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概況

武川縣隸屬呼和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全境在北緯40°47′-41°23′、東經110°31′-111°53′之間。縣境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最寬約60公里。縣境東南部和南部與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和土默特左旗相連;西南和西部與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固陽縣毗鄰;北部與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接壤;東與烏蘭察布市卓資縣交界。屬中溫帶大陸性季節氣候。

武川縣面積4885平方公里,轄3鎮5鄉,人口17萬人[1]。境內有哈達門、森林公園等景點,曾榮獲自治區“學習型黨組織示範基地”[2]稱號。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概況

距今一萬年前武川縣境內已有人群部落。武川縣地歸屬,商、西周時屬鬼方,春秋時屬獫狁。

戰國時屬林胡、樓煩,其種族“食肉飲酪”、“以穹廬為舍,逐水草遷徙”。

秦漢時縣境為匈奴與秦漢爭戰之地,以屬匈奴時間較長。

三國、兩晉時,屬鮮卑族拓跋氏。北魏天興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圭將其東部地區的高門弟子及豪傑兩千戶遷到北部居住,以鎮守邊塞。宇文陵“隨例徙居武川”(《北史》卷9第311頁),此為“武川”一名最早的記載。北魏設“六鎮”,武川為其中之一。《隋書》載隋文帝楊堅的五世祖楊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舊唐書》載唐高祖李淵的四世祖李熙“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新唐書》記為“戍於武川,因留家焉”。

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破六韓拔陵的起義軍佔領武川鎮。後來,柔然族接受了北魏朝廷的請求,出兵攻打起義軍,首領阿那瑰“拜受詔命,勒從十萬,從武川鎮西向沃野鎮”(《魏書蠕蠕列傳》2302頁)。

北朝後期,武川先後屬東魏、北周。北周的皇帝孝閔皇帝宇文覺、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和靜帝宇文衍(闡)等五位皇帝及許多大臣均為武川人。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隋國公楊忠“出武川,過故宅,祭先人,席捲二十餘城”(《北史》卷11第398頁)。

武川縣地隋時屬突厥,唐時屬唐,先後歸雲中都督府、單于大都護府及安北都護府轄。神冊元年(公元916年)入遼,屬西南招討司轄,後為西京道豐州北境。入金後,屬西京路淨州轄。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置淨州天山縣,轄今武川縣地。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金大臣宗浩、獨吉思忠主修塹壕。金末,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以一軍守其衝要”,入元后,其子孛要合為北平王,娶成吉思汗女阿剌海別吉公主為妻。

明朝時,縣地為西土默特牧場。清初,屬歸化廳土默特及喀爾喀右翼旗。康熙、乾隆年間,漢族人民遷入漸多,租墾日眾,聚居點漸增。今縣城初名剋剋伊爾根(正音為呼和額日格),後漸演變為可可以力更。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置武川廳,為口外十二廳之一,屬山西布政使歸綏兵備道,稱武川直隸廳,設撫民同知,加理事銜。原擬在翁袞城設治,因地偏遠,寄治于歸化城。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廳為縣,置縣時,縣境總面積兩萬多平方公里,包括今之烏蘭花、大灘、旗下營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劃逐步演變為現境。民國3年,綏遠與山西分治後,武川縣隸屬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4年,縣府由歸化城遷到可鎮。民國17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武川縣隸屬於綏遠省。民國26年10月,日偽蒙古軍進佔縣城,11月成立偽縣公署,屬巴彥塔拉盟轄,為二等縣。同年,國民黨縣政府隨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進駐縣內山區廟溝一帶。1938年9月,八路軍挺進大青山,1939年將武川縣一分為四,即歸武縣、武歸縣、武川縣、武固縣。抗戰期間,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本縣均存遊擊縣政府,隨軍轉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武川縣恢復抗戰前轄地,屬綏北行政區。

1949年9月19日,武川縣隨綏遠省和平起義獲得解放,屬綏遠省薩拉齊專區;1954年10月,屬集寧專區;1956年8月,屬平地泉行政區;1958年3月至1996年1月,屬烏蘭察布盟;1996年1月至今,屬呼和浩特市管轄。

