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豐城凍米糖發展格局!

歷史的車輪碾過,車轍是飽經歲月洗禮後留下的人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則是精神文明的載體。在江西豐城,傳承千年的豐城凍米糖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歡笑與汗水,記錄了生活留存於這個世界的軌跡。


傳承千年的豐城凍米糖發展格局!


小小一塊凍米糖,從盛唐年間在豐城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到如今二十一世紀踏出國門走向世界,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豐城人民矢志不渝的發展創新凍米糖,同時傳承、豐富其內在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小一塊凍米糖也轉變成了豐城人寄託鄉愁的符號。

豐城凍米糖的問世與初期發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即位,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當時的中國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世景象。在當時,今江西豐城隸屬於江南道洪州,豐城盛產糧食,素有“江西糧倉”之稱,四時風調雨順,物產豐饒也是洪州窯窯址所在地。

盛唐時期,社會安康,洪州窯達到了歷史上產量的高峰,極大地拉動了豐城的經濟發展,富裕了百姓的生活。有利的自然因素和物質條件孕育了一種流傳千古的食物。秋閒之後,淳樸節儉的勞動人民,沒有天災的愁苦,沒有人禍的煩悶,飯後也有米飯剩餘。季節的乾燥使得剩餘的米飯迅速縮水變幹,而富有創造力的人們不捨浪費這些已乾的米飯,油炸或許又能成就一道美味。機緣巧合,經過油的高溫,飯粒變得酥脆爽口,一個一個的飯粒恍若新生,在勞動人民的創造下又鮮活亮麗起來。

潔白飽滿的飯粒呈現於人們眼前,散發著原始稻米交雜著純淨茶油的香味,隨空氣沁入心田。散落的飯粒怎樣才能食用方便,糖就適時的發揮了它的作用,人們用糖來粘裹飯粒,待冷卻之後用刀切成想要的大小,與家人鄰居共食。當時人民生活雖安定卻也不算富足,橫空出世的新食物吸引著勞動人民,自此,豐城人們在秋閒之後,將糯米蒸成米飯晾乾後,炒製成爆米花然後用米糖拌粘,切成小塊待客解茶,時稱“糖塊”、“炒米糖”。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在民間盛行的過年切糖習俗,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清朝乾隆時期(約1760年前後),豐城街上有家兄弟店,安徽人,姓汪,經營點芯業務,生意非常之好。店的斜對門,有位胡姓人家,無職業,以賣勞動力為生,眼看汪氏門庭若市的生意,心中不免羨慕。求藝心切的胡氏時常到汪氏的店中聊天,實際上是在暗地裡觀察汪的操作工藝。胡氏稍微學到一點技藝後立即把店開了起來,以“胡記點芯店”為名。開業了很長時間,由於產品缺乏競爭力,生意總不如人意,胡氏只得設法增加產品種類。時值春節,豐城民間習慣自制炒米糖(方言:拌脂)。胡氏仿照民間製作方法,並加以改造提高,產品試製成功後,取名“小切”。由此,胡記點芯店推出了自己特有的產品,強化了競爭力,生意由蕭條轉向興隆,反而把汪氏兄弟擠垮了。自此,“ 小切”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途經豐城,品嚐小切後,頓時龍顏大悅,連聲稱好,稱讚其“險酥香甜”,並賜名為“江南小切”。此後豐城凍米糖便成為皇室貢品,成為久負盛名的江西地方特產,享有江西“四大名點”之一的美稱。後來,豐城凍米糖製作逐漸成為豐城一個獨特的產業,至解放前,在豐城城區內就有幾十戶專業製作小切”的作坊。


傳承千年的豐城凍米糖發展格局!


聞名遐邇名聲大噪的豐城代表

民國初期,南昌至贛州的小客輪通航,旅客到豐城碼頭可以購買凍米糖,該產品的影響力由此逐漸擴大。南昌的客商來到豐城採購凍米糖運至南昌,往往在客輪上就開始銷售,船上的客人對凍米糖從不拒絕,只要手頭上有足夠買凍米糖的錢,總是要買一點嚐嚐,或帶回家去,與家人一起品嚐。從此凍米糖佔領了南昌市場,也開始聲名遠播到全省。豐城凍米糖就遠銷到長沙、武漢、上海、香港,甚至南洋一帶,還出現了“天一齋”、“和平”、“和昌”等遠近聞名的老字號。

