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大火不應“幸災樂禍”

張寧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消息,當地時間15日下午6:30(約北京時間16日0:30),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火情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巴黎聖母院外,為這座法國的象徵祈禱。(中國婦女報微信公眾號)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確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法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火災發生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社交媒體上說:“巴黎聖母院著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國和歐洲文化的象徵。”對於國人來說,更多人是在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認識了這座建築,它和愛斯梅達斯、卡西莫多緊密聯繫在一起。巴黎聖母院被燒燬,卡西莫多去哪敲鐘?

這樣一座建築,它發生大火,無疑牽動了很多人的神經。然而,網上卻有不同的聲音。有網友稱“假裝心疼一分鐘,隨後幸災樂禍。”可能很多網友都認為,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沒想到還會有今天。幸災樂禍巴黎聖母院大火,是愛國的表現!沒有錯!的確,巴黎聖母院和圓明園這兩座東西方的瑰寶,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有著特殊的羈絆,彼此之間容易產生聯想。

銘記國恥沒有錯,但愛國應理性。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銘記從中得出的“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而不是盲目敵視他國,尤其是對巴黎聖母院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焚燬而幸災樂禍。世界文化遺產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它們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個建築,一旦成為文化遺產,它就為世界人民所共享。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實則是全人類的損失。

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這句話“有一天,兩個強盜進入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於是我們記住了圓明園,記住了這兩個強盜的名字,記憶力更好的人還記住了文章的作者。但我們可曾記得它的背景?在這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中,多年前的雨果不曾“幸災樂禍”,他沒有因為法國的勝利而洋洋得意,而是為圓明園這人類的奇蹟的消失而憤怒,不畏強權,怒斥強盜政府。多年後的我們,為何要帶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來看待巴黎聖母院大火?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他主張吸取和借鑑全人類,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牢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不是為了敵視他國,而是從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借鑑他國優秀成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今中國的強大有目共睹,誰又敢辱我中華?

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法國總統馬克龍宣佈今後將重建巴黎聖母院,可重建後的巴黎聖母院也只是冷冰冰的建築,不再有歷史的真實印記,世人仍會扼腕嘆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曾以為就算一代人逝去,巴黎聖母院仍會坐落原來的地方,等著下一代人的到來。卻沒想到,人來了,它卻永遠不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