樣是不行的,閹黨當政,提到自己就是正人君子人間燈塔,人人都要來握手,而東林黨就是奸邪之徒,要嚴厲懲治,以正視聽。

總的來說,明末的東林黨,主張開口岸,與洋人交流思想,引入先進器械,當年利瑪竇進京還要感謝李三才李之藻,反觀閹黨,好話說盡,壞事做盡,要不是魏忠賢死了,嘟嘟一輩子都是個小卒子,恐怕只能自己在寧遠搞基建了。



傳說級嘴臭種老冰棍


其實也不能說他們誤國,就跟人一樣有好壞之分,鐵骨錚錚的楊漣,看了他的遭遇,不禁讓人熱淚盈眶,一個朝代的更迭不是一個人一群人所決定的,我感覺說責任,最高統治者應該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是主要責任,崇禎算是個勤勉的皇帝,但終究的決定權還在他手裡,文臣只是出建議提意見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呢,崇禎直說眾臣誤他,可他誤的確是大明的江山社稷,有多少次機會可以挽狂瀾於即倒,可他一次機會也沒抓住,這就是能力問題了,只能說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一個明君聖君。


沂蒙阿亮


東林黨,作為明末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有人認為它主導當時的社會思潮,引領社會風氣,讓普通民眾在潛移默化中重拾傳統道德,進而建設出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人認為它空談誤國,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對國家有利也好,對國家不利也罷,都不可否認東林黨作為國家重要力量的身份。但是令人諷刺的是勢力足以影響到廟堂之上的東林黨卻沒能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中。

言論的自由,現代在野黨的雛形

東林黨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萬曆年間,在張居正的高壓言論打擊之下,整個國家都顯得死氣沉沉,文人知識分子也不敢妄議朝政。以顧憲成為代表的東林派士大夫開始爭取言論自由,提出一些與張居正相反的建議。這一時期內的東林黨尚未成氣候,後來隨著顧憲成被罷官返鄉之後,便開始以講學為寄託形成朝廷之外的清議輿論影響朝政。

據《東林始末》記載:“憲成既謫歸,講學於東林,故楊時書院也。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之流蹇諤自負,與政府每相持。附一貫者科道亦有人,而憲成講學,天下趨之,一貫持權求勝,受黜者身去而名益高。此東林、浙黨所自始也”。從這段記載不難看出此時的東林黨開設了所謂的“東林書院”開始以實學振學術之風為名,清議掌握政治話語權。隨著越來越多的士子文人的加入,逐漸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政治力量,堪比現代國家的在野黨。

東林黨之所以能夠擁有現代社會在野黨的雛形,與的它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東林黨主張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等。特別是追求言論的自由,是東林黨給那個黑暗的社會帶來了一絲曙光。

正是因為擁有了一定指導思想,東林黨才不再只是單純的“朋黨”,此刻它的性質介於中國傳統的朋黨和西方的近代政黨之間。但是它依舊還是一個“朋黨”,也正是它“朋黨”的身份才加劇了明朝的黨爭,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永遠也擺脫不了的朋黨,加劇了明朝滅亡的黨爭

《韓非子》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蕃臣”。在韓非子看來,朋黨是朝臣結黨營私、幹亂綱紀的行為,不利於君主統治。明朝時期的朋黨不同於以往,是以地域性來劃分的。

明朝最早記錄的朋黨,是以張居正為首、以湖廣官僚為主體的“楚黨”。張居正垮臺之後,“楚黨”式微,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地方集團乘勢崛起,東林黨就是這其中的一員。雖然東林黨的成員也有很多非南直隸人士,但是其發起人及主要人物都是來自於南直隸地區(特別是如今蘇南地區)。

與東林黨相對的則是相對衰弱的齊黨、楚黨和浙黨。在東林黨的強勢壓迫之下,這三黨無奈的歸附與閹黨。整個大明王朝內部形成了兩大對峙陣營,雙方對立嚴重,在京察和大計時相互打擊,例如齊楚浙三黨得勢後,“東林已為齊、楚、浙三黨斥盡”,顯然是洩私憤,這樣的政治生態對國家社稷是不利的。

不停的黨爭、內耗,讓崇禎皇帝心力交瘁,導致了崇禎皇帝施政之時畏手畏腳、用人之時瞻前顧後,崇禎皇帝自縊前感慨道:“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而且隨著東林黨的不斷壯大,招攬的人也是各式各樣的,既有賢者、也有不肖者。正如崇禎朝時工部主事陸澄源所評價的那樣“於是賢者仍以講學為發明理道之舉,而不肖即借東林為把持官府、刻剝小民、遙執朝柄、廣庇匪類”。這樣一支魚龍混雜的政治力量又有何德何能能夠拯救大明江山於水火之中呢?


煮酒君


要想了解東林黨是什麼,幹了些什麼,必須要客觀,公正,不能汙衊,潑髒水,當然也不能刻意粉飾,誤導他人!

