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要賞給張良三萬戶食邑,作為自己的封地,張良為何不敢要?

史學達人


很難說劉邦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是帝王心術試探張良,但是張良不敢要或者不能要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劉邦的這個決定即使不是故意試探,也是一時激動,要知道30000戶大致相當於蕭何(8000戶)加曹參(10600戶)加周勃(8100戶)加樊噲(5000戶)的封邑戶口數,數量非常巨大,哪怕劉邦一諾千金,不代表之後不會後悔,拿起來實在是非常燙手的;而且這三萬戶在齊地,劉邦封劉肥為齊王也在此時,從君王愛子的封國挖掉這麼一大塊也很不妥當。

第二、劉邦在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時還說了『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這句話劉邦在不同的場合都說過,但是劉邦說可以,其他人就不便說,特別是張良本人完全不能說,如果張良拿了三萬戶的封邑,等於用這個行動不斷強調我立下過大功,皇帝陛下得天下過程中做的決策都是我出的主意巴拉巴拉,這一做法不但會早晚得罪劉邦,也會得罪原本就認為張良『未嘗有戰鬥功』的其他功臣,領導和同僚都不滿,這是後患無窮的事情。

張良謙恭地請求將本人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封給自己作為封邑,一方面表現出自己飲水思源的誠懇,打了感情牌;另一方面,留也有萬戶,沒有很駁了劉邦的面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個人覺得提出三萬戶的數目未必是劉邦的試探。


談古論金


莊子逍遙遊裡有鯤鵬和燕雀之物,鯤鵬者志不在名利。

三萬戶和無垠的天地相比,何如?

所以,不是不敢,而是不願意,志不在此罷了。

劉邦喜歡張良,而張良卻僅僅是將自己擺在謀臣的地位上,並沒有打算依靠劉邦去獲取財富、名利,甚至他跟隨劉邦都是為了完成心中的抱負做出的選擇。

張良出生本就不凡,祖父、父親在五代韓王期間任相國職位,所以富貴的生活對張良吸引力並不是特別大。

張良忠心的對象是韓國,在秦始皇滅亡韓國後,他組織了一次極為有名的刺殺行動,只是沒有成功,他也不得不過上逃亡的生活。

他在劉邦的身邊做謀臣的時候,無疑對劉邦的能力是認可的,對他的為人卻並不一定了。所以,張良的策略很簡單,不貪不求,只為抱負,升官發財不感興趣,劉邦的家族爭鬥也儘量遊離在邊緣地帶。

本應可以拜相封侯的他,偏偏選擇了和劉邦相識的小縣城作為封地,並不是貪墨這點財產。而是告訴劉邦,我做你的臣子,是因為彼此之間的情義,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表明自己甘願受制度的約束。

這種追求自主的思想,也貼切他後來修習辟穀之法,想要隨赤松子遨遊的理念。


腦洞趣味歷史


張良是帝師,明哲保身是他最擅長的事情。

劉邦什麼秉性,張良對他了解的,可以說已經到了,瞭如指掌的程度。總之,在張良看來,劉邦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的這麼一個人。

在劉邦稱帝之後,雖然他要重賞張良。

讓張良在當時天下最富有的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但是,都被張良給拒絕了。

我們用幾個數字來說明,張良為何要拒絕。

當時的劉邦眼裡的第一個功臣,蕭何的食邑是八千多戶,立下無數戰功的曹參和周勃,也就是一萬多一點。

而劉邦對張良是,讓他在最富有的齊地,自擇三萬戶。

這樣的賞賜,對於張良來說就是驚嚇。

劉邦是什麼人呀,劉邦那可是最多疑的人,一旦誰的功勞大了,誰能影響他的地位了,他就會毫不留情的,把那個人給殺掉。

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猜疑過蕭何,猜疑過韓信。

也就是說漢初三傑裡的三個人,有兩個他已經被劉邦猜疑過了。

張良若是要了那三萬戶,他豈不是等著劉邦去宰割他呢。所以,他說什麼都不能要。

那麼最終劉邦給了張良什麼封賞呢?

