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西固,蘭州市轄區,位於蘭州市西大門,是甘肅省和蘭州市的核心工業區、中國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全區總面積385平方公里,轄5鎮1鄉40個行政村、8個街道70個社區。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7.81億元。

西固區已成為西部地區生產要素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先後榮獲“全國星火計劃先進縣區”、“全國科技進步縣區”、“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全國文化先進縣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區”、甘肅省雙擁模範城“六連冠”等稱號。

古為邊陲重鎮,羌戎之地,秦昭王時始入秦版圖,屬隴西郡。

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將李息在此築“金城”起至今。

西漢昭帝(公元前81年)始置金城縣,隸金城郡。

西晉建興二年(公元314年),金城郡由苑川遷郡治於此,仍領屬金城縣。

西魏地屬子城縣。

唐屬五泉縣。

五代(公元763年)為吐蕃據有。

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為防禦西夏,在此築堡設防,稱西關堡,隸屬蘭州。

元滅金後,廢西關堡,地屬鞏昌府。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西關堡舊址重建城堡,始稱“西古城”。

清代屬皋蘭縣,改名西固城。

民國時仍屬皋蘭縣。

1949年8月蘭州解放,置皋蘭縣第五區。

1953年3月皋蘭縣第五區在川區的西固、柳泉、柳蔭、桃園、鍾家河、瞿家營、陳官營7鄉和山區的範坪、光月、陳井子3鄉靠川區的前山部分劃歸蘭州市,建置蘭州市第五區,行政區劃調整為7個鄉。

1955年11月區政府駐地“西固城”改名蘭州市西固區。

1956年8月蘭州市河口區併入,1958年皋蘭縣金溝鄉劃歸西固區範坪鄉。

1959年7月臨洮縣楊家鄉劃入。

1964年8月關山公社(原楊家鄉)劃出歸永靖縣轄。[2]

2004年,西固區鄉鎮調整:撤銷東川鄉,與新和路、新安路街道合併,設立東川鎮(2009年12月正式實施),鎮政府駐地為原東川鄉政府駐地;撤銷西固鄉,設立四季青街道;撤銷陳坪鄉,與陳官營街道合併,設立陳坪街道,辦事處駐地為原陳坪鄉政府駐地。

2009年12月2日,西固區委、區政府正式批准東川鄉撤鄉建鎮。

2016年,省民政廳(甘民復〔2016〕52號)批覆同意撤銷達川鄉、柳泉鄉,設立達川鎮、柳泉鎮。

地形地貌

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西固區自然景觀

西固區地勢總特徵是西南及南部高、東北低,黃河由西向東橫穿全境,南北兩山對峙並向黃河谷地傾斜。最高峰在區境東南金溝鄉與永靖縣接壤處的關山(或稱泉神廟尖山,盤坡道),海拔2627米;最低處為區境東北陳坪鄉北灘村附近的黃河邊,海拔約為1522米,相對高差1100餘米。區境西南最高峰為新城尖山,海拔2515.6米;區境西北最高峰為大萬山,海拔2064.7米。[6]

氣候

西固區由於地處大陸內地,遠離海洋,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偏少,日照充足,蒸發量大,氣候乾燥。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酷暑,降水集中;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就氣溫來說,西固區是中國東部地區、蒙新地區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區的過渡地帶,一年當中的大部分時間氣候溫和,夏季沒有酷熱的暑天,因地勢相當於泰山的海拔高度,所以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涼爽得多,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也僅22.6℃。而在冬季,也因是個河谷盆地,四周環山,特別是祁連山東段擋住了南下的寒潮,故較附近的黃土高原暖和,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也僅在零下6.7℃,年平均氣溫在8.5℃-8.9℃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500毫米之間,由北部的黃土丘陵區向南部石質山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西固區日降水量≥0.1毫米的小雨日數有75天;日降水量≥10毫米的中雨日數有6.4天;日降水量>25.0毫米的大雨日數只有1天。一日最大降水量紅崖子為56.8毫米,西柳溝為74.4毫米。

土地資源

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西固區

西固區土地總面積56.0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41萬畝(耕地中有山地3.03萬畝,川地1.29萬畝,塬地2.09萬畝);園地面積1萬畝,林地面積9.8萬畝(人工穿插改造面積9.26萬畝),草地面積27.32萬畝(在草地面積中,有天然草場26.65萬畝,人工草場0.33萬畝,半人工草場0.34萬畝),水域面積2萬畝(在水域面積中,河流面積1.61萬畝,坑塘面積0.17萬畝,渠道面積0.22萬畝),居民點、工礦用地6.38萬畝;公路、鐵路用地0.71萬畝;未用土地2.44萬畝。

