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紅樓夢》自清朝成書,至今已餘二百年,聞名海內外,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研究者,它的價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從文學、文化還是歷史方面而言,都是極其珍貴的。

這本書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典型性,如王熙鳳的潑辣歹毒,薛寶釵的圓滑世故、賈探春的自尊獨立等,都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以多愁善感的形象進入到了讀者心中。很多人可能對於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悲秋傷夏感到不滿,但也有許多的人欣賞林黛玉的坦誠豁達、敢愛敢恨的性格。每個人對於人物理解不同,看法自然也不盡相同,而且林黛玉是一個矛盾體,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搖擺不定,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性格特點。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充滿悲歡離合的一生: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先從整體上認識林黛玉,從而在接下來更好的理解她的悲歡離合。想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是"才女"二字,這是名副其實的,她的才華是有目共睹的。在賈元春回家省親時,林黛玉的詩詞脫穎而出,可見其是才華出眾的,又譬如辦詩社,多首詩詞拔得頭籌,詩詞內容讓人折服,又像那《葬花吟》,寫的纏綿悱惻,動人心魄,這些無一不顯示著林黛玉的才華。而才女這個詞,自古至今帶有著些許悲劇色彩,如宋代李清照,一生顛沛流離,傷春悲秋,又如張愛玲,一生都在追尋愛情,最後香消玉殞之時卻落得個無人陪伴。林黛玉也不例外,身上帶著濃厚的悲情色彩,少小離家,無人為其婚姻大事做主,因為性格較為坦誠直率、說話直接也不算得人心,而且較為敏感,如果有些風吹草動會悲觀多想,心情鬱郁,雖與賈寶玉真心相愛,卻又受著封建禮教和金玉良緣的束縛而未得善終,最終淚竭而香消玉殞。林黛玉的一生,不能盡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悲劇,但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浸泡在悲劇中的。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自誕生以來褒貶不一。有人會說她太過小氣,許多事情都斤斤計較,且言辭犀利、尖酸刻薄,這些說辭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她的行為。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一種天真的表現,因為她待人真誠,所以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雖言辭直接,卻道出了本質,小說中有些人物會抱怨她說話太過刻薄,卻沒有說她說的內容是錯的。她的坦誠是值得讚賞的,有什麼事情都會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她的心情,不會像城府頗深的人那樣把自己的心思藏起來,說與做的行為截然不同。喜歡林黛玉,不僅是因為她身上的悲情色彩太過濃厚,讓人不自覺想去靠近分析,也是因為她敢愛敢恨,敢於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態度,敢於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的愛情的性格特點。

一、林黛玉的離別:命運無常、不由人

林黛玉的出場就是離別,這暗示了她悲劇的命運,在此次分析中也將林黛玉的離別放在第一位論述。開始是離別,結局也是離別,她的短短一生,是有過多次的離別,這也是她自帶悲劇光環的原因之一。在林黛玉初次登場時,她的父親林如海言:"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一句話,道出了林黛玉的當時處境,且也道出了她的離別情境,母親病逝,是為一離別;父親年老,無力撫養,將其送走,是為二離別。林黛玉小小年紀便要離開父親投奔親戚仰人鼻息,使得讀者在開始就給林黛玉冠以悲劇,而這一次的離別,也正應了命不由人,一場病使得母親故去,無力迴天,林黛玉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這一事實,而父親年邁,也是有心無力,無法養育這個幼女,即便林黛玉再不願意也只能屈從。這一次的離別可以說是命運作弄,作為人是不可改變的。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林黛玉的淚竭焚稿的場面是林黛玉的最後一次離別,身邊只有貼身丫鬟和李紈照顧,周圍冷清孤寂,形成對比的是旁邊的怡紅院熱鬧非凡,林黛玉的愛情託付者賈寶玉正與別人行成婚大禮。昔日憐惜她的人也冷落了她,即便她即將要與眾人天人永隔,眾人也不知曉,最終只有探春、李紈和紫鵑伴在身旁,不久之後就離世了。這一次的離別,不再是別人離開她,而是她離開別人,也是這一次的離別最讓她悲憤,旁人不再顧忌她的感受,以前對她疼愛有加的外祖母、嬸孃等也漸漸與她離了心,連她的愛情也背叛了她,娶別人為妻,這對她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也加速了她的死亡。這一次的離別是身體使然,同時也有命運作祟,封建禮教容不下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他們生活的朝代不可能讓他們得一個好結果,所以林黛玉的傷心而逝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林黛玉以離別做開場,又以離別退場,每次都飽含了辛酸與無奈,而首尾呼應,也印證了林黛玉的悲情色彩。她的離別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庸俗,這個時代容不下一個自由的靈魂,也不允許她的反抗,所以每一次的離別都與封建禮教造成的命運有關。

