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一條條四通八達的水泥路、一棟棟素雅整潔的農村新居、一個個配套齊全的文化小廣場、一根根明亮的路燈......穿行於村村落落,昔日破舊的貧困村和貧困家庭綻放新顏, 精準扶貧給村居生活帶來巨大變化。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全市 464 個省市級貧困村和 14.24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截至 2018 年底,全市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市 " 菜單式 " 志願服務扶貧、"62116" 科技助推脫貧專項行動、易地扶貧搬遷等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扶貧開發,啃的是 " 硬骨頭 ",趟的是 " 深水區 ",打的是 " 攻堅戰 "。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聚焦攻堅目標,我市對標看齊凝心聚力,實行市級領導同志包保責任制,19 名市級領導同志聯繫包保 19 個脫貧任務較重的鄉鎮,市縣鄉村四級書記全員參與,開展遍訪貧困對象行動,全力推進脫貧工作。287 名科技指導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幫扶,實現科技指導員貧困村全覆蓋。青春扶貧、巾幗脫貧、" 百企幫百村 "、志願扶貧等活動在全市紮實推進,電影《蘇慶亮》在全國城市和農村院線公開上映,省扶貧開發基金會泰安辦事處接收社會捐款達 1270 萬元,脫貧攻堅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聚焦到戶到人,動態調整精準幫扶。第一書記發揮抓黨建促脫貧作用,實行幫扶責任人定期入戶走訪、幫扶措施掛賬銷號等制度,全市對脫貧享受政策的貧困人口實現幫扶責任人全覆蓋,對省市扶貧工作重點村實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全覆蓋。聚焦產業項目,發揮泰安農業基礎較好、旅遊資源豐富等優勢,一批為貧困戶量身打造適宜發展的產業蓬勃發展。脫貧攻堅以來,全市已落實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 9.06 億元,發放小額扶貧信貸資金 8.98 億元,實施財政產業扶貧項目 1194 個,覆蓋貧困人口 10.33 萬人次。嚴格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我市把 " 嵌入式 " 審計監督貫穿脫貧攻堅全領域、全過程,將扶貧資產全部納入農村集體 " 三資 " 管理平臺,推進扶貧資金資產保值增值、循環利用,保障貧困群眾穩定受益、持續受益。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聚焦重點區域,統籌資源克難攻堅。《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方案出臺,將東平 1 個脫貧任務比較重的縣、27 個重點扶持鄉鎮、347 個扶貧工作重點村作為重點貧困區域集中用力。搶抓機遇,統籌推進東平易地扶貧搬遷、黃河灘區遷建、移民避險解困 " 三大工程 "," 一個社區、一套班子、一支隊伍 " 強力推進,既挪窮窩、又換窮業,東平縣銀山鎮耿山口社區成為全省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中第一個實現搬遷回遷的社區。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貧困家庭,最怕的是大病纏身。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全市健全完善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機構減免、醫療救助、商業補充保險五重保障體系,在全省率先實行醫療機構減免貧困患者住院費用 5% 和民政醫療救助直補,為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辦理了扶貧特惠保險,在省補助 100 元 / 人的基礎上,市級每人增加保費 100 元,縣市區配套 40——60 元,貧困人口住院個人醫療負擔費用控制在 10% 以內,進一步為貧困群眾分憂。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托起群眾安居夢,全市對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核查,需進行危房改造的貧困戶已全部完成改造。組建村級孝善養老理事會,與貧困老人子女簽訂家庭贍養協議,對積極贍養老人的子女,按子女繳納孝善資金 10%——20% 的比例進行獎補。無子女的或子女無贍養能力的,由民政等部門按照標準落實供養政策,通過建設農村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和鄰里互助等方式,讓貧困老人集中居住、統一護理或者在家居住、固定專人照顧。堅持 " 扶貧 " 與 " 服貧 " 並舉,政府通過購買公益崗位方式,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特別是留守婦女與貧困老年人、貧困殘疾人結對幫扶,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醫等日常護理照料,同步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與貧困失能人員解困問題。

以“繡花”功夫精準發力 泰安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聚焦脫貧成效,脫貧攻堅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納入市和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對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分縣市區、鄉鎮按 " 好 "" 較好 "" 一般 "" 較差 " 四個檔次進行綜合評價。對於督查暗訪發現問題整改不到位的和綜合評價連續兩次 " 較差 " 的縣市區、鄉鎮,按照有關規定嚴肅問責。通過較真碰硬的督查考核問責,確保脫貧成效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記者:徐文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