這個封賞是張良給劉邦要的,他是選了當時最為貧瘠的留縣,作為自己的食邑的,在留縣他只要了一萬戶的食邑。

張良又被稱為留候,就是這麼來的。

張良還解釋了他為什麼要選留縣,因為這個地方,是他和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選這裡比較有紀念意義。

劉邦對這樣通情達理的張良,當然是刮目相看了。

這說明張良比較有自知之明,他不貪心,不巨功自傲。再說直白一點,就是張良只是為了明哲保身。

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還想邀請張良到朝中去做官。

但是,被張良給謝絕了。

他告訴劉邦,自己身體多病,需要在家調養,所以,也就沒有擔任朝中的任何官職了。

後來,經過劉邦屠殺功臣。驗證了張良的看法,韓信被滅了族,蕭何被劉邦猜疑,給關到了監獄當中,差點被殺掉。

唯一沒有被劉邦猜疑的人,就是他張良。

這就是張良為何謝絕劉邦的三萬戶封賞,以及謝絕他去朝中當官的原因。


漢史趣聞


張良不敢要劉邦賞給的三萬戶食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這不僅是三萬戶食邑,而且是齊國,如果要了齊地的三萬戶食邑,劉邦心裡一定會認為張良有野心,而劉邦是不允許有野心的人活著的,他已經“處理”了好幾位功臣、權臣,再“處理”一個謀士一點也不費事。張良心知肚明,他寧肯謙虛地自請封於留地(今江蘇沛縣),因為那是張良首次與劉邦相遇的地方,劉邦同意了,張良自此被稱為“留侯”,張良這不僅是向劉邦表示自己的謙卑,而且是在打感情牌,讓劉邦覺得張良很講情義,並提示劉邦也不應忘記情義,首次相遇的地方,值得珍惜和回憶。

張良作為劉邦的第一謀士,當然對劉邦非常瞭解,那時候,張良如果沒有選擇急流勇退,那麼,他就很難成功退穩而得善終。

其實,劉邦入都關中之後,天下局勢基本明朗了,張良已經開始萌發了退隱的心思了,他深知,歷來強勢帝王,皆是可以同患難,但不可以共享成功的。他開始託辭因身體有病,需閉門休養,確實,張良素來體弱多病,他向劉邦請病假也是很合情理的。不過,作為智略超人的漢朝第一謀士,“養病”背後是有聰明的策略的。漢軍日益強大,對手越來越少了,劉邦皇位越來越穩固,而皇權越來越具有權威性和殺傷力。張良心裡清楚,劉邦越來越不需要他繼續出謀劃策了,他知道,沒有敵人的帝王很不喜歡身邊有太聰明的人。於是,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至“帝者賓”的位置。以前,項羽在時,劉邦對付的是強敵,張良處處出奇謀亮妙招,在劉邦面前,展示他的謀略,叱吒風雲,而今,張良感到,只有讓君王大臣們感到他可有可無,這才是最穩妥的。彼時進,此時退,才是明智之舉。漢初,打敗項羽而大獲全勝的劉邦,開始翦滅異姓王,在那驚心動魄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他不忍心也不願意介入對於曾經是同僚、戰友的殘殺;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儘量置身事外。


當大漢立朝時進行論功行封,如果論功勞,講貢獻,按級班爵,張良應該是排在前列的,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堅決辭讓,他謙虛地自請封於留地(今江蘇沛縣),因為那是張良首次與劉邦相遇的地方,劉邦同意了,張良自此被稱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自從韓滅家敗之後,他便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就該滿足了。他認為漢朝政權日益鞏固,朝廷大事有人籌劃,他為韓報仇的目的已達到,就很滿足了。劉邦聽了張良辭封的理由,一定是心裡很高興的,劉邦一定會想,張良念舊情,能感恩,容易滿足,不會再有其他野心了。其實,張良心裡想:自己體弱多疾,身體受不了大折騰了,而且,他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到歷史上范蠡、文種的故事,他兩曾與勾踐共患難,興越國,但卻不能共榮耀,最後或逃或死,范蠡還好些,文種落了個悲慘結局,他深深的體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深刻道理,他清醒地感到,此時離開朝政才是最明智的,他不想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他身上,他不想落了個悲慘的結局。所以,張良自請告退,但因呂后感德於張良,勸他留下,張良接受,留下來,但他沒有再參與朝政,而是專心於研修黃老之學,靜居養身,修身行氣,追求道仙境界。漢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張良辭封齊,謙而請封留地,成為留侯後,果斷地急流勇退,如此明智的處世之策,值得深思,漢初,多少功臣慘遭殺戮,而張良卻能全身而退,有個善終,這才是真正智謀大師聰明選擇!


文城觀點


張良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為什麼?