位置境域

武川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總面積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緯40°47′-41°23′、東經110°31′-111°53′之間。縣境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最寬約60公里。縣境東南部和南部與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和土默特左旗相連;西南和西部與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固陽縣毗鄰;北部與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簡稱達茂旗)、四子王旗接壤;東與烏蘭察布市卓資縣交界。 shadow拍攝日期:©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武川縣地理位置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氣候特徵

武川風光(3張)武川氣候類型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0℃,年極端最低氣溫-37.0℃,出現於1971年1月22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6.2℃出現於2005年6月22日。最冷月為一月,平均氣溫-14.8℃,最熱月為七月,平均氣溫18.8℃。無霜期124天左右,月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年積溫,歷年平均為2578.5℃。歷年平均降水為354.1mm左右。

地質地貌

大青山脈沿內蒙高原南緣綿恆東西,山勢險阻,海拔標高1800-2200米;境內地形由南至北逐漸低緩,東、南、西三面環山,構成了武川盆地。由於複雜的地質構造條件,受大青山急劇上升和武川盆地的強烈剝蝕及地層、地質構造、地質內外營力作用,武川境內的地層從太古界到新生界都有出露。構造部位處於華北地臺北緣,Ⅰ級構造單元為華北地臺,Ⅱ級構造單元為內蒙臺隆(內蒙地軸),Ⅲ級構造單元為陰山斷隆。侵入岩、脈岩發育,岩石類型齊全。

水文狀況

武川縣境內有8條季節性河流。分屬內流塔布河和外流黃河支流大黑河兩個水系。全縣年地表徑流量1.3億立方米。天然湖泊6個,面積均較小。

土地資源

截至2009年,武川縣境山地面積2296.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7%。全縣丘陵面積2588.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3%。最高海拔2327米,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屬中溫帶大陸性季節氣候,氣候特點是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和冬夏溫差都較大,冬長夏短。全縣有耕地面積200多萬畝,林地140多萬畝,草場面積373萬畝,土地利用類型以旱作農業為主。

礦產資源

武川縣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截至2009年已探明儲量並有開採價值的礦藏達28種之多,礦床、礦點、礦化點分佈廣,擁有金、銀、銅、鐵、鎢、鉛、鋅、鎂、鍺、鎘、鎳、鉬、錳等金屬礦藏,煤炭、石灰岩、石棉、石墨、耐火粘土、花崗岩、大理石、白雲母、腐植酸等非金屬礦藏,其中金、銀、鐵、石墨、煤和腐植酸等為優勢礦產。

藥材資源

武川是藥材典籍記載中黃芪的主要產地,清末民初已獲“正北芪之鄉”的美稱。此外有近二百種野生藥材遍佈全縣各地,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黨參、麻黃、狼毒、柴胡、黃芩、知母、秦艽、防風、赤勺、郁李仁、龍膽等30多種。

水資源

縣境地下水主要有潛水和承壓水兩部分組成,其中潛水42.03億立方米,地表水1.30億立方米。

武川縣武川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哈達門森林公園、大青山避暑山莊、李齊溝自然保護區、井爾溝、德勝溝和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遺址以及淖爾梁高山溼地保護區等自然資源,還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北魏文化、隋朝文化)。此外,還有蜈蚣壩、大梁山、碌碡灣度假村和快活林、榆樹店大榆樹、金代長城(亦稱金塹壕)、漢長城、六郎箭等景點供遊人觀光。

哈達門高原牧場

哈達門高原牧場,位於魅力青城呼和浩特境內,呼和浩特——武川舊公路27公里處。景區集自然景觀與民族特色文化主題於一體,是距呼和浩特市區最近的,以遊牧文化為主題的遊覽勝地。主體建築達林哈爾遊牧古城,採用古代遊牧民族的行宮佈局。

大青山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位於武川得勝溝鄉的最南端,大青山深處,轄地面積496.2平方公里,距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約70公里,距縣城可鎮40公里。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 得勝溝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內蒙古自治區命名為全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是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中唯一的遊擊根據地。得勝溝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被中宣部等13部委命名為全國100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