水資源

區境有黃河、湟水、莊浪河過境,水資源豐富。清代至解放初,沿黃河兩岸建有50多輪水車,提水灌溉農田。每年引用水量約25663萬立方米,農田灌溉面積擴大到3.9萬畝。

區內有大金溝、小金溝、孟家溝、馬兒山溝、寺兒溝、宣家溝、鹹水溝、馬泉溝、新城溝、顏家溝、老鹽溝、達家溝等20多條主幹溝道,除降暴雨形成洪流注入河道外,每逢降小雨則滲入土壤或流入溝谷。年徑流量約240萬立方米,年集水面積250平方公里。西固南山地區利用溝泉水(小型塘壩攔蓄)灌溉農田,年均提水量69.2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分佈在關山林區一帶。

從動物種類看,野生禽類有鳶、大鶩、環頸雉、綠尾虹雉、白冠長尾雉、山雞(嘎啦雞)、貓頭鷹、野鴿、紅嘴鴉、烏鴉、大嘴烏鴉、戴勝、喜鵲、畫眉、山雀、雲雀、麻雀、斑鳩、杜鵑、黃鸝(又名黃鶯)、百靈鳥、啄木鳥、灰掠鳥等。野生獸類有麝、狐狸、狼、黃鼬、跳鼠、黃鼠、松鼠、巖松鼠、高原鼠兔、石羊、石貂、豬獾、兔等。蝶類有鳳蝶、粉蝶、蛺蝶等。

從植物種類看,蒙新、青藏、黃土三大高原區系植物均有涉入,交錯分佈。境內有野生植物1500多種,其中被子植物1000餘種,裸子植物20餘種,蕨類植物20餘種,藥用植物200餘種。喬木類主要有山楊、青桐、白樺等。白樺叢林有天山樺、垂枝樺;櫟類有河北櫟、蒙古櫟等品種。灌木類以丁香、紅柳、沙棘、枸子為主。枸子類品種繁多,有水枸子、灰枸子、鈍葉枸子、細枝枸子、黑果枸子、平枝枸子、西北枸子、四川枸子、毛葉水枸子、準噶爾枸子等。藥用植物類主要有黃芪、當歸、秦艽、升麻、赤芍、毛薑、柴胡、遠志、羌活、元胡、防風、玉竹、百合、草烏、貫眾、狼毒、豬苓、茜草、二花、蘆根、山茶、大黃、龍膽、木通、薄荷、香薷、沙參、丹參、雞頭參、手掌參、龍牙草、老鸛草、野枸杞、豬秧秧、草河車、馬尾蓮、白頭翁、白茅根、鐵棒錘、敗醬草、蒲公英、淫羊藿、祖師麻、車前草、地骨皮、骨碎補、野百合、火絨草、鼠麴草、金纓子、穿山龍、刺五加、益母草等。藥用山楂類既有普通山楂、甘肅山楂、野山楂,也有華中山楂、阿爾泰山楂。野生菜類主要有髮菜、蘑菇、蕨菜等,其中蕨菜質鮮味美,分佈面廣,年產4000公斤~5000公斤。

5

人口民族

2012年底,西固區總人口為32.58萬人,比上年減少3408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5.58萬人,減少2117人;非農業人口27萬人,減少1291人。男性人口16.4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50.58%;女性人口16.1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9.4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2‰。[8]

居住著漢、回、蒙、藏、東鄉、苗、維吾爾、壯、俄羅斯、朝鮮等23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7.86%,其他民族佔總人口的2.14%。

文物古蹟

綿延千載的古城堡

金城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霍去病出兵河西抗擊匈奴,其部下大行李息在西固城以西築城,即漢金城縣址。一說位於西固城附近,一說位於西固鄉寺兒溝村以西,距西固城約1.5公里。

