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蛙具有較高的營養滋補價值。蛙肉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品,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同時蛙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壯陽利水、補虛止咳、活血消積、健胃補腦之功效。林蛙油(雌性林蛙輸卵管幹品)更是一種馳名中外的貴重藥材。另外,蛙在工業、農業和教學科研上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尤其是蛙作為農業、林業的天然衛士,在生態農業發展和自然生態維護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蛙的養殖場選擇與建造

(一)養殖場址的選擇

養蛙場應選擇在有水陸環境、安靜、溫暖、植物叢生、浮游動植物與蟲類繁多的場所。地面最好稍向東南方向傾斜,以便陽光直射面大,光照強,地溫、水溫上升較快;水質優良,無汙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位應能控制自如;土質以壤土為好;餌料來源豐富、方便;交通、能源和生活設施便利。

(二)蛙池的設計與建造

養殖池依據蛙的養殖生長階段可分為親蛙池、產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各類蛙池基本結構類似,可以是進、排水設施完善的土池或水泥池,池內包括水區和陸區,水面下10cm設置食臺,池內可種植一些水生和陸生植物,池頂設置遮陰棚和燈光設施,池周有圍欄設施。由於不同生長階段的蛙生活習性有差異,故不同養殖池各有特點。

1.親蛙、成蛙和幼蛙池。

親蛙、成蛙和幼蛙池形態與結構相仿。親蛙池一般以土池為好,池深為1.5m,水陸比為1:1。成蛙池和幼蛙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池深為60~80cm,成蛙池水陸比為3:1,幼蛙池陸地面積可適當減少。

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2.產卵池與孵化池

產卵池應有淺水區,淺水區水深為15~25cm,池內要種些水生植物,模擬天然生態環境條件,以利於繁殖。

孵化池面積為1~2m2,用磚石水泥砌建,也可使用相應大小的塑料箱,池壁高為60cm,保持水深為20-40cm。池底鋪沙土,厚約為6cm。

3.蝌蚪培育池

一般以長方形居多。面積為10-20m,水深為40-60cm。池壁為泥質或磚石水泥結構,“池壁坡宜小些(約為1:10),以便蝌蚪吸附其上休息,並便於蝌蚪變態為幼蛙後登陸。池中設置一個餌料臺,池內種些漂浮水生植物,如水葫蘆等,為蝌蚪的棲息創造良好的條件。蝌蚪池周圍建圍牆,以防敵害侵入。

4.圍牆的建造

蛙類善跳、遊、鑽、爬,故必須設置防逃圍牆,同時它也可起到防止天敵入侵的作用。圍牆一般高為1.2~1.5m,埋地30cm深。圍牆可以是竹木牆、磚圍牆、瓦楞板和尼龍網等。

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三、蛙的人工繁殖

1.蛙種選擇

首先要區別雌雄成蛙。雌雄成蛙的區別:一是雄蛙的鼓膜發達,而雌蛙的鼓膜很小;二是雌蛙咽喉部位呈白色,而雄蛙咽喉部位呈蛋黃色或金黃色。然後,要選擇2~3年生的生活力強、質量好、無損傷、無疾病、善跳躍游泳、性情活潑的成年蛙。雌蛙要腹部膨大。產卵池中的雌雄比例一般為1:1或43。

2.發情產卵

蛙類發情期在4-5月份,一般雄蛙要比雌蛙早7~15d。發情期間,雄蛙鳴叫次數增加,追逐行為頻繁。成熟雌蛙也會不時徘徊在淺水區依戀在雄蛙左右,有時也會發出應和聲。交配時,雄蛙騎在雌蛙背上進行“抱對”,一般在下半夜進行。“抱對”時間長短不一,通常為1d左右。“抱對”時要避免人為驚動。在雌蛙排卵同時雄蛙射精,形成體外受精。蛙類對產卵的環境要求不高,只要水溫達到20~30℃的水域都可順利產卵。在產卵池中放一些水草對產卵有利。產卵過程持續30min左右,一般在清晨。雨後2-3d是產卵高峰。

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3.孵化

產卵後0.5~2.0h內及時將蛙卵連同水草撈出,放到孵化池內孵化。卵要平撈平放。孵化池水深為40cm左右,水溫為23~25℃,4d左右即可孵出小蝌蚪。

4.蝌蚪的飼養管理

初孵蝌蚪全長為4-5mm左右,體腹卵黃囊大。此時只能做短暫的游泳,休息時靠頭部的馬蹄形吸盤吸附附著物。3~4d後,卵黃囊吸收完畢,蝌蚪開始攝食外界食物,一般經80-100d飼養,蝌蚪變態成幼蛙。

(1)蝌蚪的飼餵由於初解蝌蚪活動能力弱,一般先在小型培育池培育7~10d。解出3-4d開始人工投餵餌料,可將熟蛋黃用40目的紗布過濾後全池潑灑投餵。每3000-5000尾蝌蚪每天喂l個蛋黃,分2次投餵,早、晚各喂1次。

飼餵4~5d後,蝌蚪可轉入蝌蚪池飼養。下塘前7d左右,先要進行養殖水質的培育,向池內注入新水,並投放經腐熟發酵過的禽畜肥、綠肥等基肥培肥水質,每666.7m放基肥500kg。若需快速肥水,可用碳銨等標準化肥,每666.7m施1.5~2.5kg,加水稀釋後潑灑。做到“肥水下塘”。在飼養期間,還要根據水質情況追施綠肥或糞肥,每666.7m2施5-15kg。飼料可用粉狀飼料,如蝌蚪全價配合飼料、豆渣、麥皮、米糠、魚粉、蠕粉、肉骨粉以及熟魚肉或屠宰場的下腳料等。投餵量:7~30d內,每1000尾蝌蚪日投餵40~70g,動物性飼料佔60%,植物性飼料佔40%;30d後到變態,每1000尾蝌蚪日投餵400-700g,動物性飼料佔47%,植物性飼料佔53%。飼料要搓成團狀,投在食臺上。每天喂1次,在16:00左右進行。

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2)蝌蚪的管理

①及時擴池。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密度與蝌蚪池中的水質、餌料、活動範圍、生長速度有直接關係。合理的放養密度,能提高成活率,有利於蝌蚪的生長髮育。一般情況下,剛孵化至10日齡蝌蚪的養殖密度以2000-2500尾/m為宜;10~20日齡以1000-1500尾/m較合適;30日齡後,為500~800尾/m;45日齡至變態的放養密度以300-500尾/m為宜。可根據養殖條件,在蝌蚪飼養期間進行2-3次擴池稀疏,保證蝌蚪正常生長。

蛙的人工繁殖,場地選擇與建造,值得一看

②及時換水。保持水質清新。蝌蚪池要求水質“肥、活、嫩、爽”。水中溶氧量應高於3mg/L,鹽度小於2,pH值為6.6~8.2。當發現池水有氣泡或水質有臭味時,要立即更換新水。一般每隔10d換水1次。天氣久旱炎熱,池水中的殘餌剩料易發酵變質,汙染池水,應每天清除飼料盤內的剩餌,並每隔6~7d換水1次。一般換水量為1/4-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