很多人一看到東林黨有個“黨”字,會誤解為東林黨是一個類似於近現代社會的政黨,代表著某一個階級的利益,來爭取權利,最後控制或推翻腐朽的明朝,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搞不好東林黨就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社會,帶領中國走向工業革命!

大錯特錯!東林黨不是資產階級政黨,當然更不可能是無產階級或農民的代言人,那麼他這個“黨”是什麼呢?正確的解釋就是儒家學說裡“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的那個“黨”了,雖然不是政黨,但這幫人通過東林書院為核心,結黨營私,肯定要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得有個所謂的“綱領”,那麼他的綱領是啥,他們自己總結的基本就是“剷除閹黨,弘揚正氣”之類的。。。那問題來了,閹黨被產出,大壞蛋魏忠賢死了之後,東林黨有沒有解散呢?顯然沒有!那麼結黨和儒家思想又有衝突,他們寧遠做“小人”,也要繼續結黨營私?為什麼呢?慢慢分析吧!

下面再來說他們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對外他們宣稱他們代表著天下所有的讀書人(當然楚黨,浙黨,閹黨(閹黨也不全是太監,許顯純,崔成秀等都是正常人)等等是不信的),是正義的化身,朝廷的柱石。。。顯然拋開現象看本質,要知道東林黨代表誰,為誰服務,就得先知道他的組成部分:

1.封建大地主,主要是趙南星,李三才那幫大佬,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就是他們。

2.普通地主階級,讀書人,腐儒:楊鏈,左光斗這幫人,這幫人其實就是大部分被洗腦,為托塔天王他們當打手,炮灰的,下面還會分析。

3.政治投機分子:袁崇煥(一個自稱東林黨,又主動給魏公公修生祠,在皇帝面前吹牛逼五年平遼,暗地裡和野豬皮家族暗通曲款的人,應該算實用主義者,投機分子吧)等人。

4.社會地痞流氓(大都帶有黑社會性質),閒漢。代表人物汪文言,大家儘可百度,布衣而宰執天下的就是此公。

5.商人,這裡要說明一下,高貴的讀書人是不可能光天化日之下和商人這種四民最末等的人公開來往的,商人只是他們的附屬,工具,當然可能在那些商人眼裡,東林黨也是工具吧,官商勾結,互相利用而已!

看到東林黨的組成部分及主幹,分枝,我們可以得出東林黨主要是大地主出身的讀書人,為了維護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組成的“黨”,這個黨掌握著話語權,六部的政權甚至部分軍權(明朝後期如袁崇煥,楊嗣昌等人親自帶兵,以文治武),為自己的主幹階層謀利益!他們的終極目標並不是打到大壞蛋魏忠賢,剷除閹黨弘揚正氣,也不是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朱家王朝,引導工業革命。而是---抑制皇權,排除異己,黨同伐異,從而真正實現階級固化(朝廷裡只能是東林黨人),達到東林攝政的目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說到,東林黨只是商人的保護傘,因為他們很多人的家族就在經商,他們不交稅,皇帝收商稅他們就群起而攻之,說皇帝是“與民爭利”,然而國家沒錢咋辦?加農稅,讓農民交錢,在東林黨心裡,手工業者和農民就不是“民”,地主,讀書人和商人才是“民”,當然他們給楊鏈左光斗那些東林打手們上課的時候肯定講的是東林黨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楊鏈左光斗心裡的“民”是什麼人,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之所以說他們是打手,炮灰,很多人(東林粉絲)肯定不悅,但事實是,封建社會政治講究的是博弈,進退,如果東林黨真想救楊鏈肯定是辦得到的,無非讓出點利益給閹黨吧,但趙南星那幫人當然不會這麼做,因為楊鏈死了,事就能鬧大,他們就能從中打擊閹黨,那反過來說,有鬧事的本事,自然也就有救人的本領,不救,只是因為死幾個屌絲炮灰算不上啥,仔細翻看歷史,有幾個大地主出身的東林黨是被閹黨弄死的?

至於說東林黨誤國,這真是冤枉他們了,他們根本就不是誤國,而是害國!賣國!

1.東林黨黨同伐異,非本黨人不用,什麼袁崇煥,楊嗣昌粉墨登場,因為用人不當對內剿匪,對外抵抗都是一地雞毛,造成大明烽火連天!起碼閹黨當政時期,沒有出現闖王,野豬皮也沒有兵臨北京城下!那麼問題來了。。。為毛勤政明君崇禎登基,群賢畢至,滿朝正人的東林黨當政咋還不如木匠和太監的組合呢?

2.東林黨勾結晉商賣國!晉商範永鬥等人的保護傘正是東林黨!他們出賣鐵器,棉花等戰略物資給野豬皮集團,沒有當地官員的保護傘是不可能順利實施的,那些官員是誰任命的?自然是把持吏部的東林黨了,甚至搞不好晉商集團就有東林黨的人!