建國前夕,1949年2月,民國日報記者雁心,來到豐城街上採訪,寫下了一篇報道——《介紹豐城的特產——板鴨和凍米糖》。據民國日報民國38年2月14日星期一四版記載“一提起豐城這個縣份,你就會想到它的特產板鴨與滬港聞名的凍米糖(本地人叫小切)豐城的吃食品,向來以板鴨與小切的出產為大宗,而且縣民還有一個綽號叫做‘凍米糖’,這也許讀者都曾聞名過,例如開省運動會吧!是以縣為參加單位,叫運動員的時候,都是以縣名代表,而豐城代表人的名字不是豐城卻是‘凍米糖’,又由這裡我們可以推知它產品的豐富在商業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這篇報道一經刊載,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人們對豐城凍米糖的好奇,豐城凍米糖由此蜚聲中國。

在民間,很早就流傳“豐城凍米糖,貴溪燈芯糕”的口號,豐城凍米糖一直是豐城特有的對外標誌。這並不是指外地人不會製作凍米糖,只是他們做得總不及豐城的“落口消融”,所以豐城的凍米糖能在食品廠上佔領首屈一指的位置。雖然凍米糖的用料只有兩種,據說只是“識火”這一項,外地人遠不及豐城人。而豐城的糕餅師又不肯輕易地傳授給他人, 豐城凍米糖才能永遠保持高尚的地位。每年中秋節以後(舊曆八月十六日是凍米糖問世的日子)開始製作凍米糖,一直可以做到次年的二三月為止,遠處客商到豐城採購者頗不乏人。凍米糖多行銷本省,遠到香港等地,凍米糖作為茶會中的應時細點,清香可口,食不忍擲,更是舊曆年中拜年送禮的佳品。

新時代新格侷促就發展巔峰

建國後,城縣食品工業有了更大的發展,豐城凍米糖不論在工藝水平還是生產規模上都得到了空前發展。1958年12月,由“和平”、“和昌”、“勝利”三家公私合營企業合併成立豐城食品廠。建廠時有工人125人,資金20175元,產品為四季糕點、豆製品、糖果、飲料四大類凍米糖為該廠主要產品。

1965年省招商廳召集全省食品行業產品評比會,行家們認為:“豐城凍米糖,進口消融,包食不膩口,鬆脆甜又香。”會上命名豐城凍米糖為《江西名產》。

新中國建立前,豐城縣手工業者,為維護自己產品的信譽,使用簡單的符號、字號作為商品標記。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品種的增加,生產者或者生產部門也製作過各種商品標記,以示地方特色,但一直沒有辦過商標註冊。1978年,開展地方商標註冊工作,1979年經國家工商部批准,豐城食品廠凍米糖註冊《增產牌》商標,從此豐城凍米糖走上規範化制度化的發展道路。

1980年榮獲省經濟委員會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1981年省標準局發佈該廠擬稿的凍米糖”江西省企業標準”贛QIQB6—81。

1982年2月,在電視屏幕上,江西電視新聞節目中有豐城食品廠生產凍米糖的情景。同年6月,豐城凍米糖參加了北京“全國兒童生活用品展銷會”。在5月18日上午,中央有關領導在對展銷會進行審查時,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走到江西展櫃停留了十幾分鍾,她用手指指著豐城凍米糖說:“這種產品,我看過,你們現在的包裝裝潢有很大改進。”在展銷工作小結的材料上,豐城凍米糖被列為備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1983年7月,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中國名食指南》,豐城凍來糖被收錄其中。

1984年3月,江西省科學技術情報中心、江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編《食品工業資料選編》等兩書中,均刊登了豐城凍米糖的文章。

1984年豐城凍米糖榮獲江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凍米糖產量也由豐城食品廠建廠初期的20-30萬斤增加到100多萬斤。

1984年12月11日,豐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批覆)豐府辦字(1984年)66號,經縣長碰頭會研究,同意食品廠報告,增掛《江西豐城凍米糖》的廠牌。

1984年下半年國家輕工業部下達貼息貸款110萬元給豐城食品廠用於改建凍米糖生產線,新建凍米糖生產車間和倉庫一座,面積3858平方米,引進製造飴糖機械生產線和凍米糖機械生產線各一套,凍米糖年產量由100萬斤增加到300萬斤。

1985年1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85)輕生字第52號文件對凍米糖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批准凍米糖註冊《增產牌》商標。省地兩級黨報多次刊載“豐城凍米糖”屬優質產品的報道。食品廠全廠有職工218人,固定資產94萬元,廠區面積達到14015平方米,建築面積8605平方米。凍米糖1985年的產量增加到486噸,遠銷上海、北京、廣州和香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