西古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置西關堡,位於西固川西南部,距南山約1公里,北距黃河南岸2.5公里。元豐六年(1083年)廢。宋元佑二年(1087年)補修。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蘭州衛指揮使周倫重修,稱“西古城”。明代兵部尚書彭澤撰《西古城記》。清同治二年(1863年),廖登選等續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村民入城避戰亂,因城牆堅固,得以保全,遂改名西固城。據《皋蘭縣西固採訪稿》記載:“古城高3丈,頂寬1.3丈,周環3裡,土堞高6尺。”邊長約400米,牆垣殘高3米至6米,基部寬3米至10米,頂部寬1米至10米,夯層厚0.2米。1981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風情

燈會

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燈會(2)

清末,境內新城、河口一帶,每逢春節由專人籌辦元宵燈會,製作各種花燈,到正月十三在簷下懸燈,拉開元宵觀燈的序幕。新城街每隔5米懸掛一盞花燈,沿街有燈300餘盞,為摺疊式四方形或六角形紗燈。燈面彩繪《岳飛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故事及民間傳說。元宵燈會達到高潮,東自梁家灣,西至姚家璇,觀燈者絡繹不絕。河口地區,花燈絢麗,引人注目。西街的紗燈為《三國演義》,南街為《十二劉秀跑南陽》,北街為《西遊記》和《香山傳》;東街為《封神演義》。普濟寺燈火通明,點燃的塔式“菩提燈”上,佈滿小銅燈盞(俗稱“立燈子”),層層“燈花”閃爍,吸引觀燈者轉動“鐵燈”,別有一番情趣。

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燈展

1986年起,由區政府統一組織和協調,駐區企業籌措經費,選調技術工人和文化藝術人才,自行設計、製作、安裝彩燈。燈區位於福利路繁華地段。大型燈組有以虎為造型的“威震四方”,還有嫦娥奔月、反彈琵琶、童話世界、兒童樂園和長城、嘉峪關、九龍壁、蘭州水車及雄獅群等;凌空有成隊飛翔的天鵝及騰雲蛟龍;地面有沙漠駝隊、駿馬奔馳;樹上掛滿迎春臘梅;花叢中孔雀開屏、長頸鹿嘴銜樹葉,道旁千盞宮燈鑲邊,路中間果型燈棚遮頂,並點綴唐僧取經、八仙過海等神話故事、歷史人物彩燈。

社火

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燈展

清順治、康熙年間(1644年至1722年),柴家臺村盛行春節鬧社火,打太平鼓。當時,西固川的社火簡單而粗獷,富有情趣,有舞龍燈、耍獅子、跑旱船以及高蹺、竹馬、推車、跑驢、大頭舞、鐵芯子等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每逢春節農村盛行鬧社火,走鄉串村舞龍、舞獅,演唱太平歌,為節日增添歡樂。“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村社火受到衝擊,一度中斷。80年代初,各鄉恢復社火隊,規模逐年擴大,參與者千人以上。陳坪、西固、柳泉鄉注重形式多樣,既有戲曲、舞蹈,也有武術、太平鼓乃至模特隊之類,均編人社火隊。從此各鄉、村社火隊每年從正月初四起上街表演,並向境內有關單位和職工群眾拜年,祝賀新春快樂。

[9]

上樑請貴人

本地鄉村蓋房子是有講究的,上樑要請貴人。事先選擇好上樑的黃道吉日,然後再計劃墊地工、砌地基,著手木活。牆砌好了,門窗木活也搞出來了,就等吉日子一到上樑。

羊皮筏子

蘭州市西固區概況

羊皮筏子

提起羊皮筏子,人們就會自然想起流傳於蘭州地區的“羊皮筏子賽軍艦”那首民謠。

羊皮筏子,俗叫羊皮胎筏子,由羊皮胎綁紮於筏架而成。與其它水上運輸工具(牛皮筏、木排筏)相比,具有小巧靈活,輕便快捷的特點,是黃河水運中最古老的工具。《舊唐書》中有記載,宋史中也有“羊皮為囊,吹孫氣實而浮於水”的表述。興盛於清代,停運於新中國50年代中期。[6]

建國前,西固境內水上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是羊皮筏子,西固段的筏運又是蘭州黃河水運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西固是新疆;青海、臨夏(古河州)通往蘭州的交通要道,水路運輸居中上游位置。黃河流境全長37.5公里,沿岸有焦家河沿(也叫達家河沿)、小寺溝河沿(又稱達家鹽坊灘河沿)、青石關(古青石津)、新城河沿、柴家峽口、岸門口、柳溝岸、鍾家河等渡口,水上筏運佔很大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