3.東林黨不收商稅,加重農稅,直接導致國內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以後為減輕財政負擔裁撤驛站,導致李自成下崗,走上了起義的道路。。。東林黨不知道加商稅能解決財政問題嗎?不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嗎?他們是頂級讀書人,哪有不懂得可能?唯一的解釋就是,加商稅觸及了他們自己的利益!

在崇禎走向滅亡的最後道路上,這個大明的末代皇帝發現,問滿朝東林黨大臣借錢,一共得到了不到一萬兩銀子,他顯然不相信這幫人就這點錢,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死後沒幾天,他的大學士魏德藻等人滿臉諛笑的向李自成效忠,他更不知道,李自成從這些人手裡敲出了七千萬兩白銀!這些人裡90%以上的身份就是東林黨人!當然崇禎也逐漸認識到了東林黨的可惡,無能,但為時已晚,只能憤然說出“是大臣皆可殺”的話(這些大臣,絕大部分都是東林黨,因為不是東林黨人,也當不上大官),他甚至追憶到了那個被東林黨說成大壞蛋的魏公公,那個人當然是很壞,但他當政的時候,沒有任命袁崇煥這些不靠譜的人守遼東,野豬皮那時候還進不來,也沒有向農民加稅,而是力主受商稅補充財政等等,他的木匠哥哥哪點比得上他,但為什麼他的天下沒有這麼千瘡百孔?這才十幾年啊,大明就要亡了?

最後在煤山上,他發現能陪他去死的竟然只有閹黨王承恩一個太監!而那些所謂的忠義東林黨人,已經張羅著開了城門迎闖王了,當然他也不會想到,像錢謙益那幫自詡為儒家正統的讀書人,會毫不猶豫的投身到野豬皮集團的懷抱裡去。。。


小山村的狼哥


黨人、黨爭、黨禍似乎已經成為了東林黨人的基本標籤。


而東林黨人也似乎已經成為了明王朝的一顆顆毒瘤,時不時荼毒著大明王朝。可是他們不知道曾經的東林當然也是憂國憂民的社稷之臣,曾經的東林黨人也是為民做主的朝廷命官。只不過,這一切的轉變都逃離不了被朝政的無情傾軋。


東林黨滋生於萬曆年間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滅亡,這些所謂的東林黨人也並非皆是禍國之臣。


在萬曆年間的漸漸興起的東林黨人他們當初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團體,所謂的“黨派”,只不過是朝堂中的其他黨派強加於東林書院的那些文人的,他們之間可不會強行給自己按上一個結黨營私的的罪名。


東林人在明中期的勢力是非常強勢的,也正是時時刻刻保持著這種強勢的勁頭,才讓更多的人形成黨派,漸漸開始攻擊和謾罵東林人。


東林人的反擊也是最為致命的。


因為朝堂之中大臣之間所形成的“黨派之爭”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最恐怖的。


黨派之爭能夠生存的土壤往往都是皇帝寶座上的那位帝王較為懦弱,才會引發黨派之爭,一個強勢的帝王,他所做的一定是平衡朝廷大臣的勢力,萬萬不可能讓這些朝堂大臣結黨營私,形成一定規模的黨派。


東林黨人說白了就是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當朝堂中的眾多大臣都悍然抨擊你的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你一定是會反抗的。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人說他們誤國?


其實更為傳統的說法誰這些所謂的黨派之間的爭鬥影響了一個王朝這個龐大機器的正常運轉,倘若把明朝滅亡的所有罪過全部推向這些“東林黨人”,那麼未免也有點太不近人情了吧?


那些所謂的明朝帝王呢?

那些所謂的廠衛制度呢?

那些所謂的“浙黨”、“楚黨”呢?


這些帝王、閹宦、朝臣難道都沒有責任?王朝覆滅的最後全部推向了“東林黨人”?


可是任何一個人也知道,誘發一個王朝的覆滅的因素太多太多,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黨派所能辦到的事情了,從帝王到朝堂大臣,從朝堂大臣到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這其實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對於王朝的滅亡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如果說有人罵他們誤國,只能說明他們太無知。


之所以有人對於欽佩他們,是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一個王朝朝著正確的軌道在運行,有了他們,也許那些閹宦可能會因此被東林人所掣肘,起到了一個合理的制衡作用。


王朝滅亡糾於一人之過,一黨之過,簡直就是一種無恥的行為。


東林黨人他們之間的理想目標是構造一種:


權力不至於高度集中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試圖平分皇權,或者說是試圖削弱內閣的權力,可是從朱元璋時代已經成型的王朝行政機構,已經不可能留給他們去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朝歷代的帝王不會給與他們這個機會,內閣成員不會給與他們這個機會。


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評價或許就是:


他們也是王朝之中為了生存,為了理想而賣身的螻蟻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