他知道劉邦的心思,有可能自己要了這三萬戶食邑,也享受不了多久。

張良是一個謀臣,對自己主子的心思莫得通透。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開國皇帝打完江山後,必定要出掉一部分身邊的人,來鞏固自己的江山基業。劉邦也不例外。

張良在劉邦身邊就是出謀劃策。

當時著名的鴻門宴,就是張良勸劉邦保存實力不要硬拼,才有了劉邦後來的成就。後來,張良又幫助呂后,把劉盈扶持登上皇位。由此,看來張良的智慧挺高。


劉邦剛登上皇位,自己的根基不穩。他怕自己身邊有謀反之心的人,所以就開始對身邊的人,進行試探,第一個試探的便是張良。也是第一個給張良封賞,張良聽到主子要給自己三萬戶食邑。張良就知道,主子是在試探自己。三萬戶食邑相當於當時漢朝的十分之一的土地。有了這些一輩子吃喝不愁,甚至幾代人都不愁吃不愁穿,這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事。

但是,張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他只要了留縣,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更是當年劉邦第一次和張良相識的地方。張良這樣選擇,讓劉邦知道,自己不在乎封賞,只在乎兩個人之間的情誼。這也是給劉邦卸下猜疑之心,讓劉邦吃了一個定心丸。

很多人會認為張良是不是很傻,三萬戶食邑,夠幾代人吃喝,自己以後也衣食無憂。張良不傻,非常聰明。

這也讓劉邦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也是張良救了自己一命,更是給劉邦後代坐上皇位打下基礎。


長城品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說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202年初,韓信剛用“十面埋伏”打敗了項羽,劉邦就奪了他的兵權,並對他的封號由原來的齊王改為楚王。這卸磨殺驢用的太快了,連人喘息的機會都不給。同年二月,劉邦正式登基為帝,八月定長安為都。前201年正月,開始封賞功臣。

劉邦讓張良自己挑選齊國三萬戶做為食邑,張良推辭掉了,自請封他與劉邦初識時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應允。而同時,劉邦封長子劉肥為齊王,統轄齊國七十三城,成為漢初最大的諸侯國。

據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齊國原是韓信的封國,劉邦為削韓信的權,讓他離開經營幾年的齊國到楚國去,齊國這麼好的地方劉邦一定會留給他自己人的。所以劉邦讓張良在齊國挑選三萬戶做食邑,其實並不是真心的,只是客氣一下,他應該有兩層意思在裡面。第一是表達對張良的看重,你看吧我把那麼富饒地方給你做食邑,而且是三萬戶,說明我對你夠意思。第二,劉邦也有據此考驗一下張良的意思,看張良是不是一個居功自傲的人。張良應該也看出了劉邦的意義,更關鍵的是劉邦奪韓信兵權,殺臧荼等行為,讓張良看到劉邦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已經開始誅殺功臣了,所以他斷然推辭了,只求一個小地方做封地,而請封他與劉邦初相識之地也是希望劉邦能夠顧念舊情善待他。張良不但在食邑之事上謹小慎微,之後也沒再擔任任何職務。他還說自己一生宿願就是滅暴秦,現在秦國已滅,自己又得封侯,食萬戶,已經非常知足了,再加上疾病纏身,所以自請告退,專心修道。



張良應該是漢初這些人裡看的最通透的一個,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慘劇。後來幾乎所有掌控兵權的異姓諸侯王都被劉邦和呂后給殺了,就連劉邦的女婿趙王張敖都被貶,沒有兵權的蕭何都遭到忌憚,被逼用自汙來保身,張良卻一直都被禮待,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


孔六十三


首先來說,張良不是沛縣起兵的元老,沒實權,只是作為劉邦的參謀,權利不如韓信,蕭何。

二、張良沒野心。張良當時是韓國的丞相,項羽殺了韓王,他沒有自立,而是去幫助劉邦。

三、張良深明處世之道。劉邦封功臣。張良沒有戰功,劉邦讓他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拒絕,最後選擇了第一次與劉邦見面的“留”做為自己的封地。

最後也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


靜地樂土680


一是他淡泊名利,二是他懂得帝王心。看後來韓信的下場,張良若是要了,估計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所謂共患難容易,共享福難,對於古代帝王,這個道理絕對是真理。

張良這種功成身退,是大智慧,和范蠡一樣,這樣的人,能夠保全自己,還能夠名垂青史。自古以來,帝王取得政權,天下穩定後,總是會想方設法除掉一些權利過大對自己有威脅的大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是這個道理。所謂伴君如伴虎,早點抽身,是智者。


歷史小沙漏


劉邦要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不是張良不敢要,而是不要。

在劉邦的文臣武將中,誰的膽子最大?假如張良稱第二,誰敢稱第一?敢在警備森嚴的皇帝車隊中刺殺秦始皇,這得多大膽!所以說劉邦封張良三萬戶,不是不敢要,是不要。

為什麼不要?我認為有幾點理由:

一丶張良不貪。鴻門宴後,劉邦賞賜張良金銀珠寶,張良轉手以劉邦名義送給項伯,為劉邦爭來漢中地。

二丶張良會做人。張良拒絕了三萬戶而選擇戶少地窮,與劉邦相遇之地留,會減少劉邦對功臣猜忌之心。

三丶張良好道,欲學赤松子遊,對權力財富慾望不高。


微塵63732730401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