二、林黛玉的聚合:分分合合,分則有合

"天下無有不散筵席"但這散都是以團聚為前提的,分分合合總是相輔相成,這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對於林黛玉這一生,最大的合莫過於進入榮國府,與外祖母、舅舅等親人的團聚、與一眾姐妹的相處及與寶玉的相知相識。與外祖母等親戚的相聚,對於林黛玉來說是利大於弊。其一,是在物質生活方面。在書中曾這樣形容:"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由此可以看看出當時的賈府是富貴非常的,雖然林黛玉的父親也是為官一方,家庭也較為富裕,但如果與賈府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不可相提並論的,所以林黛玉投奔到賈府在物質方面是更上一層樓,會使林黛玉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有更豐富的經歷,對她的成長有更大的幫助;其二,是在精神方面。林黛玉幼年喪母,其悲痛自是不言而喻的,且作為一個姑娘在閨閣中一向是與母親作伴的,母親可以教導女兒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也可以增添生活中的樂趣,所以當母親離去後這一切都成為空談,即便有父親在身邊也無法彌補心中的寂寥,而到了榮國府中,賈母因為林黛玉母親的緣故對其寵愛有加,從小將林黛玉養在身邊,教導她各個方面的東西,也有舅母等人在旁指導,彌補了林黛玉沒有母親陪伴左右的一定感情缺失,且姐妹眾多,可以在一起玩耍,是有些生活樂趣的。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在人類的生命歷程中,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古至今,許多名篇都在描寫愛情,如中國古代的《孔雀東南飛》、《西廂記》、《牡丹亭》等,又如國外的《荊棘鳥》、《簡愛》、《呼嘯山莊》等,都在描述著愛情的無畏與堅貞。在《紅樓夢》中,也是以寶黛之間的愛情為主線貫穿全文的,這也是林黛玉生命中最大的合,因為與寶玉的相識相戀,使得黛玉的生活煥發生機,快樂有之,悲傷有之,嫉妒有之,滿足有之,因為有了賈寶玉,林黛玉才品嚐到了百般滋味。從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故事中能看出林黛玉在某種程度上是為賈寶玉而生的,要用一生的眼淚償恩情,即便林黛玉最後含恨而終,但不能否認的是她的一生中因為與賈寶玉相聚才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林黛玉與賈寶玉,自小便在一個桌上吃飯,在一張床上睡覺,從友情過渡到愛情是一個時間問題,他們倆的深厚情誼在你來我往中漸漸形成,而且賈寶玉與林黛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們對於封建禮教都有反抗精神,對於仕途的觀點也是相差不多的,都不認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作為,所以林黛玉與賈寶玉的相處會那麼自然。林黛玉在臨死之前還在叫寶玉的名字,可見這份愛情在林黛玉的生命中是佔著重要地位的。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三、林黛玉的歡樂:以幽默面對眾人

提起林黛玉,大家會不約而同的給她貼上愛哭的標籤,離家會哭、相聚會哭、生氣會哭、無人時也會默默的哭,這樣往往會使大家忘了林黛玉其實也是有幽默搞笑的一面的。譬如在書中有這樣一段,史湘雲道:"二哥哥、林姐姐,你們天天一處,我好容易來了,也不理我一理兒。"林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愛說話,連個'二哥哥'也叫不出來,只是'愛'哥哥'愛'哥哥的,回來趕圍棋兒,又該鬧你'么愛三四五'了。"一句"愛哥哥"看出林黛玉是思維迅速、口齒聰穎的,言辭是詼諧中帶有些許諷刺,令人啼笑皆非。同時她的幽默也帶有一定的經典性,就像這個"愛哥哥",不僅成為了她們姐妹群體中的風行語,也成了史湘雲人物形象的一個標籤。

劉姥姥進大觀園在紅樓夢中是一個經典性的片段,提起《紅樓夢》許多讀者都會想到劉姥姥,而書中的一些搞笑片段也是出自其中,像是劉姥姥在飯桌上講的那些令大家捧腹大笑的農家樂事,又像是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等。在這些搞笑片段中,林黛玉也是有過錦上添花的,如書中《村姥姥是信口開合,情哥哥偏尋根究底》中劉姥姥講一個小姑娘抽柴火的故事,賈寶玉聽得極有興致,還想讓老太太飲雪作詩加以助興,林黛玉忙笑道:"咱們雪下吟詩?依我說還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還更有趣兒呢。"一句話結合了劉姥姥講的趣事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可見林黛玉還是很有幽默功底的。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林黛玉在書中的形象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這在她的幽默中也有所體現。換句話說,就是她的幽默是有智慧可言的。如果說起幽默,大家可能第一個想起的會是王熙鳳,時常會逗得大家樂呵呵的,但王熙鳳的幽默是較為膚淺的,只能得大家一時的笑,卻不值得推敲。相比而言,林黛玉的幽默就充滿智慧了,在林黛玉將劉姥姥比"蝗母蟲"時,寶釵讚道:"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起來,一句是一句。這'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從薛寶釵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將她飽讀的詩書也用到了她的玩笑話中,她的幽默是其智慧的代言,幽默詼諧卻不落俗套,這樣也使得林黛玉的形象更加的立體飽滿。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細細的品讀《紅樓夢》,會發現林黛玉雖然悲傷居多,但也不乏有許多笑的時光,原文中是有許多"笑道"片段的,林黛玉拿"母蝗蟲"比劉姥姥,拿"呆雁"比賈寶玉,取笑賈寶玉要當多少次和尚,成立詩社時探春說她是"蕉下客",她也以牽他做肉脯子等玩笑話蓋過去,她的悲情大多是在她獨自一人時呈現出來的,或者以心理活動表現出來,在與眾人相處時,她大多會以搞笑幽默來表達自己,這樣更能展現出林黛玉的仁慈、純粹,也更能讓讀者心疼她。這樣以樂襯悲,更能塑造其人前笑語、淚中獨行的經典形象。

四、林黛玉的悲劇:命運與性格使然

林黛玉的一生,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悲劇"二字最為恰當。她的存在是為了報恩,要用一生的眼淚去償還恩情,而最後會淚竭而死,所以她的出生大部分都是在哭中度過,所以以悲劇形容是適合的。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她的悲劇造成的原因之一是她的性格。林黛玉的性格的特點之一是敏感,她在較小的時候就離家投奔親戚,會有寄人籬下之感,感覺自己是無依無靠的,所以關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格外看重,如果別人表現的稍微怠慢一點,林黛玉就會想到自己的身世,認為他們是在看不起她。就像是周瑞家的送宮花,因為是最後送到林黛玉那,她便疑心是故意把挑剩下的給她,因為自己在這個家屬於外戚,是沒有依靠的,才會最後送給她。她的敏感使得她對於一個問題總愛往悲觀的方面想,即使是好意也會誤解,使得自己心情鬱郁。她的性格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尊心強,她出生於書香世家,在沒離家之前是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的,所以林黛玉對於自己是有一種優越感的,而到了賈家,自己從無憂無慮的大小姐變成了一個母親離世、無依無靠的需要被憐憫的對象,這對於林黛玉來說是較難接受的,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她會使一些小性兒,用冷言冷語進行偽裝,強烈的自尊心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這些性格因素使得林黛玉成為了一個悲觀主義者,常常感嘆自己的身世飄零,看待問題總愛往壞的方面想,所以她的心中會越來越鬱結,最終走向悲劇。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性格是林黛玉悲劇的內因,而外因就是整個社會背景對她的打擊。她所生活的朝代是清朝,是一個封建腐朽的朝代,人們的思想都較為保守,對於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提倡自由戀愛的,所以她和賈寶玉的自由愛情會得不到祝福,是與整個封建禮教背道而馳的,所以她的愛情最後以悲劇收尾。而她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一個有著自由思想的人不被封建統治專權接受,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而我們也能通過林黛玉的悲劇看到封建禮教對人的殘害,以及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然結果。

林黛玉的悲劇在一開始就被定格了,在小說伊始,林黛玉就是絳珠仙子,她下凡來是為了報恩,要以淚償還,所以她時不時會哭,而她的愛情也會在她的哭泣中走向悲劇。林黛玉的悲劇塑造了林黛玉的立體形象,而曹雪芹先生通過林黛玉向世人展現一幅幅生活圖景,林黛玉作為一個有著自由思想的人,最終被封建禮教扼殺,作者通過她對這個充滿汙穢的社會進行了批判與揭露。而林黛玉自帶光環,聰慧、美麗、柔弱、勇敢,敢以自己的柔弱之身去抵抗當時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即使是悲劇也掩蓋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會屹立在中國文壇上,供人品讀、學習,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紅樓夢》: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悲劇

林黛玉的悲歡離合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清王朝的腐敗、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也照出了人性之美。因為封建禮教的壓迫,林黛玉才會少小離家,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因為封建禮教的壓迫,林黛玉才會在人前強顏歡笑,人後以淚洗面;因為封建禮教的壓迫,寶黛愛情才會以悲劇結尾,林黛玉最終淚竭而亡。但林黛玉也沒有簡單的接受封建禮教對她的殘害,她以叛逆的精神反抗著時代對她的不公,用她詩意的理想世界對抗黑暗,敢於直批生活中的不正確,敢於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林黛玉的悲歡離合閃爍著追求思想解放、婚姻自由的光輝,是有著跨時代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